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①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在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 (BPH)、前列腺增生并发急性尿潴留(BPH AUR)、前列腺癌中的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②了解PSA与年龄的关系。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 (CLIA)检测 5 2例健康体检者 ,5 0例BPH患者 ,3 1例BPH AUR患者 ,41例前列腺炎患者及 16例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的水平。结果 ① 5 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PSA均 <4.0 μg L ,BPH患者与前列腺炎患者的PSA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并发急性尿潴留患者PSA水平均明显升高 ,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但二者PSA值重叠甚多。②PSA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①PSA并非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指标 ,与前列腺增生并发急性尿潴留的鉴别缺乏特异性 ;②在分析PSA水平时应考虑年龄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前列腺炎患者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T)比值的变化,探讨急性前列腺炎引起PSA升高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对34例急性前列腺炎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3个月检测T-PSA、F-PSA值,并计算F/T比值。结果:患者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3个月血清T-PSA和F-PSA均低于治疗前(P0.05~P0.01),治疗后3个月血清T-PSA亦低于治疗后1周(P0.05);治疗后3个月F/T比值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周F/T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7例患者PSA仍大于4 ng/ml,予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或前列腺穿刺活检,其中1例为前列腺癌,其余均为前列腺结节性增生伴炎症细胞浸润。结论:急性前列腺炎会导致血清T-PSA、F-PSA显著升高,F/T比值降低;其机制是前列腺炎症形成过程中正常前列腺上皮血屏障的破坏及炎症充血期前列腺腺管上皮细胞增生分泌PSA增多。对PSA的动态观察对于前列腺炎与前列腺癌的鉴别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患者PSA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近、远期变化,探讨TURP术前后PSA变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TURP的50例BPH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5天、术后2周的血清PSA水平变化。结果术前PSA水平为2.559±1.037ng/ml,术后1天为12.390±4.674ng/ml,术后5天为9.129±3.848ng/ml、术后2周为1.567±1.139ng/ml,术后第一天血清PSA水平是术前的5.7±3.43倍,术后2周后降致术前的60%,四段时间PSA水平互相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增生的前列腺移行区及尿道周围腺体表达PSA影响其血清水平。监测BPH患者TURP术后远期血清PSA水平。能减少前列腺癌(PCa)的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和前列腺移行带的关系。方法:对60例经病理证实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患者进行手术前和术后1周的PSA水平测定,患者术前均行经直肠超声测量前列腺移行带体积,采用单因素相关回归方法分析患者手术前后PSA的差异与移行带的关系。结果:术后58例患者PSA水平下降,平均下降3.733μg/L,2例术后PSA水平升高,平均升高为7.11μg/L。手术前后PSA值具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手术前后PSA的差值和前列腺移行带体积具有直线回归关系(b=0.011),移行带每减少1cm3,PSA就下降0.011μg/L;手术前后PSA的差值与移行带存在明显的直线相关关系(r=0.311)。结论:BPH患者血清PSA主要受前列腺体积的影响,而移行带的体积对PSA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术后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拟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TUPKP)治疗的92例BP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术前前列腺体积不同将其分为小体积组(<40 mL,n=38)、中体积组(40~80 mL,n=35)、大体积组(>80 mL,n=19)。三组均接受TUPKP手术治疗,并比较三组术前、术后1 d、3 d、7d的血清PSA水平。随访6个月,比较患者复发率、不良预后发生率。结果:术后1 d,三组血清PSA均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三组血清PSA水平两两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不良预后发生率为26.09%,复发率为4.35%。术后7 d血清PSA水平预测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3,PSA最佳临界点为6.84 ng/mL,此时敏感度为0.833,特异度为0.662。结论:术后7 d的PSA水平可预测行TUPKP治疗的BPH患者的预后情况,对指导临床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雷普 《陕西医学杂志》2013,(12):1615-1616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血清特异性抗原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将来我院就诊的17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按照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分为A、B、C三组,分析患者的年龄、前列腺体积、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残余尿和前列腺炎与血清PSA之间的关系,并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做了多元回归性分析。结果: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年龄、前列腺体积、IPSS、残余尿和前列腺炎是影响血清PSA的因素,经过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前列腺体积、IPSS和前列腺炎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影响血清PSA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前列腺体积、IPSS、残余尿和前列腺炎,其中年龄、前列腺体积、IPSS和前列腺炎是影响血清PSA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前列腺疾病血清PSA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在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BPH)、前列腺增生并发急性尿潴留(BPH+AUR)、前列腺癌中的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52例健康体检者,50例BPH患者,31例BPH+AUR患者,41例前列腺炎患者及16例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的水平。结果:5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PSA均<4.0μg/L,BPH患者与前列腺炎患者的PSA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前列腺癌与BPH+AUR患者PSA水平均明显升高,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二者PSA值重叠甚多。结论:PSA并非前列腺癌的特异性指标,与BPH+AUR的鉴别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切割术 (TUEVAP)治疗前列腺增生 (BPH)的疗效。方法 :对 37例 BPH行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切割术 ,并观察术前和术后 1,3,6个月及 1,2 ,3年时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生活质量评分 (QOL)、最大尿流率 (MFR)和残余尿 (PVR)变化情况。结果 :IPSS、QOL 和 PVR术后较术前下降 ,MFR术后较术前增加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术后 6个月的 IPSS、 QOL 较术后 1,3个月下降达最低值 ,MFR增加达最高值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但术后 6个月与术后 1,2 ,3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后各期 PVR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TU EVAP治疗 BPH是一种疗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病理特点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BPH患者的血清PSA水平与其术后病理检查特点。结果以腺体增生为主的140例患者血清PSA值明显高于以非腺性增生为主的16例患者(<0.05)。BPH合并炎症或梗死者,其血清PSA值和PSA密度(PSAD)值明显高于无病理事件的BPH病例(<0.05)。结论BPH腺上皮的广泛增生特别是合并炎症或梗死,可能是BPH患者PSA分泌或释放过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前列腺疾病患者血清IGF-1含量测定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定量检测前列腺疾病患者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 1 (IGF - 1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fPSA)的含量并探讨其在前列腺疾病的诊断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RIA)和微粒子化学发光法对 4 1例前列腺癌 (PCa) ,6 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和4 8例健康男性 (正常对照组 )血清中IGF - 1、PSA和fPSA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中IGF - 1、PSA、fPSA的含量明显高于BPH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IGF - 1在前列腺癌的发展过程中有增高趋势 ,但各分期没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BPH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IGF - 1水平随前列腺增生体积 (PV)的增加而有所升高。结论 :IGF - 1的高低与前列腺增生程度有关 ;IGF - 1水平的升高可能增加前列腺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尿潴留、前列腺癌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tPSA)水平 ,为临床诊断及治疗前列腺癌提供参考。方法 酶免法检测 35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2 4例前列腺增生急性尿潴留患者 ,11例前列腺癌患者及 12 8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tPSA水平。结果 正常对照组血清tPSA检测值为 1 15± 0 95ng/ml,急性尿潴留和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tPS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慢性前列腺炎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也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1) ,但其值仍在较低水平。结论 临床应用血清tPSA诊断前列腺癌时应注意避免盲目活检  相似文献   

12.
探讨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前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对评估PCa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24例预后良好和33例预后不良的PCa患者治疗前的血清PSA水平。结果两组病例治疗前血清PS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Ca患者预后不良组治疗前血清PSA水平亦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结论PCa患者治疗前血清PSA水平对评估其预后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VP)联合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疗法(MAB)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疗效。方法将78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分为单纯TVP组(对照组,40例)和TVP与MAB联合治疗组(联合组,38例)两组,术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与术前比较,78例前列腺癌患者术后1个月的主、客观症状改善,最大尿流率由(8.2±3.1)ml/s上升至(16.2±3.4)ml/s,残余尿量从(255.0±50.8)ml降至(23.0±8.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随访20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患者骨痛减轻或消失,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降低更显著,前列腺体积缩小更明显,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单纯TVP治疗中晚期前列腺癌是安全、有效的姑息疗法,联合MAB能有效减少下尿路梗阻再发率,同时显著改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前列腺癌诊治中的变化及意义。采用双抗体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78例前列腺良、恶性病变患者血清PSA含量,观察31例前列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后PSA变化。结果:前列腺癌组与前列腺增生症组比较,血清PSA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前列腺癌临床各期两两比较,血清PSA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或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分化程度不同的前列腺癌相比较,血清PSA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前列腺癌患者中核素骨扫描提示癌骨转移与未提示骨转移两组血清PSA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PSA明显异常可以预测骨转移的概率.血清PSA的动态变化与临床病情演变基本一致。结论:采用双抗体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血清PSA测定在前列腺癌诊治中是一个较敏感而有价值的指标。血清PSA检测与核素骨扫描联合应用对于前列腺癌的诊断以及了解疾病演进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SA、F/TPSA及PSAD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 (PSA) ,血清总PSA及游离PSA比值 (F/TPSA)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PSAD)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 5 1例前列腺癌患者及 14 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PSA、F/TPSA及PSAD值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前列腺癌组血清PSA及PSAD高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 ;而F/TPSA值低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组 ,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PSA >4ng·ml-1作为筛选前列腺癌的临界值存在一定缺陷 ;当PSA <10ng·ml-1,F/T值有助于鉴别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 ;而PSAD对于筛选前列腺活检病例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在诊断前列腺癌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和PSA密度 (PSAD)在诊断前列腺癌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法对 2 0例前列腺癌病人和 30例前列腺增长病人进行PSA和PSAD测定 ,进行比较。结果 :PSA界限值定为 4ng/ml时 ,其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度为 90 .0 % ,特异度为 5 3.3% ,准确度为 6 8.0 % ;PSA界限值定为 10ng/ml时 ,敏感度为 80 .0 % ,特异度为 83.3% ,准确度为 82 .0 %。用PSAD诊断前列腺癌 ,敏感度为 85 .0 % ,特异度为 86 .7% ,准确度为 86 .0 %。结论 :PSA测定是筛查前列腺癌的重要指标 ,而PSAD更为准确。将PSA和PSAD结合使用 ,可提高特异度和敏感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不同前列腺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比较在不同的Gleason评分的前列腺癌(PCA)中PSCA的表达差异,及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SP二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51例PCA、16例前列腺上皮内瘤(PIN)及18例前列腺良性增生(BPH)组织进行染色、观察及统计分析。结果 PSCA及PSA在前列腺癌、前列腺上皮内瘤、前列腺良性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两者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PSCA有可能成为前列腺癌分子病理学诊断的新型瘤标,在前列腺癌的免疫治疗方面的应用可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8.
杨缙 《热带医学杂志》2007,7(7):656-657,660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血清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与前列腺炎的关系。方法120例门诊诊断为前列腺增生症的患者,其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高于4.0ng/ml且合并前列腺炎;所有患者口服莫西沙星,治疗随访4周;根据治疗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及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分为三组,观察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水平及前列腺癌诊断阳性率。结果仅治疗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低于4.0ng/ml的一组在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前列腺癌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对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高于4.0ng/ml且合并前列腺炎的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抗炎治疗,既可提高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对前列癌早期诊断的特异性,又可使部分患者避免前列腺穿刺活检造成的痛苦和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病理学角度上探讨前列腺增生症 (BPH)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水平的原因。方法 :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PSA染色 ,对 1 72例BPH患者手术切除的前列腺组织进行病理分析研究。结果 :单纯间质性炎淋巴细胞浸润 ,如无腺上皮区的破坏 ,血清PSA在正常范围 ;炎症或其他因素累及腺上皮可致血清PSA升高 ,前列腺腺体破坏程度愈大 ,血清PSA升高愈明显。血清PSA水平改变与是否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无相关性 ,炎症影响为非特异性。血清PSA≥ 1 0ng·ml-1 者 ,免疫组化显示其前列腺间质以及血管中有染色的PSA抗原 ,4ng·ml-1 ≤血清PSA <1 0ng·ml-1 者前列腺间质及血管偶可见PSA染色 ,而血清PSA <4ng·ml-1 者则无。结论 :支持“渗漏学说” :当BPH患者腺体受各种因素影响导致扩张、破坏时 ,PSA渗漏入间质 ,继而进入血液循环 ,血清PSA明显升高。腺体破坏程度决定血清PSA升高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患者前列腺组织炎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与BPH的临床进展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泌尿外科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170例、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65例、保留尿道前列腺切除术72例共307例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前列腺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分析(炎症分级)、B超检测前列腺体积以及应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检测患者血清PSA.分析PSA与前列腺组织炎症、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前列腺体积、最大尿流率、残余尿量等的关系.结果:188例(占61.2%)前列腺组织标本存在炎症,以慢性腺周炎症为主.炎症组的患者年龄段小于非炎症组患者,而IPSS评分及前列腺体积则高于和大于非炎症组患者,两组各指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0.05);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高年龄段患者血清PSA水平较低年龄段患者PSA明显升高(P<0.05),血清PSA水平与IPSS评分及前列腺体积呈正相关(r=0.21,0.61,P<0.01-0.05);前列腺组织炎症与血清PSA升高有关,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42,P<0.01);血清PSA水平与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无相关性(r=0.04,0.08,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患者大部分伴有组织炎症,提示炎症可能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进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