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测定,得出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MPP)是提高玻璃纤维与聚丙烯树脂界面剪切强度的关键因素,而偶联剂的变化对体系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较少,用仪器分析证实了酸酐基团与玻璃纤维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以及当界面存在改性聚丙烯时,应选择A-174TM硅烷偶联剂处理增强聚丙烯的玻璃纤维,而不是传统的A-1100TM硅烷偶联剂。  相似文献   

2.
通过测定,得出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MPP)是提高玻璃纤维与聚丙烯树脂界面剪切强度的关键因素,而偶联剂的变化对体系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较少,用仪器分析证实了酸酐基团与玻璃纤维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以及当界面存在改性聚丙烯时,应选择A-174TM硅烷偶联剂处理增强聚丙烯的玻璃纤维,而不是传统的A-1100TM硅烷偶联剂。  相似文献   

3.
在聚丙烯蜡分子链中引入羧基官能团,并用其作为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的界面处理剂。通过改进的单丝临界长度法测定了四处偶联剂与上述聚丙烯蜡共同处理的玻璃纤维与聚丙烯的界面剪切强度,发现改性或者未改性的聚丙烯蜡的加入都会使增强体系界面剪切强度明显提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未改性的聚丙烯蜡分子链上本身含有一定的极性基团。但是,偶联剂种类的变化对体系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却很小。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定,得出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MPP)是提高玻璃纤维与聚丙烯树脂界面剪切强度的关键因素,而偶联剂的变化对体系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较少,用仪器分析证实了酸酐基因与玻璃纤维表面发生化学反应的实质,以及当界面存在改性聚丙烯时,应选择A-174^TM硅烷偶联剂处理增强聚丙烯的玻璃纤维,而不是传统的A-1100^TM硅烷偶联剂。  相似文献   

5.
任伟  蒋晓菡  俞强 《医学教育探索》2015,28(4):386-392,402
采用双端羧基聚丙烯(PP)与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进行酯化反应,制备了不同嵌段长度的嵌段共聚物PEG-b-PP-b-PEG,并将其作为大分子表面改性剂与PP共混制得薄膜。采用衰减全反射红外(ATR-FTIR)、接触角测试仪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表征了薄膜的表面组成与性能。研究表明,PEG-b-PP-b-PEG可以改善PP薄膜的亲水性和表面极性,使表面自由能增大;薄膜表面性能的改善程度取决于薄膜中PEG链段的质量分数以及嵌段共聚物的嵌段分子量;随着共混薄膜中PEG链段质量含量增加,薄膜的水接触角迅速下降,表面自由能增大;随嵌段共聚物中PP嵌段分子量以及PEG嵌段分子量的下降,薄膜水接触角减小,表面自由能增大;当嵌段共聚物中PP嵌段和PEG链段分子量均为1 000左右时,对PP薄膜表面亲水性的改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中碱玻纤(CG)增强聚丙烯(PP)片状模塑料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由于PP的非极性,因此它与CG表面结合状态的改善成为这种材料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选取反丁烯二酸硝酸铬络合物体系作为偶联剂,以红外光谱、富里埃变换红外光谱及差示扫描量法热来研究偶联剂与PP、CG的作用。发现界面有化学作用,对PP有结晶成核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聚乙二醇和环氧丙烷为原料,用常压法合成了一系列氧丙烯—氧乙烯—氧丙烯嵌段共聚醚,对合成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产物的浊点、泡沫稳定性、临界胶束浓度、乳化性能等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氧丙烯—氧乙烯—氧丙烯嵌段共聚醚作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其性能与嵌段序列长度和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不同桩表面处理对玻璃纤维桩与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不同的桩表面处理对玻璃纤维桩表面形貌及其与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颗尺寸近似的离体单根管前牙,常规根管治疗后去除牙冠,完成根桩牙体预备后,粘固MATCHPOST玻璃纤维桩至根管内。根据粘固前桩表面处理方法,将20颗离体牙随机均分至如下4组:氢氟酸组(HF组);二氯甲烷组(CH组);过氧化氢组(HO组);硅烷偶联剂组(S组)。用慢速金刚石切割机将每个牙根垂直于牙长轴切割出3个3 mm厚的片段作为测试样本。于万能材料试验机上对各组(n=15)样本加载直至纤维桩被完全推出。对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观察样本的破坏模式。[结果]4个实验组的粘结强度值(MPa)由高到低如下:HO组(10.00±3.17);CH组(7.98±2.46);HF组(6.15±1.87);S组(5.82±1.76)。除了HF组和S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P>0.05),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样本的失败模式主要为混合破坏。[结论]用过氧化氢和二氯甲烷进行桩表面处理可提高玻璃纤维桩与牙本质的粘结强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薄片推出实验,探讨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玻璃纤维桩粘结固位力的影响。方法:将30颗离体上颌单根管前牙进行常规根管充填和桩道预备后,根据不同表面处理随机分为3组:Ⅰ组纤维桩表面酸蚀处理后加涂布硅烷偶联剂;Ⅱ组:纤维桩表面用1 000目细砂纸打磨处理,涂布粘结剂;Ⅲ组做对照组,不做处理。将纤维桩粘固于离体牙根管内,制作薄片推出试件,于万能测试机上进行推出实验,记录薄片推出最大力值,计算粘结强度,进行统计学处理并观察试件破坏模式。结果:Ⅰ组和Ⅱ组粘接强度均值都大于Ⅲ组,组间差别,P<0.05。Ⅰ与Ⅱ组破坏模式多为树脂水门汀与牙本质之间破坏,Ⅲ组多为混合破坏。结论:两种表面处理方法均可提高纤维桩在根管内的粘接强度,尤以酸蚀处理后涂布硅烷偶联剂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玻纤增强聚丙烯(PP)的界面粘结,分别用B301或硅烷偶联剂对玻纤表面进行了处理,用过氧化物和顺丁烯二酸酐对PP进行了改性。经处理和改性后,PP/GF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有明显提高,对玻纤增强聚丙烯的界面结构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两种硅烷偶联剂及成膜剂组成的浸润剂处理玻璃纤维,研究其增强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和软科学性能。经SEM和FT-IR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浸润剂中添加了成膜剂后,复合材料的界面可以达到良好的结合状态,材料的力学性能也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DSC方法研究了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体系的结晶行为,探讨了体系等温及非等温结晶动力学,采用Mandelkern方法和Jeziorny方法对体系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玻璃纤维的引入改变了聚丙烯的结晶温度和结晶度,对聚丙烯的结晶有成核作用,短玻璃纤维的成核作用强于玻璃纤维毡;聚丙烯及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的等温结晶在相当大的结晶范围内符合Avrami方程;由Jeziorny方法得出的单位冷却速率非等温结晶能力参数Gc不随冷却速率的改变而变化,能较好地反映结晶过程,可用该方法材料结晶动力学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3.
采用带有热台的显微镜研究了200 ℃下聚丙烯树脂熔体沿玻璃纤维(束)的流动过程。实验结果表明:高黏的聚丙烯熔体能够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沿纤维束间的微观缝隙自发地流动,并且缝隙的间距越小,树脂的流动速率就越快;树脂熔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缓慢自发流动以后会加速流动。通过测试交叉纤维间熔体的间距,间接计算了聚丙烯树脂在该状态下自发流动的临界毛细管直径和自发流动的最低压力。  相似文献   

14.
张朝  戴干策 《医学教育探索》2006,(12):1378-1382
研究了偶联剂(KH 550)和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M PP)表面偶联反应对聚丙烯(PP)/玻璃微珠(GB)复合材料界面形态和流变性能的影响。采用ARES型旋转式流变仪和扫描电镜(SEM)对材料的熔体粘度、动态特性以及界面形态作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玻璃微珠对材料有增加模量和粘度的作用,并且GB含量越高材料的模量和粘度就越高。使用KH 550偶联剂处理GB后,其表面变得更为粗糙,且体系相容性未得到改善,材料的粘度与模量有所上升。在基体中加入少量能与KH 550反应的低分子量M PP,虽然体系相容性得到了改善,但是降低了粘度;然而KH 550与M PP界面反应形成的“聚合物刷”又具有增粘作用,因此体系中增粘作用和降粘作用相互竞争。实验证明降粘作用为主导作用,体系粘度下降。  相似文献   

15.
将三聚氰胺氰尿酸盐(MCA)阻燃剂添加到玻纤增强的尼龙66复合材料(GF-PA66)中。利用UL-94实验对MCA在复合材料中的阻燃效果进行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燃烧后的样品形貌,并利用热重分析法对复合材料的热分解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CA可使玻纤增强尼龙66复合材料达到UL-94 V-0级阻燃效果;MCA晶体被均匀地分散于尼龙基体中,在燃烧时MCA通过自身吸热分解,产生不可燃气体,实现气相阻隔,从而起到阻燃作用,并在复合材料自熄面上留下纳米级气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