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失眠症患者实施认知行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74例慢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认知行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8例).比较两组患者持续治疗4周后及2个月后随访时的疗效.结果 (1)两组治疗后睡眠时间(289.9±38.0,239.2±36.1,P <0.01)和SRSS评分(32.1±4.7,38.7±5.4,P <0.01)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2)随访时治疗有效率认知行为组(75%)明显优于对照组(37%).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可促进患者失眠症状的改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抑郁药治疗慢性失眠症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与抗抑郁药(米氮平)联合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4例慢性失眠症成年患者自愿受试者随机分成3组,A组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米氮平治疗,B组接受认知行为疗法+阿普唑仑治疗,C组接受单纯认知行为疗法.记录3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末、8周末的睡眠质量问卷评分(PSQI)、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睡眠障碍因子分及不良反应评分.结果 治疗2周末,A组PSQI总分、睡眠潜伏期及总睡眠时间比B组及C组有显著好转(P<0.05),B组的睡眠潜伏期、HAMD及睡眠障碍因子分比C组有显著改善(P<0.05);治疗8周末时,A组的睡眠质量各项指标及HAMD评分更好于其他两组(P<0.01);C组睡眠指标比B组好(P<0.05);治疗8周末对患者的失眠和抑郁状态改善的临床疗效,A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B组和C组.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抑郁药米氮平治疗对睡眠改善起效快,短期及长期效果均好,并对与患者失眠相关的焦虑与抑郁心理状态也有改善;认知行为疗法+阿普唑仑组在早期治疗中有一些短期疗效,单纯认知行为治疗对睡眠改善有辅助治疗的长期效果,故应作为治疗慢性失眠症的基础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3.
《河南医学研究》2001,10(3):226-226
美国学者的一项研究显示 ,认知行为疗法能在 6周内明显改善睡眠 ,增加总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 ,并可持续 6个月之久 (JAMA ,2 0 0 1,2 85 :185 6 )。持续性原发性失眠症 (PPI)是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 ,并非由躯体疾患或精神疾病所致 ,普通人群中约 5 %患有此病。大多数患者有睡眠维持性失眠 ,即夜间难以持续睡眠。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是使用镇静 -催眠药或抗抑郁药。弗吉尼亚医学中心和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 ,为了检测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的疗效 ,采用放松训练和安慰剂对照 ,进行随机、双盲临床研究。受试者为 1995年 1月至 1997…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与抗抑郁药(米氮平)联合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44名慢性失眠症成年患者自愿受试者, 随机分成3组, A组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米氮平治疗,B组接受认知行为疗法+阿普唑仑治疗,C组接受单纯认知行为疗法。记录三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末、8周末的睡眠质量问卷评分(PSQI)、睡眠潜伏期、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睡眠障碍因子分及副反应评分。结果: 治疗2周末, A组PSQI总分、睡眠潜伏期及总睡眠时间比B组及C组有显著性的好转(p <0.05),B组的睡眠潜伏期、HAMD及睡眠障碍因子分比C组有显著改善(p <0.05);治疗8周末时, A组的睡眠质量各项指标及HAMD评分更好于其他两组(p <0.01);C组睡眠指标比B组好(p<0.05);治疗8周末对患者的失眠和抑郁状态改善的临床疗效,A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B组和C组。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抗抑郁药米氮平治疗对睡眠改善起效快,短期及长期效果均好,并对与患者失眠相关的焦虑与抑郁心理状态也有改善;认知行为疗法+阿普唑仑组在早期治疗中有一些短期疗效,单纯认知行为治疗对睡眠改善有辅助治疗的长期效果, 故应作为治疗慢性失眠症的基础常规疗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认知-行为疗法在原发性失眠症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单用药物(药物组)与药物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综合组)治疗原发性失眠症患者80例的疗效.结果 综合组与药物组在治疗第4周时PSQI评定各因子及总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4周药物组PSQI评定各因子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PSQI评定各因子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失眠症患者多具有一定的认知-行为特征,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治疗影响失眠的心理社会因素,同时结合作用迅速的安眠药物治疗失眠症,疗效稳定持久,利于撤掉安眠药物,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认知行为治疗慢性失眠症11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失眠症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对112例患者,采用认知疗法、放松治疗和程序刺激控制,治疗前后采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量表测评。结果:失眠症患者普遍存在非理性信念、不良心理及非适应性行为,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患者的睡眠数量和质量均有改善,总有效率为80.0%。结论:慢性失眠既有生理的紊乱,又有心理的紊乱,药物与认识行为治疗相结合较单一治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照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老年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将老年失眠症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行为疗法组(52例,不合并药物治疗),采用刺激控制指导疗法;药物治疗组50例),应用阿普唑仑或三唑仑或舒乐安定进行治疗,治疗4周,停止治疗4周各评定一次.结果两次疗效评定,行为疗法组均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老年失眠的治疗,行为疗法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认知行为疗法与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53名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接受认知行为疗法与艾司唑仑治疗,通过睡眠日记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睡眠相关指标.[结果]治疗第1周,艾司唑仑组患者睡眠状况明显改善,睡眠潜伏期为53 min,睡眠效率为65%,总睡眠时间为362 min,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为11.与治疗前及认知行为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第4周及第8周时,认知行为组患者睡眠状况改善显著,睡眠各项指标与治疗前及艾司唑仑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艾司唑仑组患者的睡眠状况又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治疗结束后12周,认知行为组患者的睡眠潜伏期为35 min,睡眠效率为74%,总睡眠时间为376 min,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为9.9.与治疗前及艾司唑仑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苯二氮卓类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症具有短期疗效,认知行为疗法的远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老年失眠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对照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老年失眠症的疗效。方法 将老年失眠症患者102例随机分为行为疗法组(52例,不合并药物治疗),采用刺激控制指导疗法;药物治疗组50例),应用阿普唑仑或三唑仑或舒乐安定进行治疗。治疗4周,停止治疗4周各评定一次。结果 两次疗效评定,行为疗法组均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 老年失眠的治疗,行为疗法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慢性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干预组(n=31)和对照组(n=29)。对照组给予单一催眠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网络认知行为疗法,疗程均为6周。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结束及12周随访时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催眠药减药率。结果:12周随访时,干预组PSQI各维度得分、PSQI总分、HAMA及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PSQI总分有时间变化趋势(P<0.01);不同干预方式对患者PSQI总分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措施与干预时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干预结束时,干预组患者催眠药物减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网络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催眠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症可以减少催眠药物的使用,且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心理状态改善效果要好于单一使用催眠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右佐匹克隆片与单用右佐匹克隆片治疗ICU转出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DSM-5失眠诊断标准、年龄18~55岁的5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9例,两组均服用右佐匹克隆片1~3mg/d;研究组加用4周认知行为疗法。入组患者均接受问卷调查,记录患者在ICU住院期间存在疼痛、焦虑、失眠等不适经历,希望家属陪护,以及对机械通气、各种侵入性操作的疼痛记忆比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估。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入睡时间、觉醒时间、睡眠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PSQI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睡眠效率、Ⅲ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及对照组治疗后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均P<0.01)。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右佐匹克隆片治疗ICU转出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自助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self help,CBTI-SH)治疗长期服用催眠药的慢性失眠患者的疗效及依从性.方法 对象为门诊慢性失眠患者,连续使用催眠药超过6个月者为研究组,未服药者为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CBTI-SH,疗程4周.在基线及2,4周末评定睡眠相关量表.每天记录睡眠日志,评价指标包括入睡潜伏期、夜间醒来时间、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监测患者对行为疗法6种主要成分的依从程度.结果 睡眠效率、卧床时间、夜间醒来时间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间因素和分组因素存在交叉效应(P<0.05).对照组睡眠效率、卧床时间、夜间醒来时间[分别为(0.19±0.08)分,(92.48 ± 32.64)分,(103.08 ±64.82)分]的改善优于研究组[分别为(0.09 ±0.09)分,(78.06±60.05)分,(64.92±56.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437,3.328,4.004(均P<0.05),效应量分别为1.14,0.85,0.62.研究组对“固定起床时间”、“限制卧床时间”的依从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共病慢性躯体疾病者、年龄越大者,对CBTI-SH依从性越差(P<0.05).结论 CBTI-SH对长期服用催眠药的失眠患者的疗效和依从性均低于未服催眠药的患者,患者共病慢性躯体疾病、年龄大和依从性差有关.  相似文献   

13.
李小滨  曾媛媛  谭友果  刘跃江  黄俊  曾柯 《海南医学》2013,24(11):1580-1582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改善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尿路刺激症状、慢性疼痛、性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240例C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0例,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120例,在接受临床常规治疗的同时联合认知行为治疗,疗程12周,治疗前后分别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国际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和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评分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评估,最后对各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周治疗结束后,患者前列腺炎临床症状和性功能障碍改善程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焦虑抑郁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慢性前列腺炎(CP)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尿路刺激症状、慢性疼痛和性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认知行为治疗青少年首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青少年首次发作的抑郁症患者的功能失调性认知和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疗效。方法对16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4周共8次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药物治疗,对照组的16例首发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单用药物治疗4周,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焦虑自评量表(SAS)对2组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治疗后研究组的DAS总分[(149.25±14.07)分vs(138.38±9.56)分]、因子D5[(19.50±2.34)分vs(15.31±1.96)分]、D7[(19.31±3.48)分vs(15.19±2.34)分]较治疗前显著性降低,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DAS分改变不明显;治疗后研究组的DAS总分、D1、D5、D7等因子分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相比较,BDI和SAS在治疗前后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显著改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功能失调性认知,特别是在脆弱性、寻求赞许、自主性态度的改善上,而对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疗效则需要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5.
认知行为治疗对门诊抑郁症的疗效评定和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认知行为治疗对心理咨询门诊的47例抑郁症进行治疗,其中39例完成了8周的认知行为治疗过程,并在一年后进行了随访。在治疗过程中以及在随访时,我们应用BDI、SCL-90和GAF对病人进行评定。结果显示,认知行为治疗有效好的远期疗效并能起到一定的预防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CBT)技术进行适宜性评估,分析CBT技术在国内的应用现状,为制定OCD的CBT技术手册和规范化治疗奠定基础。方法通过Delphi法从可操作性、使用频率、治疗效果贡献和患者接受程度4个维度对30个CBT技术进行评估,计算各技术各维度的最终得分及综合秩次。结果通过两轮专家咨询,计算4个维度肯德尔系数为0.249、0.269、0.234、0.250(P〈0.01),专家评估各技术各维度变异系数范围为0.05~0.31。适宜性评估结果显示思维阻止、成本效益分析和饼图法的可操作性属于一般适宜;思维阻止和饼图法的使用频率和治疗效果贡献属于偶尔使用和效果小;苏格拉底提问、思维阻止、现场暴露和行为阻止的患者接受程度属于部分接受。4个维度权重系数为0.26、0.18、0.27和0.29,综合秩次排名前三位的是资料收集与评估、建立治疗联盟、心理教育。结论对于OCD的治疗大部分CBT技术国内应用适宜性好,部分技术仍需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双相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认知行为治疗,而对照组给予一般心理支持。测定入组基线及治疗第1、3、5及8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积分、治疗前后应付方式积分,计算两组临床总有效率、HAMD17减分率、因子分变化及应付方式积分变化。结果两组治疗方案的总体疗效相当(χ2=0.0934,P〉0.05),且HAMD17积分均在第3周明显降低,说明两组起效时间相同(P〉0.05);但治疗组在认知障碍、迟滞因子的改善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能更有效的改善幻想、求助因子积分(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显著改善双相抑郁患者应付方式,重视应付方式等人格因素可能是双相抑郁预防复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针刺疗法结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老年慢性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 150名老年慢性失眠症自愿受试患者,按就诊顺序分成3组,A组单纯接受针刺加耳穴贴磁珠治疗,B组单纯接受生物反馈放松疗法,C组接受上述两种疗法联合治疗.单盲法评估、记录3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末、8周末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睡眠效率、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及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总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及副反应观察.结果 治疗8周末时,联合治疗组的PSQI总分、睡眠效率、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以及HAMA总分、HAMD总分等指标[分别为(7.92±2.59)分,(82.52±8.93)%,(24.06±8.23)min,(413.75±42.41)min,(9.63±3.75)分,(10.10±3.27)分]均好于其他两组[分别为针刺组(9.51±2.92)分,(79.06±10.70)%,(33.16±11.31)min,(373.47±40.65)min,(15.08±4.20)分,(14.33±3.56)分;生物反馈组(11.46±3.75)分,(68.85±12.34)%,(33.65±11.38)min,(281.88±38.02)min,(11.63±4.15)分,(12.08±4.08)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针刺结合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改善老年人慢性失眠的睡眠质量,并且能改善与失眠相关的焦虑和抑郁不良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9.
薛云丽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0):88-89,91
目的 分析认知行为护理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负性情绪和慢性贫血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1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透析常规护理,实验组在透析常规护理基础上配合认知行为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和实验室指标.结果 两组护理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P< 0.01;实验组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P<0.01.两组护理干预后血红蛋白达标率、血铁蛋白达标与干预前比较,P< 0.01或P<0.05;实验组干预后血红蛋白达标率、血铁蛋白达标与对照组比较,P< 0.05.结论 认知行为护理能够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以纠正慢性贫血状态,在提高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0例长期住院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患者给予认知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药物治疗。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24周末和36周末进行评定。结果:第24周末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各因子分比较无统计学上的差异;第36周末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比较,PANSS总分(P<0.01)、阳性症状分(P<0.01)、阴性症状分(P<0.05)、一般精神病理分(P<0.05)、PSP分值(P<0.05)和ITAQ分值(P<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可以作为改善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