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择2006年12月至2008年6月入院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159例,分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和内科保守治疗组,两组患者再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亚组和对照亚组,比较各亚组间48h心电图改变、住院期间及随访30d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出血的发生率等。结果示两组中替罗非班亚组心电图均明显改善(P〈0.01);内科保守治疗组中替罗非班亚组随访30d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亚组显著降低(P〈0.05),出血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CS患者使用替罗非班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184例行PCI术后接受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等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访6~18个月,回顾性分析其再发心血管事件(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情况及抗栓药物副作用。结果 不同年龄组(〈65岁与≥65岁)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分别为21.4%和39.5%(P〈0.01),单支、双支、多支病变的患者其心血管事件再发生率分别为15.6%、23.6%、47.7%(P〈0.01),其余因素在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再发生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抗栓治疗药物相关副作用胃痛、黑便、紫癜发生率分别为14.7%、3.3%和3.3%。结论高龄、多支病变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临床疗效不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氟伐他汀对首次成功的PCI术后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冠心病首次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方法86例首次成功PCI术后患者。总胆固醇水平在3.5-7.0mmol/L(135-270mg/dL)之间。空腹甘油三脂水平小于4.5mmol/L(400mg/dL)。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外,加服氟伐他汀,44例)和对照组(仅常规治疗。42例)。治疗组氟伐他汀40mg/d。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间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生存时间。结果治疗组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0.01),治疗组有9例(20.5%),对照组有11例(26.2%)患者至少发生了一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P=0.01。结论对总胆固醇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首次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氟伐他汀可显著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MACE)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静脉溶栓后行选择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药物保守治疗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有34例静脉溶栓后行PCI治疗,26仅行静脉溶栓治疗未行PCI治疗,比较治疗后6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EDD)、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PCI治疗者成功率均为100%,临床随访6个月两组EDD和INEF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和P〈0.01);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行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待病情稳定后转上级医院行PCI治疗是基层医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和保守治疗的治疗特点和转归。方法将12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PCI和保守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与转归。结果 PCI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保守组(76.7%,P〈0.05)。治疗6、12和24个月随访发现,PCI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保守治疗组(均P〈0.05)。结论 PCI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创伤小,成功率较高,能使血管的再闭塞率显著下降,并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延迟PCI术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选择308例STEMI患者,98例接受延迟PCI治疗,58例接受紧急PCI治疗,82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70例内科保守治疗。结果:与静脉溶栓及内科药物保守治疗相比,延迟PCI可缩短平均住院时间(P〈0.05),减少住院期间的复合终点事件(P〈0.05);平均随访12.3±3.2个月时,与静脉溶栓及内科药物保守治疗相比,延迟PCI可减少心力衰竭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P〈0.05)。结论:延迟PCI可减少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及改善预后,提高住院期间及随访期间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急重症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效再灌注治疗是减少心肌梗死后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键。我们现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急诊PCI)治疗AMI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许春平  曾波  陆建建  林松 《广西医学》2006,28(10):1546-1547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ES)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4例ACS患者经股动脉途径施行急诊或择期PCI,13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施行直接PCI治疗,补救性PCI治疗4例STEMI,延迟性PCI治疗11例STEMI,择期PCI治疗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UA/NSTEMI)。结果PCI操作成功率100%,随访1~31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未发生支架内急性/亚急性或后期血栓形成,无血小板减少症,无再次心肌梗死、心衰和猝死。结论直接PCI扩大了治疗刚、EMI的适应证,迅速使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并恢复正常血流,可提高高危患者生存率。补救性PCI是静脉溶栓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措施,STEMI患者的延迟性PCI和UA/NSTEMI患者的择期PCI对改善心肌缺血、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亚急性期心肌梗死进行经皮冠状动脉治疗(PCI)对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其中介入治疗组31例,于心肌梗死亚急性期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ICA)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随访4~6年,观察介入治疗组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直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分级的变化及心血管事件、死亡的发生率。结果介入治疗组左室舒张末直径增大较对照组减轻,LVEF与对照组比,介入治疗组LVEF无明显下降或有所提高,心功能(NYHA)分级介入治疗组无明显下降,心血管事件、死亡的发生率介入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结论心肌梗死亚急性期进行PCI治疗能够减轻左室重构,防止及减少左室腔扩大、LVEF下降,减少心功能损害,降低心血管事件,而明显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冠心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随机将其分为2组,各40例,A组患者PCI术后给予300mg阿司匹林口服,B组患者则给予100mg阿司匹林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活化血小板水平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CD62p、TXB2、P选择素及GPIIb/III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A组患者随访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5%,明显高于B组(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100mg/d)阿司匹林用于PCI治疗后效果明显且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