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脏胰岛素受体(IR)和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表达的改变,探讨罗格列酮防治继发性糖尿病的可能机制。方法:用油酸经胰胆管插管灌注的方法诱导CP,将成模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治疗组、对照组,以罗格列酮治疗7d,Westernblots法测定各组大鼠肝细胞IR和IRS-1表达的改变。结果:模型组IR和IRS-1表达较对照组都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IR和IRS-1表达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上调(P<0.05)。结论: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可能参与了CP继发胰源性糖尿病机制;罗格列酮在防治继发性胰源性糖尿病动物模型方面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胰淀素(amylin)胰腺内沉积是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不同糖代谢状况的新就诊肥胖患者空腹和糖负荷30 min胰淀素水平,探讨罗格列酮对新诊断肥胖2型糖尿病的胰淀素干预作用。方法:92名肥胖患者分为糖耐量正常组(A组, n=31)、糖耐量减低组(B组, n=30)和2型糖尿病组(C组, n=31),糖尿病组再随机分为4个月罗格列酮4 mg治疗组和生活方式调整对照组。分别测定体重指数、腰围、空腹和糖负荷后30 min血浆真胰岛素和胰淀素。结果:B组和C组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即胰岛素和葡萄糖变化之比(糖负荷后30 min-空腹水平)(ΔTI30/ΔG30)、真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和HOMA-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BCI)均低于A组(P<0.05)。与A组相比,B组和C组的空腹、30 min胰淀素与真胰岛素之比降低(P<0.05),而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的胰淀素变化与血糖变化之比(ΔALI30/ΔG30)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1)。C组中的罗格列酮治疗组经治疗后,空腹、服糖后30 min及2 h血糖降低,腰臀比下降,空腹及服糖后30 min胰淀素和HBCI水平升高(P<0.05),真胰岛素水平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30 min和2 h血糖降低,30 min胰淀素水平、与真胰岛素之比和ΔALI30/ΔG30升高(P<0.05),但仍低于A组水平。结论:与糖代谢正常的肥胖患者比,糖耐量减低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和30 min胰淀素水平与其胰岛素之比降低,经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治疗后,胰淀素水平升高而胰岛素水平无明显变化;胰岛β细胞可能存在加工与分泌胰淀素缺陷,与胰淀素在胰腺内沉积有关,罗格列酮能够部分改善此项缺陷。  相似文献   

3.
目前营养支持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手段之一。作者利用主胰管内注入4%牛黄胆酸0.5ml/kg及胰蛋白酶0.5ml/kg混和液的方法,诱发犬的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测定2次输注肠外营养(PN)后,血清胰岛素,胰高糖素、淀粉酶及血糖的水平,观察胰腺炎初期胰腺的内分泌功能变化。实验证明,人工引发急性胰腺炎后,血清胰岛素,胰高糖素和淀粉酶平均水平均升高,但胰高糖素和淀粉酶的升高无显著性,且与PN输注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糖耐量异常OLETF大鼠的血液生化和病理改变,阿卡波糖治疗后的临床及病理转归。方法 雄性OLETF大鼠分为3组,糖耐量异常组10只,阿卡波糖治疗组10只,糖尿病组8只。以同种鼠系正常糖耐量鼠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糖耐量异常大鼠肥胖、内脏脂肪增加,甘油三脂合成、分泌增加,导致胰腺、骨骼肌细胞内及细胞间脂肪浸润。结论 脂质代谢紊乱一方面引起胰岛素抵抗,一方面导致胰腺分泌功能减退,严重者出现糖尿病。阿卡波糖治疗可以减轻该鼠体重、降低血清咀固醇及甘油三脂,减轻胰腺脂肪沉积,恢复胰腺分泌胰岛素功能,有效降低餐后血糖。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复方苦荞麦对糖尿病大鼠症状、血糖、胰岛功能的影响,以阐明其降糖效果及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56只,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46只造模,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复方苦荞麦高剂量组、复方苦荞麦低剂量组、消渴丸组、病理对照组4组,连续治疗4周,治疗期满测空腹血糖(FBG)、血浆胰岛素(Insulin)、胰高糖素(Glucagon),并做胰腺病理形态观察。结果复方苦荞麦能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症状,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提高糖尿病大鼠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血浆胰高糖素水平,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损伤的β细胞,抑制α细胞异常增殖。其降糖效果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复方苦荞麦能显著改善糖尿病大鼠症状,有效降糖,其机制可能是保护胰岛β细胞,促进其分泌胰岛素并抑制α细胞异常增殖及过度分泌胰高糖素。  相似文献   

6.
检测对优降糖继发失效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患者胰腺B细胞对胰高糖素及标准馒头餐的反应。分析机体对胰岛素、优降糖的敏感性,并与有效组作比较。结果显示:失效组空腹及胰高糖素刺激后6minC肽水平没有显著差别.但馒头餐后的胰岛素、C肽值,胰岛素敏感指数,以及口服优降糖后2h、3h的空腹血糖下降百分数均明显低于有效组,提示优降糖继发失效的NDDM患者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贮备能力无明显减退。但选择性对葡萄糖刺激的反应降低,机体对胰岛素和优降糖的敏感性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胰敏颗粒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腺离体灌流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在链脲佐菌素(STZ)部分破坏大鼠胰岛细胞的基础上,喂养高脂高糖饲料造成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分离造模大鼠胰腺进行离体灌流,检测胰腺灌流液胰岛素含量。结果在低糖刺激时,胰敏颗粒含药血清对离体胰腺分泌胰岛素无明显影响;在高糖刺激条件下,胰敏颗粒可刺激离体胰腺分泌胰岛素。结论胰敏颗粒对2型糖尿病胰岛分泌缺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链尿佐菌素加高糖高脂饮食复制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链尿佐菌素加高糖高脂饮食诱导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方法SD雄性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3周后,采血检测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按25mg/g体重剂量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尿佐菌素,3d后,行糖耐量实验,对糖耐量异常大鼠继续喂以高糖高脂饲料,在第2、第4周再两次采血检测糖尿病鼠空腹血糖及血清胰岛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糖高脂喂养大鼠血清胰岛素明显上升(P〈0.01),但血糖无变化(P〉0.05),糖尿病鼠血糖及血清胰岛素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糖高脂喂养能致大鼠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辅以小剂量一次性注射链尿佐菌素而造成的糖耐量异常,可成功复制出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黄芪多糖(APS)对胰源性糖尿病大鼠胰腺Kir6.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40只雄性Wistar大鼠,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APS低剂量干预组和APS高剂量干预组。然后对4组大鼠进行口服糖耐量实验,并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4组大鼠胰腺Kir6.2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胰腺Kir6.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高剂量组大鼠Kir6.2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APS对慢性胰腺炎大鼠胰腺Kir6.2表达有一定的上调作用,可能是其发挥降糖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慢性胰腺炎随访中新发糖尿病的患者,展开最佳治疗证据的检索,指导胰源性糖尿病的治疗。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CBMdisc、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寻找胰源性糖尿病的治疗指南、系统评价、临床研究、文献综述等证据,并对所获证据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目前尚无胰源性糖尿病的诊治指南,胰源性糖尿病的治疗目标与其他类型糖尿病一致,治疗方法包括基础营养治疗、口服降糖药物和强化胰岛素治疗。降糖药物与胰岛素运用上存在一定分歧,强化胰岛素可能增加了发生胰腺癌的风险,而二甲双胍降低了这种可能性。结论胰源性糖尿病的治疗需采取综合措施,强调患者对血糖监测的依从性.避免严重低血糖的发生.同时做好早期胰腺肿瘤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胰腺炎(CP)模型大鼠肝脏胰岛素受体(IR),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蛋白表达的改变,探讨慢性胰腺炎继发性糖代谢异常的可能机制。方法:将用油酸诱导的CP大鼠作为模型组,同法注入生理盐水的大鼠为对照组,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肝细胞IR,IRS-1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模型组IR,IRS-1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都有明显降低(P<0.05)。结论:胰岛素信号转导异常可能参与了CP继发糖代谢异常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葡萄糖载体2(GLUT2)在油酸诱导慢性胰腺炎(CP)大鼠肝脏细胞的表达,以及罗格列酮对其mR-NA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罗格列酮防治继发性糖尿病的可能机制。方法:将用油酸诱导的CP大鼠分为模型组、对照组、治疗组,以罗格列酮灌胃治疗6周。RT-PCR法检测各组肝细胞GLUT2 mRNA表达量。结果:模型组GLUT2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使用罗格列酮治疗6周后GLUT2 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慢性胰腺炎可于转录水平阻碍GLUT2的基因表达,这可能是慢性胰腺炎时GLUT2影响肝脏葡萄糖代谢机制之一,罗格列酮在防治继发性胰源性糖尿病动物模型方面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对慢性胰腺炎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和核因子-κB活性的干预作用.方法:Wistar大鼠制备慢性胰腺炎模型后,每日给予柴胡疏肝散1.4 g/kg和2.8 g/kg体重灌胃4周,然后进行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实验,分离肝细胞进行葡萄糖释放实验,检测肝脏组织核因子-κB活性变化.结果:慢性胰腺炎大鼠的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时离体肝细胞葡萄糖释放的抑制率减弱,肝脏核因子-κB的活性显著增加(P<0.05);柴胡疏肝散干预能够显著改善上述变化(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能够抑制肝脏核因子-κB的过度活化,进而改善慢性胰腺炎引发的肝脏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短期高脂饮食对中国汉族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9例单纯饮食控制或仅用二甲双胍治疗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先后分别服用高碳水化合物餐(HCD)和高脂肪餐(HFD)3 d,进食第3天多点抽血,测定血浆葡萄糖及胰岛素变化,并于第4天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结果进食HFD患者的非酯化脂肪酸(NEFA)24 h曲线下面积(AUC)显著高于进食HCD患者(P<0.001),且其24 h血浆葡萄糖AUC显著低于HCD患者(P<0.05);而24 h胰岛素AUC两种饮食患者差异无显著性;进食HFD患者72 h后空腹血浆葡萄糖接近显著意义地升高(P=0.05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P<0.05)。IVGTT进食HFD患者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快速反应接近显著意义地升高(P=0.06),血浆空腹和早餐段餐后胰升血糖素亦显著升高。结论短期进食HFD使NEFA暴露水平显著升高,葡萄糖暴露水平显著降低,空腹血浆葡萄糖升高但不伴胰岛素水平的显著变化可能是肝糖输出增加、胰岛素抵抗形成的早期表现,提示胰升血糖素在胰岛素抵抗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而显著的β细胞功能失调(脂毒性)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胰岛细胞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探讨小檗碱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28mg/kg)加高脂饮食诱导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后给予小檗碱治疗8周。检测大鼠空腹血糖以及胰岛细胞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lc)、胰岛素受体(InsR)、胰岛素受体底物1和底物2(IRS-1/-2)的蛋白表达。结果:小檗碱治疗8周,能显著降低模型大鼠的空腹血糖和胰岛Glc蛋白表达,同时能显著升高胰岛细胞InsR、IRS-1的蛋白表达。结论:小檗碱调节血糖的作用可能与其提高胰岛细胞InsR、IRS-1蛋白表达从而改善胰岛细胞的胰岛素信号转导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通过单一皮下注射脂多糖(LPS)诱导产生慢性炎症的方法建立2型糖尿病(T2DM)大鼠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30只雄性 Wistar 大鼠分成对照组(n=10)和造模组(n=20)。造模组以 LPS(300μg·kg-1·d-1)皮下注射8周,对照组予以皮下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每周对大鼠一般情况、体质量、空腹血糖进行监测,8周后对两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IL-6、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空腹胰岛素(FINS)进行测定,另外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和胰岛素释放试验(IRT)。以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1.1 mmol/L 为造模成功。结果第6周开始 T2DM 造模组大鼠血糖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达到 T2DM 大鼠模型的成模标准。与对照组比较,造模组大鼠血清中 TNF-α、IL-1、IL-6、MCP-1、FINS 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OGTT 试验,造模组血糖水平高于对照组,胰岛素峰值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通过皮下注射小剂量 LPS 成功地建立了 T2DM 大鼠模型,为糖尿病的病因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Seven non-diabetic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ncreatitis were shown to have a diminished acute insulin secretory response after intensive beta cell and intravenous tolbutamide stimulation. In an attempt to unmask their ‘latent’ diabetic state, triamcinolone-augmented glucose tolerance tests were performed some days after documenting normal standard 50 g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s. A matched group of non-diabetic controls was similarly investigated. Although the steroid-augmented glucose tolerance tests showed marked impairment in the patients, becoming frankly diabetic in three cases, the normal control subjects reacted in a similar though less striking fashi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n glucose values in the two groups. The 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ncreatitis to maintain normal glucose tolerance in the face of diminished insulin output is commented on. We conclude that, as an ancillary investigation for diagnosing chronic pancreatitis, the triamcinolone glucose tolerance test is unreli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