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副肾动脉(ARA)的CT血管成像(CTA)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存在ARA患者的CTA表现,在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后,观察、记录ARA的数量、起始位置、管径及入肾位置等信息。结果 在60例ARA患者的120个肾脏中,69个肾脏发现ARA,其中右肾29个(42.03%),左肾40个(57.97%);1支型最多见,62个(89.86%),2支型6个(8.70%),4支型1个(1.45%);ARA经肾上极入肾34支(43.59%),肾门及周围入肾38支(48.72%),下极入肾6支(7.69%)。结论CTA可以清晰显示ARA的具体情况,可为肾移植及介入治疗等各类肾脏手术提供直观、有效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肾血管成像(CTRA)对肾移植活体供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0例活体供肾者的64层螺旋CT肾血管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肾移植取.肾手术及DSA相对照.结果 30例CTRA均清晰显示肾动脉1~4级分支,副肾动脉者13例,发生率43%,肾门前动脉分支者6例,发生率20%,肾静脉多支者3例,发生率10%,多重肾动脉并多发狭窄1例,CTRA对肾血管评估结果与取肾术中所见及DSA结果一致,敏感性及准确性为100%.结论 64层螺旋CT肾血管成像是肾移植术前评价活体供肾血管的无创、安全、经济、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研究甲状腺癌供血动脉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101例(正常组65例,甲癌组36例)符合本研究并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病例的颈部原始图像,将数据在AW4.2工作站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及高级血管分析(advanced vessel analyze,AVA)等多种后处理并结合原始图像综合分析甲状腺癌供血动脉特征.结果 甲状腺癌组36例肿瘤均由甲状腺动脉(共76支腺体支或非腺体支)供血,所有供血动脉的起源、数目、内径等三维形态学特征均得到清晰显示.将供血动脉来源统计为3型:仅甲状腺上动脉供血型18例(50%);仅甲状腺下动脉供血型6例(16.67%);甲状腺上下动脉均供血型12例(33.33%).结论 甲状腺癌均由甲状腺动脉供血,64层螺旋CTA能较好评价其三维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及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活体肾供体术前对供肾肾功能和血管情况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拟行亲属活体供肾者术前完成了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并定量测定分肾肾小球滤过率(GFR),其中26例进行了同期64排螺旋CT检查,并做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以观察肾实质、肾动脉、肾静脉情况,测量肾动脉主干长度.结果 左、右肾GFR分别是(55.14±3.42) mL/min和(51.32±3.97) mL/min (P>0.05),GFR<35 mL/min者有3例(11.5%)3个分肾(2个左肾,1个右肾).CTA显示17例(65.4%)双肾动脉单支型,6例(23.1%)双支型,肾内结石1例,左、右肾动脉主干长分别为(2.9±1.0) cm 和(4.2±1.1) cm (P>0.05),肾动脉主干长度小于2.0 cm者有3例(11.5%)4个分肾(1例左肾、1例右肾、1例双肾).结论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结合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全面、准确、客观、非创伤性地评价亲属活体供肾血供、功能和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胆囊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87例应用64层螺旋CT进行腹部血管成像患者的资料,将其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和胆囊动脉重建,了解64层螺旋CT显示胆囊动脉的能力,观察胆囊动脉起源、分支及其与胆囊三角的解剖关系。结果:64层螺旋CT清楚显示了84例患者的胆囊动脉起源、分支及其走行,占全部病例数的96.55%。胆囊动脉正常起源76例(90.48%),起源变异8例(9.52%);单支胆囊动脉78例(92.86%),双支及以上6例(7.14%);胆囊动脉Ⅰ型74例(88.10%),Ⅱ型8例(9.52%),Ⅲ型2例(2.38%)。结论:64层螺旋CT胆囊动脉成像能够充分显示胆囊动脉的起源、分支及其走行,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前评估胆囊动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及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活体肾供体术前对供肾肾功能和血管情况评价的应用价值。方法 38例拟行亲属活体供肾者活完成了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并定量测定分肾GFR,其中26例进行了同期64排螺旋CT检查,并做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技术以观察肾实质、肾动脉、肾静脉情况,测量肾动脉主干长度。结果 左、右肾GFR分别是(55.14±3.42)ml/min和(51.32±3.97)ml/min (p>0.05) ,GFR小于35 ml/min者有3例3个分肾(2个左肾,1个右肾)(11.5%)。CTA显示17例双肾动脉单支型(65.3%),6例双支型(23.1%),肾内结石1例,左、右肾动脉主干长分别为(2.9±1.0)cm 和(4.2±1.1)cm (p>0.05),肾动脉主干长度小于2.0cm者有3例(11.5%)4个分肾(1例左肾、1例右肾、1例双肾)(7.7%)。结论 99mTc-DTPA肾动态显像结合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全面、准确、客观、非创伤性地评价亲属活体供肾血供、功能和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评价肺动脉栓塞CTA表现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动脉栓塞36例临床和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使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或e-Speed电子束CT行常规扫描及CTA,横轴位图像和多种后处理技术观察肺动脉改变及相关征象.结果 36例共2 070支肺动脉纳入分析,748支显示了栓塞,占36.1%.216支肺叶动脉中,75支显示了栓塞(34.7%),720支肺段动脉中,319支显示了栓塞(44.3%),1 134支亚段肺动脉中,354支显示了栓塞(31.2%).根据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危重组和非危重组.危重组15例,肺动脉栓塞指数为(56.7 4±11.3)%,中央肺动脉受累39支(43.3%),右心室最大短轴和左心室最大短轴比(RV:LV比)为(1.46±0.62).非危重组21例,肺动脉栓塞指数为(27.4±9.6)%,中央肺动脉受累36支(28.6%),RV:LV比为(1.06±0.35),两组指标测量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直观地显示有无肺动脉栓塞、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肺动脉栓塞指数>40%可作为诊断大面积肺动脉栓塞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64层螺旋CTA评价颅颈部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DSA结果为对照标准,评价64层螺旋头颈血管CTA判断不同程度狭窄的准确性。方法搜集临床怀疑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患者27例,均行头颈血管CTA检查,并在一周内行DSA检查,将CTA与DSA结果对照,评价64层CTA诊断头颈部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结果以双侧颈、椎动脉为观察对象,共观察108支血管。CTA显示不同程度狭窄的血管段共115段;DSA显示不同程度狭窄的血管段共108段。64层CTA对颈、椎动脉狭窄总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7.70%、93.75%,特异度分别为99.51%、99.57%。结论64层螺旋CT头颈血管CTA无创,快捷,简单易行,能够清晰显示颅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陆华  廖志武  黄泽和  万良  郑伟  叶雨 《广西医学》2009,31(9):1296-1297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CTA)技术对肾动脉的评估价值,以指导肾部分切除术中血管处理。方法15例肾肿瘤患者,术前均行肾血管CTA了解肾动脉变异情况,然后经腹膜后入路施行肾部分切除术,术中根据CTA提示寻找并阻断肾动脉。结果CTA显示肾门前肾动脉分支3例,副肾动脉1例,肿瘤滋生血管2例。术中探查与CTA所提示的异常血管相符,本组15例全部手术成功,无并发出血、感染等。结论CTA能清楚显示肾血管的解剖及变异,为术中处理肾动脉提供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利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研究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的三维影像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63例行64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至少1支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清晰显示的病例,包括原发性支气管肺癌43例(其中明确病理学证实37例,临床综合诊断6例)及正常对照20例,采用容积显示(volume ren-defing,VR)、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等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肺癌供血动脉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43例原发性肺癌中,全部肿块均可见BA供血,其中8例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所有供血BA的起源、数目、内径等三维形态学特征均得到清晰显示,其中单支供血型22例(51.2%),8例表现为供血BA主干不同程度扩张迂曲,14例表现为供血BA主干及分支均扩张迂曲,走向或走行至病灶内;多支供血型13例(30.2%),表现为2支或多支BA供血病灶,相互交通吻合形成血管网;多种动脉供血型8例(18.6%),表现为BA和肺外体循环动脉向同一病灶供血.结论 原发性肺癌以BA供血为主,可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64层螺旋CTA能安全、清晰地评价肺癌供血动脉的三维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颈段脊髓前根动脉(ARA)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怀疑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外伤的CTA资料进行分析,观察ARA的损伤情况,以临床怀疑脑供血不足行颈部CTA检查的30例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患者为对照,观察ARA的走行及显影情况。结果 30例对照中有25例可见ARA显示,数量为1~3支不等,分别经左右椎间孔向前汇入脊髓前动脉。其来源主要为双侧椎动脉,部分来自颈升动脉,少部分源自颈深动脉。20例患者中,13例可见ARA损伤,其中,椎间盘突出7例,表现为突出的椎间盘推挤、压迫ARA;骨质增生2例,表现为增生骨质致相应椎间孔变窄,前根动脉走行路径狭窄,ARA受压;4例为颈椎骨折,骨折片移位压迫ARA,表现为ARA移位、狭窄或中断。结论多排螺旋CTA能较准确的显示颈段脊髓ARA的解剖及走行,对怀疑颈髓缺血的患者应注意了解ARA的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2.
以肾移植受体腹壁下动脉重建移植肾副肾动脉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以受体腹壁下动脉(inferior epigastric artery, IEA)重建移植肾副肾动脉(accessory renal artery,AR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6只移植肾中16只为单支型ARA,10只为多支型整形后余留单支型ARA;ARA位于上极12支,中部4支,下极10支;开口直径1.5~3.5mm;用亚甲蓝灌注显示动脉血供范围.行ARA与受者IEA端-端吻合,其中6例上极ARA过短,将移植肾上下位置翻转后吻合.结果 26例均吻合成功,再通血流后移植肾ARA供血范围血供恢复良好.术后3d,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21例局部血流正常; 5例局部动脉阻力指数增高,至术后15~21d恢复正常.本组受者术后3d内血清肌酐和肌酐清除率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无输尿管坏死和局部动脉栓塞发生.结论 应用受体IEA可以重建移植肾ARA,血管吻合过程不影响肾功能恢复,适用于ARA与肾动脉主干或其他动脉吻合存在困难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亲属供肾单支血管与多支血管在肾移植临床疗效上有无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统计130例亲属肾移植受体病史资料,采用基本统计方法计算供体肾动脉、静脉变异的发生率,并对受体进行1~5年随访,采用χ2检验比较多支供肾动脉与单支供肾动脉疗效有无差异。结果 供体术前CT血管成像检查(CT angiography,CTA)评估结果发现,32例供体出现副肾动脉,发生率为24.6%,其中双肾副肾动脉10例,发生率为7.7%;肾静脉多支15例,发生率为11.5%,且均为右肾。受体和供肾的1年存活率分别为94.3%和91.5%。单支动脉供肾与多支动脉供肾在肾移植中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 亲属供肾单支血管与多支血管在肾移植中的临床疗效无差异,且对供体和受体均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技术用于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行冠状动脉CTA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11例老年患者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而既往未明确诊断冠心病,在非心脏手术术前评估时行CTA检查。冠状动脉CTA均采用双源CT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分析111例患者的CTA图像质量、狭窄程度、术前处理与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 111例患者的1 779段冠状动脉可评价血管节段为1 676段(97.4%),患者的CTA有效放射剂量为(2.7±0.9) mSv。71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按期进行手术治疗,围手术期无心血管并发症发生;36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其中狭窄程度≥70%的17例患者进行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6%;诊断冠状动脉≥70%狭窄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98%。这1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或搭桥手术治疗。其余19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在50%~70%,积极内科保守治疗后行预定手术,术后2例患者出现心肌酶的一过性升高,无其他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老年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能有效评估动脉狭窄程度,用于术前危险分层,指导进一步治疗,减少围手术期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与DSA对比研究64层CTA行子宫动脉造影的价值。方法选择经彩超诊断单发肌壁间子宫肌瘤患者35例,子宫动脉栓塞前进行先行64层CTA检查,应用容积再现(VR)、血管探针技术以及原始薄层图像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显示子宫动脉的解剖,重点观察子宫动脉的开口位置。DSA血管造影时参照CTA结果,选择相应角度行子宫动脉造影,比较分析靶血管的逐级分支的能力,血管的走行及子宫动脉弓状吻合情况。结果子宫动脉起源于臀下阴部干33支(47%),脐动脉12支(17%),阴部内动脉11支(16%),臀下动脉8支(11%),髂内动脉6支(9%),其中7例左右子宫动脉起源不对称。子宫动脉与起源血管成角小于30。者46支(68%),介于30~60。之间者20支(29%),大于60°者2支(3%)。33例双侧子宫动脉粗细不对称,占94%。55支子宫动脉增粗(80%)。CTA对子宫动脉主干显示率为75%,对终末分支显示率41%,均能显示肿瘤供血动脉。DSA常规正位对子宫动脉起源开口及角度显示率分别为24%及27%,参照基于CTA数据旋转角度后都能更好显示子宫动脉。结论64层CTA能较好地显示子宫动脉走行及开口解剖细节,子宫动脉栓塞前行CTA能更好地指导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心脏远程监护技术分析静息性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痉挛和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心肌耗氧量增加两种机制各占的比例,统计静息性心肌缺血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方法查阅患者病历记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冠状动脉成形术结果筛选入选患者,查阅入选患者心脏远程监护记录及动态心电图诊断报告,计算静息性心肌缺血两种机制各占的比例及静息性心肌缺血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病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静息性心肌缺血发生率≥21.3%,冠状动脉有一定程度狭窄,但未达到冠心病诊断标准患者静息性心肌缺血发生率≥58.3%(P<0.05)。冠状动脉痉挛在所有发生静息性心肌缺血的机制中所占比例≥73.3%,非冠状动脉痉挛的原因所占比例≤26.7%(P<0.05)。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可以鉴别诊断导致静息性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痉挛和冠状动脉狭窄心肌耗氧量增加的两种机制;静息性心肌缺血发生机制中冠状动脉痉挛所占的比重大;冠状动脉有一定程度的狭窄但未达到冠心病诊断标准的患者比冠心病患者更易发生静息性心肌缺血;心脏远程监护技术的连续监测对于静息性心肌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莹  刘荣波  赵爽 《吉林医学》2013,(31):6454-6457
目的:运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研究肾段动脉解剖。方法:64层螺旋CT行205例患者(377个肾脏)肾动脉CTA,数据传至工作站重建并详细记录各肾段动脉情况。结果:肾段变异于35段,以5段为多,占74.5%(281/377)。尖段动脉沿途支配肾前后面内上部,177例(63.0%)向上到达或超越上极尖部,32例(11.4%)超过肾外缘上1/4。上段动脉主要支配肾前面实质中上部、尖段下方的区域,110例(39.1%)达到肾上极,111例(39.5%)越过肾外缘布于肾后面外侧少许区域。中段动脉主要支配肾前面实质中下部、下段以上的区域18例(6.4%)达下极,10.3%越过肾外缘布于肾后面外侧少许区域。下段动脉沿途支配肾前后面,最终至肾下极。后段动脉主要支配肾后面上段与下段之间的区域,89例(31.7%)分支达上极,63例(24.6%)达下极,13例(4.63%)越肾外缘支配肾前面外侧少许部分。结论:MSCT能很好的显示肾段血管,能为术前病灶定位提供更多的解剖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56层CT对冠状动脉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256层CT冠状动脉CTA检查1006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重建方法观察有无冠状动脉瘘,分析冠状动脉瘘的CT血管造影(CTA)特点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10068例CTA中检出冠状动脉瘘(CAF)28例,检出率为0.28%,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1例,冠状动脉-右心房1例,冠状动脉-右心室1例,冠状动脉-左心室4例,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窦1例.结论 256层CT血管造影能够准确显示冠状动脉瘘的血管异常和瘘口,是诊断冠状动脉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A与超声对比在颈部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和超声(ultrasonography,US)在颈部动脉常见病变的显示情况的对照研究,探讨CTA诊断颈部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4例进行CTA、US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的患者进行同颐性分析。以DSA结果为标准,评价CTA和US两种方法对颈部疾病的检出有无差异;根据其病变表现总结分类,了解CTA和US两种方法住颈部动脉分类病变检出的敏感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在34例DSA检查的患者巾动脉粥样斑块106段,动脉狭窄41段,动脉闭塞11段,动脉发育纤细14段,动脉开口变异5段,病变血管共计177段。以DSA为标准,CTA对动脉粥样斑块、动脉狭窄、动脉闭塞、动脉发育纤细、动脉开口变异的显示分别为100、39、11、14、5段,共计169段;US的对上述病变的检出分别为94、33、9、13、1段,共计150段。CTA和US两种方法在颈动脉疾病的检出方面差异显著(P〈0.05)。以DSA为标准,CTA较US在颈部动脉疾病的检出上有更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CTA在颈部动脉分类病变检出敏感性、准确性及特异性均非常高(91.6%~100%),US在血管起始部病变的检测上明显不足。结论16层CTA较US能更全面检测颈部动脉病变。多层螺旋CTA可以作为无创性检测颈部动脉疾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技术及CT横断面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APS)诊断能力.方法:63例HCC患者分别进行了肝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数字减影肝动脉造影(DSA)检查,间隔时间为3d~30d.对CT动态增强扫描和DSA发现的APS阳性患者进行肝动脉期CTA重建.以DSA为标准,对照分析CT横断面和CTA上APS的表现特征及其对APS的诊断能力.结果:63例HCC患者,26例(41.3%)经DSA证实合并APS,其中中央型17例(27%),周围型9例(14.1%).DSA证实为中央型的17例,CT横断面和CTA均无假阴性病例;CT横断面发现2例假阳性病例,结合CTA可完全排除.DSA证实为周围型9例,其中1例在CT横断面和CTA均表现假阴性;CT横断面发现4例假阳性,结合CTA可排除其中3例.CT横断面结合CTA诊断APS的敏感度为96.2%(25/26),特异度为97.3(36/37),准确度为96.8(61/63).阳性预测值为96.2%(25/26),阴性预测值为97.3%(36/37).结论:在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可以明显提高诊断APS的准确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