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D-二聚体检测在DIC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IC患者60例(DIC组)、正常人40例(正常对照组)及60例非DIC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 DIC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及非DIC患者组(P<0.01).动态监测10例DIC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有效治疗后病情好转而逐渐降低.结论 血浆D-二聚体是DIC的敏感指标,监测该指标有助于DIC的早期诊断及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2.
钱申贤  王敏敏 《浙江医学》1999,21(6):332-332,334
为了探讨血浆D-二聚体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意义,采用ELISA法对22例DI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48例正常对照者D-二聚体水平为0.14±0.07mg/L,22例DI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34±1.72mg/L,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18例经肝素治疗有效DIC患者第3天、第7天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5.23±1.42mg/L和2.78±0.23mg/L,均比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提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时DIC有诊断意义,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对观察DIC病情、判断疗效及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祥平 《吉林医学》2014,(5):915-915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DIC患者22例,选取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30例,分别设为DIC组和对照组;采用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含量和FDP含量。结果:DIC组D-二聚体和FD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有效的治疗其D-二聚体和FDP水平逐渐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D-二聚体和FDP的检测对DIC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心肌标志物的水平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例ACS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85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59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56例的血浆D-二聚体和几种心肌标志物进行检测,并与同时选取的5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其中D-二聚体由法国Stago-STA-R全自动血凝仪完成;以双向测流免疫法检测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globi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UAP组的D-二聚体水平为(11.6±7.3)mg/L、cTnI(0.24±0.15)ng/mL、CK-MB(16.3±7.3)ng/mL、Myoglobin(160.6±42.1)ng/mL;NSTEMI组分别为(13.9±6.7)mg/L、(0.38±0.35)ng/mL、(21.3±16.9)ng/mL、(183.4±48.9)ng/mL;STEMI组分别为(19.2±6.9)mg/L、(5.30±3.61)ng/mL、(50.3±18.6)ng/mL、(238.3±58.6)ng/mL。三组的血浆D-二聚体和几种心肌标志物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TEMI组各指标水平与UAP组、NSTEMI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几种心肌标志物在辅助诊断UAP、NSTEMI、STEMI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DIC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4年9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24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将其作为研究组;另外选择30例健康体检结果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对象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FDP阳性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患者的、FDP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DIC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血浆D-二聚体(DD)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静脉栓塞疾病(VTE)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sysmexCA7000全自动凝血仪采用免疫比浊法对1126例来自不同科室的住院可疑病人和66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定量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科室收治的可疑病人根据其病情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阳性率不同,其检测值与健康组之间比较均有不同的差异(P〈0.05)。ICU组:阳性率81%,检测值(851.8±206.6)ng/ml;普外科组:阳性率62%,检测值(433.6±131.4)ng/ml;呼吸内科:阳性率49%,检测值(279.1±92.3)ng/ml;血液内科:阳性率51%,检测值(341.7±102.5)ng/ml;急诊科:阳性率40%,检测值(258.9±91.7)ng/ml。其检测值与健康正常人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的检测对于临床评价DIC,VTE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DIC、DVT、PE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D二聚体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深部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病人血浆中的水平。方法使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免疫比浊法。结果其测定60例正常人,30例DIC、30例DVT,30例PE病人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DIC 3.4±2.4μg/ml;DVT 3.8±2.1μg/ml;PE 3.9±2.6μg/ml;正常人0.20±0.19μg/ml。D二聚体水平在DIC组、DVT组、PE组的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D二聚体在DIC组、DVT组、PE组的水平明显升高,对于DIC,DVT,PE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在急诊鉴别诊断伴腹痛急性主动脉夹层(AAD)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伴腹痛的ADD患者(ADD组)、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炎组)及其他外科急腹症患者(急腹症组)各22例,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AD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5678±459ng/ml)明显高于胰腺炎组(987±235ng/ml)和急腹症组(673±104ng/ml)(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伴腹痛AAD患者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含量检测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偃师市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67例为研究组,选择体检健康的自愿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研究组中冠心病、高血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分别为(4.77±1.13)、(3.84±1.34)、(4.12±1.11)、(5.25±1.05)mg/L FEU,均为阳性;对照组D-二聚体含量为(0.33±0.19)mg/L FEU,为阴性。两组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检测有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检查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任敏  肖菁  武加标 《现代医学》2009,37(6):447-44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P-选择素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DI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190例成人AL患者血浆D一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对22例ALDIC患者(ALDIC组)、168例AL非DIC患者(AL非DIC组)及45例正常人的血浆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22例AL患者发生DIC前后血浆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ALDIC组血浆D-二聚体、P-选择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AL非DIC组(均P〈0.05);22例ALDIC前其血浆D-二聚体和P-选择素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升高,且随病程的进展而进一步增高。结论D-二聚体和P-选择素对DIC的阳性预测率较高,且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急性白血病DIC和DIC前期诊断的实用指标。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研究方法LiPA(Line Probe Assay)分析VacA等位基因的表达,了解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的理解。方法从三个不同城市87位进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提取DNA,用LiPA方法分析VacA等位基因。结果(1)87位患者以sic(88.5%)和m2a(63.2%)分布为主,未发现s1b和s2;(2)混合菌株感染率为41.4%,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其中上海的混合感染率最高(62.5%),与北京(41.0%)和南宁(20.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北京、海、南京三个不同城市s1、m等位基因亚型分布率存在差异;(4)溃疡病和非溃疡病患者m1和m2的分布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多重菌株感染率较高,不同的m基因型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77-79
目的探讨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在2010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73例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区肿胀消退、术后伤口感染、伤口愈合、牙龈再附着、术后复发、骨质改建、骨质修复等情况随访观察。结果 73例患者术后肿胀消退时间为1~4 d。7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伤口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牙龈再附着情况好,术后均未见复发。术后未见并发症。骨质改建效果好,骨质修复的效果因影像学资料过少,缺乏客观依据,暂不下有效结论。结论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总结该院1999年-2001年间收治的十二指肠损伤7例临床经验。结果:合并其他腹部脏器损伤86%(6/7),单纯十二指肠损伤14%(1/7)。损伤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为多占71%(5/7),水平部和球部各占14%(1/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2/7)、病死率14%(1/7)。结论:掌握十二指肠损伤的特点,早诊断、早手术、术中认真探查,掌握好检查指征,选择合理恰当术式,加强术后管理,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6.
对我院近十年的103树新生儿尸检结果进行死因分析,呼吸系统疾病占61.17%,颅内出血占29.13%。7天内死亡者占90.29%,出生低体重儿占死亡者的76.70%,出生时系难产者占死亡者的60.19%。出生后有窒息者占死亡者的69.90%,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不符占25.24%。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对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肌瘤变性患者2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变性的子宫肌瘤与非变性的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红色变性除外),其症状与肿瘤生长部位及大小有关。结论变性子宫肌瘤的特殊临床症状,结合超声检查的声像图分析,总结出子宫肌瘤变性的诊断要点及手术方法,提高了子宫肌瘤变性的诊断率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浅谈影响放疗摆位精度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以经验交流的方式,阐述影响放疗摆位精度的各种相关因素,以最大努力去消除或减少放疗摆位误差,提高放疗摆位的精度,同时达到与放疗界其他同行的共勉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法乐氏四联症的外科治疗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葳  李韬  周其文  杨东山 《河北医学》2004,10(3):239-242
目的:总结法乐氏四联症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共34例,年龄2~16岁,32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胸部正中切口行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1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改良B-T分流术,1例行根治术同时行双向Glenn分流术。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无远期死亡。结论:本症应争取早日行根治术,肺动脉发育差者应行改良B-T分流术,右室发育不良者在行根治术同时行双向Glenn分流术,死亡原因以低心排综合征多见,应采取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围术期多种方法预防。  相似文献   

20.
阴道炎1236例病原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36例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作直接镜检和病原菌分离培养检查;结果,细菌感染900例,念珠菌234例,滴虫102例。900例细菌经鉴定;葡萄球菌300例,阴道加特纳菌276例,淋病奈瑟菌170例,其它细菌124例。结果表明,葡萄球菌,阴道加特纳菌,淋病奈瑟菌是细菌性阴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