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线粒体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一种细胞器,线粒体拥有自身的遗传物质——线粒体 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人类 mtDNA 是由约16569碱基对组成的呈母系遗传的闭合双链环状 DNA,其中大部分为编码区。除编码区外,线粒体DNA 还有一大小约为1100bp 的非编码区(16024-16569,1-576),称为控制区(control region,CR)或 D-环区(displace-loop,D~-loop)。每个细胞中存在10~1000个 mtDNA 分子,使它能够更有效地用于细胞数量极少或严重降解的法庭科学生物样本,  相似文献   

2.
刘新社  李生斌 《医学争鸣》2003,24(20):1832-1836
目的:以遗传群体为对象,观察线粒体DNA的群体遗传特点,为研究西北少数民族的起源提供科学依据,并为法医学鉴定提供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的基础数据。方法:应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对98例保安族无关个体线粒体DNA D-环区HVSⅠ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在mtDNA高变区Ⅰ(HVSⅠ)16091~16418之间与Anderson序列比较共发现有66处碱基突变,62个单倍型,碱基突变的主要形式为碱基替代,其中转换87%,颠换11%,碱基插入1%,碱基缺失0.5%.保安族线粒体DNA HVS Ⅰ区基因差异度为0.9862,偶合概率为0.0237。结论:保安族与其他群体比较有其独特的线粒体DNA序列遗传特点,与亚洲其他人种及高加索人种有明显差异。保安族线粒体DNA序列多态性不仅有别于西方人种,也与其他东亚人种不同,线粒体DNA控制区HVS Ⅰ序列多态性可用于法医学个体识别及亲权鉴定。  相似文献   

3.
动物线粒体基因重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线粒体基因重排是否与重组有关一直存在争议,虽然在天然动物种群中从未明确发现重组的线粒体DNA单倍型,但多数动物却含有线粒体基因重组所需的酶,且在患者和雄性个体的肌肉组织中也常检测到低水平重排的线粒体DNA分子.因此重组对于线粒体DNA复制和修复可能是必须的.随着大规模基因组测序能力不断提高,基因结构比较作为分子系统学分析的工具已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得到应用,各分类阶元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的阐明已成为一种有效的系统发育信息的来源.线粒体基因重排机理的阐明对于人线粒体DNA相关疾病及动物的系统发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1963年,M.Mass和S.Nass发现,线粒体中含有DNA。线粒体DNA是存在于线粒体中的又一基因组,也是细胞核外唯一存在的DNA,它不同于核DNA,呈双链环状结构,分为重链和轻链,两条链均具有编码功能(主要是重链),一般不与组蛋白结合而呈裸露状态,其分子比核DNA的分子小得多,全长16569bp。每个线粒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检测恶性淋巴瘤组织中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突变,以探讨mtDNA突变在恶性淋巴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38例恶性淋巴瘤组织及其对应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的DNA,经PCR扩增部分mtDNA片段,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测定mtDNA序列.以外周血淋巴细胞测序结果作为对照,确定肿瘤组织mtDNA的突变.结果 18例(47.4%)恶性淋巴瘤组织中发现25个突变,25个突变发生在15个核苷酸位点,其中21个突变位于mtDNA的D-Loop区,4个突变位于mtDNA的编码区,D-Loop发生变异的频率是编码区的4.26倍.13个(13/25,52%)突变位于mtDNA多态性位点.结论 恶性淋巴瘤组织中存在mtDNA的突变,mtDNA突变可能与淋巴瘤的发生、进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研究与动物分子系统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线粒体DNA(m tDNA)基因组全序列作为研究动物系统发生的模型系统,是生物学家研究系统进化最有力的工具,它是惟一可以提供基因组水平上进行系统研究的分子标记。本文就目前已知的脊椎动物种属间m tDNA的序列特征、基因组结构特点、碱基组成特征进行对比,阐述在脊椎动物种属间各种群演变的关系,以及各种群进化的相对速率,说明m tDNA序列的比较是生物进化研究中可信度很高的分子证据。1线粒体在动物进化研究中的意义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细胞中能执行呼吸机能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细胞器,线粒体DNA(m tDNA)基因组从它的形成开始,就伴随核基因组…  相似文献   

7.
线粒体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的一种细胞器,线粒体拥有自身的遗传物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人类mtDNA是由约16569碱基对组成的呈母系遗传的闭合双链环状DNA,其中大部分为编码区。除编码区外,线粒体DNA还有一大小约为1100bp的非编码区(16024—16569,1—576),称为控制区(control region,CR)或D-环区(displaceloop,D-loop)。  相似文献   

8.
樊贺明  杨明妍  毕峰 《当代医学》2011,17(29):23-24
线粒体基因组也叫线粒体DNA(mtDNA,Mitochondrial DNA),结构与细菌DNA相似,呈双链环状,可独立编码一些蛋白质,是核外遗传物质,人们在线粒体中已发现RNA、DNA聚合酶、RNA聚合酶、tRNA、核糖体等全套装备,说明线粒体具有独立的遗传体系。  相似文献   

9.
山东玫瑰花核糖体rDNA ITS序列分析初步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种质玫瑰花(Rosae Rugosae Flos)核糖体DNA的ITS序列,为其种质资源分子鉴别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获得ITS基因,进行测序,经CLUSTALX(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样本间的遗传距离。[结果]各样品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00~0.011,各样本不仅在非编码区的转录间隔区ITS1和ITS2存在多个变异位点,而且在保守的5.8S编码区也存在变异位点。[结论]ITS序列的测定为玫瑰花品种鉴别和种质资源优化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线粒体在细胞能量代谢,氧自由基生成和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肿瘤细胞的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正常细胞线粒体在分子、生化、代谢和遗传水平上明显区别于癌细胞。线粒体DNA(mitochondria DNA,mtDNA)是核外唯一的遗传物质,线粒体基因组与肿瘤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mtDNA编码参与氧化磷酸化和ATP生成所需多肽,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环境和结构特性,与核基因组相比,mtDNA更容易发生氧化损伤和突变。已经在很多肿瘤及细胞系中发现了mtDNA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肿瘤细胞mtDNA的核内整合可能是导致细胞癌变的重要因素,而突变mtDNA的检测可望成为肿瘤的非侵入性诊断的有效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1.
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1与种属限制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轮状病毒(rotavirus,RV)非结构蛋白1(nonstruetural protein 1,NSP1)与种属限制性的相关性,探讨NSP1在RV种属限制性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对UniProt数据库中的RV NSP1 C末端、伞序列以及GenBank数据库中NSP1基因的3′端非编码序列利用DNAStar(Lasergene)7.1软件进行种属间和种属内的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NSF1种属间的多样性与RV宿主特异性一致,NSP1的C末端、NSP1基因3′端非编码序列与NSP1全序列种属内的一致性较高,且高于种属间一致性(P<0.01). 结论 NSP1与RV种属限制性密切相关.NSP1与宿主特异的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相结合的特性和RV的种属限制性相关,其结合区域可能是决定RV种属限制性的关键区域.,NSP1基因3′端非编码序列可能在基因水平参与调控RV种属限制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SARS-CoV表面S蛋白由动物向人类跨种传播过程中的适应性进化过程。方法:用系统进化树构建和群体遗传学方法,对100个S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这些序列均从GenBank获得,并能反映整个SARS流行期。结果:依据系统进化树和流行病学资料,将SARS病毒分为三个流行群:02-04跨种传播群、03-早中期流行群和03-晚期流行群。它们分别代表SARS-CoV克服种间障碍实现跨种传播阶段、进入人类后的最初适应阶段以及在人类中建立感染后的阶段。在前两个流行群中,S蛋白受到了阳性选择压力,而在03晚期流行群中却遭受了很强的负选择压力。三个流行群选择压力的比较显示,SARS-CoVS从动物向人类跨种传播过程中,S蛋白受到的阳性选择压力依次减小。结论:从最初的阳性选择到最后的负选择,S蛋白经历了变化的自然选择压力。这种变化的选择压力不仅反映了SARS-CoV由动物向人类跨种传播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也为研究其他病毒的跨种传播机制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线粒体D-环区(D-Loop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与喉癌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实验标本取自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喉癌手术的患者71例及在该院体检中心行健康查体的人群159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目的片段,并进行线粒体D-Loop区测序。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SNPs与喉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与喉癌发病相关的SNPs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的SNPs与喉癌的发病风险有关,73G、309C、315C及16319G基因型可能增加了喉癌的发病风险,而524C、556A、16288T、16291C及16311T基因型可能降低了喉癌的发病风险。结论 线粒体D-Loop区SNPs可作为预测因子,用于提高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早诊率,指导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制备恙螨的基因组DNA,利用一组10个碱基序列的单链随机引物,建立恙螨的随机引物DNA多态性分析技术(RAPD-PCR),为恙螨的种间、种内、种下、种群之间的分子分类、遗传特性、亲缘关系等研究打基础。本研究筛选出N01,N05,N08,N104个随机引物,较适的缓冲液pH值,Mg ̄(2+)浓度和模板DNA浓度,以及PCR实验参数。  相似文献   

15.
线粒体DNA序列分析封闭群小鼠遗传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ICR小鼠线粒体ATPase6和D—Loop基因多态性及封闭群ICR小鼠遗传稳定性。方法在一个亲本雌鼠100只繁殖产生的共1000只后代群体中随机取12周龄雄鼠20只,提取小鼠睾丸生殖细胞DNA,PCR扩增小鼠线粒体ATPase6和D-Loop基因,产物纯化后测序,测序结果与小鼠线粒体标准序列比对,比较20只小鼠的序列差异。结果检测的20只小鼠ATPase6和D—Loop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且与小鼠线粒体标准序列完全一致。结论ICR小鼠群体内未检测到ATPase6和D—Loop基因的多态性变异,该群体具有较好的线粒体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赤水金钗石斛ITS序列进行序列测定与分析,探讨赤水金钗石斛在ITS片段上的遗传特征,提高道地药材赤水金钗石斛在分子水平的鉴定标准。方法: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用双脱氧终止法(Sangerdideoxy)测序。结果:通过与基因库登录的金钗石斛ITS对照,赤水金钗石斛ITS1与ITS2序列的起止范围分别为1~231 bp和395~636 bp。赤水金钗石斛在8位缺失碱基C,在12位缺失碱基A,在82位为碱基A;据此,以NJ法(邻接法)构建了系统树。测序结果登录基因库,序列号:EF618732。结论:金钗石斛ITS1序列基因多态性比ITS2序列更显著;该实验结果为道地药材赤水金钗石斛的物种鉴定补充了新的遗传数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5名北京市男男性行为者体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HIV-1)全基因组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方法采用淋巴细胞共培养法分离出病毒,并采用RT-PCR法扩增出其近似全长基因组,测序后对其基因序列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经系统进化和重组分析,分离出的5株病毒分属CRF07_BC、CRF01_AE和B亚型。病毒虽然分属不同亚型,但膜区糖基化位点的数目和分布位置都趋于保守,V3环顶端序列存在GPGR和GWGR两种形式,嗜性预测皆为M嗜性。结论男男性行为人群中HIV-1流行毒株存在CRF01_AE、CRF07_BC和B亚型。本研究获得的全长序列将为研究HIV-1各亚型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的传播和进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线粒体基因D310区碱基序列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方珐提取11例喉鳞状细胞癌组织总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对线粒体基因包含D310区的D-LOOP区部分序列进行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并直接测序,观察该区碱基序列的改变。结果D310区多态性表现为多聚C保守片段胞嘧啶碱基数量的改变,发生率为8/11(72.73%)。5/8(62.50%)的标本突变是同质性的,3/8(37.50%)标本为异质性突变。共检测到6种不同的序列改变,以单个胞嘧啶的插入最常见,约占全部序列改变的50%。结论在喉鳞状细胞癌组织。D310区具有明显多态性,是突变的多发区域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女性假丝酵母性阴道炎的病原菌种类,分析其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刮取106例疑似假丝酵母性阴道炎患者道分泌物,分离培养并鉴定病原菌;利用10种随机引物(RAPD 1~10)对分离病原菌进行RAPD分析。结果:①分离获得假丝酵母72株,其中白假丝酵母56株(77.78%),非白假丝酵母16株(22.22%),包括光滑假丝酵母6 株(8.33%)、热带假丝酵母4 株(5.56%)、克柔假丝酵母1 株(1.39%)及其他假丝酵母5 株(6.94%);②RAPD分析表明:有2种引物(RAPD2和RAPD5)可以获得较清晰、稳定的特异性带型,具有较明显的种间遗传变异性和种内遗传相似性。结论:假丝酵母性阴道炎病原菌以白假丝酵母为主。随机引物RAPD2和RAPD5比较适于白假丝酵母和热带假丝酵母的分型、鉴定。  相似文献   

20.
Allograft shortage is a formidable obstacle in organ transplantation. Xenotransplantation, the interspecies transplantation of cells, tissues, and organs, or ex vivo interspecies exchange between cells, tissues, and organs is a frequently suggested alternative to this allograft shortage. As xenotransplantation steadily improves into a viable allotransplantation alternative, several bioethical considerations coalesce. Such considerations include the Helsinki declaration's guarantee of patients' rights to privacy; political red tape that may select for undermined socioeconomic groups as the first recipients of xenografts; industry incentives in xenotransplantation investments; conflicts of interest when a clinician supervises a patient as a research subject; the psychosocial impact of transplantation on the xenograft recipient, and the rights of animals. This review illuminates these issues through a conglomeration of expert opinion and relevant experimental stud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