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肾移植术后出现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早期是否出现急性排斥反应更是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2006年2月~2007年2月,我科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OKT3)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的排斥反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构建新一代的小分子、高效的基因重组抗CD3/抗胶质瘤双特异性抗体提供一个合适的构件.方法从质粒pZZ3中克隆出人源化抗CD3抗体的VH、VL基因后,构建人源化抗CD3单链抗体基因,将其克隆入表达载体pGEX-5Xl中后转化大肠杆菌,以IPTG诱导表达.结果SDS-PAGE分析表明,表达产物分子量为55kd,与其理论推算值相符.表达形式均以包涵体为主,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30%左右.Westem blot证实,诱导后菌体总蛋白在55kd处出现特异性显色印迹.结论人源化抗CD3单链抗体可以包涵体形式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为构建人源化双特异性抗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构建新一代的小分子、高效的基因重组抗CD3/抗胶质瘤双特异性抗体提供一个合适的构件。方法 从质粒pZZ3中克隆出人源化抗CD3抗体的VH、HL基因后,构建人源化抗CD3单链抗体基因,将其克隆入表达载体pGEX-5X1中后转化大肠杆菌,以IPTG诱导表达。结果 SDS-PAGE分析表明,表达产物分子量为55kd,与其理论推算值相符。表达形式均以包涵体为主,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30%左右。Western blot证实,诱导后菌体总蛋白在55kd处出现特异性显色印迹。结论 人源化抗CD3单链抗体可以包涵体形式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为构建人源化双特异性抗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鼠抗人CD3单克隆抗体(OKT3)抗排斥作用机制.方法使用OKT3诱导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使用电镜、DNA电泳及原位切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凋亡,同时检测CD95的表达.结果电镜及DNA电泳发现OKT3处理组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发生凋亡.TUNEL检测发现处理组凋亡发生率39.8%,显著作者简介郑骏年(1966-),男,江苏徐州人,主治医师,硕士.高于对照组10.2%(P<0.01).处理组PBLCD95表达率48.7%,显著高于对照组34.9%(P<0.05).结论上调PBL表面CD95表达,诱导其凋亡是OKT3抗排斥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6.
短期应用单克隆抗体CD3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①目的探讨短期应用单克隆抗体CD3(OKT3)预防肾移植术后早期严重排斥反应的效果和安全性.②方法对照组35例肾移植病人术后常规应用甲基泼尼松龙、环磷酰胺、泼尼松、骁悉和环孢霉素A;实验组33例在上述用药基础上,术后前5d连续应用OKT3 5mg静脉注射.③结果实验组除1例肾小管坏死的病人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自发性移植肾破裂而切除肾脏,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对照组2例发生加速排斥反应,应用OKT3后1例加速排斥反应逆转,1例死亡;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应用OKT3后全部逆转.两组排斥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725,P<0.05).④结论肾移植术后短期应用OKT3能有效地预防早期严重排斥反应,而未引起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抗CD3(iort3)单克隆抗体是目前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药物之一,为鼠源性制剂,其作用机理是与人体内T细胞CD3抗原发生作用,从而阻止和逆转急性排斥。在应用抗CD3(iort3)单抗期间常伴随一系列并发症,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带来一些麻烦,甚至造成治疗失败。通过总结我院26例肾移植围手术期应用抗CD3(iort3)单抗治疗的病例,对其并发症的预防、治疗和护理的要点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21例,女5例;年龄23~58岁,平均45.3岁;首次移植19例,二次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加速排斥反应后应用莫罗单抗-CD_3进行抗排斥反应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998年6月至2001年8月间10例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加速排斥反应患者应用莫罗单抗-CD_3治疗进行研究,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38岁;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为术后2~6天,应用莫罗单抗-CD_3的时间为排斥反应后第2天,每日静滴莫罗单抗-CD_3 2.5mg,共14天。结果:10例中,9例移植肾功能正常,尿量平均2000ml左右,血肌酐、尿素氮达到或接近正常,彩色多普勒超声示:移植肾弓形动脉血流量大,呈低阻频谱。结论;莫罗单抗-CD_3可以逆转肾移植术后的急性加速排斥反应,可使肾移植患者肾功能逐渐得到恢复,为减轻或避免莫罗单抗-CD_3的副作用,可以减少莫罗单抗-CD_3的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并比较粘附状态抗CD3单抗和游离状态抗CD3单抗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PBMC)活化增殖的能力。方法:采用^3H-TdR掺入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苔盼蓝拒染法、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以及CTLL细胞IL-2检测法,分别检测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两种状态抗CD3单抗刺激后,其增殖活性、外源性IL-2的协同作用、内源性IL-2释放以及IL-2R表达等生物免疫学指标。结果:粘膜状态抗CD3单抗刺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组人源化抗人IL-6R单克隆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骨保护的影响,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提供更多、更积极手段。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萍乡市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就诊、确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安慰剂(淀粉)+甲氨蝶呤+稳定剂量泼尼松≤10 mg/d;观察组为重组人源化抗人IL-6R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甲氨蝶呤+稳定剂量泼尼松≤10 mg/d,对比疗效、关节肿胀、关节压痛、骨密度、骨钙素等成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密度T值、骨钙素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关节肿胀、关节压痛个数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VAS评分及DAS28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上,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氨蝶呤及稳定剂量泼尼松≤10 mg/d基础上,采用重组人源化抗人IL-6R单克隆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还有助于改善骨保...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和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夹心化学发光法检测17例首次肾移植患者术前1d、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1周、2周和3个月血BNP浓度。17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前1d血BNP浓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肾移植术后血BNP浓度呈下降趋势(χ^2=14.25,P=0.027)。13例没有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血BNP浓度术后1周和3个月与肾移植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4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当天的血BNP浓度显著增高,加强抗排斥治疗后很快下降。结论:肾移植成功后可以降低血BNP水平,但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BNP浓度显著增高。因此,血BNP浓度可作为早期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CD25单克隆抗体对大鼠角膜的毒性以及对同种异体大鼠角膜移植后房水中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效果.方法 ①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50μg CD25单克隆抗体结膜下注射组、100μg CD25单克隆抗体结膜下注射组、200μg CD25单克隆抗体结膜下注射组,每组3只.各组大鼠均右眼用药.分别于0、2、4、6、8d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及不同剂量的CD25单克隆抗体,共5次.每日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有无水肿、混浊发生.并于第9天取右眼角膜行病理及透射电镜观察角膜各层的变化.②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建立角膜移植实验模型.将93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A组:正常组;B组:角膜移植对照组;C组:CD25单克隆抗体治疗组;D组:CD25单克隆抗体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E组:地塞米松治疗组.B组术后给予生理盐水;C组术后给予CD25单克隆抗体100 μg;D组术后给予CD25单克隆抗体100μg联合地塞米松50 μg治疗;E组术后给予地塞米松100μg;各共用5次,分别于术后0、2、4、6、8 d经球结膜下注射给药.用裂隙灯观察移植排斥情况.利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植片内IFN-γ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房水中IFN-γ和IL-4的浓度.结果 ①50μgCD25单克隆抗体和100μgCD25单克隆抗体对角膜基本无影响;200μg的CD25单克隆抗体组透射电镜检查发现角膜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肿胀.②C、D、E组发生排斥反应时间分别为(13.167±1.169),(17.333±2.160),(16.417±1.379)d较B组发生排斥反应时间(10.583±1.084)a明显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角膜无IFN-γmRNA的表达,术后11天.B组移植角膜植片内IFN-γmRNA的表达较C、D、E组明显增强(p<0.05).C、D、E组术后6 d及11 d房水巧N叫的含量明显低于同期的B组(p<0.05);同C组相比,术后11d D、E组房水IFN-γ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术后6 d和11 d,与B组相比,同期C组IL-4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同期D、E组IL-4含量明显降低(P<0.05);术后6 d和11 d,与C组相比,同期D、E组IL-4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 50μg CD25单克隆抗体和100 μgCD25单克隆抗体对角膜基本无影响.IFN-γ和IL-4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CD25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Th1因子(IFN-γ)、促进Th2因子(IL-4)表达降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从而延长角膜植片存活时间;而CD25单克隆抗体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通过同时抑制Th1因子(IFN-γ)、Th2因子(IL-4)表达,却更能延长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肾移植受者并发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肾移植受者并发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8年6月2236例肾移植受者中因尿路移行细胞癌(TCC)行非同期双侧原上尿路根治性切除术者7例(14例次)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双侧原上尿路肿瘤患者首次发现肿瘤时间为肾移植后24~96个月,平均49.7个月;两次上尿路手术相隔时间为2~36个月,平均14.0个月.14例次术后病理均发现TCC,其位置为:单纯原肾肾盂2例次;单纯原输尿管4例次;合并肾盂、输尿管8例次.上尿路TCC病理分级为:G1~G2级者7例次,G3级者6例次,原位癌1例次.肿瘤分期为:pTIS 1例次,pT1 N0M0 4例次,pT2 N0M06例次,pT3 N0M0 2例次,pT4 N2M1 1例次.7例患者中的5例均存在膀胱TCC,每例均行2次以上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膀胱TCC均为G2~G3级,伴浅或深肌层浸润.7例中腰背部皮肤、软组织肋骨转移性TCC 1例.7例患者第2次上尿路手术后移植肾功能(血肌酐水平)为97~161 μmol/L,平均120 μmol/L.7例患者随访2~48个月,全部存活.结论 肾移植后TCC发生具有多源性、侵袭性强的特点,对于膀胱及一侧原上尿路同时存在TCC的患者,应行对侧原肾上尿路预防性切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应用阿司匹林的临床效益和风险。方法选择慢性肾脏病(Scr265~442μmol/L)患者214例,剔除12例消化道出血者,最终202例患者进入临床研究,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01例,给予基础治疗及阿司匹林(75 mg/d口服);对照组101例,给予基础治疗及安慰剂(3粒/d)。2组均随访2年,以Scr水平较基线值增加1倍,或需要进入血液透析作为为主要研究终点,以主要心血管事件作为次要研究终点。结果 (1)治疗2年后,观察组和对照组达到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8%、24.8%(P>0.05)。(2)观察组次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9%vs 20.8%,P<0.01)。(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vs 3.0%,P>0.05)。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抑肽酶对肾移植手术病人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尿量和移植肾肾功能的影响,探讨抑肽酶在肾移植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60例肾移植手术患者,随机分成抑肽酶组(A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第1、2、3天引流量,术后5d每天尿量和肾功能(血清尿素氮、血肌酐),计算血清肌酐降至正常范围(150umol/L)的平均时间。结果①术中出血量、术后3d引流量:A组明显少于C组(P〈0.01),手术时间A组明显短于C组(P〈0.05);②两组病人术后第1、2天尿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每天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清肌酐降至正常范围(150umol/L)所需要的平均时间:A组为(6.1±1.5)d,C组为(5.9±1.7)d,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肽酶可以明显减少肾移植手术病人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缩短手术时间,虽然对肾移植病人术后早期的尿量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但仍可安全用于肾移植手术。  相似文献   

16.
Xiao L  Shi BY  Gao Y  He XY  Xu XG  Han Y  Zhou WQ  Meng XY  Han MX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8):512-515
目的 探讨可溶性人类白细胞抗原G5(sHLA-G5)的表达上调是否为肾移植受者应用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单克隆抗体的一个新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解放军第三○九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施行初次肾移植受者215例,根据是否使用抗IL-2R单克隆抗体分为:抗体使用组141例,抗体未使用组74例.健康对照组69例.采集外周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sHLA-G5表达含量,并应用蛋白印迹方法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进行验证.结果 移植术前,抗体使用组抗体使用后sHLA-G5的表达[(56±30)μg/L]高于抗体使用前[(34±20)μg/L],也高于健康对照组[(35±17)μg/L]和抗体未使用组[(36±19)μg/L,均P<0.05].移植术后1 d、4 d、1周、2周,抗体使用组sHLA-G5表达随时间呈现上升趋势;而抗体未使用组sHLA-G5的表达术前术后波动很小,但术后各时间点抗体使用组sHLA-G5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抗体未使用组[(95±35)μg/L比(54±16)μg/L;(131±24)μg/L比(75±22)μg/L;(167±44)μg/L比(62±17)μg/L;(172±35)μg/L比(45±16)μg/L,均P<0.01].蛋白印迹法和PCR结果与ELISA法结果相一致.结论 肾移植受者早期应用抗IL-2R单克隆抗体能够诱导sHLA-G5的表达上调,这种调节利于移植物存活,降低排斥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whether the up-regulation of soluble human lecocyte antigen-G5 (sHLA-G5) levels is a new function mechanism of anti-interleukin-2 receptors (anti-IL-2R) monoclonal antibody treatment in kidney transplant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215 recipients at our centre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07 were divided into antibody use group ( n = 141 ) and antibody non-use group ( n =74) and another healthy group (n =69). The sHLA-G5 level in peripheral blood was detec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And the expression of HLA-G5 was confirmed by Western blot and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Results sHLA-G5 levels was (56 ± 30)μg/L in using antiIL-2 receptor monoclonal antibody before transplantation, It was higher than that before use antibody [(34 ±20) μg/L], also higher than healthy group [(35 ± 17) μg/L] and antibody non-use group [(36 ± 19)μg/L, P <0. 05, respectively]. At Day 1, Day 4, Week 1, Week 2 post-transplantation, the level of sHLA-G5 of recipients with antibody us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ose with antibody non-use. The values were as follows: (95 ±35) μg/L vs (54 ± 16) μg/L , (131 ±24) μg/L vs (75 ±22) μg/L ,(167±44) μg/L vs (62 ± 17) μg/L, (172 ±35) μg/L vs (45 ±16) μg/L(all P<0.01). And the results of Western blot and RT-PCR corresponded to those of ELISA. Conclusion The preoperative use of first dose of anti-IL-2R monoclonal antibodies results in the up-regulated level of sHLA-G5. Thus it is beneficial for protecting the kidney survival and reducing the risks of acute rejection.  相似文献   

17.
JIN ZK  TIAN PX  XUE WJ  DING XM  PAN XM  DING CG  JIA LN  GE GQ  HAO J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6):2528-2531
目的 研究肾移植受者血清人类白细胞抗原G5(HLA-G5)、可溶性CD30(sCD30)的表达与移植肾功能的关系,以及联合两者评价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最佳诊断阈值、敏感度及特异度.方法 选取2002年1月至2008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病中心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受者66例,其中38例移植肾功能正常,15例为急性排斥反应,13例为慢性排斥反应.检测所有受者血清HLA-G5、sCD30的表达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HLA-G5联合sCD30评价移植术后1年内及术后1年以上不同免疫状态的最佳临界值、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HLA-G5水平与血肌酐水平相关(r=-0.493,P<0.01),sCD30水平与血肌酐水平相关(r=0.691,P<0.01).术后1年内,当HLA-G5临界值取82μg/L,sCD30 临界值取12.2μg/L时,评价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敏感度为7 8.6%,特异度为85.7%;术后1年以上,当HLA-G5临界值取141μg/L,sCD30临界值取10.3 μg/L时,评价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的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84.6%.结论 血清HLA-G5联合sCD30可作为反映肾移植受者免疫状态简便而有效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BK病毒(BKV)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肾移植术后48个月内的患者共227例.采集其血、尿样本,行BKV尿沉渣细胞学计数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拷贝.对部分肾移植受者进行移植肾活检.将尿或血中BKV DNA阳性患者80例分成干预组(51例)与对照组(29例).干预组进行调整免疫抑制剂:19例环孢素A(CsA)减量,22例他克莫司(FK506)减量,10例FK506转换成CsA;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并且密切监测急性排斥反应.干预3个月后再次检测,比较组内和组间干预前后BKV活化指标的差异.结果 227例受者的尿decoy细胞、BK病毒尿症与病毒血症的阳性率分别为33.O%、33.5%和15.4%.干预组干预后尿decoy细胞、尿和血BKV数量的中位水平均为O,明显低于干预前(5.0个/10HP,1.50 x 104拷贝/ml,0拷贝/ml,均P<0.01).对照组观察前后尿decoy细胞、血BKV数量的中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个/10HPvs 5.0个/10HP、0拷贝/ml vs 0拷贝/ml,均P>0.05),尿BKV数量观察结束时上升(观察前:0.79×104拷贝/ml,观察后:2.21 x104拷贝/ml,P<0.01).上述各项指标干预前后的差值在干预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确诊BKV相关性肾病4例,其干预治疗后尿decoy细胞计数以及血、尿BKV DNA均明显降低,移植肾功能有所恢复.结论 定量尿沉渣细胞学检测简单、易行、敏感,可以作为BKV活化的指标,间接反映肾脏病理情况.也可检测血、尿BKV DNA了解病毒活化情况、筛查BKV相关的移植肾肾病.减少免疫抑制剂剂量或换FKS06为CsA治疗肾移植术后BKV感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受者移植肾丢失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2年1月1日~2022 年1月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肾移植术后移植物发生丢失的135例受者临床资料。结果 受者移植肾丢失135例,移植肾丢失原因包括排斥反应70例(51.8%)、受者带功能死亡37例(27.4%)、外科并发症12例(8.9%)、药物毒性4例(3.0%)、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4例(3.0%)、多瘤病毒相关性肾病3例(2.2%)、原发性无功能肾2例(1.5%)、原发病复发2例(1.5%)、肾前性急性肾衰1例(0.7%)。结论 肾移植术后受者移植物丢失原因主要原因是排斥反应,次要原因是受者带功能死亡,其他原因少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随访患者血清氧自由基水平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方法 选择 5 9例异体肾移植后 1个月~ 5年不同时间的随访患者 (肾移植后Cr正常组 3 1例 ,肾移植后Cr升高组 2 8例 )和正常对照组 2 0例 ,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活性、丙二醛 (MDA)含量及肌酐 (Cr)浓度。结果 肾移植后Cr正常组和Cr升高组与正常组对照组相比 ,SOD、GSH -PX活性均明显降低 (P <0 .0 5、P <0 .0 1) ,MDA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1) ;而Cr正常组与升高组间SOD、GSH -PX、MDA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Cr升高组SOD、GSH -PX活性有降低的趋势 ,而MDA含量有升高的趋势 ;同时 ,对 5 9例病例根据移植后不同时间进行统计分析 ,发现肾移植后 3~ 12个月组、12个月以上组与肾移植后 1~ 3个月组相比 ,GSH -PX活性明显降低 (P <0 .0 5 ) ,而肾移植后 12个月以上组与肾移植后 1~ 3个月组相比MDA明显降低 (P <0 .0 5 ) ,其余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肾移植后SOD活性存在着随时间升高的趋势 ,而MDA含量则有降低的趋势。结论 氧自由基测定在肾移植后随访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