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口苦苦是火的本味,《内经》中将口苦称为“胆瘅”,瘅者热也。“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上溢而口为之苦”,“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病位在肝胆心。肝胆湿热:常因情志郁结,五志过急化火,郁火内蕴,疏泄实质,胆气上溢使然。伴有心烦口渴,太息易怒,头晕头痛,目赤目眩,溲赤便  相似文献   

2.
口为五官、七窍之一,口中有舌,司味觉,甜酸苦辣日日尝之。正常人于饮食中备尝多种味道,平时口腔中总是清爽感觉。如果健康失常,会产生各种口味,如口甘、口苦等。临床诊疗中常会遇上口味失常的病人,须结合全身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口味异常的病因病机,主要在于消化系统的功能失调。如脾胃消化不良,会嗳腐泛酸;脾胃虚弱,会口淡无味;肝胆有热,会发生口苦;脾热上壅会发生口甘;胃肠功能失凋,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会发生口臭;也有其他脏腑功能失调而影响消化系统者,如肺热上冲会出现口中辛味;肾虚失养会出现口咸。  相似文献   

3.
正咳嗽是呼吸科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临床根据咳嗽发病的时间分为急性咳嗽、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其中咳嗽时间超过8周,且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要或惟一症状者,即所谓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简称"慢性咳嗽")[1]。中医学认为慢性咳嗽属于"久咳""久嗽"范畴,外感六淫邪气迁延不愈、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他脏久病及肺或素体肺气不足等均可导致肺气失宣而作。临床表现为咳嗽  相似文献   

4.
对明代医家周慎斋辨治虚损的特色进行探析。周氏认为脾胃虚衰是虚损之关键,提出虚损“纵有变证,只从脾胃论治”;将创立的“二十六字元机”融入具体治法之中,以理、补为主,兼用固、从、责、清、兼等虚损治法;并以脾胃脉象预测虚损转归。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脾胃病证辨治思路与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关于脾胃病内容丰富,在辨与治方面呈现出规律性的内容。其中在辨的目标上主要是辨其“证”,在辨的方法上主要是辨其八纲属性.在治的原则上遵循着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包括审病变脏腑、病证属性等;其组方用药体现为围绕主症,结合病机,以组方用药。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胃辨治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是清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他一生博采各家之长,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从而成为治温病第一家。他对内伤杂病的辨治也颇有成就,其特色在于对脾胃学说的发挥和从脾胃论治全身疾病。《临证指南医案》(以下简称医案)是叶氏医案中内容最  相似文献   

7.
气机升降普遍存在自然界中,亦存在于人体中。它体现了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对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脾胃升降失调,疾病由此而生也,而在脾胃气机升降协和中,肝肺气机对其有着重要的作用。故治疗脾胃病时,尤为重视肝肺气机升降。笔者从疏肝达肺、益肝补肺两法中以调肝肺气机为要治脾胃病,协调肝肺气机,恢复脾胃升降,而达到治愈脾胃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以人体气机圆运动和脾胃与慢性咳嗽的病因病机关联为基础,阐述从脾胃中焦气机升降入手,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辨病邪之虚实,恢复中焦正常气机升降,则肺随胃降,咳嗽自平。脾胃乃后天之本,标本同治,治疗慢性咳嗽同时又可顾护后天之本,提高机体抗邪能力,改善患者体质,降低复发率,以提高慢性咳嗽患者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慢性咳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脾胃病证治的关键。方法:根据脾胃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结合临床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和效果,阐述脾胃病辨治要点。结果与结论:临床治疗脾胃病。应以辨证为主,证病结合,通补结合,以益气健脾、和胃降浊为法,从而恢复脾胃纳化与升降之功能。  相似文献   

10.
《内经》对于小便异常的记载达60余处,涉及36个篇章。从疾病分类、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和方法多个方面系统论述《内经》对小便异常的认识,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不孕症可从脾胃论治。调理脾胃调气血经水、固冲任督带、治带下无子、化痰饮水湿、壮四肢肌肉、助药物运化在不孕症的治疗中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2.
论脾胃的气化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与临床两方面探讨与反证了脾胃间存在着阴阳相助,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的气化结构,揭示脾胃生理的内在机制,说明脾与胃密切的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不离乎肺而不止于肺。作者有感于学习和临床实践过程中脾胃对咳嗽发生发展的重要性,今从脾胃方面探讨咳嗽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文献探讨脾胃病证的生理病理变化、症状表现及治疗的异同,结合临床实际详细论述了脾胃病证的上、中、下三焦治法和具有代表性的方剂,阐明在脾胃病治疗过程中,必须三焦辨证,开拓了脾胃病证治的思路,加强了临证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肺系疾病从脾胃论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论述与肺与脾胃在生理,病理诸方面的密切关系;提出了肺系疾病从脾胃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讨论了肺病从脾胃论治之常用7法:即健脾化痰法,芳香醒脾法,健脾利水法,通腑降气法,健脾补肺法,养胃益肺法,补益脾肾法等,对肺系疾病的临床治疗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简要总结笔者行医50余年来的一些临证体会,为后学者从事中医临床医疗活动提供一些参考。[方法]通过反复复习经典、整理既往的门诊资料、同行交流等方式,对笔者的临床诊疗进行系统的回顾与反思,总结凝练出笔者的基本中医学术观点并成文。[结果]笔者的中医学术观点可简要概括为五部分,即:阴阳为本、气血为纲;土灌四旁,五脏共调;脾胃分治,燥湿相济;治诸阴邪,化气为先;抓住主症、三步辨证。临床辨治以阴阳为纲,重视气血的重要作用。在治疗脾胃病时,从脾胃与五脏的关系入手,由脾胃而治五脏,治五脏以调脾胃。强调脾胃分治,治脾重在升清燥湿,治胃重在降浊清润。痰湿水饮诸阴邪皆由气化不利而生,治当以化气为先。提出了抓住主症、综合兼症,提炼病机、确定证型,制定治则、选方用药为主线的辨证三步法。[结论]笔者的基本中医学术观点为,明阴阳,重脾胃,法从三步辨证。  相似文献   

17.
参阅了近10年来国内《伤寒论》的有关脾胃证治的文献内容,综合概述《伤寒论》中与脾胃相关的证治研究进展,针对目前研究状况提出一些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对中风的研究经历了2000多年,中风的论治一直以来都是详于肝肾而略于脾胃,中风的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气、瘀、虚,其中痰、虚属脾胃。脾胃在中风的发病中于肝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人以脾中之气为本,胃气供给全身器官营养,而心肺肝肾之生理机能必赖脾精之输布,故脾胃是其他四脏生理活动的中心,它脏的生理活动是以脾胃为枢纽,所以脾胃一虚,五脏受病而产生阳气下陷,阴火上乘,导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遂发本病。所以对于脾胃在中风中的治疗不可不详。  相似文献   

19.
分析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病因有痰、虚,均与脾失健运相关,故治疗需以脾为核心,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结合患儿临床表现不同,兼顾心、肝、肾之病变,分别相应采取养心安神、疏肝理气、补肾填精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