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包括多种不同病症:(1)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机会性感染(;2)Kaposi's肉瘤、恶性淋巴瘤、宫颈癌等恶性肿瘤(;3)发烧、盗汗、腹泻、消瘦等代谢失常引起的消耗性症状。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导致血气津液严重失和,细胞免疫功能不及,体液免疫过剩。艾滋病的传变途径自内而外。中医治疗艾滋病策略为调整人体内环境,"扶正祛邪",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恢复代谢和免疫的自稳态。疗效评价则注重生存、生活和生态,关注患者主观感受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建立起以自主生命稳态为主要指标的疗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幼儿法洛四联症(TOF)体外循环(CPB)手术降温期间两种血气管理方法中PH稳态的优越性。方法40例3岁以下TOF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在低温CPB下行TOF纠治术。两组病例在CPB降温期间采取不同的血气管理,A组采取a稳态(a—stat)血气管理,B组采用PH稳态(PH—stat)血气管理。结果体温降至30~28℃时测定动脉血气:A组血标本采取37℃常温(a稳态)血气检测,B组血样本分别进行常温和矫正温度(pH稳态)血气检测。结果显示:A、B组降温期a稳态血气测定值基本接近血气正常值pH7.40(7.35—7.45)、PCO2 40(35—45)mmHg左右,两组间对应血气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降温期PH稳态血气检验值pH7.58±0.07明显高于A组a稳态血气测定值pH7.37±0.05,PCO2(24.95±3.88)mmHg则明显低于A组PCO2(45.2±4.93)mmHg,对应血气数据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降温期间对B组进行PH稳态血气管理,通过调节气体流量降低膜肺气/血比的方法增加血液CO2含量提高PCO2,使其血气分析指标在PH稳态下达到正常值pH7.40、PCO2 40mmHg左右。因此,降温期间采取PH稳态血气管理实际上增加了血液中的CO2含量。结论婴幼儿TOF低温体外循环手术降温期采用PH稳态血气管理能增加血液中CO2含量有利于脑保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比较α稳态法和pH稳态法测定体外循环中低温和复温时的血气结果。评价稳态法应用于体外循环中的意义。方法 随机选择7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或房间隔缺损)患者,分别地术前,低温28℃时,复温至31℃和36℃时采取动静脉血样,采用α稳态法和pH稳态法进行血气分析。结果 在低温28℃和31℃时用α稳态法处理的动静脉血样本与pH稳态法处理的样本结果有显著性差别,表现酸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结论 低温  相似文献   

4.
尹燕伟  华震  宋建防 《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6):1340-1342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急性脑外伤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探讨脑保护措施。方法选择急性脑外伤手术患者3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15例)和利多卡因组(15例)。利多卡因组在麻醉后用微量泵输入利多卡因150μg·kg^-1·min^-1,稳态处理血气,通过检测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部血液的动态血气分析及乳酸浓度测定计算全身动脉及颈内静脉的血氧含量、动-颈内静脉氧含量差、脑氧摄取率和动-颈内静脉血乳酸浓度差,分析利多卡因对脑氧代谢的影响。结果利多卡因年组动-颈内静脉血氧含量差、脑氧摄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乳酸浓度均升高,但利多卡因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脑乳酸产生量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利多卡因能降低脑氧耗,有利于改善急性脑外伤患者脑氧供需平衡和保护缺血脑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张伟强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0):1246-1248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并局部注入敏感抗生素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BAL并局部注入敏感抗生素治疗。治疗前后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血气分析指标;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痊愈出院时计算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9%,显著高于对照组76.7%(P〈0.05);两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显著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气指标上升更显著(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和总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BAL并局部注入敏感抗生素治疗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铁稳态在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机体铁稳态代谢受二价金属离子转运蛋白(DMT1)、转铁蛋白受体1(TFR1)、转铁蛋白受体2(TFR2)、铁外排蛋白(FPN)、铁调素(HAMP)、铁调素调节蛋白(HJV)、铁蛋白重链(Ferritin H)等关键基因精密调控。近年研究报道,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微RNA(miRNA)等表观遗传机制可发挥调控铁稳态的作用。其中,DNA甲基化可通过调控FPNTFR2HAMPHJV和骨形态生成蛋白BMP家族成员6(BMP6)等铁代谢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而影响这些基因的表达。此外,组蛋白脱乙酰酶(HDAC)能够通过抑制HAMP基因表达而调控铁代谢;而HDAC抑制剂可促进HAMP基因表达。多个miRNA可靶向DMT1FPNTFR1TFR2Ferritin H等基因,通过抑制这些铁代谢关键基因的表达而影响机体铁的吸收、转运、储存和利用过程。值得关注的是,表观遗传调控的一些关键酶,如DNA去甲基化酶TET2和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酶JmjC KDM需要铁离子才能发挥酶促活性。本文综述了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miRNA等表观遗传机制调控铁稳态代谢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并针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王丽  高琳  钟艳玲 《海南医学》2011,22(24):40-42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联合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方法和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2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行NCPAP治疗。实验组60例,在NCPAP治疗的基础联合PS治疗。治疗后随访10—15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和PaO2(mmHg)、PCO2(mmHg)、pH值等血气变化。结果随访期间两组内相比,治疗后患者的血气分析均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相比,治疗72h后实验组患者的PaO2为(85.7±10.3)mmHg,PCO2为(40.8圭7.6)mmHg,pH为(7.38±0.06),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实验组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行PS联合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显著增强疗效,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对突发致死性哮喘(SFA)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SF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非机械通气组(27例)和机械通气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气变化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非机械通气组患者症状缓解平均时间为(90±20)min;机械通气组患者平均上机时间为(6±2)h。非机械通气组患者血气改善较机械通气组快(P〈0.05)。结论:迅速有效地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对SFA具有较好疗效,而机械通气可则能延长血气改善和症状缓解所需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舒利迭治疗老年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及对肺功能和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19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6例)给予常规的止咳平喘治疗,研究组(96例)在此基础上加用舒利迭,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及对肺功能和血气指标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为82.29%,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O.05);两组患者FVC、FEV1、FEV1/FVC(%)均比治疗前明显提高,治疗前后两组比较均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经治疗后FVC、FEV1、FEV1/FVC(%)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气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经治疗后血气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舒利迭治疗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及血气指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绳宇  何云  陈仲丹  张燕  方鹏骞 《医学与社会》2009,22(11):26-27,32
目的:比较河南省三地艾滋病人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尉氏县、镇平县、唐河县三地共100例艾滋病人,使用“艾滋病人生活质量调查问卷”和“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分别测量其生活质量水平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同时采用访谈方式对病人、村医进行访谈。结果:河南省三地艾滋病人总体生活质量水平属于中等水平;其中,尉氏县艾滋病人生活质量水平最高,唐河县最低。三地间各个领域得分及总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O.01)。主观幸福感测量中,尉氏县幸福感得分最高,镇平县次之,唐河县最低。尉氏、镇平幸福感得分与唐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尉氏与镇平间幸福感得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艾滋病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评价可以反映出地区对艾滋病人实施的关怀方式是否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同时,也能促使地区艾滋病病人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病人(AIDS/TB)以及普通AIDS病人经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后3个月的免疫重建问题。方法 AIDS/TB双重感染患者80例,未合并结核的AIDS患者118例,比较分析HAART治疗后3个月内的临床症状、CD4+T细胞计数。结果在接受HAART后3个月,绝大部分患者CD4+T细胞计数均显著上升,并且普通组比双感染组明显增高(P〈0.05)。免疫重建综合征(IRIS)发生率双感染组高于普通组(P〈0.05)。结论 HAART可使患者的免疫重建,AIDS/TB在HAART过程中发生IRIS的风险性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12.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再生、分化的重要场所,淋巴结(lymph nodes,LNs)作为外周免疫器官,其正常结构对于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和免疫细胞的生存、发育、增生是非常重要的.近来,国外有研究发现胶原纤维在淋巴组织中T细胞区域(T cell zone,TZ)的沉积可能是导致HIV感染者外周血和淋巴组织中CD4^+ T细胞减少的又一重要机制.该文拟根据近年研究进展,阐述LNs正常组织结构对CD4^+ T细胞存活、发育和运输的影响及其结构改变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发病机制的关系,以期对目前AIDS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多因素复合造模法致肺阳虚大鼠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肺阳虚大鼠病理模型方法。[方法]采用烟熏(外邪犯肺)、冰水游泳(形寒劳倦)、常温游泳(劳倦)、服用他吧唑冰水溶液(免疫抑制、内饮生冷)多因素复合造模法来制备肺阳虚证大鼠模型。观测大鼠体征,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造模后期,大鼠出现喘鸣、呼吸急促、畏寒少动、精神萎靡、毛发凌乱无光泽、饮水量下降等症状;模型大鼠体重、背部温度、肛温、抓力呈显著性下降(P0.05);低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电泳指数均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该造模方法能较好的与肺阳虚之临床症状相吻合,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细菌种属临床感染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情况,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4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及60例不同细菌感染患者(感染组)体内B细胞、NK细胞、T细胞及其亚群进行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感染组患者的T 4细胞、DN-T细胞、T 4/T 8比值依次为(28.42±12.24)、(4.85±3.92)和(1.11±0.8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分别为(35.21±5.14)、(6.13±3.06)和(1.41±0.26),感染组低于对照组,感染组的T 8细胞为(31.98±14.08),高于对照组的(25.04±4.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感染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紊乱,并以免疫功能受抑制为主,少部分细菌感染使患者免疫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15.
综合性医院艾滋病患者肺部病变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肺部病变的临床和诊断要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综合性医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收治26例艾滋病合并肺部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艾滋病合并肺部疾病的发生率为70.27%(26/37),以发热(84.62%)及呼吸系症状为主诉者(76.92%)是常见的首发症状,本组患者首诊入院及拟诊科室多为呼吸内科,且多为医师主动筛查;艾滋病的肺部表现主要为胸部CT呈肺部毛玻璃样改变(GGO),占38.46%,及/或肺炎(23.08%).以及肺结核(38.46%)。以呼吸道症状入院17例,其中咳嗽咳(黄)痰13例,气促、喘气、呼吸困难11例;以发热消瘦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入院5例;以意识障碍入院2例;以浮肿、腰部不适入院2例。有颅内病变3例,肝硬化1例,淋巴瘤1例,剥脱性皮炎2例,急性肾衰竭1例,败血症及感染2例。口腔霉菌感染2例,猪霍乱沙门菌败血症1例,严重手部感染不愈1例,合并呼吸衰竭6例。结论我国艾滋病患者的肺部病变主要为以胸部CT改变以CGO为特征的肺部弥漫性病变、肺结核及肺部炎症,及时识别艾滋病的肺并发症是延长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住院患者的病死率及其死亡原因。方法对2010年住院期间死亡的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0年艾滋病住院患者共死亡137例,病死率为10.56%,其中男性105例,女性32例,比例为3.28:1,住院时间为(12.82±16.21)d,72.72%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100个/一。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患者HIV抗体确认阳性到死亡的时间明显长于未接受HAART治疗的患者(Z=一5.042,P=0.000)。最常见的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为肺部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青霉病等。结论晚期AIDS患者病死率高,各种机会性感染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HAART能明显延长艾滋病患者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AIDS患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月间入院诊治的AIDS合并ARDS的27例患者的临床体征、血清学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治疗方法及治疗后生活质量等观察指标的变化进行相关分析,并进行生活质量的问卷调查。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呼吸与心率显著降低(P<0.05);无创通气后,患者PaO2和pH值显著升高(P<0.05),PaCO2升高(P<0.05);治疗1d、3d后PaO2/FiO2升高(P<0.05);收缩压无变化(P>0.05);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 AIDS患者合并ARDS临床症状以发热、呼吸困难为主,并合并多种疾病。经对症治疗与无创呼吸机通气后,生命体征及血气指标均有所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抗病毒治疗艾滋病138例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抗病毒药物治疗艾滋病(AIDS)效果。方法:应用国家免费提供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对符合治疗条件的138例AIDS患者进行规范治疗,定期随访并检测CD4T淋巴细胞。结果:治疗后前3个月内CD4T淋巴细胞增加速度最快,2年后升高(254.32±98.76)个/mm3;患者机会性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治疗后2年生存率86.36%。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显著提高AIDS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有效地控制机会性感染,符合治疗条件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HIV/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中的诊断运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94例HIV/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进行T.SPOT-TB检测,分析比较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50 cells/uL,51 cells/uL~200 cells/uL,≥201 cells/uL条件下,T.SPOT-TB与痰结核菌(涂片/培养)结果及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三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94例患者中T.SPOT-TB阳性64例(68.09%),痰菌阳性(涂片/培养)40例(42.55%).CD4≤50 cells/uL 43例(T.SPOT-TB阳性25例,占58.14%;痰菌阳性20例,占46.51%),51 cells/uL≤CD4≤200 cells/uL 29例(T.SPOT-TB阳性20例,占68.97%;痰菌阳性14例,占48.28%),CD4≥201 cells/uL 22例(T.SPOT-TB阳性19例,占86.36%;痰菌阳性7例,占31.82%).在94例患者中,随CD4+T淋巴细胞计数升高,T.SPOT-TB阳性率显著增高,(58.14%、68.97%、86.36%P〈0.05).痰菌阳性率49.38%,T.SPOT-TB的敏感性79.01%,二者比较(P〈0.01).结论 CD4+T淋巴水平对T.SPOT-TB阳性率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在CD4细胞计数≤50 cells/μL的AIDS感染人群中敏感性降低,作为结核感染诊断的一种新方法,在HIV/AIDS合并肺结核感染的快速诊断中是可行的,但应注意患者的免疫水平以及是否有抗结核药物使用背景.  相似文献   

20.
背景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患者寿命得以延长,但ART后患者长期免疫功能重建状态数据有限。近年来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CD8+T淋巴细胞(简称CD8细胞)比值(CD4∶CD8比值)作为免疫状态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准确了解患者ART后免疫重建情况至关重要,为临床医师管理及治疗提供可供参考的指标。目的 探讨HIV感染者/AIDS患者ART后免疫功能重建情况。方法 连续收集2014年7月就诊于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感染科门诊,并使用替诺福韦酯(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方案完成ART 48个月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98例,分析基线及ART 6、12、24、36、48个月免疫标志物变化,对观察终点CD4∶CD8比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基线、ART 6、12、24、36、48个月,患者CD4细胞计数、CD8细胞计数、CD4细胞恢复率、CD4∶CD8比值、CD4∶CD8比值正常化、多重T细胞重建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CD4细胞计数≤200、201~349、≥350个/μl患者中,不同基线及各随访时间点CD4∶CD8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基线及各随访时间点CD4∶CD8比值正常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RT 48个月,CD4细胞计数≥500个/μl、CD4∶CD8比值正常化、多重T细胞重建分别占59.8%(58/97)、22.7%(22/97)、19.6%(19/97)。ART 48个月后,CD4∶CD8比值与基线CD4细胞计数(rs=0.269,P=0.01)、基线CD4∶CD8比值(rs=0.592,P<0.01)呈正相关,与基线CD8细胞计数(rs=-0.355,P<0.01)呈负相关,与年龄(rs=0.129,P=0.21)、HIV确诊至ART启动时间(rs=-0.141,P=0.17)、HIV-RNA病毒载量(VL)(rs=0.145,P=0.15)无关。结论 长期ART成功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仍存在免疫功能重建不良。CD4∶CD8比值与基线免疫水平相关,未来仍需大样本长时间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