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寰椎及毗邻结构显微解剖学特征的观察,探讨远外侧入路到颈静脉孔区充分暴露病变同时保护椎动脉的方法.方法 观察10例成人寰椎标本及其毗邻结构并测量相关的解剖学数据;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0例带颈成人头颅标本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开颅,显露寰椎和椎动脉,观察两者的形态和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寰椎由前后弓和两个侧块组成,后弓上面有椎动脉沟或骨管,内有椎动脉.本组2侧(10%)完全形成骨管,6侧(30%)部分形成骨管,12侧(60%)为浅沟;椎动脉沟沟内缘到达寰椎后弓中点的距离为7.39~17.25 mm,差异较大,寰椎横突可于活体体表触及,是重要的手术解剖学标志.横突孔内恒定地走行椎动脉.结论 熟悉椎动脉沟或骨管的变异及其内侧到后弓中点的距离有助于椎动脉的保护,切除寰椎横突可增加颈静脉孔的暴露.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寰椎及毗邻结构显微解剖学特征的观察,探讨远外侧入路到颈静脉孔区如何充分暴露病变同时保护椎动脉。方法:10例成人寰椎标本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相关的解剖学数据;手术显微镜对10例带颈成人头颅标本,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开颅,显露寰椎和椎动脉,观察二者的形态和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寰椎由前后弓和两个侧块组成,后弓上面有椎动脉沟或骨管,内有椎动脉。本组2侧(10%)完全形成骨管,6侧(30%)部分形成骨管,12侧(60%)为浅沟;椎动脉沟沟内缘到达寰椎后弓中点的距离为7.39~17.25mm,差异较大,寰椎横突可于活体体表触及,是重要的手术解剖学标志。横突孔内恒定地走行椎动脉。结论:熟悉椎动脉沟或骨管的变异及其内侧到后弓中点的距离有助于椎动脉的保护,切除寰椎横突可增加颈静脉孔的暴露。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88例成人寰椎作了观察。所观测的项目包括:(1)寰椎的矢径与横径;(2)寰椎椎孔的矢径与横径;(3)寰椎横突孔的形态、数目及大小;(4)寰椎椎动脉沟的宽度和深度;(5)寰椎椎动脉沟间距;(6)寰椎后桥与外侧桥的出现率等。 结合临床对这寰椎有关部分与颈椎病及颈椎疾患在诊治上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国人寰枢椎影像解剖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供国人寰枢椎影像学解剖数据,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利用CR片、CT横断面、二维及三维重建,采用游标卡尺、量角器及CT、CR现有标准测量120例国人寰枢椎影像学解剖正常值.结果:CR张口位侧位齿状突测量与CT二维重建测量无明显差异,寰椎下关节面外倾角两侧不对称分别占20.5%,横突孔内侧至侧块内缘距离(侧块横径)均大于11mm,横突孔纵横径均大于4.5 mm,枢椎椎弓根上倾角变异较大(33~47°),内倾角变异不大;齿状突后倾角变异较大(12~22.5°).结论:CT测量能够全面观察寰枢椎影像解剖的立体结构,准确提供寰柩椎影像学解剖数据.  相似文献   

5.
观察了301个寰椎的602个上关节面的形态及其变异。形态可分为11种类型,其中以卵圆形、新月形,肾形最多(55.6%)。沟存在于关节面的中份,它把上关节面分成两部(双关节面),共72例(12.0%),双关节面可能会限制寰枕关节的运动。对寰椎上关节面的长度、深度的测量显示,左右侧上关节面在深度上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同样,左右侧关节面在长度上加深度上也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左侧寰椎上关节面可能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寰椎横突后沟或管位于寰椎侧块的外侧面,恰好在寰椎横突后根的背侧(见幻灯片) 有一条连接寰枕静脉窦和寰枢静脉窦之间的吻合静脉通过。寰椎的这一形态特征,首先由罗马尼亚的Voleanu等氏所描写。后来,Gupta等氏对印度人的寰椎横突后沟或管也进行了观察。国内仅见黄家鼎等氏的报告。鉴于目前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报道为数甚少,而且所报  相似文献   

7.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寰枢椎进行应用解剖学测量,为临床提供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解剖学参数。方法:采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测量60例120侧寰椎和枢椎防腐湿骨标本。结果:寰椎侧块宽度为(12.72±1.56)mm,侧块长度为(23.60±1.66)mm,侧块高度为(12.46±1.62)mm,椎弓根中点至侧块前缘的距离为(29.34±2.02)mm;中线至寰椎椎管外缘的距离为(13.81±1.06) mm,中线至寰椎椎弓根中点的距离为(18.02±1.74)mm,中线至寰椎横突孔内壁的距离为(22.06±1.96)mm;椎管外缘至横突孔内壁的距离为(8.25±1.62)mm;寰椎椎弓根中点至枢椎神经根上缘的垂直距离为(5.23±0.56)mm;寰椎后弓最薄处的宽度为(9.66±1.44)mm,高度为(4.60±1.11)mm,其中38侧的寰椎后弓最薄处高度〈4mm,占31.3%,17侧〈3.5mm,占14.2%;寰椎侧块角为(24.6±1.1)°。枢椎椎弓根宽度为(7.60±1.20)mm,椎弓根高度为(7.82±1.22)mm,椎弓根+侧块的长度为(28.33±2.14)mm,内斜角为(14.2±2.0)°,上倾角为(40.1±2.1)°。结论:解剖学测量可提供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可行性、进针点、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  相似文献   

8.
寰枢椎侧方结构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寰枢椎区病损机制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50例寰枢椎干燥骨标本的侧方结构进行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寰椎横突孔外倾角为15.4°±4.8°,横突孔后倾角为17.2°±5.4°;枢椎横突孔外倾角为48.4°±11.2°,横突孔后倾角为32.2°±10.5°.寰枢椎侧方骨质切除的最大宽度为25mm~30mm.结论:寰枢椎侧方结构的解剖学形态与其损伤机制及手术方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文观察了142块(男81,女61)青海西宁地区回族成人的寰椎,其横突后沟或管的总出现率为78.17%(11工1例)。其中出现横突后沟者66例(46.48%);出现横突后管者30例(21.13%);一侧为沟,另侧为管者15例(10.56%)。男女性差及左右側差均不显著。但横突后沟的出现率远较管为高,其差别呈高度显著性。本文尚就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国内外资料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观察了142块(男81,女61)青海西宁地区回族成人的寰椎,其横突后沟或管的总出现率为78.17%(111例)。其中出现横突后沟者66例(46.48%);出现横突后管者30例(21.13%);一侧为沟,另侧为管者15例(10.56%)。男女性差及左右侧差均不显著。但横突后沟的出现率远较管为高,其差别呈高度显著性。本文尚就自己的观察结果与国内外资料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颈椎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量了重庆地区成年人干燥颈椎100套(男性58套、女性42套)椎体上面的最大横径和矢径,椎孔的横径和矢径,C_3~7侧隐窝的横径和矢径,且观察了侧隐窝的出现率。同时还测量了82套(男性44套、女性38套)C_3~7颈椎椎间管的长度和宽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测量了重庆地区成年人干燥颈椎100套(男性58套、女性42套)横突孔的矢径和横径,观察了横突孔的形状。颈椎横突孔的形状以椭圆形较多,近圆形次之,不规则形最少;双横突孔的出现率为13.69±0.92(191例),以C_6较多。此外,还在20具尸体中,测量了C_7横突孔下口处推静脉的外径;C_6横突孔下口处椎动脉、椎静脉和椎动脉神经的外径。且还观察了椎动脉和椎静脉在C_6横突孔下口处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量颞骨岩部重要骨性结构,探讨小脑幕裂孔侧血管、神经位置的关系,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5例(30侧)颅骨标本上,以弓状隆起最高点为基点测量其与破裂孔外缘、面神经管裂孔、内耳孔后缘的距离。在10例(20侧)成人尸体头部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观测小脑幕裂孔侧方区域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以及小脑幕间的关系。结果:弓状隆起最高点距破裂孔外缘(34.98±1.67)mm,距面神经管裂孔(14.67±1.74)mm,距内耳孔后缘(15.31±1.78)mm;Labbe静脉入横窦处距STP(横窦、乙状窦、岩上窦交界)(24.60±5.82)mm;滑车神经入小脑幕游离缘处距后床突后外方(15.50±3.85)mm。结论:测量弓状隆起最高点与破裂孔外缘、面神经管裂孔、内耳孔后缘的距离及观测小脑幕裂孔侧区域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走行有利于提高颞下经小脑幕手术入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了充分了解中下斜坡和颅颈交界区解剖结构,探明颅骨表面标志与其周围重要结构的对应关系,为安全、合理地运用远外侧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依据.方法 通过对10例(20侧)经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带颈尸体头颅(不分性别)和干性颅骨10例(20侧)(不分性别)进行解剖、测量拍摄获取相关资料.结果 ①枕髁、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环椎、枕骨大孔、乳突是枕下远外侧入路的重要骨性标志;②枕下三角和头外侧直肌、二腹肌是保护深部重要血管、神经的重要肌学标志;③舌下神经管后缘至枕髁后极距离(9.91±0.93)mm(左),(9.99±0.85)mm(右);舌下神经管下缘至枕裸下极距离(8.77±1.07)mm(左),(8.80±1.11)mm(右);舌下神经管上缘至颈静脉孔下缘距离(9.48±0.87)mm(左),(9.28±1.04)mm(右);舌下神经管长度(10.68±1.07) mm(左),(10.40±1.03)mm(右);舌下神经管与正中矢状面角度(48.3±4.7°)(左),(47.9±4.5°)(右).结论 远外侧入路可以以最短的距离到达脑干和颈延髓的腹侧和外侧,直接的显露下斜坡和颈延髓的腹侧和外侧,为颅神经和椎动脉提供了良好的显露,易于利用颅神经的自然间隙;避免对脑干和颅神经的牵拉,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手术损伤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容积重建(VR)技术显示脊柱骨性椎间孔形态学类型及病理性改变的作用。方法:对1602例脊柱行螺旋扫描容积重建骨性椎间孔内、外孔面VR图像。其中,颈椎628例,胸椎304例,腰椎570例。结果:1602例患者共11800个椎间孔,其中,颈椎椎间孔4158个,胸椎椎间孔3722个,腰椎3920个。椎间孔的形态:椭圆形4512个,圆形3686个,葫芦形3352个,不规则形250个。椎间孔的病理性改变:骨性椎间孔狭窄766个,其中,椎体后缘骨质增生468个,椎小关节增生386个,混合性增生524个,椎体滑脱48个; 椎间孔增大12个。结论:骨性椎间孔VR图像能整体、细腻、逼真地再现椎间孔的形态学改变,特别是在显示胸椎椎间孔方面填补了影像学检查的空白。椎间孔VR图像是目前显示骨性椎间孔最好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解剖学角度解析颈椎横突后结节为针刀靶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作用机制。方法31侧CSR患者,侧卧,针刀靶向横突后结节,松解其周围结构。治疗10 d后,复查患者症状、体征及颈椎X 线变化。解剖观察6 具12 侧成年尸体颈椎横突后结节周围结构与脊神经根的关系。结果治疗10 d 后,上肢麻木、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者占83.9%;臂丛神经牵拉和椎间孔挤压试验转阴率分别为84.2%和75.0%;X线检查显示,横突间距和椎间外孔纵距分别增宽5.24%和15.87%。尸体解剖发现,横突后结节位于脊神经根后外侧,其 前方和侧方主要为中、后斜角肌及肩胛提肌腱附着。部分起自前结节的中、后斜角肌及肩胛提肌腱,以及前斜角肌腱均跨越脊神经沟后合并到后结节。相邻后结节间有明显韧带连结。结论横突后结节为针刀靶点治疗CSR的作用机制可能是解除后结节周围的肌腱和韧带对神经根的压迫。  相似文献   

17.
寰椎椎动脉沟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临床、科研提供寰椎推动脉沟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03例寰椎标本上,对椎动脉沟、后弓半距、横突孔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结果:椎动脉沟处形成沟环者15.04%;浅沟型椎动脉沟72.82%;所有横突孔前后径和左右径均>4mm;椎动脉沟是寰椎的最薄弱处。结论:诊断“沟环症”和后弓切除术暴露范围要适当、慎重。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对正常成人下腰椎侧隐窝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正常人下腰椎侧隐窝的形态和测量方法,探讨对侧隐窝狭窄的诊断?方法:采用尸体标本解剖与螺旋CT多层面容积重建和表面遮掩显示相结合方法对侧隐窝进行观察,选择椎体上1/4横断面作为研究平面,测量120例下腰椎双侧侧隐窝矢状径?椎管正中矢状径,计算椎管正中矢状径与双侧侧隐窝矢状径的比值,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下腰椎侧隐窝分三型:三角型?三叶草型和牛角型;正常成人双侧侧隐窝矢状径不对称,右侧略大于左侧(P<0.05),椎管正中矢状径与双侧侧隐窝矢状径的比率相对恒定(P>0.05),正中/右侧=3.93,正中/左侧=4.03?结论:椎体上1/4横断面为侧隐窝入口平面,利用矢状径比值的方法来判断侧隐窝狭窄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