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一个重要原因,控制该菌感染给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概述了单一使用庆大霉素,呋喃唑酮,甲硝唑,环丙沙星,铋剂,甲基红霉素和采用奥美拉唑,环丙沙星、枸橼酸铋钾分别与抗微生物药联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评价,以及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状,并对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因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MALT淋巴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因此,抗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这些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明确了国内外抗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临床指征、根除指征、根除方案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失败者的补救方案,从而使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更加简捷化。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反复发作的主要病因之一,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由于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加导致部分患者幽门螺杆菌未能得到有效根除,耐药菌株的出现是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我院采用含莫西沙星三联1周疗法治疗初治失败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布赫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2):1479-1480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幽门螺杆菌(HP)的持续存在,致使腺体破坏,导致萎缩性胃炎、化生、异型增生,最终导致胃癌[1].多数研究提示,根除HP可以减少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的发生或发展[2].随着HP对多种抗生素耐药菌株的出现,蒙药在清除幽门螺杆菌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慢性胃炎伴HP感染,蒙医辩证多为脾胃湿热,HP在蒙医属湿热外邪,我们采用蒙药早上嘎日希-3g,中午荜拨-7味15粒,晚上色日希-3g,与西医三联疗法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与单纯西药三联法比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慢性胃脘痛患者舌象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尿素酶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研究慢性胃脘痛患者常见舌象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结果发现慢性胃脘痛患者不同舌质、舌苔HP阳性率之间无显著差异,而消化性溃疡(DU)和慢性胃炎(CG)对应舌象之间HP阳性率差异显著,同时发现HP感染和黄腻苔、紫暗舌之间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健胃冲剂治疗湿热证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口服中药健胃冲剂及雷贝拉唑治疗,对照组口服雷贝拉唑,共4周。结果:治疗组总疗效(包括证候积分、胃镜、病理改变及综合疗效)为97.0%,对照组总疗效为66.7%,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健胃冲剂治疗湿热证慢性胃炎具有很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与该药具有消炎、保护胃黏膜、促进胃肠蠕动、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关。  相似文献   

7.
Hp为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多数学者认为Hp相关性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与Hp密切相关,根除Hp可消除或明显改善Hp相关性慢性胃炎活动性炎症。慢性(Hp阳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临床多见实证、湿热证占(86.7%),或虚实夹杂证,而胃内湿热环境,又利于Hp生长和繁殖[1]。故治疗上以健脾益气、清利湿热、调畅气机、和胃养阴等祛邪扶正为慢性(Hp阳性)胃炎基本治疗方法,同时辨证论治基础上选用对幽门螺杆菌有杀抑作用的西药,以提高胃炎临床疗效,减少复发,且药物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8.
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引起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诱发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可以促进胃炎的好转,加速溃疡面的愈合,预防胃癌的发生。过去,临床医生常联合使用阿莫西林、雷尼替丁和甲硝唑这三种药物来根除幽门螺杆菌,  相似文献   

9.
王彬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36-36
目的:探讨应用硼酸美蓝染色改良法检测慢性胃炎及胃溃疡中幽门螺杆菌。方法:应用硼酸美蓝染色改良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的价值。结果:胃窦部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达93.2%,胃体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为73.6%,胃底部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为54.5%;轻度检出阳性率为80.9%,中度检出阳性率82.6%,重度慢性浅表性胃炎检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率92%,胃溃疡幽门累杆菌检出率为89.4%。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部位有关,慢性胃炎与胃溃疡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培菲康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我院的50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2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培菲康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培菲康在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中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湿证患者舌苔液、胃液高效毛细管电泳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慢性胃炎湿证患者舌苔液、胃液进行分析,探讨慢性胃炎湿证的特征。采取慢性胃炎湿证(9例)、非湿证(7例)患者及正常组(4例)的舌苔液和胃液,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分析。结果:慢性胃炎湿证患者的舌苔液、胃液在5min左右处的吸收峰与非湿证、正常组有明显差异。结论:舌苔液、胃液电泳图谱对探索慢性胃炎湿证的物质基础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胃炎舌印片与证候及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中医证候、舌苔脱落细胞学和幽门螺杆菌(HP)的相关性,选择7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为对象,43例同病脾胃气虚证患者和10名健康人为对照。采用辨证、舌印片MI、MV及HP等为指标进行研究。结果:(1)脾胃湿热组和脾胃气虚组中舌印片趋向中层细胞片型,MV减小;(2)脾胃湿热组HP感染率最高;(3)感染阳性组舌印片以中层细胞民多,MV减少。结论:脾胃虚实证候与舌苔脱落细胞、HP感染存在相关性,脾胃湿热是HP生长、繁殖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非萎缩性胃炎到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非萎缩性胃炎(CSG)到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证候演变。方法对40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从CSG到CAG的中医证候演变。结果慢性胃炎有9个病性要素:气虚、气滞、湿、热、阴虚、阳虚、瘀血、食积、寒;8个基本证型:类肝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脾寒胃热证、类湿热蕴结证、类脾胃虚弱证(气虚、阳虚)、类瘀阻胃络证、类饮食停滞证、类胃阴不足证。经χ2检验,CSG与气虚、气滞、热、阳虚、瘀血、食积、寒相关性较高,而CAG则与阴虚和湿相关性较高,尤其与阴虚关系密切;9个病性要素与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CSG的相关性依次为:食积热阴虚,食积气滞阴虚,食积寒阴虚,食积湿,瘀血湿,气虚阴虚,阳虚阴虚,瘀血阴虚;Hp阳性的CAG则刚好相反。经χ2检验,类胃阴不足证与CAG相关性较高,CSG则与除类湿热蕴结证之外的其余6个基本证型相关性较高;8个基本证型与Hp阳性的CSG的相关性依次为:类饮食停滞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胃阴不足证,类饮食停滞证类脾胃虚弱证类胃阴不足证,类饮食停滞证类湿热蕴结证,类瘀阻胃络证类湿热蕴结证,类肝胃不和证类胃阴不足证,类瘀阻胃络证类胃阴不足证;Hp阳性CAG则刚好相反。结论饮食积滞,是慢性胃炎最早出现的中医证候,其后渐次出现湿、热、瘀血等。正虚贯穿慢性胃炎发病的整个过程,CSG阶段以邪实为主,或是虚实夹杂,至CAG阶段,则以正虚为主。  相似文献   

14.
慢性胃炎证候与幽门螺杆菌及Bcl-2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研究慢性胃炎证候与幽门螺杆菌 ( HP)及胃粘膜 Bcl-2蛋白的相关性 ,探讨证候形成机理。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89例为对象 ,其中湿热蕴脾证 5 3例 ,脾胃气虚证 3 6例 ,1 0名健康人为对照。采用辨证、HP、胃粘膜 Bcl-2蛋白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 :1 HP感染率湿热蕴脾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脾胃气虚组 ;2湿热蕴脾组和脾胃气虚组 Bcl-2有不同程度的异常表达 ,以脾胃气虚组为高 ,但与 HP感染率的相关性未能得到证实。结论 :脾胃虚实证候与 HP感染存在相关性 ,湿热是 HP生长、繁殖的病理基础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 Bcl-2与证候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5.
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3  
为探讨脾胃湿热证的临床意义和现代含义,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和病理学,细菌学,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等多指标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400例湿热证中,属炎症性病的43种,占西医病的59.7%。在慢性胃炎的研究中发现,湿热证组的活动性炎症和HP的感染程度均显著高于脾虚证组,湿热证组的OKT3,OKT4,OKT4/OKT8,LCT,IgG,C3,CIC,Na^+K^+-ATPasc活性,ATP含量,尿17-OHC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胃液组织胺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测定56例慢性胃炎病人和10例正常人的基础和五肽胃泌素刺激后的胃液组织胺分泌量,结果表明慢性胃炎病人的基础胃液和基础胃液组织胺分泌量与实证分型有关。五肽胃泌素刺激后各分型组胃液组织胺分泌量与正常组相似,但胃液分泌量脾虚、肾虚、气虚滞热和气虚瘀热都明显低于正常,提示这4型病人在刺激情况下胃粘膜血液循环和分泌功能明显下降。同时发现慢性胃炎中医各分型病人胃液组织胺对胃液分泌的效应均呈下降趋势,这在临床诊断和疗效考核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细胞和细胞膜酶分子水平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病理生理特点,测定了30例正常人和102例慢性胃炎病人基础和胰岛素刺激后红细胞膜Ca^2+-Mg^2+-ATPase活性,红细胞ATP含量及24h尿17-OHCS排出量。结果表明:湿热证膜Ca62+-Mg^2+-ATPase活性和细胞内ATP含量呈代偿性增高;脾胃气虚酶活性和ATP含量有所下降;脾肾气虚组织细胞代谢完全失代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 临床采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胃镜及病理检查报告并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历数据库;采用因子分析、对应分析、类神经网络建模的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情况、证候要素间关联性以及重要病理改变与证候要素间相关性。[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包括气虚、湿、热、血瘀、气滞、阴虚、阳虚;两两证候要素中,气虚与气滞、气虚与阳虚、湿与热、血瘀与气滞、血瘀与阳虚、气滞与阳虚的关联性较高;湿、血瘀、气虚对重要病理改变异型增生的影响较大。[结论]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可为进一步加深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阐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02例慢性胃炎患者舌象定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研究慢性胃炎患者舌苔脱落细胞化学成分检测与不同证型之间的关系 ,利用细胞化学和图像分析系统检测10 2例慢性胃炎患者舌苔脱落细胞中葡萄糖 6 磷酸脱氢 (G 6 PDH)、琥珀酸脱氢酶 (SDH)、糖原 (PAS)的含量变化。结果 :PAS平均灰度值比较 ,脾气虚弱组较正常组显著降低 (P <0 0 1) ,其他各证型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 (P <0 0 1) ,其中肝胃郁热兼肝郁气滞组最高 (P <0 0 1) ;SDH平均灰度值比较 ,除肝胃郁热兼肝郁气滞组外 ,其他各证型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 (P <0 0 1~ 0 0 5 ) ,其中 ,湿浊中阻组较脾气虚弱组升高 (P <0 0 5 )。各证型G 6 PDH平均灰度值均较正常组升高 ,湿浊中阻组、湿浊中阻兼脾气虚弱组、脾气虚弱组明显升高 (P <0 0 1)。提示舌苔脱落细胞化学成分检测可以作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的客观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主要病名下的证素分布特点,总结慢性胃炎的发病规律。方法选择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痛"、"胃痞"患者各60例,运用证素辨证方法对其证候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痛和胃痞主要病位证素相同,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相同,为气滞、阳虚、气虚、湿;证素组合频率较高的有:肝脾胃加气滞加气虚、脾胃气虚、脾胃湿、脾胃阳虚、肝脾胃气滞。结论慢性胃炎的证素特点和发病规律基本相同,病变实质为虚实夹杂,虚证以脾气虚弱、脾阳不足为主,实证以胃气不降、肝气郁滞、湿邪阻滞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