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及其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2021年1月我院骨病中心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85例,所有患者Wagner分级为Ⅲ级及以上,均接受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评估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患足创面愈合情况;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验证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足部皮温、疼痛、下肢周围神经病变、足部血流指标、血管生成相关因子水平和创面微循环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失血量分别为(56.78±8.25)min、(35.49±6.13)mL;术后2例患者出现骨搬移切口皮瓣下积血,经血肿清除、加压包扎治疗后愈合良好,均未出现皮肤坏死、感染、骨折、外固定架松动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显示,骨搬移1周后,患足溃疡创面出现新鲜肉芽组织,3~4周后溃疡创面面积明显缩小,6~10周后开始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2.35±2.37)周。1例患者于术后2周行坏死脚趾截除术,保肢率为97%;3例患者术后1年内足部溃疡复发,溃疡复发率为13.04%。术后3个月,患者VAS、TCSS评分、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术前下降(P<0.05),足部皮温、足背动脉管腔内径、血清VEGF、EGF水平、经皮氧分压、血流灌注量均较术前增加(P<0.05)。结论 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疗效确切,可通过促进创面微循环,加速创面的愈合,降低截肢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木丹颗粒在重建下肢血运、恢复神经传导方面对于糖尿病足胫骨横向搬移术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32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6例。2组患者均行胫骨横向搬移术,观察组术后口服木丹颗粒继续治疗,对照组口服安慰剂进行对比,持续8周,比较2组糖尿病足患者术后相关结果评价指标,如术后溃疡愈合时间、足部皮温、疼痛评分、足背动脉血流速度、腓总神经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32例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5.6个月(4~9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溃疡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术后皮温、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及术后疼痛症状的缓解程度也优于对照组,同时,腓总神经感觉、运动传导速度及外周血细胞因子水平也较对照组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施行胫骨横向搬移的糖尿病足患者,术后口服木丹颗粒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促进神经传导,促进溃疡创面的快速愈合,并在预防溃疡复发及骨折的形成方面有一定的增益效果,可能是糖尿病足患者施行胫骨横向搬移术后一种良好的补充强化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以达到患肢血管再生、侧支循环建立、改善血运的目的。方法 对 1 0例患肢进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手术 ,即在胫骨内侧嵴上开一个 1 2cm× 2cm的骨窗 ,手术后第 5天开始以特制的支架以每天 1mm的速度向外牵拉 ,2 0天后停止。通过皮温测定 ,自觉症状改善及DSA造影来观察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结果 有 9例肢体术后皮温升高 ,失营养状况改善。病人自觉冰冷麻木及疼痛症状好转 ,DSA下见侧支循环建立 ,有明显的毛细血管再生现象。结论 胫骨横向骨搬移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明显效果 ,患肢血运得到改善 ,保全了肢体 ,避免了截肢  相似文献   

4.
背景 糖尿病足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胫骨横向骨搬运(TTT)技术可促进血管组织再生,改善微循环,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中取得良好效果,但传统TTT技术并发症较多,需对该技术进行改良来减少术后并发症。目的 探讨改良TTT技术即骨与骨膜联合搬运治疗Wagner 3~4级糖尿病足患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5月于烟台毓璜顶医院手足外科应用改良TTT技术治疗的117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后保足情况、功能性保肢情况、大截肢情况和溃疡愈合时间、并发症、足部皮温改善情况、静息痛情况及术前、术后CT血管造影(CTA)资料。随访时间截至2022-03-31。结果 随访时间5.5~24.0个月,平均(14.21±4.06)个月。术后保足率(未截肢或踝关节以下截肢)为95.73%(112/117),功能性保肢率(未截肢或中足中段以远部位小截肢)为83.76%(98/117),大截肢率(踝关节以上截肢)为4.27%(5/117),除截肢患者外其余患者术后溃疡愈合良好,愈合时间6.0~14.5周,平均愈合时间为(9.07±2.02)周。患者术后1、2、4、8周足温高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总结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本院20例糖尿病足患者(2017年10月25日至2018年10月25日),通过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的治疗及护理方式)、观察组(采取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各10例,对比2组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疼痛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患者高,观察组糖尿病足患者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患者低。结论对糖尿病足患者实施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进行治疗能够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缓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值得临床进行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达到患肢血管再生、侧支循环建立、改善血运的目的。方法对患肢进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手术并安置环形外固定架。手术后第3天开始,以每天1mm的速度向外牵拉,30天后停止。自觉症状改善及DSA造影来观察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结果肢体术后皮温升高,失营养状况改善,疼痛明显缓解。DSA下见侧支循环建立,有明显的毛细血管再生现象。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明显效果,患肢血运得到改善,保全了肢体,避免了截肢。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晚期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高,致残、致死率高,发病机制复杂,主要因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的足部神经病变引起皮肤感觉障碍、足部保护性功能缺失,微循环障碍引起局部缺血缺氧,在其他因素如外伤、感染、吸烟、高血压、高血脂、营养状况差等的作用下发生。DF的治疗是医学界难题之一,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足部预防、内科综合治疗如控制血糖、改善循环、控制感染、调节全身情况,辅助措施如清创术、高压氧、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等,针对血管病变的动脉旁路移植术、动脉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以及生物技术等,但是这些方法都无法真正有效改善微循环增加足部血运及促进周围神经功能恢复,因此足部溃疡、感染仍无法愈合甚至复发。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是Ilizarov技术在组织牵拉再生(血管、神经再生)领域的临床应用,针对DF主要发病原因微循环障碍和神经功能障碍进行治疗,可以激活人体的再生系统,明显促进微循环的再生,改善周围神经功能,控制局部感染、促进溃疡愈合并降低复发可能性,是微血管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为DF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现就糖尿病足治疗现状作一总结,以期帮助临床医师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利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1例。患者为老年女性,有糖尿病史20余年,平时血糖控制一般,在当地医院就诊时发现糖尿病足感染,给予输液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经过两次局部清创治疗后局部感染基本控制,伤口愈合情况不佳,考虑到患者营养状况尚可,无慢性疾病,符合开展横向骨搬移的手术指征,通过在我院进一步控制血糖,完善DSA检查示下肢远端小动脉狭窄,择期遂行"右糖尿病足胫骨骨搬移血运重建术",术后加强护理,于第7d开始胫骨横向骨搬移,术后1个月时伤口愈合,达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联合外用象皮生肌膏治疗糖尿病足兔溃疡,观察其溃疡愈合速度。方法将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分别是模型组(A组)、象皮生肌膏组(B组)、横向骨搬移组(C组)、横向骨搬移+象皮生肌膏组(D组),通过高脂高糖饲料喂养后用四氧嘧啶溶液耳缘静脉注射诱导糖尿病模型,再用磁片压迫法建立糖尿病足溃疡模型,A组络合碘换药,B组象皮生肌膏换药,C组骨搬移法治疗,D组骨搬移法联合象皮生肌膏换药治疗,于第1天和第14天分别测量溃疡面积大小。结果通过四氧嘧啶溶液注射后实验兔出现精神倦怠、体质量减轻,血糖明显升高,证明糖尿病造模成功;干预14 d后,与A组比较,B、C组实验兔溃疡面积明显减小(P<0.01);与B组比较,C组实验兔溃疡面积有所减小(P<0.05);与C组比较,D组实验兔溃疡面积显著减小(P<0.01)。结论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联合外用象皮生肌膏能明显促进兔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何亮  周洪翔  尹东  金哲  牛杨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10):1374-1377
目的:探究胫骨横向搬移术联合负压引流(VSD)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及其对血管生成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60例糖尿病足患者分为观察组(n=28)和对照组(n=32).对照组采用VSD技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胫骨横向搬移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患肢踝肱指数(AB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足部血流指标(足背动脉内径、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清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为89.29%,高于对照组的59.38%(P<0.05);治疗后,观察组ABI以及VEGF、bFGF、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而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胫骨横向搬移术联合VSD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疗效高于单用VSD,可能与其增加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水平、改善足部血供相关.  相似文献   

11.
12.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总结该院1999年-2001年间收治的十二指肠损伤7例临床经验。结果:合并其他腹部脏器损伤86%(6/7),单纯十二指肠损伤14%(1/7)。损伤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为多占71%(5/7),水平部和球部各占14%(1/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2/7)、病死率14%(1/7)。结论:掌握十二指肠损伤的特点,早诊断、早手术、术中认真探查,掌握好检查指征,选择合理恰当术式,加强术后管理,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显微手外科技术在各基层医院已得到广泛开展,所收治的此类患者在逐年增加.随机统计了近两年我院20份34指的病例,通过观察认为手术的成功与否不但取决于损伤的局部条件、术中的操作和术后的治疗,同时与术前、术后的护理也密不可分.对离断指及伤口的妥善处理,积极的术前准备和术后的精心护理,特别是术后对血运的密切观察,同时通过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对该疾病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认识了康复训练的重要性从而使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77-79
目的探讨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在2010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73例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区肿胀消退、术后伤口感染、伤口愈合、牙龈再附着、术后复发、骨质改建、骨质修复等情况随访观察。结果 73例患者术后肿胀消退时间为1~4 d。7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伤口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牙龈再附着情况好,术后均未见复发。术后未见并发症。骨质改建效果好,骨质修复的效果因影像学资料过少,缺乏客观依据,暂不下有效结论。结论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0.
法乐氏四联症的外科治疗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葳  李韬  周其文  杨东山 《河北医学》2004,10(3):239-242
目的:总结法乐氏四联症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共34例,年龄2~16岁,32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胸部正中切口行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1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改良B-T分流术,1例行根治术同时行双向Glenn分流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无远期死亡。结论:本症应争取早日行根治术,肺动脉发育差者应行改良B-T分流术,右室发育不良者在行根治术同时行双向Glenn分流术,死亡原因以低心排综合征多见,应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围术期多种方法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