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不同力值对正畸治疗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畸力值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以及对牙根吸收的影响. 方法 选择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4组(n=25),分别施加0 g(A组)、30 g(B组)、50 g(C组)、100 g(D组)力3周后,建立大鼠牙齿移动模型,每周加力1次.每组分别于加力前和首次加力后1,3,7,14,21 d,测量计算牙齿移动的距离并处死实验动物,采用HE染色法观察牙周组织与牙根吸收的变化. 结果 A、B、C、D组在加力1,3,7,14,21 d,牙齿移动距离有明显的不同.光镜下显示加力过程中A组牙周组织没有明显变化,连续切片未见任何形式的牙根吸收;B、C组牙周组织骨改建活动活跃,D组牙周组织受到严重破坏,且B、C、D组分别于加力14,7,3 d后可见牙根表层有局限性吸收,并伴有吸收陷窝和破牙骨质细胞. 结论 不同力值对牙周组织和牙根吸收有不同影响.其中50 g作用下大鼠牙周组织反应活跃,牙齿移动速度快,牙周组织破坏较小,牙根吸收的面积和程度较小,可为临床合适正畸力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建立重力诱导的牙根吸收大鼠模型的有效方法以利于研究正畸治疗过程中牙根吸收的机制。方法:8周龄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和改良组,每组16只。传统方法组(不片切下颌切牙)和改良组(片切下颌切牙)均以上颌两颗切牙作为支抗牙,采用100 g力近中移动上颌右侧第一磨牙。观察加力装置的脱落情况。并且在加力后第7天,将带磨牙的上颌骨采用EDTA脱钙,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加力第7天,传统方法组加力装置全部脱落,上颌右侧第一磨牙远腭根表面光滑,未见明显牙根吸收凹坑;而改良组未出现加力装置脱落的现象,上颌右侧第一磨牙远腭根表面可见明显的牙根吸收凹坑,牙周膜内可见多核破骨细胞。结论:通过片切下颌切牙以及施加持续重力能成功建立正畸诱导的炎性牙根吸收的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通过正畸压低过萌上颌磨牙的方法.方法 选择过萌的上颌磨牙患者9例(共21颗患牙),经种植体植入,压低过萌的上颌磨牙,利用三维锥形束CT测量正畸前后微型种植体对上颌磨牙的压低效果以及压低牙的牙根吸收情况.结果 21颗患牙经正畸治疗后压低的距离差异有显著性,平均为4.00mm,术前、术后牙根长度无变化.结论 利用正畸-微种植体支抗压低过萌的上颌磨牙,为保留活髓牙及必要的修复间隙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正畸力对大鼠炎性牙周组织牙槽骨改建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成两组(n=15),A组(正常组)和B组(牙周炎组),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分别施加50 g力值,分别在加力后的第1、3、7、14、21天随机处死大鼠,测量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移动的距离,取实验牙牙周组织联合切片,HE染色法观察牙周组织变化。结果 B组牙齿移动距离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A组牙周组织改建活跃,张力侧可见新生的成骨细胞,B组牙槽骨表面骨吸收,陷窝密集,内含大量破骨细胞,张力侧牙根表面可见新生的成牙骨质细胞。结论牙周病正畸治疗未加重牙槽骨破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对大鼠正畸性牙根吸收过程中骨保护素(OPG)及核激活因子受体配体(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 32只Wistar雄性大鼠(6~8周),随机分成4组:阴性空白对照1组、实验组2组(100MW/cm2超声组和150MW/cm2超声组),接受LIPUS作用;对照组1组,不接受LIPUS作用,每组8只。100g初始力值加载于大鼠右侧上颌中切牙与第一磨牙之间10d。每组取上颌第一磨牙及其牙周组织,制作以上颌第一磨牙为中心的、近远中方向的组织切片,行OPG、RANKL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并作免疫组化光密度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LIPUS超声组OPG表达上调(P<0.05),100MW/cm2与150MW/cm2超声组间OPG表达有统计意义(P<0.05);LIPUS超声组RANKL表达下调(P<0.05),两超声组间RANKL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PUS通过调节OPG/RANKL比值,进一步调节破骨细胞分化,进而对大鼠正畸性牙根吸收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正畸治疗对成年患者牙根长度的影响。方法:以正畸治疗前后患者曲面断层片的上中切牙,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根为研究对象,根据牙根发育程度将样本牙齿分组,分别测量正畸治疗前后患者曲面断层片的上中切牙牙尖至根尖以及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至近中颊根根尖的长度,计算差值。结果:正畸治疗可引起牙根的变化,但A组(12~15岁开始治疗的)和B组(20~40岁)均无统计学意义,C组(40岁以上治疗的)吸收大于其他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年人牙根吸收要多于青少年,疗程要长;上颌切牙最易发生根吸收,磨牙、前磨牙根吸收量非常低,且左右两侧无差异;女性根吸收的发生率很低,牙根只是微量的改变,所以正畸治疗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生长激素对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根周围组织中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40只2月龄体重约200 g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只。建立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牙齿移 动模型。实验组大鼠予0.15 U/(kg.d)的生长激素腹部皮下注射;对照组大鼠每天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于大鼠上颌 中切牙和左侧上颌第一磨牙之间放置镍钛拉簧,拉力为0.49 N,使磨牙向中切牙方向移动。加力后的第3,7,10,14 天,用心脏灌注法处死所有大鼠。取下左侧上颌骨,制备第一磨牙近远中向的纵向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近 颊根与远颊根之间牙槽骨的压力区中牙周膜OPN的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和骨细胞的胞质中都有OPN的阳性表达,并且有相同的变化趋势,OPN阳性表达早期随破骨细胞的增多而 增加,后期随破骨细胞的减少而降低。正畸加力后第7天,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OPN阳性表达更强(P<0.05);第10 天,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OPN阳性表达下降更快,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应用生长激素能影 响大鼠移动牙齿时牙周组织中OPN的表达,可能对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压力侧骨的吸收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运用锥形束CT(CBCT)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上颌后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间垂直位置关系,为临床正畸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就诊的60例患者CBCT扫描数据资料,按照垂直骨面型将患者分为高角组、均角组、低角组,每组各20例.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根尖到上颌窦底的垂直距离,比较不同分组间牙根与上颌窦底间垂直距离和牙根进入上颌窦的比例差异.结果 第一磨牙近颊根和远颊根至上颌窦底的距离在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角组第一磨牙远颊根至上颌窦底距离小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高角组牙根进入上颌窦的比例高于均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高角组第一磨牙的远颊根进入上颌窦的比例高于均角组和低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 高角组第一磨牙牙根相较于均角组和低角组更易进入上颌窦.  相似文献   

9.
王生瑜  袁小平 《重庆医学》2013,(30):3644-3646
目的探讨皮下间断注射少量甲状旁腺素(PTH)(1-34)对大鼠正畸牙根吸收后修复期破骨细胞的影响。方法 63只雄性6~8周SD大鼠建立正畸牙根吸收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大鼠不注射任何药物,阴性对照组间断注射6μg/kg生理盐水,实验组皮下间断注射6μg/kg PTH(1-34)(PTH:1μg/mL)。分别在中断加力0、7、10、14、17、21、25d处死大鼠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牙根修复期压力侧牙周组织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实验区破骨细胞变化。结果中断加力后修复早期仍可见破骨细胞,实验组相对于其他两组破骨细胞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相对于其他两组破骨细胞分化因子表达早期增强,晚期减弱(P<0.05)。结论皮下间断注射少量PTH(1-34)对牙根修复期仍持续的牙根吸收不会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局部注射熊果酸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距离和牙根吸收的减缓作用,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96只雄性Wistar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将建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0(对照组)、0.5、1.0和2.0 mmol·L-1熊果酸组,每组24只。将不同剂量熊果酸局部注射于各组大鼠右侧上颌第1磨牙近中颊侧黏骨膜下,每3d 1次,每次50 μL。分别于加力1、3、5、7、10、14、21和28d后测量各组大鼠右侧上颌第1磨牙移动距离,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牙根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对照组、0.5、1.0和2.0 mmol·L-1熊果酸组大鼠牙移动距离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0.5 mmol·L-1熊果酸组在加力3、7、14、21和28d后大鼠牙齿移动距离明显减小(P<0.05或P<0.01);1.0和2.0 mmol·L-1熊果酸组在加力1d后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的移动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5、1.0和2.0 mmol·L-1熊果酸组组间两两比较,在加力5、7、10、14、21和28d后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大鼠牙根组织形态学,随加力时间延长,牙根表面开始出现骨吸收陷窝;随着熊果酸剂量的增加,牙根表面的吸收情况有所缓解。结论: 局部注射0.5、1.0和2.0 mmol·L-1熊果酸可减小大鼠正畸牙移动的距离,随剂量增加,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减小,且熊果酸有减缓正畸所致牙根吸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牙根发育阶段的牙齿与正畸治疗中出现的牙根吸收的关系。方法选择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完成的患者112例,其中成人患者32例,青少年患者80例。青少年患者按正畸治疗前牙根是否发育完成又分为牙根发育完成组和牙根发育未完成组两组。分别在其矫治前后的曲面断层片上对448颗双尖牙进行牙根形态观察以确定其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发育状况及牙根吸收等级。利用SPSS11.0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前牙根发育未完成组的牙齿多数在正畸治疗中牙根继续发育完成,牙根形态正常,较少出现根吸收。青少年牙根发育完成组及成人组的牙齿在正畸治疗后出现不同比例的牙根吸收,三组间的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青少年牙根发育完成组与成人组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出现的根吸收多为轻度根吸收。结论正畸治疗前牙根是否发育完成对正畸治疗中牙根是否出现吸收有明显的影响。牙根一旦发育完成无论青少年或成人正畸治疗的根吸收风险均增加,但根吸收的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淫羊藿黄酮干预对被动吸烟大鼠骨量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选用2月龄Sprague—Dawley(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各组雌雄各半,雌雄分笼饲养。A组:空白对照组,常规方法饲养,不给予被动吸烟;B组:被动吸烟组,不给予灌服药物;C组:被动吸烟+钙组,灌服高效钙(75mg·ks^-1·d^-1)+维生素D321IU·kg^-1-d^-1;D组:被动吸烟+低剂量[灌服淫羊藿黄酮(75mg·kg^-1·d^-1)];E组:被动吸烟+中剂量[灌服淫羊藿黄酮(150mg·kg^-1·d^-1)];F组:被动吸烟+高剂量[灌服淫羊藿黄酮(300mg·kg^-1·d^-1)]。按“密室熏烟法”给予实验的(B、C、D、E、F组)大鼠被动吸烟4个月。实验动物干预8周和4个月时测定血Ca、血P、血ALP、尿Ca、尿P、血清骨钙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尿脱氧吡啶啉、股骨和腰椎骨密度,并分析骨密度与骨代谢生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股骨和腰椎骨密度、BGP在第8周和在4个月末时血ALP指标A、C、D、E、F组较B组为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F组随淫羊藿黄酮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其相互之间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组之间相互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CP的活性、Dpd浓度、在第8周和在4个月末时尿Ca、尿Hop指标A、C、D、E、F组较B组为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F组随淫羊藿黄酮剂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其相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组之间相互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第8周及在4个月末时尿Ca、尿Hop和TRACP及Dpd/Cr指标A、C、D、E、F组较B组为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F组随淫羊藿黄酮剂量的增加而降低,但其相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各组之间相互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和腰椎骨密度与BGP、ALP呈明显正相关(r=0.784及0.816,P〈0.05;r=0.743及0.807,P〈0.05)。股骨和腰椎骨密度与TRACP的活性、Dpd浓度、尿Ca、尿Hop呈明显负相关(r分别=-0.617、-0.608、-0.587、-0.611,P〈0.05;r分别=-0.614、-0.621、-0.583、-0.617,P〈0.05)。结论淫羊藿黄酮干预可明显改善被动吸烟大鼠的骨密度和骨生化指标,且骨密度与骨生化指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各种治疗方法受到广泛关注与研究,其中以牙周手术方法的临床应用较多,主要包括骨皮质切开术、牙周辅助加速成骨正畸技术(periodontally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PAOO)、超声骨刀骨皮质切开术和微型骨穿孔术(micro-osteoperforations,MOPs)[1].上述手术通过制造牙槽骨的创伤,激活局部加速现象(regional acceleratory phenomenon,RAP),不仅增加了局部组织灌注,加速了骨与牙周组织的更新,而且降低了骨密度,有利于牙槽骨内细胞招募,从而为加速牙齿移动创造良好的微环境[2].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牙齿移动过程中破牙骨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DF)表达的变化,研究伊班膦酸钠对大鼠正畸源性根吸收的作用.方法 选取48只SPF级雌性Wistar大鼠,建立正畸牙齿移动动物模型,并设置自身对照.所有大鼠均于安装矫治器前3天在实验侧牙齿近中腭侧黏骨膜下局部注射50 μL伊班膦酸钠,对照侧注射50 μL生理盐水.每3天注射一次至实验结束.实验第3、7、14天各处死16只大鼠,随机选择8只作组织学切片观察,另外8只作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 ①实验第7天和14天实验侧破牙骨质细胞数量小于对照侧(P<0.05);②实验第7天和第14天实验侧牙周组织压力侧ODF阳性表达程度低于对照侧(P<0.05);③SEM结果显示,实验侧第3、7和14天牙根表面吸收陷窝较对照侧数量少、面积小.结论 局部应用伊班膦酸钠可以减少牙周组织压力侧破牙骨质细胞的数量,降低牙周组织压力侧ODF阳性表达程度,减少正畸源性根吸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过量氟对大鼠破骨细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过量氟对大鼠破骨细胞(osteoclasts,OCs)活性的影响。方法:对经饮水投氟20周的大鼠胫骨进行常规组织切片,并对其进行HE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染氟大鼠胫骨OCs的变化。同时提取股骨干骺端的总蛋白质,应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观察长骨干骺端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又称明胶酶B)的变化。结果:染氟组大鼠胫骨各个包被及干骺端OCs增多,骨皮质密质骨松质化。常食加氟组、偏食对照组(低钙偏食饲料组)、偏食加氟组TRAP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均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常食加氟组大鼠干骺端MMP-9蛋白表达增高,与常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偏食加氟组与偏食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且二者与常食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过量氟造成骨转换增高,破骨性骨吸收增强,低钙偏食是氟骨症的促发因素。氟可通过增强MMP-9的蛋白质表达来加强OCs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局部注射odanacatib对大鼠正畸牙移动复发的影响.选取3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5只,近中移动右上颌第一磨牙,加力3周去除加力装置让其复发.实验组于第一磨牙颊沟处注射odanacatib,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复发0d和2周时测量牙齿移动距离,计算复发率.复发2周后处死大鼠,对上颌骨牙槽骨扫描Micro-CT,测量骨矿物质密度(BMD)和骨体积分数(BVF)值.实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牙槽骨的BMD和BV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局部注射odanacatib有效地抑制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后复发.  相似文献   

17.
张玉峰 《当代医学》2009,15(36):11-12
目的了解正畸治疗患者应用种植支抗作为强支抗的不良反应(切牙牙根的吸收)。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09年8月在本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26例病例资料。其中种植支抗组13例采用西安中邦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微螺钉种植体辅助正畸治疗,非种植支抗组13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矫治。两组设计均为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每侧以相同的力值滑动关闭间隙,内收上下前牙。根据正畸治疗前后全口曲面断层片和记存模型,测量计算出治疗前后切牙的全长。结果两组患者正畸治疗后均有牙根吸收(P〈0.05)。种植支抗组的根吸收明显大于非种植支抗组的根吸收(P〈0.01)。测量结果还显示上颌中切牙及下颌中切牙的根吸收更为明显,根吸收量均大于侧切牙。结论双颌前突拔牙病例,应用种植支抗矫治后,切牙牙根吸收明显。  相似文献   

18.
改良的成年大鼠骨髓源性破骨细胞诱导培养体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破骨细胞,在近几年国内成年大鼠骨髓源性破骨样细胞培养的基础上加以改良,以建立一个简便、有效的诱导培养体系.收集3月龄SD大鼠股骨骨髓细胞悬液,置入含有20%胎牛血清、1,25(OH)2VitD3的培养液中.将培养体系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未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B组加入GM-CSF;C组加入Dexamethasone;D组加入GM-CSF和Dexamethasone,观察各组破骨样细胞(osteoclast-like cell,OLC)及骨陷窝形成情况,并计数比较.培养第6 d,便可见所培养细胞衍变为形态不规则、有伪足形成的多核巨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且具有骨吸收作用,符合破骨细胞的鉴定标准.D组所形成OLC及骨陷窝数目较其它3组明显增多(P<0.01),且OLC出现较早.结果表明成功地建立了一个以1,25(OH)2VitD3、GM-CSF、Dexamethasone为诱导分化条件的培养体系.所获得破骨细胞数量多,特征明显,且培养所需时间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后哺乳大鼠和妊娠大鼠正畸牙移动速率的变化,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健康Wistar大鼠50只,其中雌性大鼠45只,6~8周龄分成未妊娠组、妊娠组、哺乳组,雌、雄鼠按2:1合笼饲养造妊娠、哺乳大鼠模型,每组按7、14、21d时间段正畸牙移动并检测同期骨密度、骨保护素。结果哺乳组胫骨骨密度低于妊娠组低于未妊娠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哺乳组骨保护素高于妊娠组高于未妊娠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哺乳组正畸牙移动速率大于妊娠组大于未妊娠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哺乳大鼠骨密度低于妊娠大鼠,低于未妊娠大鼠。②哺乳大鼠正畸牙移动速率在相同力时明显大于妊娠大鼠及未妊娠大鼠,且于21d最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碳酸饮料处理过的年轻恒牙分别在正常人体唾液中,和经氟化物处理后,牙釉质的再矿化情况。方法:收集因正畸减数拔除的年轻恒前磨牙30颗,置入碳酸饮料中浸泡1周后,将其随机分为3组,用蒸馏水洗净后,分别置入正常人体唾液(A组)、0.1%NaF溶液(B组)及含氟牙膏(C组)中1个月,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牙齿牙釉质表面的形态学变化,并对影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牙齿的釉质表面有分布不均的矿物质沉积,呈云雾状覆盖在脱矿釉质的陷窝内,使脱矿区孔隙变小,深度变浅;B组牙齿的釉质表面有分散、形态不规则的沉积物,成块状、片状覆盖于釉质表面的陷窝内,使脱矿区深度变浅;C组牙齿的釉质表面较平坦,脱矿部位的凹陷表浅,有较致密、不规则的矿物质沉积,釉柱中心的脱矿程度也明显减轻,且矿化良好的部位密度可接近正常牙釉质。结论:碳酸饮料致年轻恒牙釉质脱矿后,在口腔环境中可发生再矿化,但矿化程度有限;而在釉质表面应用氟化物,能促进脱矿后的牙釉质再矿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