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SpragueDawley大鼠预免疫2周后,采用由腹腔逐渐过渡至静脉的方法,每日注射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CBSA)。结果:静脉注射CBSA2周后,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IgG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呈颗粒状沉积,光镜下可见有新月体形成,电镜下可见大量上皮下电子致密沉积物;4周后,上皮下电子致密沉积物融合成大片状;6周后,较多大鼠出现肾小球硬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分属于Ⅱ、Ⅲ、Ⅳ期的21例膜性肾小球肾炎电镜标本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本病在膜形成过程中,免疫复合物和中细胞的变化是主导性变化,中细胞在膜形成的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灸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大鼠模型的疗效,为针灸治疗MsPGN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隔日口服牛血清白蛋白等胃肠道综合免疫方法建立大鼠MsPGN模型,通过对模型大鼠进行灸法(穴选双肾俞、双命门、中脘、关元、足三里、涌泉等)治疗后,观察尿蛋白、尿红细胞计数、血清肌酐和尿素氮的水平变化.结果:经灸法治疗后,肾炎模型大鼠的尿蛋白、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水平显著降低.结论:艾灸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可加速尿蛋白的消除,降低血清肌酐、尿素氮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补肾通络方对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 (C-BSA) 致膜性肾炎模型大鼠高凝状态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72 只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泼尼松+阿司匹林给药组和高、中、低剂量补肾通络方给药组。用 C-BSA 免疫法制备膜性肾炎大鼠模型,给药4周后测定 24 h 尿白蛋白、血小板聚集率、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肾皮质血栓素B2 (TXB2) 和 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 的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 24 h 尿白蛋白排泄量、血小板聚集率、血浆 Fib 和肾皮质 TXB2 的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补肾通络方给药组的这些检测指标均显著低于模型组;造模后大鼠肾皮质 6-keto-PGF1α量明显减低,补肾通络方给药使其量有所增加。结论 补肾通络方能使膜性肾炎大鼠的血小板聚集性、血浆 Fib 水平和肾皮质 TXA-2 的量降低,从而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防止肾小球内微血栓形成,这可能是其有效治疗慢性肾炎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对实验性膜性肾小球肾炎大鼠红细胞 C3b 受体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进行检测。发现:膜性肾小球肾炎大鼠 C3b 受体活性明显降低。结果提示红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与膜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6.
大鼠系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探讨胃肠道粘膜免疫与系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的关系,作者采用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分次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BSA)隔日灌胃及弗氏佐剂分次皮下注射,建立SD大鼠系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模型,观察肾小球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自实验的第6周末大鼠肾小球出现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至第8周末呈现明显的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增生。本模型制作时间较短(6~8周),病变稳定,模型的建立进一步证实胃肠粘膜免疫在系膜增殖型肾小球肾炎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性,57岁,发热、咳嗽、咯痰10 d,血尿7 d,于2009年2月23日入院.入院前10 d发热,体温最高达39℃,咳嗽,咯白色泡沫痰,服用头孢类抗生素及速效感冒胶囊,2 d后,体温降至37.5℃,咳嗽较前减少.  相似文献   

8.
方一 组方 :麻黄 3g,连翘 1 2 g,赤小豆 5 0 g,生姜皮 3g(为 6~ 7岁儿童用量 )。用法 :水煎服 ,每日 1剂。一般 3剂可消肿 ,服至尿检蛋白消失为止。适应证 :小儿急性肾炎。方二 组方 :生白术各 4g,大腹皮、五加皮、桑白皮各 6g,茯苓、猪苓各 9g,生姜皮 4g。用法 :水煎服 ,每日 1剂。如服后尿量仍不多者 ,加官桂 5 g。方三 组方 :炒丹皮 6g,山药 1 2 g,山萸肉、生泽泻、茯苓、熟地各 9g。用法 :水煎服 ,每日 1剂。适应证 :肾炎急性期已过 ,而少量尿蛋白不消除。如服药后尿蛋白不消失 ,可加附子 3g,黄芪 9g治疗急慢性肾炎方…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 sPGN)是一组以弥漫性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及不同程度系膜基质增多为主要特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根据其免疫病理可将其分为IgA肾病及非IgA肾病两型,其中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是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成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活检病例的24.7%~30.3%[2]。对于该病现代医学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仍以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治疗为主,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及毒性和不良反应,而中医药对于M sPGN的治疗则具有一定的疗效且毒性和不良反应小。现将近年来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中医治法研究楼季华等…  相似文献   

10.
膜性肾小球肾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性肾小球肾炎 (MGN)是由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膜 (GBM)和脏层上皮之间 ,并引起基底膜弥漫性增厚的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又称膜性肾病 (MN)。目前国内外对MN的研究报告较多 ,主要为Heymann肾炎 (HN)和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 (C BSA)制作的原位免疫复合物 (IC)型肾炎模型以及其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Ⅱ类分子间关系 ,现对其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Heymann肾炎模型的研究195 9年Heymann等用大白鼠肾匀浆和佐剂反复免疫健康同种大白鼠 ,制作出类似人类MN模型 ,称为HN。免疫…  相似文献   

11.
(郑坚峰)(陈思源)ObservationsonTherapeuticEffectsofHuangdanDecoctionandTripterygiumWilfordiiCompoundTabletonMembranousGlomerulonephr...  相似文献   

12.
安肾胶囊对膜性肾病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安肾胶囊对膜性肾病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理。方法:将50只SD雄性大鼠制成膜性肾病大鼠模型,然后按24h尿蛋白定量结果随机分为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组、安肾胶囊高、中、低剂量组(n=10),另外将10只未造模大鼠作为正常组。将各组大鼠分别灌胃4w后,观察各组大鼠尿蛋白定量、血尿程度及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安肾胶囊高、中、低剂量组和雷公藤多苷组大鼠的24h尿蛋白定量降低、血尿减轻、肾脏组织病变减轻。结论:安肾胶囊对膜性肾病大鼠具有降低蛋白尿、控制血尿、修复肾小球病理损伤的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膜性肾病大鼠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growth factor,PDGF)是一种重要细胞因子,具有强烈的促有丝分裂和细胞趋化作用。PDGF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后能启动细胞内多条信号转导通路,形成信号网络,在不同组织细胞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该文从PDGF的化学生物学特性及其信号通路、PDGF在系膜细胞中的表达以及诱发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机制、中医药对PDGF表达影响的研究进展等方面加以论述,分析了PDGF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所起的作用及中医药对它的调节作用,指出拮抗PDGF表达可能成为中药治疗系膜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4.
脂肝乐对大鼠实验性脂肪肝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复制大鼠脂肪肝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复方制剂脂肝乐(ZGL)对大鼠脂肪肝的治疗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病理模型组及ZGL低剂量、中剂量、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给予高脂、高胆固醇饲料2个月后,终止病因刺激,ZGL各剂量组开始灌胃给药,持续时间3个月。结果:ZGL能显著降低血脂、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含量(P<0.01,P<0.05),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P<0.01,P<0.05),病理学变化可得到显著性改善。结论:ZGL可有效治疗大鼠实验性脂肪肝。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文献分析的方式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p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登记研究的国际现状,并对IMN登记研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对纳入文献的关键信息如文献发表时间、研究开展地区、承担单位、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膜性肾病患者临床表现、病理特点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膜性肾病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结果①膜性肾病以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高血压、镜下血尿多见,其发生率分别为52.0%、22.0%、26.0%、20.0%。②病理分期以Ⅰ、Ⅱ期多见,各占46.0%、44.0%;肾小球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沉积以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补体C3为主。③中医证型以脾肾阳虚、脾肾气虚型居多,脾肾阳虚型临床表现及病理损害相对较重。结论膜性肾病的临床及病理表现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型规律。方法:选择慢性肾炎患者166例,采用SPSS 15.0建立数据库,运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结果:本证以脾肾阳虚最为多见,其次是肾气虚兼有肺脾两虚证,而肝肾阴虚证在临床上相对少见;标证以湿热证最为多见,其次是血瘀证,而单纯属水湿者并不多见,说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多属虚实夹杂,脾肾阳虚为本虚,而湿、热、瘀是最主要的标邪。结论:慢性肾炎的不同证候在临床分布上存在差异;中医本证以脾肾阳虚证为多,标证以湿热证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进行疗效观察,方法:建立慢性肾小球肾炎单纯补肾化瘀利水中药组、西药组、中西医结合组进行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及24h尿蛋白定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单纯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肌酐、尿 氮、24h尿蛋白定量均有改善(P<0.05)。而单纯中药组和西药组治疗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中西医结合组与单纯中药组,西药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可改善肾功能,减少尿蛋白流失,提高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治愈率其疗效优于单纯中药或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