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中下颈椎前路内固定装置——新型翼型钛网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产品初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25具新鲜青年男性尸体颈椎标本,制成5种状态脊柱功能单位(FSU)的试验模型:正常颈椎组、失稳颈椎模型组、髂骨植骨组、钢板+髂骨植骨组和新型翼形钛网组,每组5具标本。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分析系统依次测定各组在不同运动状态下颈椎节段(C4-6)运动范围(ROM)变化,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新型翼形钛网组与单纯髂骨组、钢板+髂骨组对失稳颈椎的稳定作用。结果生物力学测试表明,新型翼形钛网内固定系统可以对失稳颈椎提供有效的稳定作用,与失稳颈椎节段的运动范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抗前屈和抗后伸功能超过正常颈椎(P<0.05),而其抗旋转抗扭曲功能与钢板系统存在一定差距(P<0.05)。 结论新型翼形钛网内固定系统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以对中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提供有效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三种颈椎前路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文为回顾性研究。将2000年1月至2006年1月1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A、B、C三组:A组采用前路减压单纯髂骨植骨术式治疗,其中双节段32例,3节段18例;B组采用植骨融合并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式治疗,其中双节段33例,3节段19例;C组采用钛网并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式治疗,其中双节段36例,3节段22例。术后定期随访及拍摄X线片,观察疗效、椎间高度、颈椎前弯曲度和融合情况。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2年,经过随访,A组植骨融合率为83.1%,B组植骨融合率为96.7%,C组植骨融合率为96.4%。终访时,A组平均椎间高度和颈椎前弯曲度较术后2周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3.06,P<0.05),B组和C组之间差异则不具有显著性意义(F=2.42,P>0.05)。A组与B和C组之间远期疗效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F=3.15,P<0.05),B组和C组之间远期疗效之间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F=2.32,P>0.05)。结论单纯髂骨植骨方法简单,但并发症较多。颈椎前路钢板植骨融合内固定和钛网并前路钢板内固定,固定牢固,符合颈椎生物力学特性,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后部不同结构对胸椎脊柱稳定性中的作用。方法选用9具带有8 cm肋骨的湿润成人尸体胸椎标本(T7~T10),依次对同一标本T8~T9节段进行单侧小关节突关节及半椎板切除、单侧肋椎关节切除、后部韧带复合切除体及全椎板切除、双侧关节突关节切除、双侧肋椎关节切除共5种切除模型,对标本进行生物力学实验测试并记录各模型在5 N.m载荷下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轴向旋转6个方向的运动范围(ROM),将各模型ROM值分别与完整标本ROM值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结果与完整胸椎标本比较,单侧小关节突关节及半椎板切除后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轴向旋转方向上的ROM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双侧小关节突关节切除后,前屈/后伸、左右侧弯、轴向旋转方向上的ROM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后部韧带复合体切除后在前屈/后伸及轴向旋转方向上的ROM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切除双侧肋椎关节后胸椎在6个方向上的ROM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胸椎,小关节突关节在前屈/后伸和轴向旋转功能稳定性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单侧小关节突关节及半椎板切除后对稳定性的影响并不显著,后部韧带复合体在前屈/后伸时的稳定性中起到了控制作用,肋椎关节是胸椎脊柱功能单位机械性能中最为重要的后部稳定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化人工颈椎复合关节系统(artificialcervical joint complexACJC)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在前期设计的基础上,以及通过测量工作得到的关于正常人体颈椎解剖和运动学参数,优化ACJC.新鲜的人体颈椎标本14具,随机取出7具作为正常颈椎组,在MTS858Mini Bionix II生物材料实验系统进行稳定性实验并测定各节段椎间活动度.随后将标本随机分为钢板固定组和假体植入组,每组7例,对每组标本分别进行实验前处理:钢板固定组依次行前路C5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假体植入组依次行C5椎体次全切、假体植入术.试验同正常颈椎组.结果:稳定性实验显示假体植入组与正常颈椎组相比,下颈椎在三维六自由度的ROM均无显著差异.而钢板固定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中的活动范围(ROM)均小于显著其余两组.手术节段活动度测定显示,钢板固定组的各向ROM均显著小于其余两组,而假体植入组仅在后伸运动中ROM显著大于正常颈椎组,其余活动中均与正常颈椎组无显著差异.临近椎间活动度测定显示,三组间下位椎间隙活动度无显著差异;对于上位椎间隙,假体植入组与正常颈椎组无显著差异.钢板固定组前屈、后伸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颈椎前路动态钢板相比刚性固定钢板在促进载荷分享及减少对临近节段的影响方面存在优势,但以往的生物力学研究没有观察跟随载荷的影响。本研究应用跟随载荷于单节段颈椎椎体次全切手术的生物力学测试,评估其对不同前路钢板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15具新鲜冷冻人颈椎标本(C3~7)被随机平均分成刚性固定钢板组、平移动态钢板组、和旋转动态钢板组,在100 N跟随载荷及无跟随载荷下完成目标扭矩为2.0Nm的前屈、后伸、侧屈与轴向旋转测试。跟随载荷的应用与无压缩载荷相比减少了C4/6的ROM,增加了C3/4的ROM,增加了所有钢板前屈运动过程中的应力遮挡,但对平移钢板而言没有统计学意义。跟随载荷的应用相对增加了所有钢板的载荷遮挡与临近节段的运动,但同时增加了平移动态钢板相对其他钢板而言在载荷分享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椎间融合器高度对颈椎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选取30具羊颈椎标本,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具,其中1组为对照组,另外2组为观察组1和2。观察组都进行椎体中部切除术,再植入高度为3-6 mm规格的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比较各组在受到前屈、后伸、侧屈及压缩不同作用力时颈椎的变化情况。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当P0.05时,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1和2的总体位移和应变均分别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和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椎间融合器高度为3mm颈椎生物力学的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生物力学方法建立下颈椎不稳的动物模型,以研究单节段下颈椎前路手术术前和术后相邻不稳节段椎间盘内的压力变化。方法 将12例成年雄性山羊纳入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例。实验组建立下颈椎不稳的动物模型,模拟行C5~6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完成标本制备。用生物力学机测试加载生理负荷(2N.m)的前屈、后伸及轴向旋转状态下与融合节段相邻节段椎间盘内的压力变化,实验结果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与术前相比,在前屈、后伸和轴向旋转3种状态下,实验组成年雄性山羊下颈椎固定融合术后,椎间盘内压力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前屈和后伸状态下,实验组术前单节段椎间盘内压力大于对照组(P<0.05),轴向旋转状态下,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第4个月实验组成年雄性山羊下颈椎屈伸活动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前屈、后伸及轴向旋转运动状态下,实验组成年雄性山羊椎间盘内压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下颈椎固定融合术前和...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设计一种新型可伸缩的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收集新鲜成人颈椎标本(C1-T1)6具,采用朱青安方法分别比较A、B、C、D、E组即完整组、破坏组、自体髂骨植骨加AO钢板固定组、自体髂骨植骨AO钢板及后路棘突钢丝固定组与椎弓根钉固定组在前屈(flexion)、后伸(extension)、左/右侧弯(1ateral bending)及左/右旋转(rotation)6种运动状态下角位移,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结果 固定后3组脊柱受试单位在6个方向负载状态下的ROM较破坏组明显减少,3组内固定受试组均能达到有效的生物力学固定效果。但下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组比前路髂骨植骨AO钢板固定组更能减少生理载荷下的ROM(P〈0.05)。而前路髂骨植骨AO钢板及后路棘突钢丝固定组与下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间的ROM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新设计的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器械能提供有效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椎体开槽减压及植骨对颈椎运动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取新鲜尸体标本8具,对每一具标本先后进行正常顶柱。前路椎体开槽和开槽后植骨3种工况测试,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对颈椎标本施加2.0Nm的纯力偶矩产生颈椎生理范围的运动。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及脊柱运动分析程序测量C4-5及C5-6在载荷条件下三维六自由度的稳定性。结果 颈椎前路开槽减压后,减压节段的稳定性明显降低。表现为减压节段屈伸,侧弯及旋转活动度加大。植骨后前屈活动度下降,但稳定性较正常差。结论 颈椎开槽后稳定性明显降低。植骨后椎间高度增加,椎间活动度减少即稳定性增加,但较正常差。  相似文献   

10.
两种颈椎前路自锁钢板对维持脊柱稳定性的随访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罗飞  许建中  王序全  周强 《重庆医学》2005,34(7):986-987
目的观察Orion、Zephir两种颈椎前路自锁钢板对维持术后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对我院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41例的患者术后进行12~36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结果 38/41例(92.7%)患者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1例Orion钢板螺钉松动,其余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Ⅰ期骨性融合.在最长36个月的长期观察中未发现融合椎体相临节段明显的退行性变及钢板下骨质疏松.结论两种椎前路自锁钢板均固定可靠、植骨融合率高、并发症少,能保证颈椎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效果及对颈椎活动度与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对实施手术治疗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CDF组28例、ACCF组3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 Orthopaedic Assoctiation,JOA)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并对术前术后两组患者的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等指标进行观察记录。 结果ACCF组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AC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手术时间显著低于ACC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时ACDF、ACCF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时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ACDF、ACCF组患者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3个月时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患者未发生并发症,ACCF组发生声音嘶哑3例、切口感染2例、植骨未融合1例;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CDF与ACCF可显著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两者效果相当,但ACDF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带锁与非带锁颈椎前路钢板螺钉系统的即刻固定强度和抗疲劳强度。方法:采用CSLP和Orion两种颈椎前路带锁钢板与Acroplate非带锁钢板固定于新鲜颈椎椎节。带锁钢板测定锁定和非锁定状态;非带锁钢板测定单侧椎体皮质骨固定和螺钉穿透椎体前后侧骨皮质两种长度。测定其即刻固定强度,抗疲劳强度和钢板螺钉的抗拉出强度。结果:锁定状态的CSLP和Orion系统的即刻固定强度和抗疲劳强度均显著高于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两种钛笼植入方法对颈椎生理弧度的影响.方法:选用7具成年防腐尸体颈段标本,术前作为空白对照组;C5、C6椎体次全切除后将钛笼剪成相关长度不预弯植入减压骨槽中作为非预弯组;最后将不预弯钛笼取出,将预弯的钛笼植入相应标本后作为预弯组.3组均拍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弧度、手术节段椎间角度及手术节段椎间高度.结果:钛笼预弯组的颈椎弧度及手术节段椎间角度均较钛笼非预弯组和空白对照组有显著改善(P<0.01);钛笼非预弯组的颈椎弧度及手术节段椎间角度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钛笼预弯组与钛笼非预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钛笼预弯植入可以很好地恢复颈椎的生理弧度.  相似文献   

14.
前路钉板系统在颈椎骨折脱位早期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钉板系统在早期颈椎前路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对115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颈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钛钢前路颈椎锁定钢板(AO系统,Spine-tech,Orion系统)内固定,结果:除1例皮肤伤口感染,1例术后出现喉返神经牵拉现象外,其余术中,术后无并发症,未见螺钉钢板松动,肿出,断裂现象,术后病人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早期前路减压手术疗效满意,神经功能改善明显;前路颈椎钉板系统操作安全,简单,材料相容性好,内固定确实,为早期行颈脊髓前路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对比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和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OPLL术后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9月至2017年12月,采用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82例,采用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132例。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82例行椎板切除减压融合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椎管成形术组132例行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全部214例患者术后获得24个月的随访,平均(36±8)个月;通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24个月随访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24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测量患者术前、术后24个月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计算颈椎曲度指数(CCI)、颈椎矢状位平衡指数(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SVA)及颈椎活动度(ROM)。结果2组术后24个月随访JOA评分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2组间术后JOA评分及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24个月随访ROM均较术前丢失(P<0.05),但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ROM丢失度比椎管成形组大(P<0.05)。24个月随访时,2组患者CCI与术前比较显著降低,椎管成形组患者CCI低于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P<0.05),2组患者CCI丢失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C2-7SVA与术前比较显著增加(P<0.05),椎管成形组患者C2~7SVA高于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P<0.05),椎管成形组患者C2-7SVA增加值高于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P<0.05)。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术后轴性症状1例,C5神经根麻痹2例;椎管成形术组术后轴性症状3例,C5神经根麻痹4例;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组术后轴性症状、C5神经根麻痹及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椎管成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与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OPLL,在临床神经功能改善,颈椎曲度改善等方面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尽管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术在颈椎活动度保留方面不如颈椎椎板成形术,但在维持颈椎曲度、矢状位平衡方面优于椎管成形术,并可以进行术后早期康复锻炼,提高生活质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前路钉板系统在颈椎骨折脱位早期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钉板系统在早期颈椎前路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 115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颈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钛钢前路颈椎锁定钢板 (AO系统 ,Spine -tech ,Orion系统 )内固定。结果 :除 1例皮肤伤口感染 ,1例术后出现喉返神经牵拉现象外 ,其余术中、术后无并发症 ,未见螺钉钢板松动、脱出、断裂现象 ,术后病人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早期前路减压手术疗效满意 ,神经功能改善明显 ;前路颈椎钉板系统操作安全、简单、材料相容性好 ,内固定确实 ,为早期行颈脊髓前路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7.
背景: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近年来在脊柱外科领域广泛应用。它具有保留手术节段活动,保留置换节段的生物力学环境,减少临近节段退变等优点。尽管颈椎人工间盘置换的短期临床效果已经得到了肯定,但是中期的临床效果尚缺乏报道。 材料与方法:对2003年12月到2006年1月行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的50例患者进行了随访。其中单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39例,双节段颈椎人工间盘置换11例。随访时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50.9岁)。随访时间36.0-55.63个月,呈偏态分布,中位数为41.85个月,四分位数间距为8.71个月。。记录患者症状、神经系统体征及影像学情况。 结果:JOA评分中位数术前为14.0,末次随访时为16.5,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改善率中位数为92.17%。末次随访置换节段过屈过伸活动度8.56°±4.76°与术前置换节段过屈过伸活动度10.4°±4.97°呈正相关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r=0.33)。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与术后三个月7.52°±3.37°相比略有增加,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中立位置换节段的曲度-0.96°±6.52°与末次随访时中立位置换节段的曲度-2.65°±7.95°有相关性(r=0.53,P<0.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中立位置换节段的终板间夹角为2.61°±4.85°与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的中立位假体终板间夹角0.71°±6.41°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3年随访的疗效是满意的,颈椎置换节段的生理运动范围及生物力学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持。  相似文献   

18.
两种颈椎前路带锁钢板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颈椎前路带锁钢板螺钉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AO和Orion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治疗颈椎骨折脱位、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椎体肿瘤36例,随访7-24个月,观察各固定系统固定颈椎节段的稳定性、颈椎融合程度及相应的并发症。结果两种钢板螺钉系统固定颈椎节段后患者脊髓功能治疗有效率无显著差别(P=0.876),治疗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提高分数无显著性差别(P=0.698);植骨一期融合率无显著性差别(P=0.760),并发症出现率无显著性差别(P=0.819)。AO钢板系统固定螺钉打入角度较难控制,技术要求较高。结论AO与Orion颈椎前路钢板螺钉固定系统固定效果良好,后者更易操作。  相似文献   

19.
无脊髓损伤的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无脊髓损伤的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9例无脊髓损伤的陈旧性下颈椎骨折或者骨折脱位患者,采用经前路伤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复位、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及Orion^TM钢板固定或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切开复位,椎间融合加Orion^TM钢板固定融合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全部病例经随访观察,症状获得改善,7例完全恢复,2例残留手指麻木。术后6个月全部返回工作岗位。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对于无脊髓损伤的陈旧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宜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切开复位、椎间融合加钢板内固定的方法,最大限度保留活动节段,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对于无脱位的骨折宜采用单纯前路手术,除可达到减压、复位、恢复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外,更重要的是可重建颈椎即刻稳定性,对防止继发性脊髓损伤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正常人体下颈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后及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术(ACCF)后活动度(ROM)和相邻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变化。方法建立正常人体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与已发表的关于颈椎ROM的文献相对比,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模型验证成功后,建立下颈椎ACDF、ACCF模型,并对比正常颈椎、ACDF及ACCF术后ROM和相邻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变化。结果所建立的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各个方向上的ROM与已发表研究所测得的ROM数值基本吻合,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ACDF和ACCF术后总体ROM和融合节段ROM显著低于正常下颈椎。ACDF及ACCF术后相邻节段各个方向的ROM显著高于正常下颈椎。ACDF、ACCF术后相邻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应力峰值在各个运动方向上高于正常下颈椎组。结论颈椎融合术后总体ROM减少、相邻节段ROM增加,并且相邻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应力峰值升高,显著改变了颈椎的正常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