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汗出本为正常的生理现象,但由外伤、外感、内伤久病等原因所致汗出异常则为病态。汗证辩证可有虚实之分,但虚多实少,临床上常辩以气虚、阴虚等虚证汗出为主,却忽略湿热、肝火等实证汗出,而属虚实夹杂者更是临床上少见且治疗困难的病证。本文通过从机理到药性对治疗1例脑外伤后气阴两虚夹湿热汗证的病案分析,以启发临床思维及提高临床诊治能力。  相似文献   

2.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侵袭人体引起的急性热病。四时皆有,但多发生在雨湿较多的夏秋季节。天暑下逼,地湿上腾,人处气交当中,则易感受湿热病邪。壮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生病。临床表现具有湿热两方面交杂证候。辨证要在湿热之偏盛程度。该证变证颇多,便血最为常见。传统认为湿温便血病机乃湿热化燥化  相似文献   

3.
湿证论治     
湿为长夏主气,许多疾病的发生与湿有着密切的关系,湿在祖国医学病因病机学中占着相当重要的位置,中医历来对湿邪致病极为重视,并有独特的治疗方法。现阐述如下: 自然界之湿,四季皆有,然长夏适值夏末秋初气温高而多雨,热气熏蒸,气候潮湿,故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之季节。《内经》认为湿是“六气”之一,在正常的情况下,是构成万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故有“天雨时行,湿气乃用……其象长夏”的记载。反之就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故又说“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湿胜则濡泻,甚则水闭肘肿”,“因于湿,首如裹”等等,湿是自然六气之一,又是致病因素,还是病理和证候的一个归类代表。 湿邪大致分为内温与外湿两种。外湿是指自然界  相似文献   

4.
湿证论     
湿为六气之一。湿邪发病,比比皆是,何止万千。《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伤寒论》的气化学说,认为太阴本湿而标阴,因其标本之气相同,故太阴病从本湿之化。从《内经》到《伤寒论》所论之湿病,无不与太阴脾家密切相连。这是一条主干线,必须在其指导下来辨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丁济万治疗湿温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丁济万临床上根据湿温病的不同阶段,采用六经和卫气营血合而辨证的方法,并附少量医案说明丁氏辨证细腻、用药轻灵的特色。[结果]湿温之证,在温病中比较特殊,温是阳邪,湿是阴邪,湿与温合,或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所以要根据湿温的变化或从伤寒辨证,或从温病辨证:邪在卫、气,按三阳经治法;湿胜阳微,按三阴经治法;邪热从阳入阴,按温病热传营血治法。其次,湿温主要病变部位在中焦脾胃,三焦的症状无不与脾胃病变有关,所以要兼顾中焦,配以化湿健脾之法。[结论]湿温病是湿热之邪侵袭人体所导致的以脾胃为病变中心的一类疾病。丁氏一派本着"辨病机,有是证,用是方"的原则,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六经体系及卫气营血辨证,大大丰富了湿温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湿证的概念 "湿",在祖国医学的病因中为一种病邪,由湿邪引起人体发生的一系列疾病,统称为"湿证".临床上根据湿邪的来源不同,有内湿与外湿之分.外湿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中之一,是长夏的主气.多因地面湿气上蒸或淋雨雾露而成,正常对人无害.  相似文献   

7.
<正> 一、前言:湿为阴浊之邪,有内湿外湿之别。外湿是六淫之一,为长夏之主气。外湿伤人,除与季节有关外,还与工作及生活环境的潮湿有关。内湿则为病理产物,多为脾的病理变化引起。但脾虚而为内湿盛者,每易招引外来之湿,外湿久困亦易困土而造成内湿。水流湿火就燥,事物恒相因故也。湿邪的特点是重浊粘滞,伤阳阻碍气机。一经侵犯脏腑,往往如胶似漆,缠绵难愈。湿邪犯人,又能化热,湿热互结如油入面,不能速解。治疗失当,常有湿未化尽,阴津已伤者。治疗湿证,需用燥药。告燥过分,又有伤阴之弊,只能适可而止。因此,治疗湿证,只可相机施治,芳香宣化,因势利导,各随其宜,方为得之。  相似文献   

8.
湿邪致病的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对湿邪致病的辨证论治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明清诸医家对湿邪致病的特征及复杂性,治疗上应注意的问题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继承这些经验对解决临床上不少疑难病的诊断治疗有一定的帮助。附病例4则。  相似文献   

9.
10.
论阴虚夹湿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例入手,对肺阴虚夹痰湿、胃阴虚夹脾湿、肾阴虚夹湿热、肝肾阴虚夹痰湿、肝肾阴虚夹水肿等病证的形成机理、辨证要点及论治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内湿为临床常见病症之一 ,其病因每与外湿联系 ,加之人体内部机能的变化 ,互为因果。如《金匮要略心典 痉谒病》篇认为 :“中湿者亦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 ,故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湿动于中 ,由于气化不速而湿侵于外 ,外内合邪”。具体而言 ,湿邪为患 ,不仅与气候潮湿、涉水冒雨 ,或久居湿地 ,或长期水中作业有关 ,并与恣食生冷、嗜食肥甘厚味 ,以致影响脾胃运化津液 ,聚而成湿。湿为有形之物 ,性重浊而粘腻 ,它能阻滞气机的活动 ,障碍脾胃的运化。由于病体的寒热虚实的不同 ,故又有湿从寒化或湿从热化的两种倾向。素体脾胃虚寒的易寒化 ,临床…  相似文献   

12.
阴虚挟湿,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的证型。本文介绍的重点是由于早婚、多产,或持续白带量多而发病的妇女病例为主。这些病员在前述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其精血耗损较多,引起从脏腑辨证分析属于肝肾功能失常,即肾藏精和肝藏血的功能不足,出现眩晕、腰痛、胫软、乏力,和五心烦热等阴虚症状,同时又有带下等内湿表现。在治疗中,滋阴药物能生津但有助湿的副作用,芳香燥湿药物又有损耗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目前常用的以脾虚为基础而复制的内湿证动物模型,从脾虚湿困、脾虚湿盛、脾虚痰湿以及脾虚痰浊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
试论糖尿病脾虚湿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是一种与遗传因素有关又与多种环境因素相关的全身性慢性内分泌代谢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临床上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且容易并发多种疾患,从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中国中医药学会消渴病(糖尿病)学会认为消渴病为糖尿病的同义词.在消渴病的中医辨治方面,历来多从阴虚燥热的角度出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对消渴病的概念、诊断依据、辨证分类方面均强调了阴虚燥热[1].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验动物模型的方法研究中医学,为祖国医学走向国际、与国际接轨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一个很好的平台。至今,它经历了一个从建立病的模型研究到通过建立证的模型研究的发展阶段。就中医学而言,很显然后者能更好地符合中医理论,符仑fb医临床的实际。因为病的概念是一种笼统的概括,而证才是具体的反映,符合个体的差异、甚至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正> 笔者曾籍化湿之法,治疗多种病症,均获比较满意效果。一、寒湿痹阻胸阳案朱×,女,55岁。两年多来疑为“冠心病”。近半个月来,自觉病情加重。遂于1984年4月16日来院诊治。刻下胸闷气短,心悸怔忡,脘胁胀痛,嗳气频频,口舌发粘,舌质淡红,苔薄白而腻,脉细缓。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6次),结性逸搏。甘油三脂510mg/dl,胆固醇248mg/dl,B—脂蛋白405mg/dl。脉证合参、辩证为寒湿,痹阻胸阳,治拟通阳化湿,理气和络。方予:桂枝、薤白、瓜萎皮、苏子梗、红花各10克。炙麻黄5克,炒白芍、菌陈、虎杖、赤苓、丹参、焦山楂各15克。5剂。 1周后二诊:药后胸宇宽畅,心率52次/分,余症均见减轻。唯苔、脉依然如前,于原方减麻黄为3克,加炒积实10克,再服7剂。此后连诊数次,其间除因感冒而相应改用他法治  相似文献   

17.
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探析了李丽芸教授治疗湿浊证不孕的临床经验.李丽芸教授认为,女子不孕之病因种类繁多,湿邪致病不容忽视.治疗湿浊证不孕必须辨清外湿内湿,分消湿浊;辨清虚实轻重,治本祛湿;辨清外湿内湿,分期用药.并附两个验案以进一步探寻李丽芸教授的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膜性肾病湿证调查问卷的建立及膜性肾病患者尿蛋白与湿证的相关性.[方法]在《证素辨证学》中湿证证候表的基础上,检索相关文献,拓展湿证相关症状后形成膜性肾病湿证调查问卷,运用该问卷对52例膜性肾病患者行预试问卷分析,以形成针对膜性肾病人群效度、信度良好的湿证调查表.运用此膜性肾病湿证调查表对该膜性肾病患者人群进...  相似文献   

19.
西宁海拔2.260米,气候燥而寒,人多病燥,医者易识,论之较多,然对湿证,临证屡见不乏,论之者殊少。其实,西宁夏秋雨水亦多,地气潮湿,民罹湿邪,理所当然。《内经》曰:“必先岁气,勿伐天和”,西宁虽地处高原,然对此岁气岂可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岂可只论燥而不言湿乎?以临证疾病为例:挟湿之表证、  相似文献   

20.
阴虚夹湿证,是指既有脏腑阴液亏虚,又有水湿内停的一类证候。湿邪为六淫之一,其伤人最广。由于妇女在生理病理上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三脏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故湿邪所致的妇科病在临床极为常见。女子经带胎产均以血为用,而且皆易耗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