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变化.方法 分别采集30例AR组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HC)的外周静脉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  相似文献   

2.
杨浩 《西部医学》2013,25(9):1422-1425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Ppl)是由PDCD-1基因编码的共刺激分子,PD-1及其配体PD-L1、PD-L2在调节免疫反应和维持外周免疫耐受中具有重要作用。PD-1、PD-L信号通路已经被证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慢性感染等疾病的发展有关。本文对该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程序性细胞死亡-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CD-1)分子是一种重要的下调型共刺激因子,通过与其配体的作用而发挥免疫抑制功能,主要参与细胞的中枢及外周免疫耐受,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自身免疫疾病的原型,是机体丧失了正常的免疫耐受平衡,淋巴细胞异常活化,不能正确识别自身组织导致疾病发生。近年来众多研究发现PDCD-1的多态性与SLE的发展有关,因此,本文就近年来关于PDCD-1与SLE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CD279)及其配体PD-L1(CD274)、PD-L2(CD273)在HLA-B27阳性和阴性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阳性和阴性AS患者外周血CD8阳性淋巴细胞CD279、CD274和CD273的表达水平。结果 CD279、CD274和CD273在三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CD279、CD274和CD273在HLA-B27阳性AS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水平与HLA-B27阴性AS患者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而HLA-B27阴性AS患者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HLA-B27阳性AS患者CD279、CD274和CD273的表达水平比HLA-B27阴性AS患者高,可能与疾病的慢性化和迁延不愈有关。  相似文献   

5.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方法在临床逐渐推广使用,取得了临床疗效。但其导致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也逐渐增多,其中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少见,但治疗难度大、效果差,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通过1例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PD)-1抑制剂引起爆发性心肌炎的资料分析,提示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认识,通过早期筛查、密切监测、早期识别等措施,避免药物致死性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脓毒症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配体1(PD-L1)的表达及其在轻型、重型脓毒症组间的差异。方法 3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轻型脓毒症组、重型脓毒症组及假手术组,每组1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造模,以盲肠结扎长短区分病情轻重,造模成功后观察生存率。6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轻型脓毒症组、重型脓毒症组及假手术组,每组均为20只。分别在造模后6 h、24 h时间点取外周血,每个时间点10只。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各组单核细胞PD-L1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重型脓毒症组较轻型脓毒症组死亡率高。6 h、24 h脓毒症组血清TNF-α和IL-10水平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6 h和24 h脓毒症组单核细胞PD-L1表达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24 h脓毒症组PD-L1表达升高更明显(P0.01)。重型脓毒症组PD-L1表达较轻型脓毒症组有升高趋势,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小鼠单核细胞PD-L1高表达,重型脓毒症组较轻型脓毒症组有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7.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出现自身组织受到攻击损害的一类疾病,这种现象主要是由T细胞活化引起,同时其他如B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免疫细胞也参与了疾病的进程。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PD-1)是一种负性共刺激分子,由2号染色体上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基因编码而来,分子量为50~55 kDa的跨膜蛋白,是从凋亡细胞中利用消减法分离出的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新成员。它与诱导性共刺激分子、CD28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都隶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PD-1有2个配体: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配体1(PD-L1)、PD-L2,通过与其配体相结合来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细胞因子的产生,在维持机体外周免疫耐受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PD-1具有2种表达形式,膜结合型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其中膜型PD-1通过直接与配体结合介导信号通路发挥负向免疫调节作用;可溶性PD-1则具有与PD-Ls结合的功能,阻断膜型PD-1与PD-Ls结合,干扰PD-1/PD-Ls介导的T细胞增殖抑制功能。近年来,抗PD-1抗体在恶性肿瘤靶向治疗中表现出卓越的疗效,同时也观察到这类患者出现关节炎、肌痛、继发性干燥综合征、血管炎等风湿性并发症的表现。伴随PD-1基因缺陷小鼠模型建立,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PD-1信号通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本文就PD-1及其配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总结概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2-1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鼻咽癌患者作为鼻咽癌组,选取同期50例在康体保健中心体检的人员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中T细胞表面PD-1、穿孔素和颗粒酶的表达情况。结果:鼻咽癌组CD4+T、CD8+T淋巴细胞的PD-1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1+的CD8+T细胞表达穿孔素和颗粒酶的阳性率低于PD-1-的CD8+T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1与配体PD-L1相结合,可诱导T细胞丧失功能,PD-1+的CD8+T细胞表达穿孔素和颗粒酶的阳性率降低,这可能成为鼻咽癌治疗的新思路,值得进一步探索,PD-1有望成为治疗鼻咽癌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胃癌发生过程中凋亡相关基因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 (programmed cell death factor 10, PDCD10)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6例正常胃粘膜,2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66例胃癌组织标本中PDCD10基因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  正常胃粘膜、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及胃癌组织中 PDCD10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1.5%、31.8%和63.6%,呈现上调趋势。相关分析表明,PDCD10的表达上调与肿瘤分化程度及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及肿瘤生长部位无关(P>0.05)。  结论 胃癌组织中PDCD10表达较正常胃粘膜、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明显上调,其表达程度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及侵袭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中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9例胰腺癌石蜡标本中PDCD4表达,同时采用Western印迹杂交方法检测其中8例冷冻保存的新鲜胰腺癌及癌旁正常胰腺组织中PDCD4蛋白的表达情况,观察其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Western印迹分析结果显示,同癌旁正常胰腺组织相比,8例胰腺癌组织中PDCD4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弱或缺失.69例胰腺癌中,PDCD4低表达(阳性细胞数<30%)者占52.2%.其中,在中、低分化腺癌中,PDCD4低表达者分别为67.4%(15/23)和70%(14/20),而高分化腺癌仅有26.9%(7/26)为低表达.相关分析显示,PDCD4表达减弱或缺失与胰腺癌的不良分化相关(P<0.01),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TNM分期无关.结论PDCD4蛋白在胰腺癌中多呈低表达,并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相关,其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PDCD4蛋白在6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0例癌旁正常组织及28例甲状腺良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PDCD4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及甲状腺良性肿瘤(P <0.05)。随着PDCD4表达水平的降低,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程度可能也随之增加(P <0.05)。PDCD4蛋白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PDCD4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低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缺氧诱导因子-1α( HIF-1α) 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50例胃癌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HIF-1αmRNA表达情况。结果胃癌患者HIF-1αmRNA表达阳性率为54.0%(27/50),高于对照组的0%(0/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3~T4期胃癌患者HIF-1αmRNA阳性表达率为64.7%(22/34),高于T1~T2期患者的31.3%(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外周血HIF-1αmRNA的表达可作为检测肿瘤细胞转移的分子标志物之一,有助于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不同血清水平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5(programmed cell death 5, PDCD5)的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患者临床并发症情况以及重症流感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12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流感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血清PDCD5是否大于10 μg/L分为HP组(PDCD5>10 μg/L,n=38)和LP组(PDCD5≤10 μg/L,n=66),分析2组呼吸衰竭、心肌炎、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发生情况。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分为轻症组(n=61)和重症组(n=43),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重症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HP组的呼吸衰竭、心肌炎、MODS发生率均高于LP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重症组与轻症组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 MMP9)、氧和指数、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亚群以及PDCD5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低淋巴细胞计数和CD4+T细胞计数、高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以及PDCD5>10 μg/L是患重型流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和PDCD5、PCT可能影响流感患者的病情,流感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应重视上述指标。  相似文献   

14.
细胞凋亡(apoptosis)即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与细胞坏死有极大差别,表现为细胞质和细胞核浓缩,死亡细胞裂解为被细胞膜包裹的凋亡小体,这些小体很快被吞噬细胞或周围其它细胞所吞噬和消化。在这个过程中有DNA内切酶的主动参与,首先将染色体DNA酶解为50~300kb的大片段,  相似文献   

15.
16.
谭楠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0):1292-1294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外周血叉头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Foxp3)mRNA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63例哮喘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转录因子Foxp3mRNA表达水平。结果:哮喘组患者外周血Foxp3mRNA表达水平(0.32±0.13)较对照组(1.15±0.31)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期患者外周血Foxp3mR-NA表达水平(0.22±0.06)较非急性发作期患者(0.47±0.15)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发作期重度患者外周血Foxp3mRNA表达水平(0.18±0.04)较对照组(0.29±0.07)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患者外周血中转录因子Foxp3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与疾病分期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Foxp3可能参与了哮喘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巨噬细胞抑制因子-1(MIC-1)水平的变化及其与体内病毒载量、肝脏损害程度及PR方案(聚乙二醇干扰素α+利巴韦林)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CHC患者57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26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血浆MIC-1水平,采用速率法、化学发光分析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测定CHC患者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四型胶原(C-Ⅳ)水平及丙型肝炎病毒(HCV)RNA水平。结果治疗前CHC患者血浆MIC-1水平为369.84(193.51,830.62)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58.77(138.03,441.1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C患者中ALT升高组血浆MIC-1水平高于ALT正常组,C-Ⅳ升高组血浆MIC-1水平高于C-Ⅳ正常组,HCVRNA高水平组血浆MIC-1水平高于HCVRNA低水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HC患者血浆MIC-1水平与ALT活性、C-Ⅳ水平及HCVRNA水平均呈正相关(r=0.322、0.423和0.333,均P<0.05)。干扰素治疗后,应答组和无应答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MIC-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应答组治疗后血浆MIC-1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应答组治疗前后血浆MIC-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C患者血浆MIC-1水平升高,其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患者体内HCV病毒载量、肝脏损害程度及PR方案治疗效果,但治疗前尚不能对PR方案疗效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比较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ligand 1, PD-L1,克隆号E1L3N、22C3、SP263)在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一致性。方法:第一步,筛选最优流程:采用PD-L1(克隆号E1L3N)抗体分别按推荐流程、自建流程(1)、自建流程(2)与自建流程(3),对5例扁桃体组织完成平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专科病理医生对全部切片进行质量评分(0~6分),筛选出评分最高的流程;第二步,用最优流程与两种标准流程的评分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选取近两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病理最终诊断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标本共32例,用筛选出的自建流程(1)、与SP263标准流程及22C3标准流程对32病例各自进行平行染色,全部染色片由专科病理医师行阳性肿瘤细胞比例评分(tumor proportion score, TPS)。评分结果按<1%,≥1%至<10%,≥10%至<50%,≥50%分组,分析PD-L1检测抗体克隆号E1L3N与22C3、SP263染色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扁桃体染色切片质量评分(0~6分)如下:推荐流程为5、5、5、5、5分...  相似文献   

20.
细胞死亡是一种基本生物现象,对生物体的生存和发育至关重要。细胞死亡既可以是宿主自发程序性过程,也可是意外触发过程。细胞程序性死亡根据刺激源激活的信号通路不同而呈现出裂解/非裂解的细胞形态。如,细胞凋亡表现为细胞皱缩及凋亡小体的形成,为典型非裂解型死亡方式。而半胱氨酸天门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11(cysteine-containing aspartate-specific protease-1/11, caspase-1/11)介导的细胞焦亡及坏死性凋亡过程可引起炎性反应,并通过触发胞膜成孔机制促使细胞裂解从而释放炎性细胞因子,为典型的裂解型死亡方式。此外,在病原体感染阶段所触发的线粒体损伤过程可进一步引起胞内活性氧释放,从而触发细胞铁死亡。研究表明,这些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可通过消除被感染细胞及细胞内的病原体并借助由此产生的细胞尸体刺激先天免疫反应,以发挥免疫防御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细胞凋亡、细胞焦亡、铁死亡、坏死性凋亡及泛凋亡5种细胞死亡途径的分子机制及其在先天免疫防御微生物感染中的作用,并简要阐述了不同细胞程序性死亡途径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期为深入研究感染性疾病的致病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