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研究四逆汤中乌头类生物碱的溶出平衡和水解平衡。方法 利用电喷雾质谱分析,比较了制附子、四逆汤、四逆汤药渣和含有3种双酯型生物碱的混合对照品体系中的乌头碱类二萜生物碱。结果 在煎煮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溶解并发生水解反应,而脂类生物碱则难溶于水。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水溶性相近,但是次乌头碱在水中的热稳定性更高,C19二萜骨架上C3取代基(—OH或—H)的变化影响生物碱的稳定性。结论四逆汤中的乌头碱类生物碱的种类及含量由其溶解性和化学稳定性共同决定。  相似文献   

2.
二萜生物碱     
本文主要综述了1989年至1992年初所发表的毛莨科乌头属和翠雀属植物二萜生物碱的化学及其药理方面的研究文献。  相似文献   

3.
吉林乌头生物碱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乌头生物碱成分研究冯锋,刘静涵(中国药科大学植物化学教研室,南京210009)二萜生物碱是一类具有较强生理活性和较高毒性的较复杂的化合物,主要分布于毛莫科乌头属(AconitumL.)、翠雀属(DelphiniumL,)以及蔷薇科绣线菊属(Spi...  相似文献   

4.
从白喉乌头Aconitumleucostomum的根中分得4个二萜生物碱,通过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6,14-dimethoxyforesticine(Ⅰ)、lappaconitine(Ⅱ)、N-deacetyllappaconitine(Ⅲ)和anthranoyllycoctonine(Ⅳ)。其中Ⅰ系首次直接从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中的一个C20二萜生物碱。方法 采用氧化铝柱层析分离,通过理化鉴定和波谱分析确定化学结构。并经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确证。结果 从黄花乌头中获得一个新的C20二萜生物碱(关附子素)。结论 关附子素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的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吉林乌头化学成分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毛茛科乌头属植物吉林乌头中得到两个C20二萜生物碱lepenine和kirinine A,用化学和波谱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其中后者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对不丹传统药用植物乌头属植物 A.orochryseum Stapf 进行研究,分离得到3个新的hetisine-型二萜生物碱 orochrine(1)、2-O-acetylorochrine(2)、2-O-acetyl-7 α-hydroxyorochine(3)和2个已知生物碱氯化阿替新(4)、变绿卵孢碱(5),并用光谱法确定了3个新生物碱的结构。该植物地上部分自然干燥、切碎,用甲醇提取4  相似文献   

8.
前文曾报道了从江西兴国采集的赣皖乌头(Aconitum finetianum Hand—Mazz)中分离并鉴定了三个二萜生物碱。今又继续分离出五个二萜生物碱。它们的结构鉴定是根据它们的物理常数、光谱分析证明碱Ⅴ.碱Ⅶ.碱Ⅶ分别是宋果灵(Songorine)、诺密宁(nominine)和氨茴酰牛扁碱(anthranollycoctonine)。碱Ⅵ和碱Ⅸ是两个新的生物碱,它们的结构鉴定工作还在继续研究中。  相似文献   

9.
樟科樟属植物樟的化学成分与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樟科樟属植物樟的化学研究概况,并对其组织培养进行了初步研究。樟科樟属植物富含挥发油,并含瑞诺烷类二萜、鞣质、芳香性化合物、生物碱、木质素、有机酸及多糖等成分;组织培养取得初步成效,结果表明:影响组织培养的关键因素是基本培养基、激素种类和浓度,茎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 2,4-D4mg/L NAA0.5mg/L 6-BA1mg/L,外植体以茎段最佳。  相似文献   

10.
乌头属植物资源丰富、药用历史悠久、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二萜生物碱是乌头属植物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按结构可分为C-18 型、C-19 型、C-20 型和双二萜生物碱,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等活性。本文旨在综述临床中广泛使用的乌头属药物中几种主要二萜生物碱,包括草乌甲素(C-19 型)、雪上一枝蒿甲素(C-20 型)、高乌甲素(C-18 型)及乌头碱(C-19 型)的镇痛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乌头炮制的药理学依据。草乌甲素、雪上一枝蒿甲素、高乌甲素和乌头碱在多种疼痛模型和临床研究中均表现出良好的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系通过Gs/cAMP/PKA/p38β/CREB 信号通路,刺激脊髓背角的小胶质细胞释放强啡肽,随后作用于神经突触后膜神经元上的κ- 阿片受体而产生。乌头碱经炮制生成苯甲酰乌头原碱,毒性降低,治疗指数增加。此外,多种乌头属二萜生物碱和乌头提取物均不产生镇痛耐受作用,并能有效抑制吗啡的镇痛耐受,亦与它们的镇痛作用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