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和探讨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入选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于我中心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根据原发病分为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组和非糖尿病腹膜透析组,收集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生化结果和透析相关指标,应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460例随访腹膜透析患者中,糖尿病肾病患者64例(13.9%)。糖尿病肾病患者平均年龄高于非糖尿病者,分别为(63±13)岁和(45±16)岁(P<0.001)。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高于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而血清白蛋白水平及前白蛋白水平低于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P<0.01)。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的甘油三酯和标准蛋白分解率(nPCR)也低于非糖尿病腹膜透析组(P<0.05)。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甲状旁腺激素、钙磷水平、胆固醇水平、随访时间、透析充分性和残余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肾病和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第1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73.3%和90.7%(P<0.05),第2年分别为61.8%和82.5%(P<0.05)。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低于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分别为24.6月和30.1月(P<0.05)。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死亡风险为非糖尿病腹膜透析患者的2.449倍。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年龄和血清白蛋白是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透析开始时的年龄大,易发生营养不良和微炎症状态。年龄和营养不良是影响腹膜透析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糖尿病肾病腹膜透析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首次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为首次PDAP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于我院腹膜透析中心随访的患者资料。将上述时间内首次发生腹膜炎的患者定义为腹膜炎组,从未发生过腹膜炎患者定义为非腹膜炎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和实验室指标,多因素分析首次PDAP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原发病、年龄、体质量、婚姻状况、置管方式、腹透方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炎组女性患者比例、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比例高于非腹膜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紧急起始透析方式选择、透析月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炎组治疗失败患者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白蛋白、胆固醇、尿素氮、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炎组患者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甘油三脂低于非腹膜炎组(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女性、紧急起始血液透析、透析龄≥36个月、血红蛋白偏低为首次PDA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紧急起始血液透析、透析月龄≥36个月等为首次PDAP的危险因素,积极建立此类高危人群档案,强化管理,对腹膜炎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微炎症状态、钙磷代谢的影响。 方法 纳入 2016 年 1 月至 2018 年 1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110 例尿毒症患者为受试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血液透析组、腹膜透析组各 55 例。 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前、透析6 个月后微炎症状态指标[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 C 反应蛋白(hs-CPR)],营养状态相关指标(血肌苷、血白蛋白、尿量)以及钙磷循环(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结果 透析治疗 6 个月后,两组患者 hs-CPR、IL-6、TNF-α 水平均较透析前显著降低(P 均<0.05),且腹膜透析组上述指标变化更为显著(P 均<0.05);两组患者血肌酐水平、尿量均较透析前降低(P 均<0.05),血白蛋白水平均较透析前升高(P 均<0.05),腹膜透析组上述指标变化更为显著(P 均<0.05);腹膜透析组患者血钙、血磷水平均较透析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组患者血钙水平较透析前明显下降,血磷水平明显上升(P 均<0.05);两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均明显下降(P 均<0.05),且血液透析组与腹膜透析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均可有效改善尿毒症患者微炎症状态与营养状态,相比之下腹膜透析改善效果更佳,且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钙磷代谢调节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云南地区非卧床持续腹膜透析(CAP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云南省不同地区医院1 a内就诊的270例CAPD患者,进行12个月的随访,按有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分成未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组(178例)和发生心血管事件组(92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人口学调查资料、临床资料、生化指标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学历程度、原发病、透析龄、血清尿素氮(BUN)和血清肌酐(Scr)方面并无差异(P>0.05).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组患者在血红蛋白(Hb),总KT/V水平方面均低于未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组(P<0.05),而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方面均高于无心脑血管事件组(P<0.05).结论云南地区CAPD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与多因素有关,其中血压控制情况、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肾性贫血的相关性。方法:以2020年1—10月在我院接受维持性透析的100例CK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血红蛋白(Hb)水平将患者分为肾性贫血组与非肾性贫血组。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肾性贫血指标与透析相关指标、NT-proBNP水平的相关性;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肾性贫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00例透析CKD患者中发生45例(45.0%)肾性贫血。两组患者的每周透析时间、NT-proBNP、血磷、血钙、血白蛋白、Hb、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与每周透析时间、血白蛋白呈明显正相关(P<0.05),与NT-proBNP呈明显负相关(P<0.05)。血细胞比容与每周透析时间、血钙、血磷、白蛋白呈明显正相关(P<0.05),与NT-proBNP呈明显负相关(P<0.05)。低白蛋白、高NT-proBNP水平是透析CKD患者发生肾性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透析CKD患者NT-proBNP与Hb呈负相关,低白蛋白、高NT-proBNP是肾性贫血的危险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透析患者在透析治疗后的血清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98例透析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iPTH水平,并横断面调查透析患者的骨痛情况及超声检查甲状旁腺。结果透析患者血清iPTH水平与血磷、透龄及血白蛋白均呈正相关(r=7.465,P0.001;r=4.523,P0.02;r=7.437,P0.001)。HD组血磷及iPTH水平较PD组明显增高(P0.002、0.005),HD组血磷≥2.6 mmol/L的患者血清iPTH水平较2.6 mmol/L的患者血清iPTH水平明显增高(P0.05),透析≥3年的血清iPTH水平比3年的明显增高(P0.05),而PD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患者血白蛋白≥3.5 g/L较3.5 g/L的血清iPTH水平明显增高(P0.05)。HD组骨痛及甲状旁腺瘤发生率明显高于PD组(分别为46.6%和4.8%,X2=19.390,t0.005;10.5%和0%,X2=4.597,t0.05)。HD组有骨痛患者较无骨痛患者的血清iPTH水平明显增高(P0.01)。结论 HD对血清iPTH的清除明显低于PD,骨痛及甲状旁腺瘤发生率也较高,HD 3年以上且血磷≥2.6 mmol/L的患者更应该注意继发性甲状旁腺素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心血管疾病(CVD)的相关性,以及发生CV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97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根据有无合并CVD并发症分为2组,回顾性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并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模型分析数据。结果:CVD组患者血UA水平明显高于无CVD组(P<0.01),且2组患者的透析时间、空腹血糖、平均动脉压(MBP)、总胆固醇(T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血UA、MBP、TC水平与CVD的发生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UA、MBP、TC水平是CV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矿物质和骨代谢水平,并探讨控制方法。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我院血透中心61例MHD患者矿物质和骨代谢情况,以全段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分组比较,分析高PTH的危险因素,并对高磷与各指标之间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61例MHD患者血磷达标率40.98%;校正血钙达标率59.02%;钙磷乘积达标率62.9%;血PTH达标率21.31%。PTH水平分组分析显示高磷、长透析龄与高PTH水平相关,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透析龄、血磷与PTH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我院MHD患者矿物质和骨代谢水平达标率低。长透析龄、高血磷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发生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52名腹膜透析患者,根据血尿酸情况将患者分为高尿酸血症组和正常血尿酸组,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高尿酸血症112例(73.7%)。高尿酸血症组的血钾、高血压史、血尿素氮、血清肌酐、血磷、i PTH、甘油三脂水平均较正常尿酸组升高(P均<0.05);而年龄、血钠、血红蛋白、血白蛋白、前白蛋白、血钙、血清铁、总蛋白、hs CRP、空腹血糖、血总胆固醇、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KT/V、PET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血尿酸水平与血钾、血尿素氮、血磷呈正相关(P<0.05)。结论腹膜透析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生率高,血尿酸与血钾、血尿素氮、血磷密切相关,及时纠正高尿酸血症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2种不同的透析方式对尿毒症病人钙磷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52例尿毒症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膜透析组病人28例,血液透析组病人24例,测量病人治疗不满1个月(治疗0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的甲状旁腺激素、血磷、血钙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2组透析病人的异常情况发生率.结果:腹膜透析组治疗0个月和治疗6个月的血磷均低于血液透析组(P<0.05);腹膜透析治疗0个月时甲状旁腺激素明显低于血液透析组(P<0.01).腹膜透析组的高磷发生率明显低于血液透析组(P<0.01);2组病人低磷、高钙、低钙、高甲状腺旁激素、低甲状旁腺激素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尿毒症病人而言,采用腹膜透析的方式,可对残肾功能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有效控制钙磷代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腹膜透析患者退出原因并讨论对策.方法 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腹膜透析中心2003年1月-2008年7月112例腹膜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退出原因.结果 112例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主要原因是死亡(65.2%),其次为肾移植(17.0%)、转血液透析(12.5%)、转院(3.6%)及失访(1.8%).原发病为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为78.6%(22/28).高血压患者为71.0%(22/31),均显著高于慢性肾炎患者的29.4%(10/34,P值均<0.05).前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的首位原因是感染(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43.8%),其次为心血管事件(20.6%)、脑血管事件(19.2%)、呼吸系统疾病(5.4%)、消化道出血(4.2%)、肿瘤(1.4%).转血液透析的主要原因包括透析不充分(42.9%)、腹膜透析相关感染(28.6%).腹膜透析早期(1年内)转血液透析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失败(堵管、漂管、渗液等,28.6%).结论 目前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主要原因是死亡,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感染和心脑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维持性肾替代治疗患者腹膜透析转血液透析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卫刚  张苗  卢景奎 《现代医学》2011,39(4):419-423
目的:分析终末期肾病患者腹膜透析转血液透析的原因,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76例行腹膜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退出腹膜透析转向血液透析的患者设为转换组,继续行维持性非卧床腹膜透析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并行对比分析。结果:176例腹膜透析患者中有23例(13.1%)改为血液透析治疗,其中7例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6例为透析不充分,5例为腹透管功能障碍,3例为超滤衰竭(ultrafiltration failure,UFF),其他2例。与对照组相比,转换组患者年龄较大,文化程度低,原发病为糖尿病肾病较多,开始透析时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更低,营养不良及贫血程度较严重(P<0.05)。结论: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仍然是腹膜透析技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早期肾脏替代治疗,规范患者操作程序,改善患者贫血及营养状况有助于提高腹膜透析患者的技术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宫峰  马胜银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12):1737-1740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行腹膜透析(PD)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D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193例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分析医院感染情况及病原菌分布情况,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PD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42例(21.76%)发生医院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17例(8.81%),泌尿道感染10例(5.18%);共培养出病原菌5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4株(78.57%),革兰阳性菌5株(8.93%)。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年龄、住院时间、透析时间、低蛋白血症、体质量指数(BMI)、贫血、心功能不全、血液透析充分、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年龄、住院时间、透析时间、低蛋白血症、BMI、贫血、心功能不全、血液透析充分、应用中心静脉导管是引起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1)。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行PD病人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克雷伯菌较为常见,临床需要警惕高龄、长时间住院和透析、低蛋白血症、贫血、心功能不全的PD病人,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退出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正宏  梅林 《西部医学》2011,23(9):1735-1736
目的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退出原因及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0年1月因慢性肾衰竭接受CAPD的14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时间和原因,并对死亡病例的死因进行分析。结果 140例患者中因各种原因退出腹膜透析共37例,退出率为26.4%(37/140);其中死亡21例,转血液透析7例,肾移植9例。结论死亡是CAPD患者短期内退出腹膜透析的主要原因,而心脑血管事件、腹膜炎是导致CAP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应积极加强透析前的系统治疗及腹膜透析患者透析后的持续合理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原因并探讨相应对策。 方法 收集绍兴市人民医院腹膜透析中心2005年8月—2018年3月因慢性肾衰行腹膜透析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退出腹膜透析患者的例数,并分析退出原因。 结果 共299例入组,其中156例仍在本院腹透,143例PD转出本院腹透随访系统,因地域或医保原因转院69例(48.3%),改血透30例(21.0%),行肾移植16例(11.2%),死亡28例(19.6%)。首位死亡原因是心脑血管病12例(42.9%),营养不良6例(21.4%),感染和肿瘤各5例(17.9%)。与对照组比,移植组患者TC、LDL和DBP更高,总Kt/v更低;转血透组患者BUN、PTH更高,残肾Kt/v与总Kt/v更低;死亡组患者Alb、PTH、Scr、DBP、残肾Kt/v与总Kt/v更低,TC、TG与LDL更高(均P<0.05)。Logistic分析残肾Kt/v与是否转血透呈负相关,即Kt/v越小,越容易转血透(P<0.05)。COX生存分析发现,初次腹透年龄大、CRP、血钙和血磷水平高、Scr及残肾Kt/v水平低均是影响腹透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最常见原因是改血透,其次是死亡。而腹膜炎是改血透的最常见原因,死亡最常见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其次是营养不良。置管时残肾Kt/v越小,越容易转血透。故适时透析、规范操作、改善营养、控制心血管高危因素等是提高腹膜透析患者长期生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总结“O”set腹膜透析装置的治疗情况及体会。方法 :回顾 2 2 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腹膜透析前后血压、血红蛋白变化 ,分析腹膜炎、引流不畅发生率及退出腹膜透析的原因。结果 :应用腹膜透析后血压控制较好 ,与透析前相比较血红蛋白上升有显著性 ,腹膜炎与引流不畅是常见并发症 ,并发症导致死亡是病人退出腹膜透析的首要原因。结论 :腹膜透析简便易行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腹膜透析2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总结“O”set腹膜透析装置的治疗情况及体会。方法:回顾22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腹膜透析前后血压、血红蛋白变化,分析腹膜炎、引流不畅发生率及退出腹膜透析的原因。结果:应用腹膜透析后血压控制较好,与透析前相比较血红蛋白上升有显著性,腹膜炎与引流不畅是常见并发症,并发症导致死亡是病人退出腹膜透析的首要原因。结论:腹膜透析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周佳玲 《右江医学》2001,29(3):215-216
目的 :探讨胎心率延长性减速 (PD)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4例PD进行临床分析 ,取同期胎心监护正常者 3 8例作为对照。结果 :2 4例PD中最常见的相关因素为脐带绕颈和羊水过少。PD组羊水污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 P <0 .0 5 ) ,但两组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率无显著差异 ( P >0 .0 5 )。PD合并其它异常图型其羊水重度污染率显著高于单纯PD组 ( P<0 .0 1)。结论 :PD常提示脐带异常或羊水过少 ,PD合并其它异常图型者需尽快结束分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后胰瘘的高危因素及术前胰腺体部拟切除断面平扫期CT值(以下简称胰体部CT值)对PD术后胰瘘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8例住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胰体部CT值与胰瘘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其对PD术后胰瘘的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408例患者共发生胰瘘123例(30.14%),单因素分析显示BMI、术前γ-谷氨酰转肽酶、胰管直径、胰体部CT值、手术时间、胰腺质地软硬(术中判断)是PD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 kg/m2、胰管直径≤3 mm、胰体部CT值<40 Hu、胰腺质地软(术中判断)软为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不同胰瘘严重程度分级患者的胰体部CT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瘘严重程度与胰体部CT值呈负相关.胰体部CT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对PD术后胰瘘具有中等预测价值.结论 BMI≥25 kg/m2、胰管直径≤3 mm、胰体部CT值<40 Hu、胰腺质地软硬(术中判断)软为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胰体部CT值对PD术后胰瘘具有中等预测价值,可指导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白质病变(WML)对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的影响。  方法  选择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7年5月—2020年4月原发性PD患者148例并根据是否伴有WML分为WML组83例、非WML组65例,根据Fazekas评分分为WML0级组65例、1级组25例、2级组30例、3级组28例。比较WML组与非WML组一般资料、不同WML分级组PD评分量表Ⅲ(UPDRS Ⅲ)、PD非运动症状问卷(NMSQ),以logistic回归分析WML与PD患者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的关系。  结果  WML组UPDRS Ⅲ评分为(25.52±4.24)分,高于非WML组(18.65±4.12)分(t=9.905,P<0.05),运动障碍程度较非WML组更严重(χ2=50.776,P<0.05)。非WML组NMSQ评分(12.65±1.32)分,WML组NMSQ评分(17.25±3.12)分,WML组NMSQ评分高于非WML组(t=11.126,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PDRS Ⅲ评分越高、H&Y分期重度比例越高及NMSQ评分越高均为PD患者WML重度分期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WML会增加PD运动症状及非运动症状,且风险程度与WML分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