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 (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的病机辨证和治疗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临床表现、瘀热的类型、瘀热的治疗原则、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瘀热学说的意义,并附医案两则。  相似文献   

2.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的病机辨证和治疗学内容,文章主要内容包括: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临床表现、瘀热的类型、瘀热的治疗原则、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瘀热学说的意义,并附医案2则.  相似文献   

3.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的病机辨证和治疗学内容,文章主要内容包括: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临床表现、瘀热的类型、瘀热的治疗原则、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瘀热学说的意义,并附医案2则。  相似文献   

4.
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瘀热相搏证的提出充实和发展了中医的病机辨证和治疗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瘀热的概念、瘀热的形成、瘀热的主要病理变化、瘀热的临床表现、瘀热的类型、瘀热的治疗原则、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瘀热学说的意义,并附医案两则。  相似文献   

5.
论瘀热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瘀与热是瘀热形成的病理基础。瘀包括血瘀和瘀血,临床表现为疼痛、发热、皮肤、黏膜的异常、积、肿块、出血;热为六淫病邪之一,临床表现为自觉或他觉的发热。在急性外感热病及某些内伤杂病(尤其是疑难病症)发展的一定阶段。许多患者同时表现血热与血瘀并见;而瘀热相搏证是指在急性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病变发展的一定阶段,火热毒邪或兼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而形成的一种证型。   相似文献   

6.
温病热瘀证的病机及分期证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病热瘀证是指在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既有热毒炽盛又见血行瘀滞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是温病学中一个独特证型,即热邪入侵体内,煎熬阴津血液,导致血液粘稠而成瘀血。热邪和瘀血相互交织,热瘀阻于脏腑经络,引起相关脏腑的病变,最终可致热瘀气脱,正气耗竭而死亡,而热毒和血瘀是整个热瘀证病变过程中始终贯穿的基本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7.
李霞  袁晓春 《宁夏医学杂志》2012,(10):1055-1056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Ⅰ号方治疗冠心病毒热瘀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冠心病毒热瘀结证住院患者200例,口服解毒化瘀Ⅰ号方(B组)、血府逐瘀汤(A组),4周为用药终点,观察心绞痛分级改变、心电图评价指标变化。结果 2组心绞痛分级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电图ST段下移与用药前后本组比较,A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好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较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 2组心电图变化总有效率分别为63.64%和80.0%,B组优于A组(P<0.05)。结论解毒化瘀Ⅰ号方治疗冠心病毒热瘀结证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试论瘀证及其证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瘀证应分为血瘀与瘀血,并从概念、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则、方药上论述其区别及联系,提出活血属和法范畴,化瘀属消法范畴,例举了活血与化瘀的常用治法及代表方剂,将治疗瘀证的药物分为活血类、化瘀类、活血化瘀类,并简述其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黄疸是因时气疫毒、湿热、寒湿等外邪侵袭,或饮食失节,嗜酒无度,误食毒物,或劳倦内伤,以致疫毒滞留,寒湿阻遏,湿交蒸,气滞血瘀及肝脾胃功能失调,胆失疏泄而胆汁泛溢,出现以面、目、身肤发黄,小便黄赤为主要特征的症证.  相似文献   

1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2006年2月至2009年4月间在我院住院的20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证候分布:阳虚血瘀证32例(15.8%)、气虚血瘀证28例(13.9%)、气滞血瘀证28例(13.9%)、痰瘀交阻证24例(11.9%)。兼证中:血瘀证及其兼证(气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合计占88例(43.6%)、阳虚及其各兼证组(阳虚寒凝证+阳虚痰瘀证+阳虚血瘀证)合计占62例(30.8%)>气虚及其兼证组(气虚血瘀证+气虚痰瘀证)合计50例(24.8%)。[结论]血瘀阳虚证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血瘀证的客观化指标。方法:9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按照血瘀证类型分为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阳虚血瘀证等3种类型,每组30例患者,比较3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化血红蛋白、C 反应蛋白等指标。结果:阴虚血瘀证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值明显高于气虚血瘀组、阳虚血瘀组(P <0.05)。3组患者发病的 BMI、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阴虚血瘀证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明显较高,其他指标在不同血瘀证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患者不同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将13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根据睾酮(T)水平及体质量指数(BMI),分为高雄组、非高雄组及肥型、瘦型、正常型;根据中医四诊分类,将PCOS患者辨证分型,主要分为肾虚肝郁证、肾虚血瘀证、肾虚痰阻证、肝郁血瘀证、脾虚痰湿证、肝经湿热证、痰瘀互结证七大证.观察不同的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型的规律.结果 132例PCOS患者中,肾虚肝郁证45.5%,肾虚血瘀证11.3%,肾虚痰阻证1.5%,肝郁血瘀证16.7%,脾虚痰湿证0.8%,肝经湿热证9.1%,痰瘀互结证15.1%;肥型18.9%,瘦型18.9%,正常型62.2%.BMI从低到高的证型依次为肾虚肝郁证、肝郁血瘀证、肝经湿热证、肾虚血瘀证、肾虚痰阻证、脾虚痰湿证、痰瘀互结证.T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肥型、正常型、瘦型.不同中医证型、体型、雄激素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肾虚肝郁证临床较为多见,PCOS病理因素主要与虚、郁、瘀、痰相关.肝郁者的BMI偏低,形态多瘦,而痰湿者的BMI较高,形体多肥.瘦型PCOS患者T水平较肥型高.不同中医证型分类与T水平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类中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活血化瘀类中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比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评分明显下降(P0.05);症状学积分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学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TESS评分,观察组与对照组为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化瘀类中药联合替罗非班安全性较好,疗效可靠,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改善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安全性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医分型治疗高脂血症45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在服用连朴饮、鳖甲煎丸、实脾散为主的中药基础上 ,辅以通腑祛瘀之中药 ,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加扩大对照法 ,根据中医辨证分痰浊阻遏、气滞血瘀、脾肾阳虚三种证型 ,分别予以化痰祛湿、祛瘀活血、温阳化湿为主方剂 ,各辅以通腑祛瘀的中药大黄、虎杖、丹参、川芎、降香、山楂 ;对照组 30例予吉非罗齐和普拉固治疗各 4周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体重、丙氨酸转移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实验室指标改善接近对照组 (P值 <0 .0 5 ) ,两组在头晕、胸闷、乏力、脘痞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治疗组在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同时 ,治疗组在GPT升高、恶心、头痛、皮疹、肌痛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结论中医分型论治结合中药通腑泻浊、祛瘀活血在治疗高脂血症症状改善、副作用方面有其优势。  相似文献   

16.
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中医之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P),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患者视力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它有反复出血的特征,但见出血即止血的方法是完全要摒弃的,妄投止血剂,不仅可致瘀不去而留滞,而且容易造成再出血,更能促进机化物的形成,此乃闭门留寇。故应治血化瘀治之,可防止弊病出现。  相似文献   

17.
基于长期临床实践,总结了支气管扩张症基本病机为痰瘀毒痹积损,正虚邪实间杂并相互影响。正虚为肺气虚、脾气虚、气阴两虚等,日久不复而又生痰、瘀;邪实为痰热、痰浊、瘀血,日久累积酿毒、痹阻肺气,复伤肺之形气。常见证候为实证类(痰热壅肺证、痰浊阻肺证)、正虚邪恋类(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兼证类(血瘀证)三证类六证候,急性加重期则以实证类为主而常兼虚证,缓解期则为正虚邪恋而常兼实证。  相似文献   

18.
湿热病证,内可涉及五脏六腑,外可合经络、形体官窍,无所不达,故证类繁多,不胜枚举,临床上应重点掌握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发热来势渐甚,逐日加重,缠绵不易退清,一日之间,午后较甚,日晡最高;(2)汗出不透,且多不能下达;(3)嗜睡,神识不甚清明;(4)口腻,胃呆,胸闷,呕恶,腹部膨胀,大便溏而不爽,口渴不欲饮或不多饮,或喜热饮,必至湿已化才喜冷饮;(5)舌苔初起多白,继而由白转黄,由黄转黑;(6)脉象多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