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与B超诊断120例腹部创伤患者的准确率.方法 选取120例腹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对其进行腹部CT和B超的扫描检查,然后给予手术治疗,并将手术最终诊断与影像学检查诊断对比,分析比较CT与B超诊断患者腹部创伤的准确性.结果 B超诊断脾脏损伤时的准确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CT检查则在肾脏、肠系膜损伤、胃肠穿孔的准确率明显高于B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诊断肝脏及胰腺损伤时无明显差异.结论 CT和B超检查均可有效辅助诊断腹部创伤疾病,B超可较准确诊断脾脏损伤,而CT诊断腹部空腔脏器及肠系膜损伤的准确率更高,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更具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魏健体 《中外医疗》2014,(26):98-99
目的回顾性分析76例腹部闭合性损伤小肠破裂的临床资料,并探讨诊断腹部闭合性损伤小肠破裂的方法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该院收治的7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B超、诊断性腹膜穿刺、腹部X线检查(透视和/或腹部立、卧位平片)以及CT检查,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剖腹探查64例,腹腔镜探查12例,均发现有不同程度的小肠破裂,视损伤程度均给与相应的手术处理方式;部分患者同时合并腹部其他脏器的损伤和/或腹部外其他器官的损伤,均同时或相继予以相应的处理。结果该组76例患者,诊断性腹腔穿刺(一次或二次及以上)阳性率68.6%(52/76),B超的阳性率57.5%(44/76),X线及CT检查的阳性率84.2%(64/76),与腹腔穿刺、B超对比,X线及CT检查阳性率较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4例治愈,并发切口脂肪液化3例,切口感染4例,肠粘连8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例。结论腹部闭合性损伤小肠破裂患者病情多较复杂且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及时、快速和正确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明显提高治愈率,X线及CT检查阳性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9年3月经手术治疗的51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RT临床表现多为腹部包块、腹痛、消化道症状;B超、CT及MRI诊断率较高;病理检查示良性25例,恶性26例;手术完整切除32例,联合脏器切除15例,姑息切除3例,不能切除1例;随访39例,复发11例。结论B超、CT及MRI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肿瘤完整切除,必要时行联合脏器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复发性的腹膜后肿瘤仍应争取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4.
Tian XP  Bi DY  Zhang FC  Zeng XF  Yu MX  Tang FL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5):1035-1039
目的了解我国慢性主动脉周围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8例确诊慢性主动脉周围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8例中男∶女=4.5∶ 1,平均年龄52.8岁.结果 28例中20例(71.4%)为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5例(17.8%)为炎性腹主动脉瘤,3例(10.7%)为主动脉瘤周围腹膜后纤维化.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9例(35.7%)、腰痛7例(25%)、体重减轻7例(25%)、腹胀5例(17.8%)和下肢浮肿5例(17.8%).CT和MRI检查发现腹膜后软组织影.10例患者是经病理学检查确诊.17例(85%)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经B超声检查发现有肾积水,7例经B超声检查发现为腹主动脉扩张.20例中有8例进行手术治疗,17例采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和/或他莫昔芬治疗.1例合并强直性脊柱炎,1例合并未分化结缔组织疾病.无并发其他器官纤维化疾病者.5例炎性腹主动脉瘤患者均有典型影像学表现,其中3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3例动脉瘤周围腹膜后纤维化患者均被误诊为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或腹主动脉瘤.结论慢性主动脉周围炎是一种罕见自身免疫性风湿病,以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为最多见.无特异临床症状,但可以合并自身免疫性风湿病或自身抗体,确诊有赖于影象学证据和病理学检查.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或他莫昔芬可以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手术切除的方法,提高诊断与手术成功率。方法对12年间手术治疗的103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部及腰部疼痛78例,占75.73%,腹部包块96例,占93.20%。B超检查诊断率为98.06%,CT为100%。良性肿瘤占40.78%,恶性占59.22%。手术切除(全部或大部分)肿瘤83例,占80.58%,其中联合其它腹部脏器切除22例,占手术切除的26.51%,术中死亡1例,占全组病例的0.97%。结论对不明原因的腰腹部疼痛的病人应提高警惕。B超及CT检查是诊断原发性后腹膜肿瘤最为有效的辅助手段。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恰当的麻醉方式及手术切口,正确判断肿瘤及包膜,避免及有效控制大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物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9~1999年收治的26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物患者的诊断与治疗。结果首发症状为单纯腹部包块15例(57.7%),体检发现腹膜后肿物5例(19.2%),肿块伴腹痛2例(7.7%),肿块伴发热3例(11.5%),妇科手术时发现1例;良性肿瘤13例,恶性肿瘤12例,腰大肌血肿1例;B超检查24例,CT检查25例;完整切除20例(76.9%),姑息切除4例(15.4%),未手术1例(3.8%),插管化疗1例(3.8%)。结论组织来源多样性是原发性腹膜后肿物的突出特点,本组良、恶性肿物发病率各半。B超和CT对肿物定位的准确度较高,对定性诊断也有一定帮助。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闭合性腹部外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检查对闭合性腹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腹部闭合性外伤的病人作CT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兼与手术对照。结果:60例腹部外伤CT发现腹腔积血42例,腹膜后血肿10例,肝脏损伤16例,脾脏损伤20例,肾脏损伤8例,小肠损伤3例,肝脾复合伤5例,肝脾肾复合伤3例。15例加作增强扫描,其中4例提示脏器血供障碍。38例做手术探查,CT检查结果与手术完全相符35例,符合率92%。结论:CT对腹腔脏器挫伤或撕裂、腹腔积血或腹膜后血肿及脏器包膜下血肿等闭合性腹部外伤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指导临床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腹膜后纤维化五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纯  邵天松  过刚  骆宾 《北京医学》2001,23(1):54-54
腹膜后纤维化比较罕见,易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5例腹膜后纤维化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见附表   讨 论   1.腹膜后纤维化是以腹膜后纤维组织增生为特征的疾病,以腹膜后脏器受压为主要表现,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占总数的1/3,多因药物、肿瘤、外伤等引起,本组1例为恶性肿瘤所致。原发性占总数的2/3,病因不明,多认为是全身免疫系统疾病的一种局部表现,本组4例无明确病因。腹膜后纤维化好发于中年,主要表现为腹部、胁部钝痛及厌食、少尿、发热、浮肿、体重减轻等。体征为腹部饱满或触及肿物。本组5例,男3例,女2例,年龄37~51岁,均有腹部或腰部疼痛,3例可触及肿物,2例下肢及会阴部水肿,体重减轻4例。   2.腹膜后纤维化无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比较困难。我们认为,如果患者出现腹膜后肿物和肾盂积水,除考虑肿瘤和结石外,还应想到腹膜后纤维化。B超和CT是很有价值的诊断方法。B超可显示肾盂积水和腹膜后肿物,CT可发现纤维化的板块病灶。本组5例B超均发现肾盂积水和腹膜后肿物,2例术前CT诊断为腹膜后纤维化。对B超和CT不能鉴别的腹膜后肿物常需依赖剖腹探查,本组5例均行剖腹探查,均见后腹壁大面积板块,且病理证实为腹膜后纤维化。   3.腹膜后纤维化的治疗分为手术和激素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腹膜后脏器受压,其中主要是输尿管的压迫,因为纤维板块压迫双侧输尿管可致肾功能衰竭。常用的手术方法有:①输尿管松解术。②保护松解后的输尿管。例4行输尿管松解术,我们的体会是,分离出板块包裹的输尿管和血管十分困难,极易出血,效果不佳,患者出院后5个月死于肾功能衰竭。例5为直肠癌继发腹膜后纤维化,术中发现大部分肠管、输尿管均在板块中,双侧输尿管置导管,2周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对于原发性腹膜后纤维化行激素治疗,效果满意。本组前3例术中发现输尿管均在板块中,BUN高,用甲基强的松龙静脉滴注,第1周200mg/d,每周递减40mg,至第5周为40mg/d,然后转为口服强的松龙,第1个月4片/d,每月减少1片,至第4个月为1片/d,维持2个月。激素治疗的3例出院时CT复查均见板块明显变小变薄,肾盂积水缓解,肾功能改善。3例半年后随访,2例CT未见板块,无肾盂积水,BUN正常,另1例可见明显缩小变薄的板块,轻度肾盂积水,BUN 10.4mmol/L;2例2年后随访,CT未见板块,无肾盂积水,BUN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手术方式,以及复发病例治疗方法。结果首发症状多为腹部肿块。B超及CT诊断率为96.7%和100%。肿瘤完全切除率为64.5%,复发率45%。结论发现腹部无症状性肿块要考虑本病,B超及CT是首选检查方法,实施完全切除及整块切除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也是复发病例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腹部闭合性损伤65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闭合性腹部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对65例腹部闭合性损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人均做了相应的辅助检查,腹腔穿刺是确诊的主要检查手段,部分病人选择性地做了腹部B超、CT和X线检查。其中50例进行了手术治疗,分别施行脏器修补或全部、部分切除。治愈62例,死亡3例。结论早期全面检查,联合腹腔穿刺、B超、X线及CT可提高早期诊断率。早期抗休克治疗,及早手术,合理联合应用抗生素,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和MRI诊断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患者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腹痛、背痛、下肢浮肿、消瘦乏力等;CT表现为腹膜后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有纤维性斑或异常软组织包块;MRI检查发现患者腹膜后硬化斑块、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在T1和T2图像中的密度不同:经CT和MRI诊断患者呈现出不同的影像学分期。结论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临床表现复杂却不特异.其诊断主要依靠CT和MRI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2.
王洁妤 《疑难病杂志》2009,8(7):400-402,F0003
目的探讨老年腹膜后纤维化(RPF)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6例老年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RPF的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为输尿管梗阻并肾盂积水,肾功能不全,高血压,贫血,腰背痛。实验室检查可见贫血(13例)、白细胞异常(3例)、ESR增快(26例)、血清肌苷及尿素氮增高(22例)、尿蛋白阳性(21例)等。腹部CT及超声检查均提示腹膜后增生性软组织密度影,MRU检查及血管CT检查可发现合并症。病理检查均可见纤维化病变,经手术和激素治疗,死亡15例,存活11例。结论老年人腹膜后纤维化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确诊需手术和病理学检查,晚期治疗以解除尿路梗阻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腹膜后纤维化的CT表现,提高此少见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总结我院1993年3月至2008年4月间经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纤维化(RPF)病例6例,分析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其中3例同时行CT增强扫描,2例行X线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结果:临床症状主要是腰背痛、腹痛4例及尿路梗阻、肾盂积水2例,伴有血沉(ESR)、免疫球蛋白G(IgG)、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肾功能异常。CT表现:6例病变位于腹膜后,弥漫型5例,肿块型1例。CT平扫可见腹膜后密度较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CT检查是发现和诊断腹膜后纤维化的主要手段,结合临床表现,能提高对腹膜后纤维化少见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技能。  相似文献   

14.
唐明 《当代医学》2011,17(7):6-8
通过分析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Fibrosis,RPF)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加深对此少见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水平。RPF临床症状主要以腰背、腹痛及尿路梗阻为首发症状,常伴有以血沉(ESR)、免疫球蛋白G(IgG)、C反应蛋白(CRP)增高及肾功能异常。影像表现病变位于腹膜后,呈肿块或弥漫。CT平扫见腹膜后密度较为均匀或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显示不同程度强化;MRI在T1WI呈低信号,而在T2WI则信号强度不等。CT和MRI在RPF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并能进行分期及疗效监测,X线和B超对RPF的诊断起辅助作用,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能提高对RPF此类少见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32例PR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PRT主要症状包括腹部包块和腹痛、腹胀,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有效检出肿瘤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案。132例患者中行肿瘤完全切除术99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术14例,肿瘤部分切除术17例,因患者个人原因拒绝手术16例。PRT患者术后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3.97%、79.09%、53.96%。结论:综合运用各种影像学检查并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是PRT诊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dilpathic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在辽健集团本钢总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并诊断为RPF 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1例。4例患者行输尿管支架术,所有患者均加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对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相关指标、影像学检查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例患者反复低热,4例有腹痛等临床症状,5例肾功能不全。7例患者行常规CT检查均呈现腹膜后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包绕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输尿管,病变位置与其周围组织没有清楚的界限。其中6例行CT扫描增强后,轻中度强化5例,无明显强化1例。治疗前7例患者ESR、CRP、IgG4、Cr、BUN、i-PTH、CysC均值均高于正常,治疗3个月后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腹部CT发现腹膜后软组织肿块影范围较前均减小。结论 RPF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腹部影像学检查发现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髂动静脉、输尿管等周围存在包块或包裹可协助诊断,必要时行组织活检明确诊断。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对该病有效,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附244例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PT)的最佳诊断和治疗手段。方法 对经病理学证实的244例PRPT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影像学检查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①PRPT中的主要症状为腹部包块(61.3%)和腹痛(25.8%);无症状早期病例21例(8.6%);②恶性腹膜后肿瘤以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和纤维肉瘤最多见,良性中以畸胎瘤最多见;③影像学检查腹部平片阳性发现率仅为28.2%,消化道钡餐或钡剂灌肠检出率68.7%,B超检出率为86.9%,CT检查阳性发现率为92.1%;④良性肿瘤手术完全切除率为91.5%,恶性肿瘤为51.2%,无症状的恶性PRPT为85.7%。结论 PRPT早期诊断困难,B超和CT是诊断PRPT的最好方法,手术切除是治疗PRPT的主要手段,对复发性PRPT应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8.
Retroperitoneal hemangiopericytom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troperitoneal hemangiopericytoma is a kind of uncommon tumor. We report a case of 41-year-old man who was diagnosed retroperitoneal tumor without significant symptoms by abdominal ultrasonography. Abdominal CT and MRI scans show a 6 cm × 5 cm solid tumor delineated clearly from adjacent organs. Excision of the tumor was performed and the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confirmed the diagnosis of hemangiopericytoma.
  相似文献   

19.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idiopathic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 may be a consequence of 'healed' retroperitoneal lesions of systemic Weber-Christian disease. However ureteric obstruction which is the hallmark of idiopathic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 has not been described in systemic Weber-Christian disease. We report a patient with systemic Weber-Christian disease who, during a relapse, developed bilateral ureteric obstruction which resolved when the Weber-Christian disease remitted. The radiological appearances were consistent with a diagnosis of idiopathic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 but the clinical course was slightly atypical in that the ureteric obstruction resolved completely and rapidly. Ureteric obstruction can complicate systemic Weber-Christian disease and this observation gives support to the hypothesis that idiopathic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 is related to systemic Weber-Christian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