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咳嗽是肺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喘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咳喘都是由痰所引起,故日:“痰、咳、喘紧相联”。又日:“无痰不作咳,无痰不作喘”。痰可致咳,咳甚则喘。因此临床上咳喘相提并论,称之咳喘。同时又是内科常见症之一”,其诱发因素不外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发病机制不一,涉及到脏器也有区别。一般认为咳喘病位在肺,但以心脾肝肾等脏器关系十分密切。根据咳喘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特点,结合相关脏器病理生理特征,进行脏器辨证,临床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咳喘,又称“喘咳”,其名首先于《黄帝内经》,如《灵枢·经脉》所谓“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谓“从革之纪……其发咳喘”等等均是。咳和喘是两种不同的临床证候,二者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在临床上对于各个病人来说,咳者  相似文献   

3.
1 咳喘初期,贵在疏风散寒咳喘一症,主要病位在肺,因肺为娇脏,职司清肃,一旦感受外邪,肺气郁闭,失其清肃之令,气机上逆,痰阻气道而为咳喘.临床有风邪犯肺、痰热内肺、阴虚肺热之分.临证体会就其小儿咳喘之病因来看,风邪外束为其主要方面,从发病季节来看,以感受风寒者多,感受风热者少.因此,治疗咳喘,切莫  相似文献   

4.
肾虚咳嗽一证,临床上大都认为本型必咳喘相兼,以喘为甚,因而每多用补肾定喘为法施治。笔者在临征中遇到一些肾虚咳嗽而不兼喘者,每用益阳市中医院文有章老中医所拟的“肾咳煎”予之,多获效满意,兹将其浅见综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5.
总结邱志楠教授对顽咳顽喘病机中"肾阳"重要性的认识及其运用"温肾法"治疗慢性难治性咳喘的经验。邱教授认为肾阳是肺气、肺阳之根,肾中阴阳失调是顽咳、顽喘的病机关键,治疗顽咳、顽喘应注重调动肾阳以振奋肺阳及一身正气。运用"温肾法"治疗慢性难治性咳喘应尽早应用,在急性发作或急性加重期即应佐以温肾;且应贯穿全程,急性期用之扶正以抗邪,迁延期或缓解期用之扶正以固本。温肾法可与清肺并用,温肾可化痰,温肾可摄敛固本。"温肾法"在难治性咳喘性疾病的治疗中常有打破邪正对峙局面、克敌制胜之效,对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治疗难治性慢性咳喘性疾病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浅论《黄帝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咳嗽为临床常见病症,《内经》中有多处原文明确指出“肺主咳”。但《素问·咳论》篇中又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这是从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出发,揭示了肺外脏器病变可累及于肺引起咳嗽,若临床中不明脏腑审证求因,见痰止痰是远远不够的[1]。说明咳嗽的发生虽主要关  相似文献   

7.
《内经》所谓“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为后世以脏腑辨证治疗咳喘症,奠定了理论基础。考诸医籍,有关“肝咳”的论述与验案颇多,从肝治喘,似较少看到。笔者  相似文献   

8.
<正>小儿咳喘,是中医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不仅病情进展迅速,而且缠绵难愈,严重者可以致死。自古以来,有"医家难治咳,百药功不赫;郎中莫治喘,千方力犹软"的俚语俗训。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认为辨治小儿咳喘,关键有三:(1)洞察病因病机;(2)把握临证思辨要点;(3)熟练掌握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治法和方药。咳嗽、喘息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两个主要症状。咳嗽,是咳与嗽的合称,其区别在于咳者有声,嗽者  相似文献   

9.
中医的咳喘病包括哮证、喘证、肺胀等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矽肺、慢脚市等疾病。治疗上往往拘于此景岳“气喘之病最为危候,人欲辨之者,亦为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一日实喘,一日虚喘也。”“此其一为真喘一为似喘;真喘者,其责在肺,似喘者,其责在肾,何也?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皮毛而主上焦,故邪气犯之则上焦气壅而喘,气之壅滞者宜清宜破也;  相似文献   

10.
1 温散发汗,化痰逐饮法应用吾文至亲、男,年过花甲,素患咳喘,夏轻冬重20余年.西医诊为“老慢支合并肺气肿”.1984年10月因感寒而触犯宿痰.症见咳喘而躁,胸闷气急,目窠浮肿,咳吐痰涎,恶寒无汗,舌苔白腻,脉弦滑.宗《金匮》“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发汗则  相似文献   

11.
《内经.咳论》是中医经典中论咳最为精僻的文章,其理论直接指导着临床,为世人所推崇。细观今人对《咳论》的认识,有说“五脏咳是咳的初期阶段”,又说六腑咳是“脏病移腑”等等,随文释义,疑点彼多,故提出几点不同见解;咳证的病位在肺,肺不病则不病咳,故《咳论》首曰:“肺之令人咳。”咳嗽的病因病机为“外内合邪”,其相关脏腑在肺与胃,肺气上逆而咳,咳多兼痰,痰由中焦产生,即“痰与气”是致咳的基本原因。这是《内经》论咳的中心思想,在脏腑咳的辨证分型中亦不离此范围。五脏咳是脏病为本,咳证为标;六腑咳是久咳不愈,又兼它证。从临床实际出发,笔者试从先病后病,标本缓急角度,明晰《咳论》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以下简称肺气肿 )在祖国医学中并无此名称 ,根据其临床症状 ,则属于中医“咳喘”、“肺胀”、“气短”等范畴。如《内经》有“肺病者咳喘逆气”。《灵枢·胀论》指出“上气喘而躁者 ,属肺胀” ;“肺胀 ,咳而上气 ,烦躁而喘”。以上论述都与肺气肿的临床表现相似。肺气肿常并发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随病情的反复发作而逐渐加重。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及气短 ,运动后或并发外感时症状更加明显。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尤因冬季受凉而导致肺部感染呈急性发作 ,老年人多发 ,如不防治 ,迁延日久 ,可逐年加重而导致肺心病…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疗咳(喘)求本理论,始见于《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仲景亲身实践,平脉辨证、勤求古训,重视发病之本,其论中疗咳喘原文病案甚多,笔者依据原文对此略加整理,以供临床及教学参考,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14.
喘与哮(之二) 上文介绍了实喘的各种证候及治法。喘有时也与咳并见,称之为咳喘,故喘证在临床的辨治,也往往要与咳嗽的证治互参。以下介绍:  相似文献   

15.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临床以咳、痰、喘、炎反复发怍为特诬,属中医“咳喘”、“肺胀”范畴。我院内科主任何焕荣主任医师自拟加昧定喘汤台西药治疗慢支、肺气肿急性发作期50例,并以单纯西药治疗组36例作对照,效县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对肺炎的认识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可包括于咳喘、温病的范围。有关咳喘的概念出现较早,如《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气贲郁,皆属于肺,……诸瘘喘呕,皆属于上。”《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金匮要略·肺痈肺瘘咳嗽上气篇》:“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等。温病学说形成较晚。温病学产生以后,医学大都参考温病辨证施治的方法治疗本病,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穴位贴敷“咳喘宁”贴膏对实验动物的止咳、祛痰、平喘作用。方法:采用“氨水引咳法”、“气管酚红排泌法”观察穴位贴敷“咳喘宁”贴膏对小鼠的镇咳、祛痰作用;采用“卵白蛋白诱喘法”观察“咳喘宁”贴膏对哮喘模型大鼠的平喘作用。结果:穴位贴敷“咳喘宁”贴膏能明显延长咳嗽、哮喘潜伏期,增加小鼠支气管酚红排泌量,减少咳嗽次数。结论:穴位贴敷“咳喘宁”贴膏具有明显的止咳、祛痰、平喘作用。  相似文献   

18.
《素问·咳论》中的“聚于胃,关于肺”,提出了肺胃经脉相连,容易互传邪气;肺胃司降布津,容易聚湿为痰;肺卫化源于胃,容易内外合邪的生理病理观。为咳病的治疗大法—肺胃同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治肺胃在咳病的治疗中常获良效、根据1100例咳(喘)病的临床统计,肺胃同治者213例占19.8%,选用方剂十九组,占所用方剂总数的21%,有效率为84%。其中以补肺汤加减的有效率为88.1%,以苓甘五味姜辛汤加  相似文献   

19.
慢性气管炎属于祖国医学的“咳嗽”、“痰饮”、“哮喘”等证范畴,简称为咳、痰、喘,是肺病的三个主证.其发生部位在肺,与其他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素问·咳论篇》说:“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以肺居胸中,为脏腑之华盖,主一身之气而司呼吸,开窍于鼻,为气机升降之通道,它脏有病,很易影响于肺;又肺外合皮毛,性属娇脏,故易感受六淫之邪。肺病则宣降失司,气机不畅,津液不能敷布全身而潴留为痰.痰阻气道,痰随气升,气痰交阻,故产生咳、痰、喘.久咳耗气,必致肺虚.继则伤脾,终则累肾,即有“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则咳而不喘”,“喘多肾虚”之说.肺气虚则卫  相似文献   

20.
一、化饮降逆法本法适用于痰饮上逆的咳喘肺胀等病。(1)温化降逆《金匮、咳嗽上气篇》云:“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此为外寒内饮合邪导致肺气上逆的咳喘,当用温化痰饮降逆法。射干麻黄汤偏于治疗喘甚者,如饮邪偏盛,宜用小青龙汤,其中射干、半夏,紫苑、款冬、麻黄以降气化痰平喘;细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