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TEM、XPS、XRD等分析技术,研究了包钴过程中各种因素对钴改性γ-Fe_2O_3磁粉的微观结构以及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钴铁氧体的形成是Co-γ-Fe_2O_3磁粉磁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包少量钴(钴含量<1%),可使原磁粉的矫顽力提高约6.37kA/m。  相似文献   

2.
利用广延X射线精细结构和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技术,结合高分辨电镜和磁性能测量,研究了各种还原温度处理后的包钴型γ-Fe_2O_3磁粉的微结构与磁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还原温度对包钴型γ-Fe_2O_3磁粉的表面层结构的形成、转变影响很大,350℃左右的热处理能够形成较理想的表面层结构,增大磁各向异性,从而大幅度提高其矫顽力。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文题的研究,发现反应初期为动力学控制,对[Fe2+]为三级反应,频率因子为3.87×10121min-1,活化能为109.8kJ/mo1;反应后期为传质控制,对[Fe2+]为一级反应,频率因子为5.87×106min-1,活化能为35.5kJ/mol。氧分压对宏观反应速率影响不显著,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反应速率对[O2]为0.2级反应。还得到了氧化过程的优化串级温度序列。  相似文献   

4.
采用TG、XRD、HREM研究了拓硅针形超微粒α-Fe2O3在氮氢混合气中等温还原机理,并给出了等温还原动力学方程。TG研究结果表明,掺硅α-Fe2O3的等温还原过程符合缩核机理模型,HREM照片也证实了这点;掺硅α-FeO3的等温还原动力学符合EroFeev方程,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热处理过程中α-Fe_2O_3还原、Fe_3O_4氧化机理,考察了还原、氧化条件对γ-Fe_2O_3微观结构及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还原温度和还原气空速是影响还原程度的重要参数。当还原温度为380℃、空速为1200h~(-1)时,所获磁粉矫顽力最高。Fe_3O_4烧结为表面扩散控制。Fe_3O_4向γ-Fe_2O_3的相变过程能加速粒子烧结。同时发现,当Fe_3O_4氧化不充分时,立方γ-Fe_2O_3中存在四方γ-Fe_2O_3杂相。  相似文献   

6.
用不同表面处理剂对γ-Fe_2O_3磁粉进行了处理,并根据Washburn方法研究了处理剂对磁粉在磁浆溶剂中的润湿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提高磁粉润湿性可提高磁带性能。  相似文献   

7.
应用化学反应工程的原理,分析了Fe_3O_4氧化过程颗粒的热状态,表明存在着火现象,并经实验证实。研究揭示出,为保证Fe_3O_4氧化充分,必需使其处于着火状态,但工艺条件的选择还应确保颗粒表面温度低于发生明显烧结和相变温度。确定了氧化反应器适宜的操作区域。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TiO_2烧结及相变过程的动力学、机理及载体TiO_2经Al2O_3改性后的热稳定性。考察了以纯TiO_2和改性TiO_2为载体所制催化剂的耐热性。结果表明,Tio_2的烧结为体积扩散过程,锐钛型TiO_2变为金红石型的核化-生长过程中,成核和生长的活化能分别为71kJ/mol和227kJ/mol,其中生长过程为晶界扩散。用共沉淀法在TiO_2中掺杂Al_2O_3能明显提高Tio_2的热稳定性。Cu-Mn-Ce-O/TiO_2催化剂在700℃高温处理时,催化活性反而升高,这可能与TiO_2的相变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9.
基于成核生长动力学经验方程,导出了气固反应过程成核生长动力学方程,应用于针形超微粒a-Fe2O3在氢氮气氛中还原过程。利用TPR技术得到还原过程成核生长动力学方程。针形超微粒a-Fe2O3表面氧还原速率随还原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体相氧还原速率随还原程度的增加而减小。以制备磁粉为目的的还原最佳温度为360~400°C。  相似文献   

10.
根据费-托(F-T)合成的表面碳化物机理,推导出合成气反应的8个动力学模型。利用固定床微分反应器对ZrO2改性Co-Ru/-γA l2O3催化剂在473 K和458~498 K下的F-T合成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73 K时,H2完全解离,吸附态CO加氢生成甲酰(HCO),HCO加氢生成表面C,同时氧以水的形式脱除(模型6),实验结果最吻合。在473K时,反应速率表达式为:-dNCO/dw=kpCOp1H/22/(1 1.499p1H/22 1.609pCO 2.541p-H2 1/2pCO)2,k为99.83 mm o l/(h.g.M Pa1.5)。通过实验数据对模型6的非线性回归,对反应活化能、吸附活化能等进行了估算,活化能为68.34 kJ/m o l。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在丁二酮肟(DMG)修饰碳糊电极上测定痕量钴的可行性。在KSCN和NH_3-NH_4Cl混合底液中,经由同位镀汞,电化学富集Co(Ⅱ),获得了钴在该电极上的良好响应。研究了在该电极上测定痕量钴的条件。探讨了电极反应机理。该法灵敏度极高,检测限可达4.2×10~(-10)mol·L~(-1),应用于药品和生物样品中的痕量钴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在丁二酮肟碳糊化学修饰电极上测定人发中微量镍、钴的可行性,经化学富集Ni(Ⅱ)和电化学富集Co(Ⅱ),阴极溶出伏安法测定,Ni(Ⅱ)、Co(Ⅱ)在该电极上均有良好的响应,探讨了有关实验条件。该法对镍、钴的检测限分别可达1.0×10~(-9)mol/L和4.2×10~(-10)mol/L,应用于头发中微量镍,钴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初探五味清浊散加减方治疗功能性腹泻(FD)的潜在活性化合物及其可能的作用靶点通路。方法:运用TCMSP和ETCM数据库获取和筛选五味清浊散加减方的活性成分,在PubChem中查询其结构信息,再利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Super Pred预测药物的作用靶点,运用Drug Bank、Gene Cards、OMIM数据库检索FD作用靶点;选择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导入STRING,绘制靶点蛋白-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利用Metascape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预测五味清浊散加减方作用机制与FD作用靶点通路。结果:共收集到FD相关靶点371个,五味清浊散加减方的活性成分靶点227个,涉及治疗FD靶点51个;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五味清浊散加减方可能作用于SRC、PTPN11、PIK3R1、AKT1、MAPK1、STAT1、SYK等靶点,并通过免疫相关通路、炎症相关通路、扩张平滑肌、癌症等多条通路达到其治疗FD目的。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证明五味清浊散加减方对FD的改善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调治疗疾病的特点,为临床应用五味清浊散加减方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纳米锰锌铁氧体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用于肿瘤磁流体热疗的自制纳米级Mn-Zn铁氧体(Mn0.5Zn0.5Fe2O4)的生物相容性。方法:溴化—3(4,5—二甲基噻唑基—2)—2,5—二苯基四唑(MTT)实验评价其体外细胞毒性;溶血试验评价其有无溶血作用:小鼠腹腔注射其无菌生理盐水混悬液以测定其LD50及最大耐受量(MTD);微核试验评价其有无致畸、致突变作用等。结果:MTT显示该材料对L-929细胞毒性为0~1级;无溶血作用;昆明小鼠腹腔注射该材料混悬液1ml.在极限浓度时的LD50测不出,MTD值达到6g/ks;微核实验结果表明无致畸致突变作用。结论:该材料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应用于肿瘤热疗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5.
在过程分析的基础上,以Na2CO3作为沉淀剂,在FeSO4溶液中形成Fe(OH)2-FeCO3沉淀,通入空气氧化制备了均匀纺锤形α-FeOOH微晶。研究了碱比、通气量、温度、浓度、搅拌转速以及加料方式等对制备过程以及纺缍形铁黄形态的影响规律,并制备出粒度为0.2μm,轴比为3~4,均匀、无枝杈的纺锤形α-FeOOH粒子。实验验证了该过程为传质控制。  相似文献   

16.
间接白蛋白钴结合试验测定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国产试剂盒,利用间接白蛋白钴结合试验对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进行自动分析测定.方法:用HITACHI公司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国产试剂盒,用间接白蛋白钴结合试验测定100名正常人血清IMA含量.结果与结论:本法批内变异1.31%,批间变异3.30%,最低检出限10~18 ku/L,线性范围14~200 ku/L,白蛋白质量浓度在20~50 g/L范围内时与IMA浓度呈线性关系,Y=4.58X-30.8(r=0.999,P<0.01).本法测定血清IMA正常值范围<70.0 ku/L.  相似文献   

17.
缺血修饰白蛋白的分光光度法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兴其  胡敏  陈新瑞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5):404-406
目的建立一个白蛋白结合钴(albumin cobalt binding,ACB)试验检测IMA。方法ACB试验是用分光光度测定法,结果以吸光度单位(absorbance Units,ABSU)报告。结果在470nm测定的平均ABSU±s,对照组和心肌缺血级分别为:(0.336±0.084)和(0.586±0.087)(P<0.01)。结论ACB试验可用作评价心肌缺血有用的诊断工具,测定值>0.504时可认为缺血阳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掺硅时间和掺硅量对铁黄形态及结构的影响规律,制得了分布均匀、无枝叉的超细铁黄,其平均长轴为0.2~0.25μm,轴比>9。发现反应开始时硅酸钠的添加量越大,铁黄粒子越小,分布也越均匀,最终铁黄的结构变化也越大。当反应初期合成体系中硅原子与铁原子的摩尔比大于0.015时,反应过程会生成Fe3O4。铁黄合成后期掺硅对铁黄大小和轴比影响不大,但可以有效防止铁黄粒子凝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