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全经针刺法对恢复期脑梗死脑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全经针刺法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采取全经针刺法及基础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刺法及相同的基础治疗,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照观察治疗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①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患者双侧MCA的Vm均上升(P〈0.01、P〈0.05),病灶侧Vm上升幅度均较非病灶侧大(P〈0.01);治疗组MCA病灶侧Vm上升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两组治疗后,病灶侧PI值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病灶侧PI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全经针刺法可提高恢复期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的Vm,降低大脑中动脉PI,提示其可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脑血管血流的供应,并且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易化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寻找疗效较好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按照随机化和多中心的试验原则,将入选病例分为治疗1组(55例),治疗2组(54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1组采用针刺治疗,治疗2组采用针刺和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均每周5次。治疗4周后,观察3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变化,3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Mas)量表的评分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的巴氏指数(MBI)分值比较。结果:治疗2组的运动功能改善程度总体优于治疗1组和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总的疗效好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Mas)的评分比较和改良的巴氏指数(MBI)分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2组的运动功能(Mas)的评分和改良的巴氏指数(MBI)分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O.001);治疗后治疗1组的运动功能(Mas)的评分和改良的巴氏指数(MBI)分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复合易化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的疗效优于单纯的针刺治疗和康复治疗,针刺治疗疗效优于单纯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3.
针刺任脉加巨刺对脑卒中恢复期正中神经F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任脉加巨刺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治疗过程中F—wave(F波)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43例,22例为治疗组,21例作为对照组;1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组。利用肌电图分析脑卒中偏瘫治疗过程中双上肢正中神经F波波幅的变化。结果21~30d脑卒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患侧肢体F波的波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1~30d对照组患侧肢体F波波幅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针刺任脉加巨刺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F波波幅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刺抗痉挛技术对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的作用机制及疗效。方法经临床确诊的63例偏瘫患者,患侧上肢屈肌张力Ashworth评级均在1~3级之间。63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对照组31例。试验组采用针刺疗法,1日1次,疗程3个月;对照组采用单纯Bobath疗法。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比较,评估方法采用Ashworth评分法、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和F波波幅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试验组显效率(31.25%)高于对照组(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MA评分两组上肢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试验组评分增加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波参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针刺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简便、有效、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与早期下肢关节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影响。方法:将87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综合治疗组加用针刺和下肢关节运动疗法。疗程为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中平衡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P〈0.01),且综合治疗优于对照组(P〈0.01); 完成坐位、起立坐下、站立1min所需天数少于对照组。结论:针刺与早期下肢关节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关节松动术结合功能针刺法治疗偏瘫肩痛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松动术结合功能针刺法对偏瘫肩关节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进行单纯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功能针刺法和肩关节关节松动术综合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8周时上肢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疼痛采用VAS疼痛评分标准评定。结果:治疗组偏瘫肩关节疼痛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松动术结合功能针刺法对偏瘫肩关节疼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贵青 《中国医药导报》2012,9(26):106-107,109
目的观察廉泉穴药线埋植加舌针点刺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脑卒中恢复期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康复功能训练恢复吞咽功能,观察组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廉泉穴埋植药线加舌针点刺法进行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和饮水呛咳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照组总有效率(44.0%)(P〈0.01),提示观察组吞咽功能障碍和饮水呛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廉泉穴药线埋植加舌针点刺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出现的吞咽功能障碍可通过穴位作用、针刺作用、药物作用三结合发挥良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取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住院治疗的64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恢复期均采取下列康复治疗:(1)床上训练;(2)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3)从坐到站起训练;(4)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5)步行训练;(6)上肢及手功能训练。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主动、被动运动训练。结果脑卒中住院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FMA评分及康复训练前后下肢肌力,结果显示,观察组训练后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和被动运动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从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electricslstimulation,F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湖南省马王堆医院脑卒中偏瘫患者32例,随机分为FEB和对照组各1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电刺激组辅以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的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但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59例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采用常规药物、针灸及康复训练,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治疗时间为4W。两组治疗前后分别评价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的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ADL积分显著改善(P〈0.05或P〈0.01),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卧式功率自行车及电动起立床站立训练治疗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较常规治疗方法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针刺法配合高压氧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软瘫期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分期针刺之软瘫期刺法+高压氧)和对照组(传统针刺+高压氧),每组30例。治疗前、后均采用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对中风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均有改善,两组治疗后FMA、FIM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中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方面,分期针刺之软瘫期刺法配合高压氧治疗优于传统针刺配合高压氧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孟氏十二针刺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孟氏十二针疗法(双侧风池、完骨、天柱、上风池、上完骨、风府夹穴);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疗法(双侧风池、完骨、天柱)。两组治疗前后均行TCD检查。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MV值均显著上升(P〈0.01),PI及RI值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平衡针灸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本院康复科神经内科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平衡针灸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分别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改良巴氏指数(MBI)为 79.41±5.8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为29.12±3.12;Berg平衡量表(BBS)为40.42±4.87,患者10米步行所需时间为(41.89±7.17)s,患者6 min内步行的距离为(41.08±2.96)米;②Holden步行能力评定治患者的Holden步行能力评定达3~5分者共32例(80.0%),治疗组患者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针灸疗法可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风后的偏瘫痉挛针药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5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中风常规用药治疗基础上两组病人按标准分别进行针药治疗和针刺治疗;两组的治疗时间均为30d,即3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MAS评分结果显示针药组改善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两组CSI指数比较,针药组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对中风后偏瘫痉挛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腹针配合艾灸治疗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病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腹针配合艾灸治疗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06年11月-2007年7月60例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30例采用腹针结合艾灸的针灸方法加关多巴片治疗,对照组㈤例采用芙多巴片治疗,疗程均为3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中各项积分情况及进步率。结果:总进步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83.3%(P〉0.05)。但日常活动积分差值、总分差值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精神、行为和情绪、运动功能、并发症积分差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配合艾灸方法配合关多巴片较单纯传统关多巴片治疗强直少动型帕金森病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健脑通络膏方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脑病二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既符合中医中风病肝肾亏虚兼痰瘀阻络证,又符合西医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病程〉2-4周、不伴意识障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健脑通络膏方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健脑通络膏方,两组疗程均为28天。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行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功、肾功、心电图,观察治疗前后中风病中医证候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的变化。结果:健脑通络膏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中风病中医证候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在以治疗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无发生明显的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结论:健脑通络膏方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四肢联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美国进口四肢联动(NustepT4)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及步行能力(采用10m步行时间和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肢联动系统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ADL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风后吞咽障碍康复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作用。方法将128例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与治疗组(9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技术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技术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等级与评分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8%,治疗组为94.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吞咽功能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吞咽障碍评分与等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配合现代康复技术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达到改善吞咽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对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重心轴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未作其他相关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8 d,应用B-PHY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进行检测:Mean X、Mean Y、Max-X、Max-Y、LSKG、SSKG、LFS体重分布系数和稳定性系数。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实验组Mean X、Mean Y、Max-X、Max-Y、LSKG、SSKG、LFS、体重分布系数和稳定性系数均有改善(P0.05);而对照组LSKG、SI无明显变化,其余各项参数均有所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Mean X、Mean Y、Max-X、Max-Y、LSKG、LFS、SSKG、体重分布系数和稳定性系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有效的提高缺血性脑中风下肢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