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寻找抑制一氧化氮合酶(NOS)并对相关疾病具有较好治疗作用的化合物.方法:以苯甲脒为基本母核,在苯环的对位引入2-苯并咪(噻)唑基,然后在脒基N上引入环状或非环状的取代基,并测定目标化合物的诱生型NOS(iNOS)抑制活性.结果和结论:合成了4-(苯并咪(噻)唑-2-)苯甲脒类化合物12个,其结构经IR、1H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初步的药理试验表明目标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iNOS抑制活性,神经型NOS(nNOS)抑制活性研究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高效率合成几种阿维菌素B_(1a)衍生物。方法通过5-O-三苯硅基阿维菌素B_(1a)与羧酸在4-二甲氨基吡啶(DMAP)等存在下发生酯化反应合成得到数种目标衍生物。结果反应以较好的收率得到3种阿维菌素B_(1a)衍生物。结论生物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这些不同取代基团对化合物的杀虫活性有不同的影响,其中部分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杀虫、杀螨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设计合成新型的抗菌药物甲基2-(-(-5-苯亚甲基-4-噻唑酮-2-亚基)氨基)噻唑-5-羧酸酯类衍生物,并评价其抗菌活性.[方法]以2-氨基噻唑-5-甲酸甲酯与氯乙酰氯合成酰胺后与硫氰酸铵环合得到噻唑酮,而后与不同取代苯甲醛缩合得到相应的目标产物(4a~4l),并进行抗菌实验.[结果]所有合成的化合物结构均经IR,1 H-NMR进行了确证,其中4a,4j,4k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4220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结论]合成的部分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4.
吡唑并[3,4-e]-1,2,3,4-四嗪和4-苯偶氮吡唑衍生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0年代 Dubenko 等用氰乙酰肼和取代苯胺的重氮盐反应合成了氰乙酰肼偶氮化合物,然后将此化合物在乙醇或肼中回流2h,制得了3-氨基-5-氧代-4-苯偶氮吡唑衍生物(Ⅰ).本文将3-氨基-5-吡唑酮在吡啶存在下与苯胺和取代苯胺的重氮盐进行偶合,合成了化合物Ⅰ或它的异构体4-苯腙衍生物.70年代 Elnagdi 等用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找活性强、副作用小的5-氨基水杨酸衍生物。方法以水杨酸为起始原料,通过硝化、酰化、卤化反应,与对乙酰氨基酚相偶联,合成了新的5-氨基水杨酸衍生物。结果化合物的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确证。结论该合成方法成功地合成了5-氨基-2-乙酰氧基苯甲酸-4′-乙酰胺基苯酯。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找活性强、副作用小的5-氨基水杨酸衍生物。方法以水杨酸为起始原料,通过硝化、酰化、卤化反应,与对乙酰氨基酚相偶联,合成了新的5-氨基水杨酸衍生物。结果化合物的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确证。结论该合成方法成功地合成了5-氨基-2-乙酰氧基苯甲酸-4′-乙酰胺基苯酯。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3 2,4-二氨基-6-N~1,N~2-二取代肼基-哇唑啉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疟活性的研究。这类化合物的合成是以2,4-二氨基-6-取代苄基氨基-喹唑啉为原料经亚硝化、还原成为2,4-二氨基-6-(N′-取代苄基)—肼基喹唑啉,再与相应的醛缩合而成。此类化合物经伯氏鼠疟原虫抑制性治疗初  相似文献   

8.
目的合成新型氨基巯三唑衍生物,筛选广谱、高效、低毒的临床抗菌药物.方法设计合成了3-(2'-呋喃)-4-氨基-5-巯基-1,2,4-三唑(Ⅵ)及其衍生物4-(5'-硝基糠叉替氨基)均三唑(Ⅷ)以及5-取代苄巯基均三唑(Ⅶ),并采用琼脂扩散法对合成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试验.结果所合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等所证实.初步抗茵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Ⅷ)对所有受试菌株均表现出高度敏感性,新合成的化合物(Ⅶa~b)仅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结论3-呋喃4,5-二取代氨基巯基均三唑衍生物是一类新型的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临床开发前景的抗菌剂.  相似文献   

9.
根据电子等排原理用—NH—代替2,4-二氨基-5-取代苄基嘧啶结构中—CH_2—,合成了10个2,4-二氨基-5-取代苯胺基嘧啶类化合物。测定了它们对大肠杆菌1515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Ⅲ_6(X=3—OC_5H_(11))、Ⅲ_7(X=4—OC_5H_(11))、Ⅲ_8(X=3—OC_6H_(13))、Ⅲ_9(X=4—OC_6H_(13))的体外抗菌活性比TMP稍高。与第一报的10个化合物一起进行定量构效关系的研究,抑制活性与MR_(2,3,4,5)成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设计和合成3α-磺酰氧和磺酰氨取代的莨菪烷衍生物,考察其拟胆碱活性.方法以3α-羟基莨菪烷、6β-乙酰氧基-3α-羟基莨菪烷或6β-乙酰氧基-3α-氨基莨菪烷为起始物,利用磺酰化反应合成莨菪烷衍生物.结果合成了10个新化合物.兔瞳孔实验和离体豚鼠回肠实验表明:4个6β-乙酰氧基-3α-磺酰氧基莨菪烷具有拟胆碱活性,而3α-磺酰氧基莨菪烷和6β-乙酰氧基-3α-磺酰氨基莨菪烷无拟胆碱活性.结论6β-乙酰氧基是拟胆碱莨菪烷衍生物的活性必需结构,3α-取代基对此类化合物的拟胆碱活性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1.
12.
以(+)-对甲苯磺酸-2-甲基丁酯与联苯基溴化镁反应,在催化剂作用下实现手性戊基与联苯偶联,再经碘化和氰化,合成了(+)-4-(2-甲基丁基)-4′-氰基联苯(CB-15)。总收率为15%(以左旋戊醇计算)。同时,就手性戊基与联笨偶联的机理等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或艾灸内关穴、足三里穴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 E-defi-cient,ApoE-/-)小鼠血脂异常模型自主神经活动的影响.方法:8周龄雄性C57BL/6J背景ApoE-/-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0),针刺内关组(n=8),针刺足三里组(n=9),艾灸内关组(n=10),艾灸足三里组(n=10),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8周龄野生型C57 BL/6 J小鼠给予高脂饲料SPF维持饲料,作为空白组(n=11).选取小鼠双侧内关或足三里穴进行针刺或艾灸治疗,30 min/d,1次/d,连续捆绑固定5 d,共计12周.通过Labchart软件分析心率变异性参数:正常RR间期的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mal R-R Intervals,SDNN),连续差异均方根(TheRoot Mean Square of Successive Differences,RMSSD),总功率(Total Power),极低频(Very Low Frequency,VLF),低频(Low Frequency,LF),高频(High Frequency,HF),LF/HF,瞬时节拍变异性的标准偏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Instantaneous Beat-to-BeatVariability,SD1),连续R-R间期的长期标准偏差(Long-term Standard Deviation of Continuous R-R intervals,SD2),SD1/SD2,绘制Classifier散点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心率变异性散点分散、跨度大,出现心律失常,SDNN、Total power、VLF、LF、HF、SD2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或P<0.01);针刺或艾灸内关后心率变异性散点图集中,跨度小,无异位搏动,VLF、SD2显著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或艾灸内关穴治疗高脂血症诱导心律失常效果显著,显著调控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并且针刺效果优于艾灸,内关穴刺激效果优于足三里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改进可能具有抗流感病毒活性的化合物4-乙酰氨基-3-(3-戊氧基)苯甲酸的合成方法。方法以间羟基苯甲酸为原料,经酯化、硝化、催化氢化、烷基化、酰化及水解6步反应制备4-乙酰氨基-3-(3-戊氧基)苯甲酸。结果甲酯化收率86.9%;硝化反应采用硝酸/乙酸酐混酸作硝化试剂,收率23.5%;硝基还原用质量分数5%钯-碳作催化剂催化氢化,收率95.8%;烷基化反应中先使酚羟基与氢化钠成盐,然后再与3-溴戊烷反应,收率44.4%;酰化反应用DMAP作催化剂,采用向碎冰上倾倒反应液使产物析出的后处理方法,收率82.8%;酯水解中改用丙酮做溶剂,反应时间由15h缩短至4h,收率86.8%。各中间体和目标化合物结构经1H-NMR确证。结论改进的反应条件缩短了反应时间,简化了后处理步骤,为今后该类流感药物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合成三氮烯类新试剂。方法:通过重氮盐的氮偶联反应。结果与结论: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数据证实产物为三氮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17.
18.
目的:寻找高效低毒的抗高血压药物。方法:以DDPH为先导化合物,在保留其分子中苯乙胺及芳氧烷胺两部分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在分子中引入吡啶结构。设计合成了10个1-苯乙基(或3,4-二甲氧基苯乙基)-4-取代芳氧基哌啶类化合物(I),其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确证,结果:初步的药理实验表明,大部分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降压活性,其中化合物I3和I4的降压作用比DDPH强,且作用时间长,结论:实验结果与设计思想相符,为进一步修饰DDPH的结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Nasopharyngeal cancer (NPC) is a common malignancy affecting Asian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Chinese population. Treatment regimes and results have improved over the years with better overall survival outcome data. Radi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chemotherapy is successful in many patients. Local recurrences are treated with nasopharyngectomy or another course of radiotherapy. The upper cervical spine and skull base can also be involved in NPC patients. Possible aetiologies are osteoradionecrosis, chronic infection and tumour invas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NPC involvement of C1-2 due to the various pathologies as well as the diagnostic and surgical treatment strategies. Three clinical cases that were surgically treated are discussed along with a review of the current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