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鼠缺血心肌中VEGF表达及毛细血管新生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缺血心肌中VEGFmRNA及蛋白质表达及毛细血管新生的变化规律。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分别检测心肌梗塞后24h,2W,2W,3W,4W缺血心肌中内皮细胞数,毛细血管密度和VEGFmRNA及蛋白质表达情况。结果:(1)心肌梗塞1周后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内皮细胞数均明显增加,2周后达高峰,3周后开始下降,4周后下降到1周时水平,(2)心肌梗塞24h后,VEGFmRNA表达开始增加,1周后达高峰,2周后开始逐渐下降,4周后几乎无表达;VEGF蛋白质的表达从1周后增加,2周后达高峰,3周后开始下降,4周降低到1周时水平。结论:心肌梗塞后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VEGFmRNA及蛋白质表达均显著增加;缺血心肌中毛细血管密度与VEGF表达的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西方发达国家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在发展中国家,CHD对人们健康的危害亦日益突出.虽然近年来我国对CHD的一级预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CHD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预测死亡率有进一步增高趋势[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延迟相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是否存在耐受现象。[方法]新西兰大白兔50只分6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对照组)8只、缺血预处理组10只;分别间隔不同时间行3次预处理,末次预处理24 h后缺血再灌注,根据间隔时间分为IP 12、18、24和48 h 4组,每组各8只。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肌梗死面积和心律失常情况。[结果]血流动力学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缺血预处理组和4组间隔不同时间预处理组的心梗面积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IP 12 h组的梗死面积和心律失常高于缺血预处理组(P〈0.05)。间隔12-24 h,心肌保护作用有增强趋势,而间隔24-48 h保护作用反而减弱,但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间隔12-48 h的多次延迟相预处理并未产生耐受现象,最佳预处理的时间间隔可能在24 h。  相似文献   

4.
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有两个时相 ,即早发效应和延迟效应。早发效应 (即经典预处理 )在缺血预刺激后即刻生效 ,持续近 2h ;延迟效应即延迟保护 ,也称第二保护窗 ,出现在缺血预刺激 12~ 2 4h之后 ,持续 3天[1] 。除缺血外 ,一氧化氮 (nitricoxide ,NO)类药物也能诱导预处理的延迟效应。本文总结有关NO介导预处理延迟效应的研究进展。1 NO在触发阶段的作用1.1 NO触发缺血预处理信号传递 :心脏在短暂缺血 再灌注过程 (缺血预处理 )中发生代谢变化。NO等代谢中产物充当化学信号分子 ,触发延迟保护机制。这一触发过程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吗啡预处理的延迟性保护机制对兔后肢肌缺血区具有类似缺血预处理(IPC)的远期保护作用。方法取健康兔24只,随机均分成3组:①IPC组:右后肢接受5min的缺血和5 min的再灌注,24 h后永久结扎股动脉。②吗啡预处理组:兔耳缘静脉注射吗啡3 mg/kg,24 h后操作同IPC组。③生理盐水组:用生理盐水3 mg/kg预处理,其余操作同IPC组。所有兔3 d后,切取小腿腓肠肌光镜下免疫组化检测缺血区血管再生情况,并用Masson染色测定梗死面积。结果吗啡预处理后缺血区可观测到CD31染色阳性细胞,且数量明显低于IPC预处理组(P<0.05)。梗死面积亦明显小于生理盐水预处理组(P<0.05),大于IPC预处理组。结论吗啡预处理具有和IPC类似的促使缺血区微血管的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利用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论证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 (BM MNCs)移植对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潜能和安全性。方法 结扎冠脉钝缘支造成急性心梗 ,分为两组 ,分别注射BM MNCs(BM MNCs组 )和生理盐水 (对照组 ) ,测量左室运动能力。 4周后观察移植区域的血管再生情况 ,并进行安全方面的评价。结果 在BM MNCs移植后 4周 ,左室等容收缩期压力最大变化速率 (LV dp/dtmax)和左室等容舒张期压力最大变化速率 (LV-dp/dtmax)与心梗 6 0min时相比明显改善 (P <0 .0 5 )。 4周后心梗边缘组织的小血管数目 ,BM MNCs组明显多于对照组 (P <0 .0 5 )。BM MNCs治疗后 4周未发现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异常变化 ,心肌组织学检查也未发现炎症细胞浸润、成骨或钙化等异常现象。结论 BM MNCs移植可明显促进缺血心肌的血管再生 ,改善心肌舒缩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IP)对局灶性脑梗死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以及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探讨IP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MCAO 10min作为IP,IP后48h制作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梗死(PMCAO)模型,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检测VEGF及MMP-9表达和脑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变化。结果 IP显著减轻PMCAO大鼠神经功能及组织学损害,降低PMCAO后MMP-9的表达,减轻脑水肿,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增加。结论 IP对其后PMCAO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诱导脑缺血耐受(IT)的产生,脑IT的神经保护作用与脑梗死后血管再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大鼠缺血心肌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制备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将存活大鼠随机分为单纯心肌梗死组,GH1组:术后24h开始rhGH皮下注射0.2mg.kg-1.d-1,GH2组:术后24h开始rhGH皮下注射1.0mg.kg-1.d-1。另设假手术组为对照组,注射28d后处死动物,TTC染色法测定各组心肌梗死面积,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缺血心肌微血管密度,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与AMI大鼠缺血心肌促血管再生相关的指标:VEGF、bFGF mRNA表达和蛋白合成。结果与MI组相比,GH1组与心肌梗死面积有减小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GH2组心肌梗死面积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83±6.05与32.89±5.13,P<0.01);rhGH增加AMI大鼠缺血心肌微血管密度(19.8±2.9与11.2±2.79,P<0.05,28.5±3.6与11.2±2.79,P<0.01)。GH2组较GH1组效果更加明显(28.5±3.6与19.8±2.9,P<0.01)。rhGH促进AMI大鼠缺血心肌VEGF、bFGF mRNA表达及蛋白合成。结论较高剂量的重组人生长激素皮下注射可以有效减小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梗死的面积,而增加AMI大鼠缺血心肌VEGF、bFGF mRNA的表达和蛋白合成,进而促进缺血心肌血管再生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心脏血管的新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危及人类健康的世界范围性问题。心梗后残留心肌代偿性肥厚,引起心室重构,进而促使心力衰竭,是造成心肌梗死患者远期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与其在心肌梗死后的心脏血运重建及其循环改善密切相关。梗死后的心肌能否获得充分的血供是心梗后尚存活的心肌细胞能否长期存活并发挥泵血功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也是己梗死的心肌细胞能否再生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
黄荫浩  吴翔  陆齐  耿海华 《海南医学》2013,24(24):3589-3592
目的探讨瓜蒌皮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单纯手术组、低剂量给药组、高剂量给药组、假手术组各12只。采用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心肌梗死模型,4周后处死动物。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一氧化氮(NO),取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行病理分析及分级。免疫组化技术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缺血心肌VEGF蛋白质水平表达变化;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缺血心肌VEGF mRNA表达变化。结果给药组心肌坏死病理积分较组单纯手术明显降低,手术组和给药组大鼠血清CK-MB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给药组血清CK-MB均较单纯手术组降低(P〈0.01),且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0.01);单纯手术组大鼠血清NO明显低于给药组和对照组,给药组高于单纯手术组。单纯手术组VEGF及其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增加,给药组缺血心肌VEGF及其mRNA表达较单纯手术组增加(P〈0.01),高剂量组缺血心肌VEGF及其mRNA表达高于低剂量给药组(P〈0.01)。结论瓜蒌皮注射液能够减轻心梗大鼠缺血心肌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增加心肌损伤大鼠心肌VEGF表达,与血清NO的含量有关,且作用与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减体积肝移植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行50%减体积肝移植,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和IPC组,检测术后2、6、24 h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变化。检测术后24 h肝组织形态学变化、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检测髓性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以反映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ELISA法检测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IPC组术后6、24 h ALT水平显著下降(P〈0.01);组织病理学显示,Control组肝细胞明显空泡样变性伴局部坏死,小叶结构破坏,门脉周围水肿、充血,炎症细胞浸润明显,而IPC组损伤减轻;与Control组比较,IPC组MDA水平显著下降而SOD含量则明显增加(P〈0.01),肝组织中TNF-α和MPO亦显著降低(P〈0.01)。结论IPC明显减轻减体积肝移植术后再灌注损伤,其机制部分与增强抗氧化、抑制脂质过氧化、减轻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大鼠离体心肌细胞晚期"缺血"预处理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立一种方便、实用的离体大鼠心肌细胞"缺血"预处理模型.方法: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1、对照组2、"缺血"预处理组1、"缺血"预处理组2),将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置入一个改造的密闭保鲜盒内,通入95%N2和5%CO2混合气(预处理1)或100%N2(预处理2),进行"缺血"预处理,以LDH释放和台盼蓝排斥试验判断心肌细胞损伤程度.结果:"缺血"预处理组1的LDH释放较对照组1少、细胞存活率高(P<0.01);"缺血"预处理组2的LDH释放较对照组2少、细胞存活率高(P<0.01);"缺血"预处理组1与"缺血"预处理组2的LDH释放、细胞存活率无差异(P>0.05).结论:本文建立了一种方便、实用的大鼠离体心肌细胞"缺血"预处理模型,为进一步研究预处理的心肌保护作用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西环素对碱烧伤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多西环素组,每组16只。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后,多西环素组给予0.5%多西环素眼液点眼,对照组给予眼液溶媒点眼。分别于碱烧伤后3、7、14、21 d观察炎症指数、计算角膜新生血管面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角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造模后多西环素组各时间点结膜充血、角膜水肿程度较对照组轻微;多西环素组3、7、14 d炎症指数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3、7、14、21 d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大鼠角膜VEGF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西环素可以减轻碱烧伤大鼠角膜的炎症反应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反应有关,而与VEGF表达无关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心脏停搏液( 简称停搏液)预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性挛缩的发生及再灌注冠脉流量的影响。方法 选用SD大鼠离体Langendorff 逆行灌注模型,观察应用停搏液时心脏缺血性挛缩的发生时间和幅度以及再灌注心脏冠脉流量的改变。结果 停搏液预处理显著增加了心脏缺血再灌注期间的冠脉流量,显著延迟了缺血期间心肌挛缩的发生时间,并降低其幅度。结论 停搏液预处理减轻缺血心肌挛缩的程度,可能是其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短时间多次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对大鼠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供肝冷保存120 min,无肝期14 min。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A组,n=6),不做肝脏移植手术;肝移植组(B组,n=12),供体大鼠肝脏4℃乳酸林格液保存2 h后,采用双袖套法行原位肝移植;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C1、C2、C3组,每组12只):将供肝进行缺血预处理后切除供体大鼠肝脏,4℃乳酸林格液保存2 h,行原位肝移植,根据阻断第一肝门5 min,开放再灌注5 min为1个循环,处理1~3个循环分别命名为C1、C2和C3组。术后检测各组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每分钟胆汁量,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Bcl-2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术后B组血清ALT、AST、LDH活性明显高于A组,每分钟胆汁量明显低于A组(P<0.01);C组ALT、AST、LDH活性虽明显高于A组(P<0.01),但比B组明显降低(P<0.05);随着IP次数增加,C1、C2、C3组ALT、AST、LDH活性递减,而每分钟胆汁量逐渐增加。细胞形态学检查发现,与B组比较,C组供肝组织细胞结构改变较小,Bcl-2表达增加,凋亡指数降低(P<0.01或P<0.05)。结论:IP对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短时间多次IP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6.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NO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大鼠 4血管结扎的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缺血预处理对一氧化氮 (NO)代谢的影响。方法 :实验前 1天将大鼠行双椎动脉烧灼术 ,使其闭合。实验时行微动脉夹同时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将 3 0只大鼠分为模型组、缺血预处理 (IPC)组和对照组 ,观察血清和脑皮质中NO、自由基变化及神经元型nNOS表达等指标。结果 :模型组大鼠脑内及血清脂质过氧化物 (LPO)、NO水平升高 ,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水平降低 ,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1 )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表达增加。缺血预处理组上述指标均有改善。模型组和IPC组相比血清中NO含量增加 (P <0 .0 1 ) ,脑皮质中NO含量降低 (P <0 .0 1 )。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通过抗自由基功能影响NO代谢并保护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17.
Bcl-2和bax蛋白在大鼠脑缺血预处理脑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凋亡相关基因bcl 2和bax蛋白在脑缺血预处理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对假手术对照组、缺血预处理对照组、缺血组和缺血预处理组大鼠前脑组织冰冻切片进行检测。结果 :缺血预处理对照组bcl 2蛋白的表达高于其他 3组 ,而各组bax蛋白表达差异不显著。结论 :缺血预处理对bcl 2蛋白表达的诱导可能是缺血预处理产生抗损伤保护性机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预缺血模型中的表达水平及作用,以探讨缺血耐受形成的分子信号机制。方法制备SD大鼠大脑四动脉结扎模型及预缺血模型,采用免疫印迹、免疫沉淀等技术,检测各实验组中BDNF表达、其受体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和下游蛋白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2)磷酸化的水平变化。结果预缺血组BDNF的表达、TrkB和ERK1/2磷酸化水平较缺血/再灌注组升高(P〈0.05),而TrkB受体的拮抗剂K252 a可以降低其升高的激活水平(P〈0.05)。结论预缺血激活BDNF-TrkB-ERK1/2信号通路实现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格列美脲对大鼠心肌缺血预适应保护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格列美脲对正常大鼠离体心脏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保护作用的影响,为临床选择磺脲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Langendorff灌流大鼠离体心脏,随机分为四组:缺血对照组(CON);缺血预适应保护组(IPC);缺血预适应+格列本脲组(IPC+Glb);缺血预适应+格列美脲组(IPC+Glm);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灌流后测心肌梗死面积。结果IPC组和IPC+Glm组心肌梗死面积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小(P〈0.01),IPC+Glb组心肌梗死面积较IPC组增大(P〈0.01)。结论IPC使缺血后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小,格列美脲对IPC心肌保护作用的影响弱于格列本脲。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格列齐特对糖尿病GK大鼠离体心脏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GK大鼠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流模型,分为Wistar大鼠缺血预处理对照组(CON组)、GK大鼠缺血预适应保护组(GK组)、缺血预适应+格列齐特组(10μmol/L)(IPC+Glc组),每组8只。记录各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灌流后检测心肌梗死面积。结果 灌流30min时,与CON组相比,IPC+Glc组左心室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P<0.05),IPC+Glc组和GK组心肌梗死面积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格列齐特未影响缺血预适应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