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收集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的病人,进行了中风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调查和研究,根据症状,舌象、脉象的频散分布。发现前人把中风病的病因病机综合为风、火、痰、瘀、气、虚6类是有其临床基础的。研究结果显示血瘀证和痰证是中风发病时的主要病因病机、风证,火热证是中风病诸证组合中的主要证候。对本组病例的覆盖率较高的主要有痰瘀互结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血瘀内停证,风火夹痰证、风火上扰、痰瘀互结证5类证候,可以作  相似文献   

2.
王争胜 《甘肃医药》2011,(6):364-366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82例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患者根据症状、舌象、脉象进行证侯分型,并对其发生频率进行分析。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候风痰阻络、瘀阻脑络出现的频率最高,依次为风痰阻络、瘀阻脑络、大肠热结、风痰闭神。结论:中风病患者的症状、舌象和脉象是缺血性中风证候分型的基础,而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分型可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快速而有效的辨证施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多元分析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收集了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病人,进行了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指标内部可靠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和揭示中风急性期的证候特点及其与相关症状,舌象,脉象的关系。从聚类分析结果并结合临床实际,提出本组病例症状,舌象和脉象等指标可归属于火证,痰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四类证候,上述结果结果有助于完善中风急性期证侯诊断规范。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肠癌血瘀证量化辨证标准。方法:在对311例肠癌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专家组对其进行辨证,根据各相关中医症状在血瘀证组和非血瘀证组中出现状况的差异对这些症状进行赋分;应用ROC曲线的方法选择最佳诊断阈值从而建立量化辨证标准;以专家组统一辨证作为“金标准”对建立的量化标准进行回顾性检验。结果:胁刺痛、少腹刺痛、唇紫暗、舌紫、舌青、舌晦暗、舌瘀点瘀癍为肠癌血瘀证的相关中医症状,分别赋为18、16、26、20、20、13、23分;量化辨证标准为≥13分;回顾性检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在80%以上,阳性似然比60.60。结论:建立的量化标准的特点是:①较符合肠癌的临床特点;②符合中医辨证的临床实际;③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5.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以确认中风病急性期的临床证候表现形式.方法共收集122例中风病急性期住院病患,在发病72 h内,依<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的6大基本证候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加以辨证,并进行证候分布分析.结果①基本证候组合以两个基本证候组合诊断例数最多,其次是3个基本证候的组合.②中风病最多见的临床证候为风瘀证,占12.3%;其次为风痰瘀证,占8.9%.③中风病急性期的病患以虚实夹杂证最多,占82.8%;实证次之,占16.4%;虚证最少,仅占0.8%.④单一基本证候同时存在的出现频率以瘀证与风证最多,各占79.5%与55.7%.2证组合同时存在的出现频率以风瘀证与痰瘀证最多,各占45.9%与37.7%.结论①体现<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临床应用的稳定性.②中风病临床证候表现复杂多变,依此基本证候的诊断标准应较常见证型与主要证型的表现形式为佳.③中风病证候诊断在中药新药开发试验过程中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中风病中医证候与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连续收治的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的病人,进行了中风病中医证候相关因素研究结果:男性病人疾证的均值和比例均显著高于女性病人(P<0.001,P=0.003);60~69岁年龄组血瘀证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体力劳动者风证的均值、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劳动形式(P=0.003,P<0.001),同时在火热证、痰证、血瘀证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其他劳动形式(P<0.001),而脑力劳动者阴虚阳亢的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劳动形式(P=0.045)。为辨证预防。诊治中风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中医证候学特点和规律.[方法]回顾调查并记录12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证候相关资料,建立数据库,发现中医证候、证型的分布规律.[结果]中医证候分布:实证从多到少依次为瘀证、痰证、寒证、热证,其中瘀证出现的频率达到90.5%,明显高于其他实证;虚证从多到少依次为心气虚证、心气竭证、心阴虚证、心气脱证、心肾两虚证及心血虚证,其中心气不足(包括心气虚证、心气竭证、心气脱证)出现的频率达75.6%,高于其他虚证.急性心肌梗死(AMI)实证方面的瘀证和寒证出现的频率及虚证方面的心气虚证和心气竭证出现的频率均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P<0.01).中医证型分布:AMI心血瘀阻型所占比例高于UA(P<0.05),而UA痰浊壅塞型所占比例高于AMI(P<0.05),气阴两虚型在两者所占比例以UA显著(P<0.01).[结论]气虚证和血瘀证是本病的主要虚实证候, 虚实夹杂、证候演变是本病证候的显著特点,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证候有别.  相似文献   

8.
113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医证候与造影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医证候与造影特点.方法:病例为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患者,共计113例.全部患者经右侧桡动脉或股动脉穿刺,按常规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分析造影结果与中医证候关系.结果:113例患者中51例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62例经股动途径完成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及梗阻病变患者血瘀证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患者,随冠状动脉累及支数增加,血瘀证、痰阻证、痰瘀互阻证及气虚证明显增加.有冠状动脉狭窄及梗阻病变患者暗舌、弦脉的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患者,暗舌、弦脉出现频率随病变累及冠状动脉支数的增加而增加,滑脉亦有类似变化趋势,与血瘀、痰阻证出现的规律一致.结论:血瘀证是冠状动脉异常患者出现频率最高的临床证候,随冠状动脉累及支数增加,血瘀证、痰阻证、痰瘀互阻证及气虚证明显增加,舌脉的变化从中医症状学的角度进一步印证了冠状动脉病变发展与中医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证候要素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动态采集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发病第1、7和14天的“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内风、内火、痰湿、血瘀、气虚、阴虚)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发病第14天的NIHSS评分作为缺血性中风病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价指标,并依据评分进行分组(发病第14天NIHSS评分≥7作为近期预后不良组,NIHSS评分〈7分为预后良好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要素与近期预后的关系并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评价模型的预测能力。根据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的结果,进一步应用两样本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比较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发病第1、7和14天的NIHSS评分。结果:发病第14天的血瘀证(比值比为2.924,95%置信区间为1.231~6.946,P=0.015)和发病第1天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值比为1.956,95%置信区间为1.701~2.250,P=0.000)是预测缺血性中风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从重复测量均数变化趋势图可看出,血瘀证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非血瘀证患者重,且其NIHSS分值在疾病过程中持续高于非血瘀证组。结论:血瘀证为缺血性中风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积极采取活血化瘀治疗将有助于改善疾病的近期预后。本研究还为实施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动态证候干预提供了循证依据及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瘀"的认识,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中风病的病机理论及临床证候特征,提出"瘀"为中风病的核心病机的理论,从气郁、痰阻和血瘀3方面对这一理论的内涵及理论依据进行全面论述,并据此提出以祛瘀生新法治疗中风病。  相似文献   

11.
建立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的方法学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探讨建立中风病证侯诊断标准的方法,观察了106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气虚瘀证患者,对其证侯指标:舌、脉、症状进行了可靠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并结合临床实际,初步提出急性期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症的诊断标准,包括辩病和辩证两上方面。辩病可见半身不逐、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CT检查符合缺血性中风改变;辩证必须有肢体瘫软、倦怠嗜卧、口唇紫暗,脉沉细等主症,并可兼见头痛而痛处不移、汗出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瘀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对中医血瘀证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 关系的研究, 阐明血瘀在DR发生、发展上的作用及其证候特征, 为DR临床防治寻求有效治则及方药提供理论依据。将185 例(283 眼) 糖尿病(DM) 患者分为无DR组、DR组, 中医证型分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瘀气滞3 型; 西医分单纯期、增殖前期、增殖期3期。结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单纯期、增殖前期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大, 占81 .25 % , 增殖期以血瘀气滞证的比例较大, 占50 .63 % ; ②无DR 之DM 组、DR 组的臂—视网膜循环时间(tA- RC) 均较正常人延长( P<0 .001) ; ③无DR之DM、DR患者血液流变学中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均较正常人组升高(P< 0 .05), 血瘀气滞组升高更明显。结论:DR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tA- RC延长及各种血管病变表现、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是血瘀贯穿DR始终的重要参考指标, 祛瘀法须贯穿DR治疗的全过程。在辨证时除应用传统辨证方法外, 宜与眼底情况合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ing,CMB)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研究脑微出血亚临床状态与中风病血瘀证的相关性,探索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方法。方法:共收集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183例,记录患者症状及舌脉象,依据《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进行证候评分,对入组患者行头颅MRI的GRE-T2*WI扫描,分成合并及不合并CMB组,对两组患者中医证候对比分析。结果 :183例急性中风患者中医证候以实证为主,最多见的证型为痰证、火热证及血瘀证(35.5%、31.1%及30.1%)。合并CMB的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候主要表现为一证独见或二证相兼(54.0%及41%)。中风合并CMB与无CMB组相比,血瘀症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3),其它证候两组之间无差异。合并CMB组出现痰证及血瘀证的频率最高(40.4%及39.4%),而无CMB组出现痰证及风证频率最高(29.8%及28.6%)。合并CMB的中风患者与性别的关系,男性血瘀证的比例高,女性气虚证的比例较高。结论:合并CMB的缺血性中风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以单一证候或二证相兼多见,以实证为主,痰证与血瘀证出现频率最高;合并CMB的缺血性中风患者,CMB与血瘀证存在相关性。CMB患者中,男性血瘀证的比例高,女性气虚证的比例高,建议对于合并CMB的缺血中风患者进行活血化瘀的二级预防治疗,减少中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4.
血瘀证模型大鼠舌象评价标准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通过模型动物舌体颜色及其光泽度的变化,判定血瘀证并建立血瘀证动物模型评价标准。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大鼠、寒凝血瘀证模型大鼠、肾上腺素皮下注射致血瘀证模型大鼠、10%大分子右旋糖苷尾静脉注射致血瘀证模型大鼠,采用数码相机拍摄舌象,分析比较所有舌腹面色泽深浅和舌下脉络呈色长短。结果舌腹面色泽深浅分级如下:舌质色泽红润记0分;舌质色泽红润略暗记1分;舌质色泽紫暗记2分;舌质色泽紫黑记3分。舌腹面舌下脉络色泽与长短分级如下:舌下脉络色泽红润,显色约1/3舌体长,记0分;舌下脉络色泽紫暗,显色大于1/3小于1/2舌体长,记1分;舌下脉络色泽紫暗,显色约1/2舌体长,记2分;舌下脉络色泽紫黑,显色约2/3舌体长,记3分。结论建立了血瘀证模型动物舌体色泽和舌下脉络的半定量评价标准,为血瘀证和活血化瘀药物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和评价体系.方法 通过持续力竭性游泳复合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阻塞)建立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观察模型鼠在表征、舌象、血液流变学及脑组织形态学等指标的变化,建立该模型的评价体系.结果 持续力竭性游泳过程中模型鼠表现出体重增长相对缓慢,进食时间相对延缓,舌质变黯、舌下络脉增长等反映气虚血瘀状态的表征,线栓法手术后模型鼠表现出少动或不动、无力抵抗、偏瘫、舌色紫黯、舌下络脉青紫粗长等反映脑缺血气虚血瘀证的表征,血液流变学检测提示模型鼠血液黏度增高、血浆纤维蛋白含量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脑组织形态学符合脑缺血改变.结论 持续力竭性游泳复合线栓法可制备缺血性脑卒中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表征、舌象、血液流变学及脑组织形态学等几方面指标的综合评价可构成该模型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6.
Z X Shi  Z M Wu  S Q Xu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7):407-8, 389
The tongue bodi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patients with blood stasis syndrome were looking dull purple in different degree. The authors adopted two kinds of biophysics methods which are tongue spectrophotometer and DM-80-6 superficial tongue blood volume meter. 52 CHD patients with blood stasis syndrome, 50 normal individuals and 26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according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the blood stasis, were examine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The purple ray values of the tongue spectrum of the CHD patients with blood stasis syndrome were more than that of normal individuals. Statistic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less than 0.01). So was the tongue blood volume (P less than 0.01).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e purple ray value of tongue spectrum reduced, and the red ray volume of tongu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well (P less than 0.01).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both methods may be quantitative comparative parameters for diagnosis, differentiation of symptoms and signs, and evaluation of the 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