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琳芬  曾晓平 《浙江医学》2019,41(15):1622-1624
目的比较凝血酶原复合物(PCC)与新鲜冰冻血浆(FFP)治疗围术期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DCP)时,对患者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行骨科手术且术中发生DCP的患者49例,其中术中补充PCC治疗24例(PCC组),FFP治疗25例(FFP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T、APTT、TT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TT均较治疗前缩短(均P<0.05),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PCC组HBV、LBV、PV及FIB均较FFP组降低(均P<0.05)。FFP组出现轻微输血反应1例,PCC组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PCC与FFP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DCP患者凝血功能;在血液流变学方面,PCC与FFP相比,可明显降低血液黏滞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60例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为对象,以同期6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凝血指标及血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全血低切、中切、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流变学及凝血功能均存在异常,创伤性四肢骨折与血液黏度升高及凝血功能障碍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儿早期的凝血状态及临床意义。方法以贵州省人民医院出生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其中早产组为153例早产儿(27~36+6周),肺炎组为63例新生儿肺炎,窒息组为65例轻度窒息新生儿,吸入组为61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呼吸组为3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对照组为健康足月新生儿28例。使用sysmexCA7000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受检者血液样本凝血四项(APTT、PT、FIB、TT),分析各组指标显著差异性。结果新生儿早产组APTT、PT、T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FIB、PLT低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肺炎组APTT、P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PL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FIB、PLT低于对照组,PT、TT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APTT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入组FIB低于对照组,TT、P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PLT无统计学差异(P>0.05);呼吸组APTT、PT、TT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LT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生儿在不同情况下,凝血四项均表现出差异性,及时检测凝血指标,对新生儿凝血功能紊乱作出诊断并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血栓形成过程中血液流变性的变化,为脑疾病的诊断与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分别检测脑癌组(n=60)、脑梗死组(n=40)、缺血性脑血管病组(n=30)与健康对照组(n=60)个体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计数、纤维蛋白原(FIB)、蛋白C(PC)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等。结果脑癌组的APTT、PT、TT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脑梗死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的APTT、PT、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和脑癌组的PLT均低于对照组,但脑癌组高于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的FIB低于对照组;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和脑梗死组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和脑癌组血浆PC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但脑癌组高于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脑癌组的PAI-1活性均高于对照组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的过程中,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和脑癌患者在凝血、抗凝和血小板功能及血栓前状态的表现存在差异,血液流变学的相关分子标记可作为监测脑癌早期血栓形成高危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揭示COPD患者BMI、年龄与凝血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COPD患者,测量其体重及身高并检测其凝血功能,比较一般、超重(包括肥胖)两组患者凝血功能之间的关系;同时将患者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和非老年组(年龄≤64岁),同样方法比较这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并检测BMI、年龄与凝血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中PT在BMI〈24组和BMI≥24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FIB、TT、APTT则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中PT在年龄≤64岁组和年龄≥65岁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FIB、TT、APTT则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经过双变量的相关统计分析发现,年龄和PT、年龄和FIB、BMI和PT、BMI和FIB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而年龄和TT、年龄和APTT、BMI和TT、BMI和APTT则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OPD患者凝血功能和年龄、BMI存在相关性,年龄及BMI对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中的PT、FIB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分析肝病患者(急性肝炎、肝硬化)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的含量(FIB)和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含量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用日本sysmexca7000型血凝仪检测83例肝病患者(急性肝炎组44例,肝硬化组39例)PT、TT、APTT、FIB含量并与80例体检正常对照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肝炎组TT、PT、FIB及APTT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病中肝硬化组TT、APTT及FIB虽然较健康对照组明显改变(P〈0.05)。结论肝病患者(急性肝炎、肝硬化)进行血液的PT、TT、FIB和APTT凝血四项的检测,可早期发现急性肝炎、肝硬化形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急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了解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潘秀贤  李兵  罗林玲 《海南医学》2010,21(8):106-10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尿酸(UA)及凝血功能(PT、-TT、APIT、FTB)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冠脉造影证实的100例ACS患者为实验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5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48例;同期冠脉造影正常的98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UA及PT、TT、APTT、FIB水平。结果治疗前,实验组的UA、FIB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P〈0.05),而PT、TT、APTT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UA、FIB、PT、T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P〉0.05)。治疗前后对照组、UAP与AMI之间所检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P〉0.05)。结论UA及PT、TT、APIT、FIB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有密切关系,特别是UA升高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一个危险因素,UA升高又可以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形成微血栓而促进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爱萍 《四川医学》2009,30(9):1463-1464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数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IB)采用法国思达高STAGO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LCR)采用法国血细胞分析仪ABX PENTR120检测。结果肝硬化组PT、APTT、TI明显高于对照组,而FI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肝硬化级别的增加,PT、APTT、TI逐渐升高(P〈0.05),而FIB逐渐降低(P〈0.05)。肝硬化组MPV、PDW、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着肝硬化级别的增加,MPV、PDW、P-LCR逐渐升高(P〈0.05),而PLT逐渐降低(P〈0.05)。结论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杨善业 《广西医学》2009,31(6):838-839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的检测在孕产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3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20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PT、FIB值升高,APTT、PLT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检测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对预测和治疗产妇异常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邓碧兰  庄燕玲 《海南医学》2011,22(8):117-119
目的研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对各型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和87例临床已确诊为肝病患者的PT、APTT、FIB、TT和D-D。前四项采用自动血凝仪检测,后一项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结果不同的肝病患者PT、APTT、FIB、TT和D-D与健康组对比,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肝硬化、肝癌患者PT、APTT、TT时间延长(P〈0.01),FIB含量降低(P〈0.01),D-D水平较高,分别为72.2%和60.0%。急性肝炎组PT时间延长(P〈0.01)、APTT时间也延长(P〈0.01)、TT和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平为18.8%,慢性肝炎组PT、APTT、TT时间延长(P〈0.01),FIB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D-D水平为7.4%。各型肝脏疾病PT、APTT、TT的值和D-D水平呈现肝硬化组〉肝癌组〉慢性肝炎组〉急性肝炎组,而FIB则相反。结论 PT、APTT、FIB、TT和D-D可客观地评价肝病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并且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这可以为临床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动态观察以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