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100例肝肿瘤血管造影表现的研究,总结了肝动脉解剖变异的常见类型,并将腹腔动脉造影、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造影、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列为肝肿瘤血管造影检查的常规。还分析了肝肿瘤多支供血的可能性以及它与肿瘤发生部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肝动脉超声血管造影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及其与病理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道中  胡国栋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5,24(6):439-441,476,T000
报道了30例肝脏肿瘤进行肝动脉超声血管造影的声像衅结果及其与病理检查对比分析。肝脏超声血管造影能够动态显示肝肿瘤的动脉血流灌注,因此,它在肝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及小肝癌、等血管性或少血管性肝癌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它与普通切面超声比较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率差异有极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30例肝脏肿瘤进行肝动脉超声血管造影的声像图结果及其与病理检查对比分析。肝脏超声血管造影能够动态显示肝肿瘤的动脉血流灌注,因此,它在肝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及小肝癌、等血管性或少血管性肝癌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它与普通切面超声比较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率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1)。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78例肝癌154次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及灌注化疗,24例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作者认为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用于肝癌诊疗,显示图象清晰,对比度高,能及时明确诊断,可弥补其它景象学检查技术的不足,具有特异性。利用其跟踪技术,可随机施行介入治疗,避免导管操作和盲目性,提高肿瘤局部抗癌药浓度。治疗后30-40d复查CT,血管造影等表明,化疗加栓塞疗效优于单纯灌注化疗,多次按疗程治疗好于单次  相似文献   

5.
对36例原发性肝癌进行了动态增强CT扫描和血管造影对照性研究,肝癌时间密度曲线峰值高且早于正常肝组织峰值10~15s,说明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还可增加肝静脉及门/腔静脉内瘤栓的检出率。而肝动脉血管造影对了解肿瘤血供来源、供血血管的多寡和经肝动脉导管做介入性治疗等。单从定性诊断和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应选用动态增强CT扫描,而诊断与治疗并重则应选用血管造影,且该法可同时经导管灌注抗癌药和/或行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在肝细胞癌胆管阻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合并胆管阻塞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及肝动脉造影和化疗栓塞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例肝动脉造影肿瘤血管或染色明显,进行肝动脉化疗加栓塞,其中6例胆管内癌栓有碘油沉积;2例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不明显,单独进行肝动脉化疗灌注。介入治疗后2~3周,所有患者肝内原发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缩小;9例胆管扩张消失或减轻;8例患者皮肤黄染及瘙痒消失或减轻,血清胆红素明显下降。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胆管内生长引起的阻塞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首次治疗前后教字减影血管造影的(DSA)影像表现及其治疗意叉。②方法动态观察对比分析58例原发性肝癌首次介入治疗前后肿瘤双血供(肿瘤供血动脉、门静脉)血管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③结果30例肿瘤血管丰富,无明显动、静脉瘘,栓塞后,肿瘤供血血管变细或闭塞,血流变慢,瘤血管减少或消失,实质期肿瘤染色变淡或不显示,肿瘤缩小明显;10例出现肝动脉-静脉或门脉瘘,9例用明胶海绵或钢固栓塞瘿口后动、静脉分流减轻,动脉造影肿瘤染色较好,栓塞后碘油沉积良好;3例有肝外侧支;6例有门脉癌栓。④结论分析原发性肝癌首次介入治疗的DSA表现,对制定介入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分析200例原发性肝癌的血管造影造表现,结果血管造影主要表现为:(1)动脉期:肿瘤血管,动脉拉直、移位、扭曲、肿瘤侵蚀,包绕动脉,动脉脉瘘,(2)实质期:肿瘤染色,肝内类圆形或不规则斑驳状低密度区,池样或湖样造影剂充盈区;(3)静脉期;门脉癌栓征象。  相似文献   

9.
对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49人次肝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19例作灌注化疗加明胶海绵栓塞综合治疗,栓塞后造影可见周围或近端肝动脉栓塞,随访性血管造影见肿瘤血管减少或完全消失,肿瘤缩小,肿瘤坏死区扩大;另11例作单纯性灌注。所有栓塞的病例均有栓塞后综合征,平均存活期半年。灌注化疗加栓塞综合治疗优于单纯性灌注化疗。本文就肝动脉灌注化疗和栓塞的治疗价值、栓塞后综合征、并发症和禁忌症及影响治疗的因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在肝癌栓塞治疗中,应注意肠系膜上动脉和右侧膈下动脉有无供血分枝。在操作中注意可能的异位供血动脉。经腹腔动脉造影发现肝内分枝缺如,实质期肿瘤染色不全,以及肝癌接近顶部裸区,应注意肝外供血动脉的存在。经肝外供血动脉可行常规化疗,并视血管走行,分支情况,以及其它肿瘤供血动脉开放情况酌情处理。一般右膈下动脉如有肿瘤供血,行栓塞处理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超声导引或透视下经皮肝穿刺活检结合动脉造影技术在肝肿瘤诊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选取难以明确诊断或欲知病理类型的肝占位患者共46例,肝穿刺活检前先行股动脉插管动脉造影,暂时保留导管于肿瘤动脉,用B超或透视导引下行肝穿刺活检。活检后再行一次动脉造影,判断有无穿刺道出血。如存在出血征象,则行肿瘤供血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治疗,在栓塞完成后,再行最后一次动脉造影,显示肿瘤血供是否阻断以及出血是否停止。患者每次重复穿刺肝内病灶前,均用无水酒精纱布擦拭穿刺活检针,以避免穿刺道肿瘤种植。结果 46例患者肝穿刺活检均顺利完成,其中37例用B超导引,9例患者在透视下肝穿刺活检成功。46例患者共取出114条0.8~1.5 cm细条组织,26例血管造影显示为富血供肿瘤,供血血管紊乱,不规则。4例肿瘤病灶较小,穿刺活检后造影显示造影剂弥散至瘤周并有小的门脉分支显影,考虑存在动静脉瘘或出血;3例显示造影剂外渗;此7例患者中有3例选用单纯超液化碘化油加明胶海绵颗粒行肿瘤血管栓塞,另4例选择了化疗栓塞。本组中共有36例患者术中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均对肿瘤进行了化疗栓塞,5例患者进行了单纯灌注化疗。大部分患者(80.4%)术后仅有轻度穿刺点疼痛,与穿刺时肝包膜刺激有关,均在术后第2~3天好转,无需使用镇痛剂;患者均未出现气胸、胸腔积液、腹膜炎;患者未出现穿刺道、肝包膜下出血及出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表现。术后随访2个月未发现穿刺道肿瘤种植。穿刺活检阳性率为91.2%。结论 在肝肿瘤诊疗中,经皮肝穿刺活检结合动脉造影及栓塞,可及时发现和治疗肝穿刺出血等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技术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12.
肝癌血管性介入治疗临床主要有3种治疗方式,分别为肝动脉灌注治疗(TAI)、肝动脉栓塞(TAE)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3种治疗方式的区别在于肝动脉灌注治疗主要是通过导管向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肝动脉栓塞主要是通过导管将明胶海绵、碘化油等栓塞剂注入肿瘤供血动脉;肝动脉化疗栓塞则是经导管既灌注化疗药物,又使用栓塞剂,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在编码肝癌血管性介入治疗的操作时,首先要通读操作记录来区分本次介入治疗的方式,明确是单纯灌注化疗药物还是物理性栓塞,或者是两者同时进行,选择性肝动脉灌注治疗一般需要3个编码,分别为99.25注射或输注癌瘤化学治疗药物,50.93肝局部灌注和88.47其他腹内动脉造影术(肝动脉造影)。选择性肝动脉栓塞一般需要2个编码,分别为39.79为其他血管的其他血管内修补术(肝动脉栓塞术)和88.47其他腹内动脉造影术(肝动脉造影)。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一般需要4个编码,分别为99.25注射或输注癌瘤化学治疗药物,50.93肝局部灌注(灌注部位),39.79为其他血管的其他血管内修补术(肝动脉栓塞术)和88.47其他腹内动脉造影术(肝动脉造影)。编码时注意不要遗漏附加编码和另编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膈下动脉介入治疗肝脏肿瘤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方法对58例经血管造影确认有膈下动脉参与肝脏肿瘤供血的病人进行了75例次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其中肝细胞癌47例,胆管细胞癌8例,肝转移瘤3例。结果术后综合并发症发生率为22.4%,其中发生顽固性呃逆1例,肝肾综合征1例,碘油脑栓塞1例,膈下脓肿1例,膈肌麻痹1例。结论经膈下动脉介入治疗肝脏肿瘤所出现的并发症多无严重后果,发生的原因可能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异常交通支及动-静脉瘘是导致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应引起介入治疗医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研究肝癌动物模型的CO2超声造影(CO2-EUS),以探讨经肝动脉和经门脉CO2-EUS在诊断肝癌中的差异及可行性。36只接种Walker-256瘤株的肝癌鼠分两组,分别行肝动脉和门脉途径的CO2-EUS。结果:鼠肝癌在经肝动脉CO2-EUS中可表现高回声、低回声、斑块及环状增强4种类型,可根据不同表现提示肿瘤坏死与否等情况。经门脉 CO2-EUS均显示肝癌为低回声型,并不能提示肿瘤内病理改变等情况。结论:两种方法的CO2-EUS均可提高小肝癌的检出(最小为3mm),而经肝动脉CO2-EUS可反映肿瘤内血供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经脾种植VX2瘤株兔肝转移瘤(liver metastases,LM)模型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表现,探讨该模型能否成为动脉灌注化疗/栓塞(hepatic artery infusion chemotherapy/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HAI/TACE)治疗LM的理想动物模型。 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0只,建立经脾种植VX2瘤株兔LM模型。采用直视方法经右侧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选入肝动脉内,行肝动脉DSA,观察VX2瘤株兔LM的供血血管及染色情况;行肝动脉锥形束强化CT,观察VX2瘤株兔LM的动脉强化方式,并行HE染色,镜下观察组织学表现。 结果成功建立VX2瘤株兔LM模型37只,均行股动脉穿刺插管,1次穿刺插管成功32只,穿刺成功率为86.5%(32/37)。DSA发现LM病灶57个,其中中等血供38个、乏血供19个。DSA表现为肝内动脉走行迂曲,LM的肿瘤供血支紊乱、不规则,动脉中晚期可见多发LM染色,呈类圆形,中心区域染色较边缘染色浅淡,实质期LM染色进一步加重,但是染色程度低于正常肝实质。肝动脉锥形束强化CT表现为多发大小不等LM,强化特点为转移瘤周边呈环形强化,中心区域未见强化。LM的DSA染色部分、肝动脉锥形束CT肿瘤强化部位及程度与腹部增强CT的LM强化表现一致,为LM周边强化,对应于HE镜下观察肿瘤外周存在活性的肿瘤细胞、炎性细胞及结缔组织;LM的DSA中心染色浅淡、肝动脉锥形束CT未强化部位与腹部增强CT的LM未强化表现一致,对应HE镜下肿瘤中心分布嗜碱性红染坏死肿瘤细胞。 结论经脾种植VX2瘤株兔LM模型符合临床上影像学表现为环形强化、DSA下为中等血供或乏血供的LM,能提供临床上研究中等血供或乏血供LM的HAI/TACE治疗疗效实验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值得在基础或临床实验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介入治疗中肝癌肝外动脉供血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庆和  李军  王运杰  张俊丽 《当代医学》2010,16(17):318-3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的迷走肝外动脉供血及其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意义。方法本组4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常规腹腔动脉造影及肝外动脉探查,并对其行超选择性插管及化疗栓塞治疗(TACE)。结果 46例患者共见49条肝外动脉血管,其中右膈动脉(18/49)和肠系膜上动脉(15/49)占多数。6条肝外动脉因未能成功行超选择性插管而只予化疗药灌注治疗,其余43条肝外动脉均行超选性插管和化疗栓塞治疗。结论原发性肝癌的迷走肝外动脉供血较为常见和多变,对肝癌的经导管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126列原发性肝癌与37例转移性肝癌介入治疗前均进行了B超、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DSA显示原发性肝癌多数血供丰富,而转移性肝癌以少血供者为主;CT显示小病灶的敏感性稍差,病灶的密度和均匀性与血供多少有一定关系,但特异性不高,而病灶的增强次应与血供关系密切,多血供者中95%有显示的增强效应,少血供者仅占4.7%;B超所示病灶的回声高低与血供亦有一定关系,但特异性稍差。结果表明,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右肾上腺肿瘤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右肾上腺肿瘤患者27例,采用容积再现重组(VR)血管生长技术(AV)进行血管重建,显示右肾上腺动脉(AA)供血肿瘤,评价其在定位诊断中的准确性。结果 27例右肾上腺肿瘤最大径5.2cm~11.5cm,平均7.3cm,原发性肿瘤21例,转移性肿瘤6例,均不同程度突入肝脏右叶。AV重建显示25例肿瘤由右侧AA供血,显影率及定位诊断准确率均为92.6%(25/27)。结论 MSCTA通过显示AA供血肿瘤,能准确进行右侧肾上腺肿瘤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完善兔VX2肝癌模型的制作方法,并应用CT及DSA检查对肿瘤TAE前后进行影像学评估。方法制作兔VX2肝癌模型20只并保种传代,于接种后第7、14日行CT平扫+增强扫描;第15日行开腹门静脉直接穿刺造影及经导管股-肝动脉造影检查,肿瘤供血动脉行碘油栓塞;第21日再次行CT平扫+增强扫描;第22天开腹行门静脉及肝动脉直接穿刺DSA检查。结果种植2周时肝区肿瘤可全部清楚的展示,CT平扫可见肝区结节状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肿瘤在动脉期可呈明显环形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3周时肿瘤坏死明显。DSA显示肿瘤富血供。结论兔VX2肝癌模型改良制作成功率较高。TAE前后CT与DSA表现一致,且肿瘤的血供主要来自肝动脉,门静脉不参与供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PHC)经肝总动脉造影(RA)与长时程低流率造影(LTLRA)的病灶血供表现,及病灶检出的敏感性,并探讨其质量控制措施。方法:选择经临床诊断的PHC患者220例,根据造影参数的不同分为RA、LTLRA两组。在DSA设备下行肝总动脉不同参数造影(RA与LTLRA),对造影图像进行分析评价,对造影表现、检出病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检查220例病例,曝光采集896个序列,图像质量优726个序列,占81%;造影血供表现为:肝总动脉增粗、肝动脉受侵、抱球征、肿瘤血管、肿瘤染色、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肝静脉瘘等,其中以肿瘤染色和肿瘤血管出现率最高,均为100%;不同大小的病灶血供表现各不相同;病灶检出方面,LTLRA组较RA组检出病灶多129个,检出率提高18.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cm病灶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肝总动脉不同参数造影(RA与LTLRA)对PHC肿瘤血供的显示、病灶的检出有着重要的意义;病灶由小到大生长过程中伴随着血供的不断变化,LTLRA可明显提高病灶检出率,特别是对于≤1cm的病灶;LTLRA可作为肝癌诊断及治疗前的常规造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