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益 《中外医疗》2012,(20):101-101
目的观察川芎素联用硝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脂和血压的影响,探讨提高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2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口服川芎素+硝苯地平+低脂饮食,对照组口服安慰剂+硝苯地平+低脂饮食,分别在治疗4周后检测患者的血脂和血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但SBP、DBP及HDL-C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TG、TC、LDL-C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素联用硝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临床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9例,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4wk前后分别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同时选取49例健康人作对照组观察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结果:9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85例完成观察,治疗前原发性高血压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明显比对照明组高(P〈0.01),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与用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硝苯地平控释片在稳定降压的同时可降低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3.
沈法荣  李郁 《浙江医学》1997,19(6):327-329
24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予拉西地平(lacidipine)治疗4周,观察随诊血压(CBP)及24h动态血压(ABPM),结果显示降CBP总有效率为83.3%,治疗后动态血压曲线示明显降低,谷峰比率收缩压为66%,舒张压为62.1%,血压的变异性降低。未发现严重副反应,认为拉西地平是安全有效的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比较依那普利片和硝苯地平缓释片联用与依那普利片单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4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治疗组依那普利片和硝苯地平缓释片联用,对照组依那普利单用,用药四周后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治疗组血压明显下降,总有效率达98.08%,对照组总有效率8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那普利片和硝苯地平缓释片联用治疗高血压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降脂粥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压、血脂的影响。方法 将156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 80例,对照组 76例,观察组每日早晚各服降脂粥一次。对照组口服复方降压片 3次/日,1~2片/次,所获数据经 t和X~2检验。结果 2个疗程后两组降压有效率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4个疗程后观察组降压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血脂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降脂粥具有降压、降脂作用,且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脉压与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关系已引起广泛的重视,但目前单纯降压治疗对改善脉压效果不理想。血脂异常是目前公认的心脑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笔者对2004年1-12月在本院高血压病门诊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不同脉压水平与血脂进行观察,以探讨脉压与血脂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短期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异常血压昼夜节律的逆转作用。方法:30例经动态血压监测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病患者,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30-60mg,每日1次,治疗前和疗程第6周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30例中,异常血压昼夜节律逆转17例,未逆转13例,结论:拜新同治疗后,约57%高血压病患者的异常节律可被逆转。  相似文献   

8.
9.
付路花 《大家健康》2014,(1):172-172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4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80例,A组采用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B组采用硝苯地平治疗,C组采用卡托普利治疗,观察三组治疗效果。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C组(P0.05);三组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且A组降低水平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三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硝苯地平联合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无不良反应发生,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缓释剂(SR)与硝苯地平控释剂(GITS)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132例原发性高血压2级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硝苯地平SR组(A组,66例)和硝苯地平GITS组(B组,66例)。A组患者口服硝苯地平SR(伲福达)10mg/次,2次/d;B组患者口服硝苯地平GITS(拜新同)30mg/次,1次/d。6周后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及24h平均血压情况。并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24h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硝苯地平SR及硝苯地平GITS均能有效降低血压,但后者降压作用更高效、平稳、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和硝苯地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 8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二组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和硝苯地平组 ,疗程 12周 ,观察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结果 :两药均能显著降低血压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总有效率为 88.2 % ,硝苯地平总有效率为 76 .5 %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压谷 /峰比值均大于硝苯地平。结论 :对高血压病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是一种有效、安全且易耐受的降压药 ,每日 1次能维持 2 4h降压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非洛地平、硝苯地平缓释片的降压疗效。方法: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病人124例,分为非洛地平组66例,应用非洛地平(5mg、qd、po),硝苯地平缓释片组58例,应用4硝苯地平缓释片(30mg,qd,po),均连续应用8周。结果:2药降压有效率分别为79%,80%,2药比较差异不显。其中原发性轻度高血压患2药有效率分别为76%、81%,2药比较差异不显。原发性中度高血压患2药有效率辚85%,70%,示非洛地平组高于硝苯地平缓释片组,2药比较有显差异。2药在治疗后心率均下降,与用药前比较有非常显差异,但2药间比较差异不显。结论:2药降压作用均显,具有服药方便、副作用小等优点,适于单独应用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  相似文献   

14.
张海燕  张虎祥 《浙江医学》2002,24(11):650-651,65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压变异性 (BPV)与早期心肌胶原代谢紊乱的相关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40例I、II期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 (ABPM)、血清III型前胶原 (PCⅢ )浓度测定 ,分析血压变异性的特征及其与血清PCIII浓度的相关关系 ;40例年龄相当 ,血压正常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 EH患者的血清PCIII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各时段的血压变异性亦均大于对照组。相关分析 :血清PCIII浓度与各时段血压变异性有相关性 (P<0.01~P<0.05) ,且与24h收缩压变异性显著相关 (r=0.6590,P<0.01)。结论 高血压病时血压变异性显著增高 ,与各时段血压变异尤其是24h收缩压变异与早期心肌胶原合成代谢水平指标 (血清PCIII浓度 )有关 ,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早期预测心肌胶原网络代谢失衡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10例无并发症的高血压病患者于口服国产硝苯吡啶10mg 3次/d后第3d及1周检测血压及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功能。血压由21.5±3.4/12.4±1.4kPa(161.4±25.9/92.8±10.8mmHg)分别降至18.7±1.6/11.3±1.2kPa(139.8±11.8/84.6±9.4mmHg)、17.9±1.7/11.3±1.2kPa(134.2±12.7/84.6±8.7mmHg)(P均<0.01);平均动脉压由15.2±0.9kPa(114.2±7.7mmHg)分别降至13.9±0.9kPa(104.2±7.3mmHg)、13.6±0.8kPa(102.0±6.3mmHg)(P均<0.01),总外周阻力由1741.0±392.5dyn·s/cm5分别降至1514.0±175.5(P>0.05)及1263.1±237.6dyn·s/cm5(P<0.01)。舒张早期流速积分由7.2±1.3分别增至8.4±2.6及8.7±2.1((P均<0.05),舒张早期及心房收缩期峰值流速、心指数等指标亦有所改善。提示国产硝苯吡啶能有效持久降压并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10例无并发症的高血压病患者于口服国产硝苯吡啶10 mg 3次/d 后第3 d 及1周检测血压及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功能。血压由21.5±3.4/12.4±1.4 kPa(161.4±25.9/92.8±10.8 mmHg)分别降至18.7±1.6/11.3±1.2 kPa(139.8±11.8/84.6±9.4 mmHg)、17.9±1.7/11.3±1.2 kPa(134.2±12.7/84.6±8.7 mmHg)(P 均<0.01);平均动脉压由15.2±0.9 kPa(114.2±7.7 mmHg)分别降至13.9±0.9 kPa(104.2±7.3 mmHg)、13.6±0.8 kPa(102.0±6.3 mmHg)(P 均<0.01),总外周阻力由1741.0±392.5 dyn·s/cm~5分别降至1514.0±175.5(P>0.05)及1263.1±237.6 dyn·s/cm~5(P<0.01)。舒张早期流速积分由7.2±1.3分别增至8.4±2.6及8.7±2.1((P 均<0.05),舒张早期及心房收缩期峰值流速、心指数等指标亦有所改善。提示国产硝苯吡啶能有效持久降压并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和血压控制的影响。方法:对1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入院先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血压的控制。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血压控制良好,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使血压得到良好的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背景 24 h血压变异性(24 hBPV)、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伤和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独立相关。研究表明,hs-CRP和Hcy与高血压人群血压变异性(BPV)呈正相关,特别是夜间血压的变化与靶器官损伤和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风险的增加有关。然而,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hs-CRP和Hcy与夜间血压变异性(nBPV)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和Hcy与nBPV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2018年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210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根据hs-CRP三分位值分为3组,三分位切点值为4.217、7.450 mg/L;同时根据Hcy分为3组,A组(Hcy<15.0 μmol/L,106例),B组(15.0 μmol/L≤Hcy<20.0 μmol/L,45例)、C组(Hcy≥20.0 μmol/L,59例)。患者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24 h、夜间时段的血压均值和标准差(以标准差为BPV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hs-CRP、Hcy与nBPV的关系。结果 以hs-CRP分组,第3三分位组24 hBPV、nBPV高于第1三分位组,第2分位组24 hBPV高于第1分位组(P<0.05)。以Hcy分组,B组和C组24 hBPV、nBPV高于A组,C组nBPV高于B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s-CRP和Hcy与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呈线性正相关(r值分别为0.564、0.501,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和Hcy是nBPV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血清hs-CRP和Hcy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nBPV独立正相关,提示其可能在nBPV的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可能加剧nBPV异常,并可能是nBPV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终末靶器官损伤及心血管终点事件联系的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社区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和血脂控制的效果。方法资料来自上海市区4个社区的现场调查,共招募1 442例符合心血管危险分层属于中危层或高危层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其中男性占36.27%,女性占63.73%;中危层患者占82.39%,高危层患者占17.61%。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非药物干预包括加强社区医生和高血压患者间的沟通,通过讲座和资料发放传播高血压防治知识和技能。结果与日常管理组比较,干预后细节管理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净下降6.75 mm Hg和4.29 mm Hg(P<0.001);血清TG和TC明显下降(t=4.249,P<0.001;t=2.231,P=0.026);血清HDL-c和LDL-c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社区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不但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而且有助于血脂的改善,特别是TG和TC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胆红素与血脂综合指数的变化状况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7例高血压组和72例冠脉正常组血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指标进行测试,分析组间胆红素、血脂、血脂综合指数和胆红素与血脂综合指数的差别.结果:高血压组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低于冠脉正常组(P<0.05);高血压组胆红素与血脂综合指数结合指标明显高于冠脉正常组(P<0.01).结论:胆红素与血脂综合指数是具有临床使用价值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