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收治的64例肿瘤PICC置管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014年收治的68例为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观察2组患者PICC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1)穿刺静脉与血栓发生的关系。选择头静脉:观察组7例(10.3%),对照组28例(43.8%);选择贵要静脉:观察组61例(89.3%),对照组36例(5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头静脉置管发生血栓例数:观察组1例(14.2%),对照组5例(17.9%);贵要静脉置管发生血栓例数:观察组1例(14.2%),对照组6例(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置管时间与血栓发生的关系。置管2周:观察组1例(1.5%),对照组8例(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观察组3例(4.4%),对照组10例(1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观察组3例(4.4%),对照组12例(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导管尖端位置与血栓发生的关系。一次置管到位:观察组65例(95.5%),对照组53例(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调整后到位:观察组67例(98.5%),对照组61例(9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调整后血栓发生例数:观察组1例(1.5%),对照组8例(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集束化护理可降低PICC导致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活血灵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行骨科大手术的病人100例,根据excel表格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皮下注射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组(西医组,50人)和皮下注射LMWH联合口服活血灵组(联合组,50人),分别检测患者手术后12 d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在术后12 d用超声检测是否有下肢DVT的发生。根据血液流变学光学检测方式检测术前及术后12 d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方程K值。结果两组术后全血低切还原粘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方程K值,较术前都有所降低(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术后联合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西医组低(P0.05);联合组的aPTT值、PT值均高于西医组(P0.05(;西医组有7人发生下肢DVT,联合组有1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活血灵能够有效的降低血浆粘度及延长PT和aPTT,能有效的降低骨科大手术后DVT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运动干预联合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 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2月因妇科恶性肿瘤疾病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设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LMWH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运动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凝血指标、下肢周径、血流速...  相似文献   

4.
徐咏梅  胡桑  程凤 《安徽医学》2018,39(9):1146-1148
目的 分析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四复数医院行PICC置管的35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置管后是否发生血栓分为血栓形成组(5例)和未发生血栓组(3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住院时间、穿刺血管、血脂,凝血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PICC置管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结果 本组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14.28%;血栓形成组女性(女/男=5/0)比例高于未发生血栓组(女/男=1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形成组止血药物使用率高于未发生血栓组,且穿刺血管多为头静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9,7.622;P=0.049,0.022);两组患者置管时间、止血药物使用天数、血脂和凝血指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止血药物使用和穿刺血管是影响PICC置管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OR=3.854、3.622,P均<0.05)。结论 血管选择、止血药物的使用是影响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前瞻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内符合纳入标准的PICC置管患者,根据有无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52例,非血栓组14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确定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确定中心静脉导管(CVC)/PICC置管史、导管尖端位置、置入血管内径为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的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Y=2.040×CVC/PICC置管史+1.964×导管尖端位置-1.572×置入静脉内径+3.338。此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2,95%CI为0.817-0.927。结论:导管尖端位置、CVC/PICC置管史、血管内径为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能较好地预测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PICC患者开展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提高护理技术安全性。方法:对2008~2009年370例患者行PICC置管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循证分析和总结。结果:370例PICC置管术后患者无一例因置管后发生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拔管,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结论:经过对各种并发症及时的干预及处理,成功的提高了PICC置入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空气压力治疗仪结合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预防结直肠癌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期间择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两组均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手术麻醉及术后护理干预相同,并均予以皮下注射LMWH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空气压力治疗仪行物理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3 d检测和计算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水平,并观察两组术后DVT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前各项相关指标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HCT、nbl、nbh、Fbg、D-D均明显升高(P0.05),但术后观察组HCT为(41.06±4.71)%、nbl为(8.29±1.96)m Pa/s、nbh为(6.00±1.25)m Pa/s、Fbg为(339.27±35.21)g/L、D-D为(0.84±0.15)mg/L,升高幅度均显著小于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发生率12.77%明显低于对照组29.79%(P0.05),其中DVT发生率4.26%明显低于对照组17.02%(P0.05)。结论空气压力治疗仪结合LMWH治疗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术后DVT的预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张黎梅 《大家健康》2016,(3):287-288
目的:为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预防和减少化疗所致静脉炎.方法: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对25例肿瘤患者进行置管给药并观察置管的临床效果.结果:应用PICC导管25例,插管成功率为94.6%,留置时间15~96天,平均置管时间为56.5天.结论: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保证肿瘤患者化疗的顺利完成,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专科护理指标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82例,采用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并配合优质的护理措施。比较治疗前后NRS评分、大腿围、小腿围周径差,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值,统计治疗有效率。结果治疗有效率为91.67%;患者治疗后的NRS评分(3.06±0.33)、大腿围周径差(3.97±0.14)、小腿围周径差(2.85±0.67)显著低于治疗前的NRS评分(7.04±1.37)、大腿围周径差(4.05±0.19)、小腿围周径差(3.17±0.54);凝血指标a PTT(34.09±5.31)、PT(13.22±1.91)显著低于治疗前的a PTT(36.92±8.77)、PT(14.01±1.86),PLT(225.16±13.42)显著高于治疗前PLT(211.43±11.8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专科护理指标能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使用过程中出现静脉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7年1~10月行PICC置管的210例脑部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置管期间静脉炎和血栓的发生率,分析静脉炎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10例患者置管期间发生静脉炎58例,占27.62%;发生静脉血栓2例,占0.9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导管所处位置、活动量、白细胞高是出现静脉炎发生相关因素,统计具有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导管所处位置、活动量和白细胞是发生静脉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要重视脑肿瘤置管后静脉炎并发症,针对危险因素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和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2006年来收治82例老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采用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分析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42例,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40例,总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该院行分段剥脱术+腔内激光闭合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400例,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不给于抗凝药物,实验组患者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治疗,对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浸透敷料出血、切口出血、血小板减少以及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发现,两组患者在下肢静脉曲张复发率和隐神经损伤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进行预防时,低分子肝素具有比较好的临床效果,而且安全性高,应该进行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与奥扎格雷联合对患有脑血栓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整群选择在该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就诊的患有脑血栓疾病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采用奥扎格雷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低分子肝素钙与奥扎格雷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对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药物治疗前后的变化幅度、脑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和脑血栓药物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脑血栓疾病药物治疗效果、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人数。结果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药物治疗前后的变化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脑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时间(9.66±2.41)d和脑血栓药物治疗计划实施总时间(13.28±2.14)d明显短于对照组(13.62±3.47)、(17.39±3.20)d;脑血栓疾病药物治疗效果(总有效率90.6%)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9.8%);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人数(1例)明显少于对照组(8例)。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钙与奥扎格雷联合对患有脑血栓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4.
涂少龙  陈自主  庄显叶 《河北医学》2014,(11):1811-1814
对比分析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122例进行髋膝关节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例患者。其中,对照组61例患者进行髋膝关节手术前后服用阿司匹林;观察组61例患者进行髋膝关节手术前后注射低分子肝素;两组均治疗7d。观察两组患者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差异,用统计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41.00%、19.67%,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都可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但是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更有利于预防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R)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前瞻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方法,根据性别、年龄、病患部位、就诊时间将100例THR术后病例分成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52例。根据《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组均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同时试验组给予骨一方治疗,每日1剂,连续7 d。分别观察2组受试对象试验前后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伤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结果】(1)试验后,2组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浆粘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且试验组的改善作用均优于对照组(P<0.05)。(2)试验后,试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相对缩短,D-二聚体(D-D)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对照组的PT、APTT相对延长,D-D水平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骨一方能在一定程度上拮抗低分子肝素对凝血功能的影响而降低诱发出血的可能性。(3)2组试验后伤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伤肢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能够改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液高凝状态,激活纤溶系统,调节血液流变学状态,预防伤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又能降低诱发出血的可能性,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并DVT患者应用尿激酶股动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60例患者分别采用尿激酶30万U患肢股动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5000U每日1次皮下注射与单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7d、14d时的治愈率及7d时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脑出血加重、再出血及其它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尿激酶股动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并DVT患者优于单用低分子肝素,安全有效,降低了肺栓塞和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董春锋  王苏杭 《医学综述》2012,18(16):2673-267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00例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观察组)及200例术后未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及术后患肢皮下血肿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肢皮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同时不增加患肢术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注射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与口服利伐沙班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抽签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一组患者注射LMWH(置LMWH组),另一组患者口服利伐沙班(利伐沙班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伤口引流量、血红蛋白下降水平以及不同时间段血小板计数(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水平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DVT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术后出血量、伤口引流量、血红蛋白下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MWH组患者术后DVT发生率为13.33%与利伐沙班组15.56%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LMWH素和利伐沙班均能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且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管(PICC)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特点。方法2008年12月-2010年8月。安医大一附院NICU对3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中心静脉置管PICC治疗,经过精心护理,疗效满意。21例经贵要静脉,5例经头静脉,6例经正中静脉,5例经腋静脉,2例经颞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PICC),术后及时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观察输液天数及并发症。结果3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均置管成功,留置时间最短的是3d,最长的是57d,平均置管留置时间为29.6d,自动出院2例,死亡2例,脱管1例,阻塞3例(溶栓后恢复正常),机械性静脉炎5例(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PICC置管术操作方便,能安全有效地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静脉通道可靠,并发症少,可选择血管多,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