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夏辉  徐桂华 《海南医学》2012,23(3):30-31
目的 观察疏血通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1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组)和对照组(维脑路通注射液治疗组),各90例.两组均以15d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纤维蛋白原(FIB)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8.1±1.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5.8±1.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可能通过调节凝血机制,起到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凝血及纤溶变化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6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根据其病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患有重症肺炎;对照组患者为同期住院的为普通肺炎者。均抽取两组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检测其感染指标(降钙素原),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溶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物),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物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研究不同程度降钙素原增高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物差异明显(P<0.05),降钙素原水平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物呈正相关(r=0.422、0.536、0.433、0.482,P<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及纤溶系统的紊乱,临床中监测其凝血及纤溶指标,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及时处理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对改善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血栓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纤溶、凝血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开搏通及丹参注射液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加用血栓通针剂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 斯堪的纳维亚评分)、血液流变性、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P<0.05),D-二聚体升高(P<0.05),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血浆粘度值、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下降(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血栓通对脑梗死有较好治疗作用,并优于传统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变化及其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选择本院收治的肺癌患者52例作为观察组资料,另选择健康体检者52例作为对照组资料,均行凝血指标、血栓弹力图等检测,比较两组各指标差异,并分析指标变化的临床检测价值。结果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等凝血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反应时间、凝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而最大振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病理分期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等凝血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Ⅰ-Ⅱ期反应时间、凝固时间显著高于Ⅲ-Ⅳ期,而最大振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显著低于Ⅲ-Ⅳ期(P0.05)。结论针对肺癌患者加强凝血功能指标和血栓弹力图检测可实现对其凝血状态的动态观察,为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急性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以及纤溶系统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输血的急性创伤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需要输血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大量输血、对照组少量输血,将两组患者的输血后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进行对比,同时对比血小板计数、纤溶系统指标、蛋白C以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结果在输血1h后,在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溶系统指标以及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纤维蛋白原、蛋白C以及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输血5h后与1h后相比,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凝血酶时间明显更短(P0.05),纤溶系统指标、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明显更低(P0.05),纤维蛋白原、蛋白C以及血小板计数明显增高(P0.05)。结论对急性创伤患者进行大量输血,在短时间内对患者凝血功能以及纤溶系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凝血状态进行实施监测,防止患者出现凝血障碍等症状,进而增加输血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凝血检验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43例医院产科收治的DIC产妇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段43例健康产妇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均采集血液进行凝血相关指标检查,比较两组间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的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IC产妇的凝血指标与健康产妇有较大的差异,可以通过凝血检查尽早发现DIC产妇,从而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在下肢手术患者麻醉中应用对凝血功能及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7月~2015年8月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观察比较两组麻醉前、麻醉6 h后、术后次日清晨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凝固时间等凝血指标及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为期12个月随访,比较两组DVT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6 h、术后次日清晨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凝固时间等凝血功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麻醉后6 h、术后次日清晨D二聚体均明显降低(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DVT发生率为3.0%,对照组DVT发生率为22.0%,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可稳定下肢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并明显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应用于ICU护理中对气压泵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60例,随机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为3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前术后与对照组术前术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均在正常范围,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有差异。观察组为10%(3/30),对照组为20%(6/30)(P0.05)。结论优质护理应用于ICU护理中对气压泵血栓的预防作用显著,可有效地减少血栓形成,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9.
宋宝莉  刘卉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8):3357-3358
目的探讨巴曲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血管扩张剂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巴曲酶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4.00%)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高于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给予突发性耳聋患者巴曲酶进行治疗可有效改善其凝血功能,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无凝血功能障碍的SAP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20例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7天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计数(PLT)。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第7天的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对SAP患者的凝血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及其与血清球蛋白的相关性。 方法 检测80 例MM 患者(其中轻链型24 例、IgG 型36 例、IgA 型20 例)与38 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指标及 血清球蛋白水平,比较各组间凝血指标变化,并分析其与血清球蛋白相关性。结果 IgA 组和IgG 组MM 患者 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高于轻链组和对照组(P <0.05);各组间纤维蛋白 原(FIB)、凝血酶时间(T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轻链组D- 二聚体高于IgA 和IgG 组(P <0.05)。 80 例MM 患者中,IgA 组和IgG 组MM 患者的血清球蛋白水平高于轻链组(P <0.05);血清球蛋白水平与 PT、APTT 呈正相关(r =0.713 和0.613),与D- 二聚体无相关性。结论 MM 患者存在凝血异常,IgA、IgG 型 MM 更易于影响凝血系统,轻链型MM 更倾向形成血栓,且MM 的PT、APTT 异常与血清球蛋白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2.
探讨高原地区患者术前凝血功能特征及血栓弹力图评估凝血功能的价值。方法将青海红十字医院2015 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择期手术患者60例纳入研究,根据高原居住时间不同将所有入组患者分为长期在高原居住的观察组(n =30)、初到高原的对照组(n =30)。术前及术后3 h 测定两组患者的凝血、血常规、血栓弹力图等指标,进一步分析血栓弹力图与凝血、血常规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前及术后3 h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红细胞比容(Hct)及红细胞(RBC)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前及术后3h R值、CL30 水平低于对照组,MA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血栓弹力图中的R值、CL30与PT、APTT呈正相关,与FIB、PLT、HGB、Hct及RBC 呈负相关(p <0.05),MA 与PT、APTT 呈负相关(p <0.05),与FIB、PLT、HGB、Hct、RBC 呈正相关(p <0.05)。结论高原地区患者存在高凝状态,血栓弹力图可以直观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常规状态,可用于临床凝血状态监测及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7996食管癌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许多研究均证实了恶性肿瘤患者经常出现止凝血参数异常,易于发生动脉或静脉血栓栓塞。本文通过对食管癌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观察,探讨此检测结果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德国美创1800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108例食管癌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食管癌组与正常组比较PT、TT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APTT结果较正常组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Fib、PLT结果较正常组明显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食管癌Ⅰ~Ⅲ期患者与Ⅳ期患者比较,凝血四项及PLT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PTT结果的延长提示了食管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的紊乱,Fib和PLT的增高,提示食管癌患者较正常人群更易发生血栓,且其增高亦有利于恶性肿瘤患者的癌细胞发生转移。食管癌不同分期的患者的凝血功能均存在异常,无明显差异。因此,临床监测食管癌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50例正常新生儿和324例合并肠闭锁等先天性畸形新生儿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并与50例随机选取的正常成人凝血四项对照比较。结果先天性疾病组新生儿中的PT、AFFF、TT、FIB与正常新生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疾病组中的门、APTT较正常成人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较正常成人对照组显著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临床参考区间:PT:12.28~14.57S,APTT:30.31—47.05S,TT:13.80~20.94S,FIB:1.61—3.07g/L。结论新生儿的凝血功能处于低凝状态,建立新生儿常规凝血功能参考区间,对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可早期干预及指导新生儿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性手术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200例妇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100例。两组均为全身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统计两组术后0.5小时的股静脉流速以及凝血功能指标,包括PT、D—D和APTT,以及术后3个月DVT发生率。结果对照组PT,APTT和股静脉流速均显著大于观察组,D—D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小于观察组(t=9.172,P〈0.01;t=4.972,P〈0.01;t=8.173,P〈0.01;t=8.591,P〈0.01;X^2=4.137,P〈0.05)。结论对于腹腔镜手术患者,应该严格筛选病例,并在围手术期间采取相应的预防DVT的措施,术后严密监测。可采用凝血功能指标和B超联合监测,从而提高评估DVT风险的可靠性,减少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贺曦  杨柳  张敏 《重庆医学》2006,35(15):1388-1389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疏血通治疗组和复方丹参对照组,两组均连续用药15d。观察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而且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明显降低血黏度、抗凝、促纤溶作用,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机制。方法:纳入12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予以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均检测患者血浆中凝血功能指标。结果:治疗组APTT、INR、Fib及NIHS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可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创伤致急性肺损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严重创伤致急性肺损伤患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9例,两组患者均予积极综合治疗(包括处理原发病、输血补液维持循环系统稳定、保护性机械通气维持呼吸及纠正低氧血症、对症止血和镇痛镇静、预防和处理消化道出血、抗炎抗感染、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入院当天加用血必净注射液50ml加0·9%氯化钠溶液100ml静脉滴注,60min/次,2次/d,连用10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5和10d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5和10d时PT、APTT、PLT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创伤致急性肺损伤患者凝血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患者炎性反应和凝血功能的影响,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纳入 ICU 住院治疗的脓毒症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持续治疗1周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炎性反应指标,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8、IL-10、淋巴细胞亚群比例(CD4+/CD8+)、NK 细胞水平;凝血功能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炎性反应指标及凝血功能接近,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后所有患者 IL-10、CD4+/CD8+、PLT、FIB 均有上升;TNF-α、IL-6、APTT、PT 均有下降;对照组 NK 细胞水平出现下降,观察组出现上升,上述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血必净注射液有助于下调脓毒症患者促炎因子水平、提升抗炎因子水平、提升免疫功能、纠正凝血功能紊乱,这对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素早期干预防治呼吸衰竭患者凝血功能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112例呼吸衰竭患者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56)与对照组(n=56),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血气指标、凝血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PaO2、PaCO2、pH、PLT、D-dimer、PT、APTT 以及对照组 PaO2、pH、PLT、D-dimer、APTT 均明显好转,且治疗后观察组 PaO2、PaCO2、pH、PLT、D-dimer、PT、APTT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有效率为8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有效改善呼吸衰竭患者凝血功能,降低血栓形成发生率,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