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蔡思宇  吴祥 《浙江医学》2000,22(9):521-523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在肥厚型心肌病(HCM)发病及心肌肥厚中的作用。方法 对45例HCM患者、56名正常对照人群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重量指数(LVMI),并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ACE基因第16内含子的插入/缺失多态性。结果 HCM组ACE基因DD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x^2=4.22,P〈0.05),D等位基因频率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采用PCR技术对44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31例NIDDM合并心肌梗塞(MI)患者及132例正常对照组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进行探测。结果:NIDDM合并MI组ACE基因I/D多态中的缺失型(DD)频率(0.42)明显高于NIDDM组(0.14,P<0.05)及正常对照组(0.17,P<0.05),正常对照组与单纯NIDDM组ACE基因I/D多态基因型分布比例相近似。结果提示:NIDDM的发生与ACE基因I/D多态无关,ACE基因多态中DD型是NIDDM患者心肌梗塞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运用PCR技术对95例冠心病(CHD)患者和100例健康人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并与CHD发病、血清ACE水平、易患因素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CHD组缺失等位基因D频率为0.54,DD基因型频率为0.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35和0.13(均P<0.01)。表明ACE基因的缺失多态性可能是我国人群CHD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不同病因致左室肥厚的QT离散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比观察各种病因引起的左室肥厚的QT离散度。方法 二维超声心动图同高血压左室最组(EH)30例,肥厚型心肌病组(HCM)15例,主动脉瓣狭窄组(AS)15例,正常组30例。比较4组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c)和校正的QT度苴度(QTcd)。结果 病理性左室肥厚三组的QTd和QTcd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HCM组和AS组且明显增大(P〈0.95,P〈0.01和P〈0.05,P〈0  相似文献   

5.
Cui T  Zhou X  Zheng F 《中华医学杂志》2000,80(11):838-840
目的 研究载脂蛋白E内含子1内增强子元件(IE1)基因多态性与人类冠心病(CHD)及其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分析了108例健康人及81例冠心病患者的IE1基因型。结果 CHD组apoE IE1 G/G基因型频率(0.6050和G等位基因频率(0.765)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0.398,0.644;P〈0.05);G/G基因型者血清总胆固醇高于C/C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慢性肾衰患者体内常见血清酶含量的变化及两者的差异性。方法急性肾衰(ARF)和慢性肾衰(CRF)患者及正常健康人3组各30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CP),淀粉酶(AMY),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α一羟丁酸脱氢酶(HBDH)。结果(1)与正常健康人比较,急慢性肾衰患者血清AMY、LDH、HBDH均显著升高(P<0.01),CK次之(P<0.05);血清ALP在CRF组明显升高(P<0.05),而ARF组无显著差异(P>0.05)。(2)与CRF组比较,ARF组血清LDH、HBDH明显升高(P<0.01),而AMY、ALP明显降低(P<0.01、P<0.05);血清CK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清ALP、AMY、LDH和HBDH变化有助于临床上鉴别急、慢性肾衰。  相似文献   

7.
应用血浆代用品行血液稀释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改良明胶液(MFG)和羟乙基淀粉(HES)两种血浆代用品,对犬进行血液稀释,比较两者对犬的血流动力不学及氧输送的影响。结果显示:当放血量10~20ml/kg时,MFG的CO、CI、DO2,VO2上升(P〈0.05),HES的CO,CI增加,但DO2,VO2下降(P〈0.01)。当放血量为20~30ml/kg时,MFG的CO、CI仍增加(P〈0.05),而HES的CO,CI已明显下降(P〈0.0  相似文献   

8.
岳峰  王海燕 《新疆医学》1999,29(2):73-75
未平衡动脉血压的失血性休克,脑细胞内Na^+,K^+显著升高(P〈0.002,P〈0.01),Ca^2+无变化。LDH的升高只见于心脏(P〈0.05),而CPK在脑,心,肝和肺均明显升高(P〈0.05,P〈0.005,P〈0.05,P〈0.05)。MDA升高见于脑,心(P〈0.01,P〈0.02),而肝,肺无变化,GSH-Px在脑,肺升高(P〈0.05,P〈0.02),肝GSH-Px无变化,心GS  相似文献   

9.
检测柯萨奇B组病毒(CVB)性心肌炎70例,正常人(NC)40例外周血的自然杀伤细胞(NKC)活性和T细胞亚群。结果显示病毒性心肌炎(VMC)组NKC活性显著低于NC组(P〈0.01)。T细胞亚群与NC组比较,急性VMC患者总T细胞(CD3),辅助性T细胞(CD4)和抑制性T细胞(CD8)及CD4/CD8比值均减少,P〈0.05 ̄0.01。慢性VMC患者仅CD8减低明显(P〈0.05),而CD3、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测定68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和室壁相对厚度(RWT),并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测定ACE基因型。结果表明,经纠正其它影响因素后,DD型患者LVMI和RWT均高于Ⅱ型患者(P〈0.05)。经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ACE基因型与LVMI和RWT均独立相关(总R^2分别为0.36和0.49),ACE基因型分别可解释LVMI  相似文献   

11.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血管紧张素原M235T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血管紧张素原 (AGT)基因多态性与肥厚型心肌病 (HCM )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技术扩增AGT基因目的片断 ,检测基因多态性。结果 :HCM患者的AGTT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 <0 .0 5 ) ,HCM患者中同时具有AGTT等位基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缺失 (D)等位基因及AGTTT ACEDD基因型者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P <0 .0 5 ) ,DD TT基因型的HCM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于其它基因型组合者和AGTTT型者 (P <0 .0 1,P <0 .0 1)。结论 :AGTT等位基因是HCM的危险因素 ,AGTT和ACED等位基因及TT和DD基因型对HCM发病具有协同作用 ,具有ACEDD AGTTT基因型的HCM患者有较严重的临床表型。  相似文献   

12.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61例高血压患者ACE基因16内含子中Alu重复片段的I/D情况,按其存在与否将患者分为插入型纯合子(II),缺失型纯合子(DD)或杂合子(ID)3组。对不同组间血压(BP)、体重指数(BMI)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进行比较。结果ACE基因II、ID、DD3种不同基因型患者的BP和BMI虽相似,但ACE基因DD型者LVMI明显高于I型者(P<0.05)。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程度相关,可能是左室肥厚发生的遗传学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中国华南地区汉族人群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I/D多态性与高血压病(EH)及左室肥厚 (LVH)的相关性。 方法 以 13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和 11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象 ,测定临床指标 ;经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测 ,分为左室肥厚组 (LVH +) 72例 ,无左室肥厚组 (LVH - ) 6 4例 ;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 (PCR)、限制性内切酶方法检测ACE基因的多态性分布。 结果  (1)EH组ACE基因I/D多态性与对照组比较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均无显著性差异。 (2 )LVH -组与LVH +组ACE基因I/D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 ,LVH +组Ⅱ基因型和Ⅰ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LVH -组。 结论  (1)ACE基因I/D多态性与中国华南地区汉族人群EH发生无相关性。 (2 )ACE基因Ⅱ多态性与LVH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392例EH患者(EH组)和368例正常血压者(NT组)作对照,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PCR)检测2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EH组DD型占132例(33.67%),与II型比较和与NT组比较均P〈0.01,有显著性差异,但2组未显示性别间的显著性差异.EH伴左心室肥厚(LVH)的104例中DD型44例与不伴LVH的288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CE基因缺失多态性与EH和EH伴LVH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基因插入 /缺失 (I/D)多态性与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相关情况 ,并观察了该多态性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技术对 33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BI)患者 ,35例高血压无心脑血管合并症 (CCVD)患者 ,及 41例正常对照者进行ACE基因I/D多态性检测。并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脂质水平。结果 :高血压合并BI组的DD基因型频率 (0 .333)和D等位基因频率 (0 .5 91)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0 .12 2和 0 .378(分别为P <0 .0 5和P <0 .0 1) ,以及高血压无CCVD组的 0 .114和 0 .386 (均为P<0 .0 5 )。但是 ,ACE各基因型间的血脂水平在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组中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ACE基因缺失型可能是老年人高血压合并BI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 1转化酶 (ACE)基因插入 /缺失多态性与Ⅱ型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 (MI)及无并发症的Ⅱ型糖尿病 (DM2 )的相关情况 ,同时观察血清ACE水平与ACE基因多态性及疾病的关系。对 82例MI、86例DM2和 84例健康人 (对照组 )用PCR方法进行了ACE基因内含子 1 6插入 /缺失多态性的检测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血清ACE水平。结果MI组D等位基因频率 0 .52 ,DD基因型频率 0 .32 ,与对照组 ( 0 .36,0 .1 5)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DD基因型对MI的比数比为 3.0 1 ( 95%可信区间为 1 .2 8~ 7.0 4 ,P <0 .0 1 ) ;DM2组基因型频率分布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各组中DD基因型个体血清ACE水平最高 ,II基因型最低 ,基因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呈相关性 (r=0 .65,P <0 .0 1 )。说明ACE基因缺失多态性参与中国人DM2合并MI的发病 ,是其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广东汉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ACE、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活性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PCR方法扩增115例广东汉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96例健康体检者ACE基因特异性片段,同时应用比色法测定血清ACE活性,发色底物法测定PAI-1活性,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高血压组ACE DD基因型频率(34.7%)和D等位基因频率(60.0%)显著高于对照组(15.6%和42.1%)(P均<0.05).(2)高血压组血清ACE(217.18±57.35 U/L)及血浆PAI-1活性(0.87±0.16 U/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69.13±47.64 U/L,0.62±0.18 U/ml)(P均<0.01);高血压组与对照组ACE与PAI-1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913、0.7806,P均<0.01).(3)高血压组DD基因型血清ACE(257.46±54.73 U/L)、血浆PAI-1活性(0.97±0.16 U/ml)显著高于ID基因型(213.28±51.36 U/L,0.83±0.17 U/ml)及Ⅱ基因型(177.63±51.45 U/L,0.72±0.15 U/ml)(P均<0.01);D基因型血清ACE、血浆PAI-1活性亦显著高于Ⅱ型(P均<0.05).结论 (1)DD基因型以及D对位基因可能与广东汉族人群原发性高血压有关;(2)高血压患者血清ACE和血浆PAI-1活性增加,由ACE基因型所决定的ACE活性,可能参与血浆PAI-1水平的调节;(3)高血压患者纤溶受损可能存在一定的遗传背景,ACE基因DD型可能是高血压纤溶紊乱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与肥厚型心肌病(HCM)和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56例原发性心肌病病人(HCMl3例,DCM43例)及53例正常对照者的ACE基因型。结果:DCM组ACE基因型DD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比值比分别为4.16,2.65。ACE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构成比,HC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异。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可能与扩张型心肌病有关,DD基因型可能是DCM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对慢性心衰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79例慢性心衰患者,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进行ACE基因分型,得到II,ID,DD三种基因型。所有患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ngⅡ水平,超声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经常规方法治疗后,复查上述指标,并比较不同ACE基因型的治疗效果。结果:DD型慢性心衰患者LVDD,AngⅡ水平较其余两型患者更大、更高,且治疗后AngⅡ水平的下降幅度最大(P<0.05)。结论:国人ACE I/D基因多态性与慢性心衰的治疗效果可能有关。DD型患者体内可能存在较高的内分泌激活水平,经相关的药物治疗后可能获得更有益的内分泌效应。  相似文献   

20.
用PCR技术对274例无肾病并发症的Ⅱ型糖尿病(NIDDM)、102例Ⅱ型糖尿病肾病合并肾功能不全(RI)、124例Ⅱ型糖尿病肾病无肾功能不全(NRI)、24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了血管紧张素Ⅰ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多态性的检测,同时观察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水平与ACE基因多态性及疾病的关系。结果:RI组D等位基因频率0.52,DD基因型频率0.30,与对照组(0.38,0.16)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01);DD基因型较II对RI的比数比为2.91(95%CI为1.52~5.58,P<0.01).NIDDM组及NRI组基因型频率分布与对照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中DD基因型个体血清ACE水平最高II基因型最低,RI组及NRI组血清ACE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1),基因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呈相关性(r=0.65,P<0.01).表明血清ACE水平升高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进展有重要作用,ACE基因缺失多态性可能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