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对20套青少年脊柱骨标本进行科研测量时,发现一例较罕见的双侧存在椎动脉骨桥的寰椎(见图1),文献报道其出现率仅1.50%[1].左侧存在完整的椎动脉骨桥,右侧不完整,形成椎动脉沟环.经文献检索临床上椎动脉沟环的出现常会引起椎动脉狭窄、弯曲而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眩晕[2].因此,寰椎骨标本的椎动脉骨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观察了301个寰椎的602个上关节面的形态及其变异。形态可分为11种类型,其中以卵圆形、新月形,肾形最多(55.6%)。沟存在于关节面的中份,它把上关节面分成两部(双关节面),共72例(12.0%),双关节面可能会限制寰枕关节的运动。对寰椎上关节面的长度、深度的测量显示,左右侧上关节面在深度上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同样,左右侧关节面在长度上加深度上也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左侧寰椎上关节面可能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对188例成人寰椎作了观察。所观测的项目包括:(1)寰椎的矢径与横径;(2)寰椎椎孔的矢径与横径;(3)寰椎横突孔的形态、数目及大小;(4)寰椎椎动脉沟的宽度和深度;(5)寰椎椎动脉沟间距;(6)寰椎后桥与外侧桥的出现率等。 结合临床对这寰椎有关部分与颈椎病及颈椎疾患在诊治上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寰椎沟桥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寰椎沟桥跨越椎动脉沟之上,与椎动脉沟形成一骨性孔道,对其内的椎动脉增加了约束,是引起颈性眩晕的原因之一,在颈椎病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对于沟桥形成的原因,目前主要有先天变异、返祖现象、遗传学说、局部血管通过而继发形成、后天的局部韧带钙化、外伤等理论,其中多数学者认为是先天的返祖现象或局部韧带钙化而成。  相似文献   

6.
寰椎后桥及临床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寰椎后桥的形成、分型、产生原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4年1月至11月共22435例体检中照颈椎片,有寰椎后桥者。结果:从中筛选出44例有寰椎后桥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龄≤30岁共7例,30岁~40岁者(含40岁)13例,40岁~50岁(含50岁)者12例,50岁~60岁(含60岁)者9例,≥60岁者3例;寰椎后桥完整型表现为直线形者7例、弧线形者19例,不连续者17例,双侧者1例。结论:寰椎后桥形态表现多样,是颈椎相关疾病不可忽视的征象之一,应引起临床和影像诊断医生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8.
寰椎椎动脉沟环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寰椎椎动脉沟环对脑血供的影响。方法:用4只猕猴做模型,通过超声多普勒和椎动脉数字减影造影检测椎动脉血流速和血流量,结果:有寰椎椎动脉沟环存在时颈部活动可致椎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明显降低,椎动脉壁受刺激也可使椎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降低。结论:沟环除对动脉有机械压迫作用外,还对椎动脉壁的神经末梢有刺激作用引起血管收缩而减少椎动脉血流量。  相似文献   

9.
寰椎侧块解剖学观测及其在侧块螺钉固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寰椎解剖学特征进行观测,为临床寰椎侧块螺钉内固定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10例成年尸体寰椎标本,使用游标卡尺进行线性测量;角度测量则先用钨丝取模,再用常规量角器检测。测量指标包括后弓内侧半距、后弓外侧半距、后弓高度、后弓宽距、侧块外侧高度、侧块内侧高度、侧块横径、侧块前后径、侧块内倾角。两例患者依据测量的解剖学数据,选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20 mm与后弓下缘以上3 mm的交点处进钉,置入侧块螺钉后行X线检查,观察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长度及与矢状面的角度。结果后弓外侧半距为(20.8±3.3)mm,后弓高度为(7.2±1.7)mm。两例患者X线片显示螺钉均在寰椎侧块内,螺钉长度25 mm,与矢状面保持(8~14)°。结论寰椎侧块螺钉的进钉点选在寰椎后结节中点旁20 mm与后弓下缘以上3 mm的交点处,与矢状面保持(8~14)°。  相似文献   

10.
刘洪奎  刘祖德 《上海医学》1994,17(11):638-641
本组报告15例寰枢椎前脱位,以颈椎外伤及先天性发育畸形等原因所致,其中外伤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12例,齿状突发育畸形伴寰枢椎脱位3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复位后行寰椎后弓钢丝贯穿、寰枢椎固定加植骨术,13例获得解剖复位,随访时间平均10个月以上,X线片检查12例植骨已融合。  相似文献   

11.
本文测量了重庆地区成年人干燥颈椎100套(男性58套、女性42套)横突孔的矢径和横径,观察了横突孔的形状。颈椎横突孔的形状以椭圆形较多,近圆形次之,不规则形最少;双横突孔的出现率为13.69±0.92(191例),以C_6较多。此外,还在20具尸体中,测量了C_7横突孔下口处推静脉的外径;C_6横突孔下口处椎动脉、椎静脉和椎动脉神经的外径。且还观察了椎动脉和椎静脉在C_6横突孔下口处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2.
后颅窝远外侧手术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颅窝远外侧手术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方法:在30个(60侧)干颅骨上对枕大孔区的重要骨性结构(枕骨大孔、枕髁、舌下神经管等)的形状、大小及毗邻结构进行测量.在10个(20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连颈尸体头颅标本上进行模拟远外侧手术入路进行解剖,显露枕下区的椎动脉,测量相关参数.在手术显微镜下(×4~10)对15个(30侧)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进行解剖,显露枕髁关节面,自后外向前内方向磨除枕髁,记录显露舌下神经管内口所磨除的枕髁量.结果:①枕髁位于枕骨大孔两侧,舌下神经管位于枕髁中后1/3处,磨除枕髁至舌下神经管内口处,可较好地显露枕大孔区腹侧结构.②第二颈神经根的前支均从椎动脉寰枢椎段的背侧越过,椎动脉颅外段长度及弯曲变异较大,外周有静脉丛或静脉窦包裹.③从椎动脉前方切开硬膜,可避开在后组颅神经根丝间的操作,减少对脑干的牵拉.结论:研究后颅窝远外侧入路的显微解剖,有助于在切除枕大孔腹侧及下斜坡区的肿瘤中重要结构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对236例(472侧)中国成人颅骨的棘孔、脑膜中动脉眶支沟、脑膜中动脉眶支孔和眶外侧沟进行了观察。主要结果如下:脑膜中动脉眶支孔的出现率为55.9%;眶外侧沟的出现率为17.6%,其中双侧出现的有24例(28.9%)。  相似文献   

14.
用65例(成人40例,小儿25例)完整脑标本观察和测量了中间块。在65例脑中,59例(91%)出现中间块。36例成人中间块的长度为0.0—4.0mm,断面长径7.59±1.76mm,宽径4.59±1.15mm。24例小儿中间块的长度为0.0—3.0mm,断面长径6.98±1.92mm,宽径4.18±1.14mm。中间块与乳头体、前连合和松果体等结构的位置关系比较衡定。  相似文献   

15.
根据100具尸体观察结果,将腹腔动脉分为6个型:(1)胃肝脾动脉干型93例(93.0±2.55%);(2)肝脾动脉干型4例(4.0±1.96%);(3)胃脾动脉干型1例(1.0±0.99%);(4)胃肝动脉干型1例(1.0±0.99%);(5)腹腔动脉与其它动脉共干型1例(1.0±0.99%);(6)腹腔动脉缺如型,未发现。腹腔动脉起始部位高度以第十二胸椎中部至第十二胸椎、第一腰椎椎间盘水平者最多。腹腔动脉发自腹主动脉的左前壁和前壁者最多见。腹腔动脉的长度:男性为19.00±1.08mm,女性为17.56±1.39mm。腹腔动脉起始处管径:男性为7.76±0.32mm,女性为7.72±0.46mm。二者性差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观测100例成年尸体(男70,女30)腘动脉长度及外径,膝关节支起始外径,腘动脉体表投影,腘动脉末端及膝中动脉分支类型,腘动脉起端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国人20例(40侧)成人颈部局部解剖标本材料对前、中斜角肌的起、止、走行,变异及其长度、宽度、厚度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此外还观察和测量了在斜角肌间隙内的臂丛各神经根和锁骨下动脉,探讨了其与临床手术治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59例(成人40例,小儿19例)完整脑标本观察并测量了胼胝体。在59例脑中有1例(1.7%)胼胝体出现裂隙。40例成人胼胝体干的厚度为5.82±1.43mm,跨径为65.92±7.34mm;19例小儿胼胝体干厚度为2.55±1.20mm,跨径为41.20±4.06mm.本文讨论了胼胝体的发育机制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颈椎的应用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测量了重庆地区成年人干燥颈椎100套(男性58套、女性42套)椎体上面的最大横径和矢径,椎孔的横径和矢径,C_3~7侧隐窝的横径和矢径,且观察了侧隐窝的出现率。同时还测量了82套(男性44套、女性38套)C_3~7颈椎椎间管的长度和宽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