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症手足口病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雪华  覃凤鸾 《广西医学》2011,33(5):633-635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高危因素的早期发现和积极干预、救治的有效方法,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方法对7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病例除手足口皮疹外,病情进展迅速,主要表现为:3岁以内多发;持续高热;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抽搐,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高血压或低血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高血糖。本组患儿经及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治愈率93.4%,病死率3.95%。结论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密切观察,早期筛查出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及早给予相应处置,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郑南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2):126-127
目的分析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高危因素,以及时阻断病情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符合小儿手足口病重症70例患儿的临床特点,对比同期70例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特点。结果普通组与重症组的年龄、肢体抖动、意识反应差、脑膜刺激征阳性、呕吐、腹泻、神经反射异常、心率加快、外周血白细胞、心肌酶、脑脊液细胞数等项目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重症高危因素,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密切观察;早期筛查出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并及早干预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肖成平  刘辉  肖吉平 《中外医疗》2011,30(17):63-64
目的分析重症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特征,提高重症HFMD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方法对42例重症HFMD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是多发生于3岁以下患儿,病情进展快,均有体温的异常,烦躁易惊等神经系统的改变;同时可伴有肺出血,高血糖、高血压;血中白细胞及脑脊液可有异常。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大剂量激素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以及呼吸循环支持治疗,38例患儿临床治愈出院。死亡2例,放弃2例。结论精神差,烦躁易惊,肢体震颤是神经系统的早期改变,心率增快,血压、血糖的改变是病情进展的高危因素。及早识别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高危因素,及时干预治疗能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38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救治水平。方法对2009年6月至8月期间收治的38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多为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婴幼儿,3岁以下304例(80.0%),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之比近2∶1;全部病例手、足、口腔、臀部见斑丘疹、疱疹,少数四肢亦见皮疹,躯干部极少,病情重者皮疹反而少;发热301例(79.2%)。2例危重症(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死亡。通过早期识别具有高危因素的19例重症病例,并予早期干预治疗,均获痊愈。结论掌握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早期从重症病例中筛查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并采取早期干预治疗,可阻止病情进展为危重症,提高救治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危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早期发现重症患者,为及早救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26例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结果共收集病例26例,年龄在3岁以下占92.31%;全部发热,2例患儿皮疹不典型;辅助检查白细胞增高占80.76%;血糖增高占76.92%;脑脊液异常占80.76%;EV71核酸抗体阳性率为80.76%.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救治的关键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识别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高危因素,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共收治的24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245病例中,3岁以下180例(73.47%),治愈出院221例,治愈率90.20%,好转出院6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13例,死亡率5.30%。平均住院天数为10d。结论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年龄小于3岁的患儿,尤其集中在2岁左右。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是其主要病因。早期识别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高危因素、早期干预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危重症手足口病(HFMD)的早期临床表现、诊断、高危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0例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0例中,3岁以内占96.7%,持续发热,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呼吸、心率增快各占100%;白细胞增高(WBC≥10×109)、胸部X线片示肺水肿也占100%;肢体无力、血压升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60%、心肌酶异常、EV71-RNA(+)也达到50%以上。给予抗病毒、退热、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甲基强的松龙等治疗后,临床治愈率可达56%以上。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多见于3岁以内患儿,临床以持续发热,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呼吸、心率加快、肢体无力、血压升高、白细胞增高、T淋巴细胞转化率<60%、心肌酶异常、EV71-RNA(+)及胸部X线片示肺水肿为其特点。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高危因素,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干预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76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总结其早期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为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发现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珠海市妇幼保健院2009年6月至12月收住院的76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结果: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临床表现可不典型,3岁以下为高危年龄,发热发生率98.68%,出现精神差、肢体抖动、呕吐的比例分别为100%、69.74%、60.53%;血白细胞(WBC)〉15×10^9L-1占38.15%,血糖〉9mmoL/L占48.68%。病原学检查EV71阳性占40.79%,CA16占7.89%;本组病例发现高危因素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后治愈69例占90.79%,死亡2例占2.63%。结论:注意观察高危因素,早期筛查出重症病例,给予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激素冲击为基础,配合降颅压、改善微循环、维持内环境稳定,必要时果断机械通气的综合治疗,是提高重症手足口病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分析高危因素,总结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重症手足口病患儿20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重症患儿发病年龄集中于4个月-6岁,尤以1~3岁占绝大多数。部分患儿皮疹不典型。诊治不可过于拘泥于临床分期。持续高热不退,频繁惊颠或抽搐,呼吸困难或节律异常,肺部湿性哆音或胸片渗出性改变,心率增快,出冷汗,末梢循环障碍,血压升高或降低,高血糖等均为高危因素。针对高危因素及时果断处理,阻止其恶化,绝大多数患儿能够转危为安。本组治疗成功率99.58%,病死率0.42%。结论:重症手足口病症状复杂多样,变化丞速,临床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高危因素并积极果断地干预诊疗,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EV_(71)病毒感染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将122例EV_(71)病毒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分为重症组(53例)和轻症组(69例),根据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入院时,重症组和轻症组患儿在精神差、心率快、呼吸急促、高热、恶心呕吐、肢体颤抖、血糖和血白细胞等方面进行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精神差、心率快、高热、恶心呕吐及肢体颤抖是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手足口病患者出现精神差,病程中伴有高热、恶心呕吐、心率加快和肢体颤抖等症状,需高度警惕为EV_(71)感染的重症手足口病,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及时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有助于减少手足口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