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比较卡贝缩宫素和缩宫素治疗剖宫产高危产妇的效果。方法:选取122例剖宫产高危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1例。两组均行剖宫产手术,胎儿娩出后,对照组给予缩宫素治疗,观察组给予卡贝缩宫素治疗,比较两组术中、产后2、24 h出血量,产后加用前列素氨丁三醇率,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心率,血压,血红蛋白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产后2、24 h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加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率为4.92%(3/6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39%(1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FIB、D-D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PT、APTT均短于术前,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术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两组心率、血压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贝缩宫素治疗剖宫产高危产妇可减少出血量和加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率,提高其术后血红蛋白水平,以及改善凝血功能指标,效果优于缩宫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缩宫素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产后出血患者凝血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4~2017.8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术的60例孕产妇,分为A、B两组,每组各30例,A组予以缩宫素治疗,B组给予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出血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B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低于A组,纤维蛋白原(Fbg)上调(P0.05),显示凝血功能从低凝向正常转化;不同时间点,B组出血量低于A组(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67%,高于A组20.00%(P0.05),但症状可在2 d内自行缓解。结论缩宫素联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有助于降低剖宫产孕妇出血量,降低产后出血风险率,改善凝血功能,不良反应轻,药物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同时间应用的止血效果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期间本院骨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松止血带前0.5 h静脉滴注100 ml氨甲环酸;对照组松止血带时静脉滴注100 ml氨甲环酸。比较两组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D二聚体(D-dimer,D-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与药物安全性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与输血量均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输血率为21.67%(13/60),明显低于对照组41.67%(25/60),P0.05。手术后,观察组Hb、H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D-D、aPTT、PT与Fbg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氨甲环酸松止血带前0.5 h应用有助于明显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止血效果,降低输血率,且不同时间应用不影响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对孕产妇血钙水平、凝血功能指标产生的影响,探究药物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6.12至2017.11住院分娩的80例孕产妇,遵照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与传统组,传统组单纯给予缩宫素治疗,试验组采用缩宫素+米索前列醇治疗,比较两组用药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孕产妇晚期时血钙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传统组凝血功能(PT、aPTT、Fbg、D-D、TT)指标高于试验组,差异均有较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h、4 h、24 h时,试验组孕产妇出血量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孕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孕产妇接受米索前列醇联合缩宫素,有利于强化凝血功能的相对稳定性,进而实现对产妇出血的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抗栓治疗中巴曲抗栓酶及肝素对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将6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溶栓治疗的同时接受肝素治疗,观察组在溶栓治疗的同时接受巴曲抗栓酶治疗,每组30例。对比两组治疗期间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溶栓治疗后不同时间点PT、aPTT、ACT及D-D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Fbg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PT、aPTT及ACT呈显著升高趋势;D-D呈迅速升高、缓慢降低趋势。观察组溶栓治疗后不同时间点PT、aPTT及ACT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Fbg及D-D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Fbg呈降低趋势;D-D呈迅速升高、迅速降低趋势。同时两组各时间点间,溶栓前PT、aPTT、ACT、Fbg、D-D,溶栓4 h时PT、aPTT、ACT、D-D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溶栓4 h时Fbg、溶栓24 h及48 h时PT、aPTT、ACT、Fbg及D-D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AMI溶栓治疗中,巴曲抗栓酶可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凝血及纤溶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葡萄糖酸钙联合缩宫素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疗效,并观察其对产妇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以我院120例于我院自然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67例)与观察组(53例),对照组于胎儿娩出后立即予以宫体注射缩宫素,观察组于宫口开大3cm及以上时静脉滴注10%葡萄糖酸钙。统计两组产妇分娩24h内产后出血发生率及阴道出血量,并测量分娩前、分娩后(分娩24h)的血红蛋白(Hb)、凝血功能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BPC)、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4.5%,与观察组3.8%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对照组2h、24h出血量依次为(218.3±20.6) V/m L、(486.4±32.9) V/m L,均显著高于观察组(173.5±16.7) V/m L、(326.1±46.8) V/m L(P 0.05);分娩后,对照组血红蛋白为(103.4±16.5) g/L、低于观察组(109.6±15.8) g/L(P 0.05);对照组BPC较分娩前显著下降(P 0.05),观察组无显著变化(P 0.05),两组D-D、PT较分娩前显著升高(P 0.05);且观察组BPC、Fbg显著高于对照组,D-D、PT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葡萄糖酸钙联合缩宫素能调整产妇的凝血功能,减少产后出血量,可预防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对双胎妊娠剖宫产预防产后出血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接诊的44例行剖宫产的双胎妊娠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在胎儿娩出后,对照组给予缩宫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卡前列氨丁三醇治疗。比较两组产后不同时间出血量、宫缩持续时间、宫底下降速度、恶露持续时间、应激指标、凝血功能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中、术后2 h及术后2~24 h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宫缩持续时间与宫底下降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恶露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结束与术后24 h时,丙二醛(MDA)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结束与术后24 h时,纤维蛋白原(FBI)、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缩宫素在双胎妊娠剖宫产预防产后出血效果显著,可减轻围术期应激反应,改善凝血功能且用药安全。可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纪叶霞 《中外医疗》2016,(33):104-107
目的 探讨子宫B-lynch缝合联合卡贝缩宫素或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在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产妇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 从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选取存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剖宫产产妇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卡贝缩宫素或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应用后予以子宫B-lynch缝合)和对照组(传统治疗联合卡贝缩宫素或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各35例,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术中和术后各指标情况.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80.0%/总有效率97.1%高于对照组37.1%/5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565.38±208.83)mL/手术时间(50.32±16.79)min/术中输血量(251.36±136.28)mL/产后2 h出血量(400.72±60.32)mL/产后24 h出血量(520.14±50.40)mL/住院时间(5.35±0.35)d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褥感染5.7%低于对照组2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B-lynch缝合联合卡贝缩宫素或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防治剖宫产术中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效果较好,术中和术后指征均恢复较好,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联合凝血四项检测在临产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80例孕妇为对象,以同期80例非孕妇为对照组。检测凝血指标及D-D水平。结果观察组D-D、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高于对照组,而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水平比较未见差异(P>0.05)。早期妊娠组D-D、Fbg水平低于中期妊娠组、晚期妊娠组及临产组(P<0.05);中期妊娠组D-D、Fbg水平低于晚期妊娠组、临产组(P<0.05);晚期妊娠组D-D、Fbg水平低于临产组(P<0.05)。早期妊娠组aPTT、PT水平高于中期妊娠组、晚期妊娠组、临产组(P<0.05);中期妊娠组aPTT、PT水平高于临产组(P<0.05);晚期妊娠组aPTT、PT水平高于临产组(P<0.05)。结论妊娠期检测D-D、凝血指标有助于临床评估孕妇的凝血状态,及时发现孕妇的高凝状态,预防孕妇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和剖腹手术对机体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对60例需行妇科手术的患者分成两组腹腔镜手术组30例(N1组)和剖腹手术组30例(N2组),检测60例患者术前、术后24 h及48 h静脉血清的D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术后24 h及48 h D-D和Fbg明显升高,AT、PT及aPTT显著降低(P0.05),N1组和N2组组间PT、aPTT和Fbg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D-D和AT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和剖腹手术均使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且腹腔镜手术后患者更易发生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6月到2015年5月共收集64例AL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化疗,观察组加用,监测治疗前、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酶(Fbg)、D二聚体(D-D)、外周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的变化,统计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PT、a PTT、T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P治疗4 d,观察组PT、a PTT、TT均延长,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结束3 d,观察组PT、a PTT、TT均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bg、DD、PLT对比时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4 d,观察组Fbg降低,D-D、PLT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 d,观察组Fbg上升,D-D、PLT有所降低,其Fbg、D-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L-ASP治疗ALL可导致患者凝血机制异常,但停药后可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口腔鳞癌凝血功能水平与后期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 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共收集133例口腔鳞癌作为口腔鳞癌组,同期入医院体检正常人61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计数(PLT)。结果口腔鳞癌组PT、aPTT短于对照组,Fbg、D-D、vWF、PL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初治组PT、aPTT长于转移组、复发组,Fbg、D-D、vWF、PLT低于转移组、复发组(P0.05),转移组、复发组组间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口腔鳞癌存在凝血功能障碍,且参与肿瘤复发与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对妇科疾病患者凝血功能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相关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妇科疾病手术患者320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腹腔镜组167例,开腹组153例。观察比较两组围术期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和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指标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及术后24h,两组患者PT和a PTT显著下降,Fbg和D-D水平显著上升(P0.05),但术后及术后24 h,两组患者PT、a PTT、Fbg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 h的D-D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腹腔镜组下肢DVT共23例(13.77%),开腹组下肢DVT共3例(1.96%)(P0.05)。结论腹腔镜与开腹手术均使妇科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增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引起下肢DVT发生,且腹腔镜术较开腹手术下肢DVT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血常规及凝血指标对甲状腺术后出血的预测价值。方法以200例接受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根据患者术后出血与否将患者分为出血组(n=17)和未出血组(n=183)。检测患者凝血指标并分析其余甲状腺术后出血的关系。结果出血组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水平高于未出血组,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bg)水平低于未出血组(P<0.05);两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凝血酶时间(TT)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PT预测甲状腺术后出血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61(95%CI:0.805~0.905)、83.33%、99.45%。PLT测甲状腺术后出血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38(95%CI:0.779~0.886)、77.78%、83.06%;Fbg测甲状腺术后出血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29(95%CI:0.770~0.879)、83.33%、81.42%;D-D测甲状腺术后出血的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805(95%CI:0.743~0.857)、77.78%、78.69%。结论甲状腺术后出血与PT、PLT、Fbg、D-D等存在联系,检测上述指标有助于术后出血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必净联合利伐沙班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3月至2016年9月入住我院骨科的12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组各40例,三组均给予常规剂量利伐沙班治疗,B组另联合小剂量血必净治疗,C组另联合常规剂量血必净治疗,观察3组术前、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失血量指标[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炎症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术前3组a PTT、PT、D-D、IL-6、IL-8、TNF-α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术后3 d、7 d a PTT、PT较术前明显降低,D-D、IL-6、IL-8、TNF-α较术前明显升高,B、C组仅术后3 d a PTT、PT较术前明显降低,D-D、IL-6、IL-8、TNF-α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术后7 d a PTT、PT、D-D、IL-6、IL-8、TNF-α与术前相较无明显差异,且B、C组术后3 d、7 d凝血功能指标及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DVT发生率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B、C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DVT发生率较A组明显小、低(P0.05);A、C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B组显著高(P0.05)。结论小剂量血必净联合利伐沙班可作为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炎症因子异常表达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液凝血功能的改变及早期抗凝与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钙(LMWHca)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6例确诊的紫癜性肾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另选我院同期正常体检儿童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D-D、PLT、Fbg、AT水平差异。将我院86例紫癜性肾炎患儿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43例,分别采取早期抗凝联合LMWHca治疗以及单一LMWHca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D-D、Fbg、PLT、TT、PT、a PTT、AT水平差异,同时观察紫癜性肾炎患儿与正常儿童凝血指标差异。结果肾病组患儿D-D、PLT、Fbg显著高于正常组,AT显著低于正常组,可见紫癜性肾病患儿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凝血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D、Fbg、PLT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低,TT、PT、a PTT、AT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高(P0.05)。结论紫癜性肾炎患儿体内存在高凝状态,早期抗凝或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改善凝血功能,从而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浓度检测在严重脓毒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本院2007年2月~2007年11月收治的17例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生存组和死亡组,分别测定其血栓前体蛋白浓度、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含量,并将其与14例一般感染者,9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严重脓毒症组TPP浓度、D-D含量增高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一般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而3组间aPTT、PT、Fb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严重脓毒症组死亡患者的TPP浓度与生存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P可作为严重脓毒症早期高凝状态的诊断指标,并可帮助临床医师判断脓毒症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止血和凝血功能指标在乙肝、肝硬化及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就诊的乙肝患者30例,肝硬化患者29例,肝衰竭患者28例,同期体检的30例健康人,分别为乙肝组、肝硬化组、肝衰竭组、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所有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蛋白C(PC:A)活性、纤溶降解产物(FDP)等止凝血功能指标。结果和正常对照组相比,乙肝组FDP显著升高(P0.05),PT、aPTT、Fbg、PC:A无显著差异(P0.05);和正常对照组、乙肝组相比,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的PT和APTT显著延长(P0.05),Fbg、PC:A显著下降(P0.05),FDP显著升高(P0.05);和肝硬化组相比,肝衰竭组PT、aPTT显著延长(P0.05),Fbg显著降低(P0.05),PC:A显著下降(P0.05),FDP显著升高(P0.05)。结论患者的止凝血障碍随着肝脏疾病的恶化而逐渐加重,检测PT、aPTT、Fbg、PC:A、FDP等止凝血功能指标对于了解患者肝脏病变程度及止凝血功能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晚期肺癌患者出凝血指标与存活时间的关系。方法将47例晚期肺癌患者分为2组,一组是存活时间≤3月者,一组是存活时间>3月者,对两组病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AT)活性5项出凝血指标进行检测,对两组各项出凝血指标进行比较,观察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存活时间≤3月的患者血浆D-D及Fbg含量比存活时间>3月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血浆PT、aPTT、AT活性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癌患者血浆D-D、Fbg含量与预后显著相关,在预后判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抗凝治疗对改善肺癌的预后可能有益。AT活性是否随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长短而变化,尚需进一步研究考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