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双酚AF、1,4-二(4′-氟苯酰基)苯或1,3-二(4′-氟苯酰基)苯为单体,通过亲核取代反应缩聚合成了2种新型含氟聚芳醚酮,由此显著改善了加工性能。采用FTIR、1HNMR、GPC、DSC、TGA等方法对聚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表征。研究了聚合物的热性能、溶解性、材料拉伸性和介电性。结果表明:2种聚芳醚酮均具有较高的分子量(Mn>6.24×104);玻璃化转变温度Tg分别为174 ℃和162 ℃,空气中失重5%的温度分别为525 ℃和507 ℃;室温下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二甲基乙酰胺(DMAc)、四氢呋喃(THF)等有机溶剂中均有良好的溶解性,并且可浇铸成有韧性的透明薄膜,薄膜的拉伸强度分别为98 MPa和93 MPa。1 MHz下薄膜的介电常数分别是2.85和2.94。  相似文献   

2.
本工作用热重法(TG)研究了聚芳醚醚酮(PEEK)在空气和氮气中的热分解反应过程;确定了PEEK在这两种气氛中的热分解反应模型均符合无规引发断裂模型;在空气中PEEK的热分解显示两个过程,由此计算其在空气中第一阶段的热分解和氮气中的热分解反应活化能分别为214.7kJ/mol和232.2kJ/mol;由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推算出热老化寿命曲线,并讨论了实验条件对结果的影响,进而以失重5%作为材料寿终指标估算出PEEK在氮气和空气中使用10年的最高温度分别为307℃和274℃。  相似文献   

3.
通过亲核缩聚反应由酚酞、4,4′-二氟二苯酮和2,6′-二氯苯腈制备了一系列不同腈基含量的无定型聚芳醚腈酮共聚物。通过FT-IR、1H-NMR、13C-NMR、DSC、TGA等表征了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表明:随着腈基含量的提高,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升高,在马口铁板上的附着力逐渐提高;该聚合物在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可溶性和成膜性,聚合物涂层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酚酞啉和二氟二苯酮的SN2亲核缩聚反应合成侧链含有羧基的聚芳醚酮(PEK-L),再经与丙烯酸羟乙酯(HEA)的酯化反应得到了含有烯丙基侧基的聚芳醚酮树脂(PEK-L-A),通过改变反应物单体的加入量可调整烯丙基的接枝率。用FT-IR、1H-NMR、DSC等手段表征和测试了聚合产物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以该功能性聚芳醚酮为基体树脂配制的溶液涂层经紫外光固化后其涂层的耐热温度可达300 ℃,冲击强度高于100 kg·cm。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异氟醚和七氟醚在氟碳化合物乳剂OxygentTM中的分配系数,评价分配系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异氟醚和七氟醚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分配系数。方法采用注射器-锥形瓶二次顶空平衡法,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一个大气压下,4、22、27、32℃及37℃五个温度条件下,异氟醚和七氟醚在OxygentTM中的分配系数,分析分配系数与温度的相关性。结果一个大气压,4、22、27、32℃和37℃温度时,异氟醚为85.30±5.60,40.48±1.09,37.14±3.64,27.38±2.28和24.66±1.03;七氟醚在OxygentTM中的分配系数分别为91.54±5.40,42.50±0.91,37.21±2.76,25.43±1.03和28.05±1.74。异氟醚和七氟醚分配系数和温度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1.893X+89.20(R2=0.942);Y=-2.075X+95.58(R2=0.951)。两个分配系数均与温度呈显著性相关。在4、22℃以及37℃条件下,七氟醚在OxygentTM中的分配系数高于异氟醚(P<0.05)。结论随着温度升高,异氟醚和七氟醚在OxygentTM中的分配系数逐渐下降。七氟醚在OxygentTM中的溶解性高于异氟醚。  相似文献   

6.
以4,4’-二氯甲基联苯(4,4’-bis(chloromethye)-biphenye,BCMB)为原料,通过Williamson醚合成法制备了一系列4,4’-二(烷/芳氧基甲基)联苯。对化合物4,4’-二(甲氧基甲基)联苯、4,4’-二(丁氧基甲基)联苯以及4,4’-二(苯氧基甲基)联苯的合成工艺进行改进,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收率,并在此基础上合成了一系列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用苯酚、苯酐和水合肼合成了4-(4-羟苯基)-2,3-二氮杂萘酮-1,并与双酚-A和二苯甲酮聚合,得到含双酚-A和杂环结构的聚醚酮聚合物。用FT-IR、^13C-NMR、DSC、TGA和DMA等方法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这种可溶性的非晶态聚合物有较高的Tg和很高的耐热温度,Tg随聚合物的组成不同而变化(158-224℃),5%热失重温度为444-541℃。  相似文献   

8.
对由对苯二甲酰氯与二苯醚在常规条件下经傅氏亲电取代反应制得的聚(氧-1,4-亚苯基对苯二酰基-1,4-亚苯基)[聚芳醚酮(PEK)]进行了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PEK的T_g=152℃,T_m=374.1℃,热分解温度T_d=545.9℃。热分解活化能E_d=193.5 KJ/mol,表明该聚合物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赵峰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41+143-141,143
目的对比异氟醚与七氟醚对小儿的全麻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5月间住院并需要进行全麻手术的儿童(年龄4-9岁)100例,将他们随机分配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试验组的麻药为七氟醚,对照组的麻药为异氟醚。观察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开始吸入麻药时的呼吸平稳程度,心血管循环的功能状态,手术后所需要的苏醒时间,及手术后的暴躁行为发生的频率,并保证除了麻药的不同,其他患者的各项检测措施并无统计学差异。结果麻药为七氟醚的试验组,在手术中进入全麻状态的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时的呼吸的平稳程度要稳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疼痛消失的时间要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苏醒的时间要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发生暴躁事件的频率要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的全麻手术中应用七氟醚的综合效果要远远好于异氟醚。  相似文献   

10.
异丙酚与安氟醚或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异丙酚与安氟醚和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32例择期非肝胆系统手术的全麻病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8例,分别给予安氟醚麻醉(A组)、七氟醚麻醉(B组)、异丙酚-安氟醚麻醉(C组)、异丙酚-七氟醚麻醉(D组).其中A、B组为对照组,C、D组为观察组.分别于麻醉前、麻醉诱导后2 h和术后3 d采集静脉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结果:A组和B组在术后3 d ALT值高于麻醉前(P<0.01),但未超出正常值范围,二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4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2 h ALB值低于麻醉前(P<0.05),但术后3 d各组的ALB值均恢复正常,而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其余各项指标全程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安氟醚和七氟醚两者均有潜在的、轻度的肝毒性;临床麻醉剂量的异丙酚能有效防止转氨酶的升高,对安氟醚及七氟醚所致肝脏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异丙酚复合安氟醚、七氟醚麻醉,是一种理想的静吸复合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用1-甲基-4,5-二(4-氯代苯甲酰基)环己烯与4-(4-羟基苯基)-2,3-二氮杂萘-1-酮、4,4′-二氯二苯砜经亲核共缩聚反应,合成了含环己烯结构的杂环联苯型聚醚砜酮三元共聚物。结果表明,聚合物是一种具有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可溶性无规共聚物。聚合物含有不饱和双键结构,有一种反应性高分子。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一种新型单体1-甲基-4,5-二(4-氯代苯甲酰基)环己烯,该单体与4-(4-羟基苯基)-2,3-二氯苯萘-1-酮单体经亲核取代反应,成功地合成了含环己烯结构的杂环联苯型醚酮聚合物。用FT-IR、^1H-NMR、DSC、X-射线衍线等方法对该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它的溶解性能。结果表明,这种可溶性无规共聚物,有较高的玻璃化温度,并且结构中有不饱和和双键,是一种反应性高分子。  相似文献   

13.
对聚醚醚酮/二苯砜、聚醚醚酮/二苯酮所组成聚合物/稀释剂体系,采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了聚醚醚酮多孔膜,探讨了制备具有耐高温、耐溶剂的聚醚醚酮多孔膜的可能性,对聚合物/稀释剂体系的相容性进行理论计算和分析,并研究了聚合物的含量对成膜多孔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偏光显微镜研究了在外力场作用下新型热致型液晶苯代聚芳醚酮的向列相单畴液晶行为。结果表明,聚合物在剪切力作用下形成条带织构,强外力场能使介晶基元沿基质表面平行排列,形成均匀织构的单畴区。由于裂纹的存在,观察到了四条和六条黑刷的纹影织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聚芳醚酮系列在1,2-二氯乙烷中的吸附,及溶剂与温度诱导结晶行为。得到60℃时的最大吸附量C∞及假扩散系数D为:PEEK,C∞=46%,D=3.10×10^-12m^2·s^-1;PEEKK,C∞=50%,D=6.57×10^-12m^2·s^-1;PEKK,C∞=55%,D=9.41×10^-12m^2·s^-1。实验表明,吸附及脱附行为均与分子链刚性或羰基含量有关,膜的分子链受溶剂作用而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光散身的粘度法研究了一种含酞侧基的聚醚醚酮(PEK-C)在氯仿(CKCl_3)和二甲基酰胺(DMF)中的稀溶液性质,建立了PEK-C在两种溶剂中的Mark-Houwink方程:并得到了高分子一溶剂相互作用参数χ_1和PEK-C的特征常数K_θ值: K_θ=6.25×10~(-2)ml/g,X_1=0.48,CHCl_3 K_θ=4.42×10~(-2)ml/g,X_1=0.49,DMF以及流体力学扩张因子α_η~3与分子量间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