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应用改良“象鼻”手术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2年2月~2007年12月应用深低温停循环同时行上腔静脉逆行灌注或右锁骨下顺行灌注保护脑组织,行改良支架“象鼻”手术9例。结果9例患者均在术后13d康复出院。术后彩超示心功能良好,人造血管通畅,2例术后有短暂的神经精神症状。5例出院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和CT示支架远端真腔扩张良好,假腔内血栓充填,未见活动性血流,假腔较前期明显缩小,各瓣膜功能正常。结论改良支架“象鼻”手术简单,可以达到支架“象鼻”手术的同样效果,远期降主动脉假腔封闭率有待于进一步临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改良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改良支架"象鼻"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年龄23~71岁,中位年龄50.7岁.其中急性夹层14例,慢性夹层6例.应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和上腔静脉逆行灌注或右腋动脉顺行灌注(SCP)进行脑保护,施行改良支架"象鼻"手术(即升主动脉和半弓置换及降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同期行Ben-tall手术11例,Cabrol 2例.停循环时间36~86 min,平均34.5 min.结果:术后住院死亡2例(10%).存活患者获随访3个月~2年,无死亡,其中10例于术后3个月定期行主动脉多层螺旋CT检查,8例降主动脉夹层内有血栓形成,2例有部分血栓形成.结论:改良支架"象鼻"手术简单,停循环时间短,可以达到支架"象鼻"手术的同样效果,远期降主动脉假腔封闭率仍有待进一步的临床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应用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替换+改良支架象鼻的支撑型内衬远端吻合技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3年7月~2007年12月,应用全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技术治疗主动脉夹层94例,男80例,女14例,13~67岁,平均(44.45±9.41)岁。同期升主动脉行单纯置换55例,主动脉根部置换16例,主动脉瓣+升主动脉置换手术2例,窦部成形8例。结果全组平均体外循环(187.09±44.08)min,主动脉阻断(99.70±27.51)min,选择性脑灌注(22.47±11.35)min,术后2次开胸止血7例,肾功能衰竭2例,脑卒中1例,术后院内死亡2例;平均随访(34.86±18.08)个月,随访中死亡1例,有1例行胸腹主动脉Ⅱ期置换术,生存率为96.63%,患者出院1年后支架血管段假腔闭合效果好的占50.00%。结论应用全主动脉弓+结合支撑型内衬吻合技术的改良支架象鼻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主动脉CT能较好地跟踪评估残余假腔的闭合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CT评价外科改良的支架象鼻技术对与马方综合征(MFS)和高血压病(HT)相关的慢性Ⅰ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3至2008年施行全主动脉弓置换+支架象鼻手术的慢性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共54例,MFS组22例,男18例,女4例,年龄(45±12)岁;HT组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40±9)岁.术后随访应用CT测量计算特定水平支架与主动脉、真腔与主动脉的直径比值.结果 术后1年的CT结果显示,在支架中段平面两组间支架与主动脉的直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4±0.16比0.80±0.23,P=0.472);全组术前与术后(0.29±0.16比0.72±0.21)及术后不同时间的直径比(0.72±0.21比0.81±0.20,0.81±0.20比0.77±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1年降主动脉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的MFS组为59%,HT组为78%.结论 外科改良的支架象鼻手术对与MFS和HT相关的慢性Ⅰ型主动脉夹层,均可有效关闭降主动脉近段的假腔并取得良好的重塑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杂交手术"(人工血管置换同期行远端顺行置人血管内支架)治疗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体会及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9月至2010年1月,6例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升主动脉置换(或Bentall 术)并全弓置换加降主动脉支架置人术(1例为二次手术).术后定期复查胸部多排CT及CT血管造影,了解升主动脉、主动脉弓人工血管及降主动脉血管内支架情况.6例均采用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结果 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体外循环时间208-291min(平均242min),升主动脉阻断112-194 min(平均145min),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63-102min(平均76min),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随访时间为4-32月(平均15.5月),CT示人工血管通畅,支架段假腔完全血栓化,血管内支架无内瘘及移位,远端假腔明显缩小.结论 对于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行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全弓)同期行顺行远端降主动脉支架置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创性影像学手段,即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改良"象鼻"手术术后随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4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成功接受改良"象鼻"手术,即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加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在术后3~6个月内复查CT血管造影(CTA),对CT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重建(SSD)、容积再现重组(VR)等。观察术后合并症,人工血管形态、位置,支架的位置、形态和通畅情况。结果24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124(96~142)d,CTA显示所有患者升主动脉夹层均消失,人工血管位置正常,管腔通畅,原假腔血管内血栓形成,16例患者在腹主动脉残留夹层破口及假腔,14例患者残留胸腔积液或肺段不张。结论改良"象鼻"手术是根治Stanford A型夹层的有效治疗方法,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随访疗效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比传统外科手术与腔内支架治疗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探讨腔内支架治疗方法的适应症、方法和远期效 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1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51~73岩,其中3例应用深低温停循环和上腔静脉逆行灌注或右腋动脉顺行灌注进行脑保护,施行单纯升主动脉置换;2例应用改良支架"象鼻"手术,3例行Bentall手术,2例行升主动脉加右半弓替换,1例行经皮带膜COOK支架置入.结果 术后住院死亡6例(55%),均行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存活患者随访3个月~2年.无死亡,术后3个月行256层螺旋CT检查,均无内漏、血栓形成及支架移位.结论 经皮带膜支架置入术较传统外科手术简单,无需体外循环支持,手术创伤小、耗时少,术后并发症少,愈合快,是理想的微创治疗方法.其作为一项年轻的治疗技术,在今后的医学发展过程中,将会在心血管领域博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临床应用前景.但由于该术式病例数甚少,但与外科手术比较,腔内支架置入疗法是一种早期低风险的治疗方法,目前对其中长期疗效尚有争议,其手术适应症范畴、远期假腔封闭率及并发症仍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总结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的麻醉、体外循环及脏器保护方法.方法 2003年4月至2004年1月,本院连续在全麻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实施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40例.其中男35例,女5例,年龄28~78(53)岁.急诊手术23例,择期手术17例.结果全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66±38)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107±28)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30±15)min.死亡率住院死亡2例(5%,2/40),其中1例术后2周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另1例术后2个月死于多发脑梗塞.并发症术后突发截瘫1例(2.5%,1/40);血管吻合口出血二次开胸止血3例;乳糜胸3例,经治疗后治愈.全组38例出院病人随访4~36周,无晚期死亡或需要再次手术病例.结论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支架"象鼻"手术中应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及多种脑保护、血液保护措施可成功保障手术安全,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应用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技术治疗复杂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及中期效果.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共33例复杂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其中男27例,女6例,平均年龄(44±11)岁(22~68岁).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例,左室流出道疏通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1例.术后随访CT观察假腔的闭合情况,并记录不良事件(死亡、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74±29)min,选择脑灌注时间(24±9)min.术后死亡2例,死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无截瘫发生;二次开胸止血1例;随访29例,随诊率93.5%(29例/31例),平均随访时间29个月,随访期死亡1例,2例马凡综合征患者接受二次替换胸腹主动脉手术并存活.结论 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技术治疗复杂B型夹层早中期能够降低手术病死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中期随访证实能够促使假腔内血栓的形成、封闭假腔.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A型主动脉夹层行主动脉弓杂交修复术后远端夹层形成的原因及再治疗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2年9月本科收治的3例A型夹层行主动脉弓杂交修复术后患者,术后常规复查发现支架远端出现新发破口,均再次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结果:随访至2013年9月,3例患者未再出现新发破口,真腔均完全打开,假腔未见显影。结论:主动脉弓杂交修复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作为一种新兴术式较传统主动脉弓替换+支架"象鼻"术相比能明显简化手术,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但随着手术例数逐渐增多,其远端夹层形成作为严重并发症不容忽视,提示该术式尚需进一步完善及更多临床验证,而腔内治疗仍可作为再次修复的首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急性Debakey Ⅰ型夹层急诊行升主动脉替换术后,择期行经股动脉腔内隔绝降主动脉的治疗体会.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2月,我院心血管外科对5例急性Debakey Ⅰ型夹层患者急诊行升主动脉替换术后,择期行经股动脉腔内隔绝降主动脉.术后定期复查CT血管造影,了解升主动脉及降主动脉内支架情况.结果 5例患者手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体外循环时间232(208 ~26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55( 113 ~ 152) min,所有患者顺利出院.术后1个月及3个月门诊随访复查CT血管造影示人工血管通畅,支架无移位,并压缩远端假腔.结论 对于急性Debakey Ⅰ型夹层患者,急诊行升主动脉替换术,择期行经股动脉腔内隔绝降主动脉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及全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DeBakeyI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1例DeBakey-I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升主动脉及全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其中急性主动脉夹层2例,慢性9例。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下手术。结果 11例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02±22)min,体外循环时间为(159±34)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为(26±12)min。均顺利手术,无住院死亡患者。手术后昏迷1例,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自动出院;术后出血二次开胸止血2例;意识障碍2例,1周后恢复。结论升主动脉及全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是治疗急性与慢性DeBakey I型主动脉夹层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与传统手术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弓重建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6月至2014年1月,39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按手术方式分成2组。A组:术中直视下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置入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33~57(43.46±6.23)岁。同期升主动脉行单纯置换15例,主动脉根部置换3例。B组:实施传统全弓替换+象鼻支架21例,男16例,女5例,年龄39~59(45.23±7.10)岁。同期升主动脉单纯置换8例,主动脉根部置换10例,主动脉瓣成形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结果 A组:术后二次开胸止血3例,脑卒中2例,术后院内死亡4例,其中肾功能衰竭2例治疗无效后死亡,移植物及胸骨感染各死亡1例。存活14例患者平均随访(34.26±16.12)个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支架血管段假腔血栓化占77.5%。B组:术后二次开胸止血2例,脑卒中1例,术后院内死亡3例,其中心功能衰竭2例治疗无效后死亡,下肢缺血坏死导致感染死亡1例。存活18例患者平均随访(35.19±17.20)个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支架血管段假腔血栓化占98.7%。结论应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取得同样良好的早期临床效果,但其手术适应症窄,选择时要更慎重。相对于传统支架血管象鼻术,其假腔血栓化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发病48 h内行急诊外科手术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方法 2009年9月~2011年5月发病48 h内急诊手术的A型主动脉夹层35例,年龄(43±10)岁.病变均累及主动脉弓,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处理采用三分支型主动脉弓覆膜支架行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升主动脉近端根据情况作相应处理.均采用深低温、选择性低流量脑灌注技术,常规使用甲基强的松龙、改良超滤.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95±51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3±42)min,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2±5)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95±42)h.围术期死亡1例.随访1~20个月,34例存活患者效果满意.结论 A型主动脉夹层发病48h内急诊手术可以取得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主动脉全弓替换加“象鼻”支架术的体外循环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1年9月本院完成的21例主动脉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的手术资料.其中急诊手术15例,择期手术6例.CPB均采用中度血液稀释;深低温停循环加选择性流量脑灌注,头部冰帽脑保护.结果 CPB时间:(151.5±34.5)分钟,阻断时间:(124.5±36.5)分钟,停循环时间:(42±10)分钟;术后24小时出血死亡1例,术后1周凝血功能下降出血死亡1例;术后肾功能衰竭2例;大面积脑梗1例,短暂性神经系统功能异常1例;右手肢体活动障碍1例;余顺利出院.结论主动脉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中应用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及多种脑保护、血液保护措施可成功保障手术安全,其中正确选择插管方式及良好的温度管理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全弓置换+象鼻支架植入术)治疗B型夹层腔内修复术后逆行A型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连续收治的36例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逆行A型夹层(均行全弓置换+象鼻支架植入术)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及每年CT血管成像(CTA)的随访结果。结果手术总时间平均为(312.4±36.8)min,体外循环平均时间为(195.5±30.6)min,主动脉阻断平均时间为(92.0±16.8)min,选择性脑灌注和深低温停循环平均时间为(23.6±10.5)min。术后2例患者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总住院死亡率为5.6%(2/36),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后恢复)。术后支架无移位、扭曲,无内漏及支架相关新发破口发生。平均随访时间(36.5±10.2)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无脑中风、截瘫,无内漏及支架相关新发破口等严重并发症发生。CTA随访结果显示:肺动脉分叉处和横膈膜水平,分别有94.1%(32/34)和88.2%(30/34)患者假腔血栓完全形成。结论外科手术(全弓置换+象鼻支架植入术)治疗B型夹层腔内修复术后逆行A型夹层效果良好,中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杂交手术"治疗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患者(DeBakeyⅠ型)行人工血管置换同时远端置入血管内支架(即"杂交手术")的治疗体会。方法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DeBakeyⅠ型)行升主动脉并全弓置换加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其中1例Bentall术)。术后1月及3月复查胸部螺旋CT,了解升主动脉、主动脉弓人工血管及降主动脉血管内支架情况。结果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体外循环时间227~331min(平均290min)。升主动脉阻断96~275min(平均209min),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1月及3月复查胸部大血管螺旋CT示人工血管通畅,血管内支架无内瘘及移位,远端假腔明显缩小。结论对于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行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全弓)加远端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采用杂交手术方法治疗各类复杂主动脉疾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17例主动脉疾病的患者行杂交手术,7例行颈部切口头臂动脉搭桥联合逆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置入术,10例主动脉瓣替换或(和)SUN's术后,行逆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诊复查主动脉CTA,了解人工血管、血管内支架情况及主动脉疾病的变化和转归.结果 17例患者均顺利出院.术后复查主动脉CTA示人工血管通畅,吻合口无狭窄或渗漏,血管内支架无内漏及移位.结论 对于各类复杂的主动脉疾病,适当选择杂交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三明治”技术保留内脏动脉四分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资料患者,女,43岁,因"腹部隐痛3周加重1周"于2014年4月9日收治入院。患者3年前因突发胸背部疼痛于我院胸心外科诊断为:马凡综合征、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急诊行主动脉弓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直径28mm)。术后恢复好,口服华法林抗凝(3.75mg/d),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2~3。1年前行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3周前腹部隐痛,逐渐加重,CT提示象鼻支架远端降主动脉假腔未完全血栓化,近膈肌段假腔扩张,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动脉瘤最大直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64-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64-sCT)血管造影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术后评估的应用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术26例术后血管造影征象,分析多排CT对该术式术后疗效评估的价值。结果 64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26例患者升主动脉段人工血管、降主动脉段金属支架26枚、支架以远的真假腔及内膜片。共显示24例患者破口共26个,覆膜支架破口封堵术后内漏2个,其中1例术后3个月复查内漏消失。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主动脉夹层术后疗效有重要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