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fCIU)患者自身免疫机制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CIU患者行ASST,分析比较ASST阳性和阴性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查指标的差异。结果ASST阴性者70例,阳性者20例。ASST阳性CIU患者病程明显长于阴性者(P〈0.05),而性别、年龄、发作次数及症状体征积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SST阳性CIU患者伴有自身免疫相关疾病的比例及甲状腺微粒体抗体阳性率、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ASST阴性患者(均P〈0.05).而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及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SST阳性提示CIU患者伴有自身免疫机制异常,ASST可以作为CIU患者自身抗体检查的筛选实验。  相似文献   

2.
刘玢  魏立红  黄小芳 《吉林医学》2008,29(15):1261-1262
目的:探讨本地区荨麻疹湿疹患者常见过敏原的种类,为其提供防治依据。方法:采用体外定性的酶免疫分析法,对6825例荨麻疹湿疹等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中过敏原特异性IgE进行定性检测。结果:6825例患者同时进行吸入组和食物组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特异性IgE阳性6210例(90.99%)。吸入组以屋尘螨阳性率最高(23.44%),食物组中以海鱼类阳性率最高(18.3%)。4068例荨麻疹患者中阳性占3715例(91.32%)。吸入组过敏原以屋尘螨和霉菌为主,阳性率分别为26.30%和17.99%,食物组主要以海鱼和虾蟹类为主,阳性率分别为14.58%和13.54%。2757例湿疹病例中过敏原阳性率为90.49%,吸入组过敏原同样以屋尘螨为主(19.22%),明显低于荨麻疹组(P〈0.01),食物组以海鱼为主(23.79%),明显高于荨麻疹组(P〈0.01)。结论:通过检测分析患者血清中的过敏原特异性IgE,能帮助医生诊断、预防和治疗荨麻疹湿疹,同时提示患者可能通过注意环境卫生,改变生活习惯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物变应原与变态反应性皮肤病问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134例慢性荨麻疹、118例慢性湿疹患者以及44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总IgE和14种食物特异性IgG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慢性湿疹以及健康对照者的食物特异性IgG总阳性率分别为96.7%、97.5%和5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例平均刚性项数分别为3.16项/例、3.09项/例以及0.95项/例。其中以鸡蛋(蛋白/蛋黄)、牛奶、鳕鱼、螃蟹、大豆阳性率最高,鸡肉、玉米、大米、虾、西红柿、小麦次之,猪肉、牛肉、蘑菇较低。血清总IgE阳性率在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患者中均为100%,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31.8%)。结论慢性荨麻疹和慢性湿疹不仅与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有关,还与食物引起的不耐受有一定关系,此检测可帮助调整患者食谱,有利于临床症状的缓解。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学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5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及4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IL-1、IL-4、IL-8、IL-13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而IL-18、IFN-γ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异常,提示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发病与免疫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荨麻疹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病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采用体外定性的酶免疫分析法,对885例荨麻疹湿疹等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娅及过敏原进行定性检测。结果 885例患者接受特异性IgE检测,阳性768例(86.78%),阴性117例(13.22%),同时接受吸入组阳性为593例(67.01%),阴性为292例(32.99%);632例患者接受食物组阳性323例(51.1%),阴性309例(48.89%);605例患者同时接受吸入及食物两组检测阳性320例(52.89%),阴性285例(47.11%)。吸入组阳性率67.01%,高于食物组阳性率51.11%。根据统计学处理,检测血清特异性IgE及过敏原阳性率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1)。结论 利用血清特异性IgE及过敏原检测法寻找可存在的外原性过敏原,为荨麻疹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卵巢癌相关抗原FXRl自身抗体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间接ELISA法检测126例卵巢癌、42例良性卵巢肿瘤、142例正常女性血清中卵巢癌相关抗原FXRl自身抗体的相对含量,受试者操作曲线(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判定临界值,IRMA检测血清中CA-125的含量,分析自身抗体及自身抗体与CA-125联合检测在卵巢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3组血清中均检测到FXR1自身抗体,FXR1抗原IgG型(42.9%,19%,11.2%)、IgM型(39.7%,26.2%,7.7%)自身抗体在癌血清中的阳性率高于良性肿瘤及正常血清(P〈0.05);良性肿瘤中IgG型自身抗体的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P〈0.05),IgM型自身抗体的阳性率虽高于正常对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G型、IgM型自身抗体单独检测及联合检测时在Ⅰ~Ⅱ期卵巢癌患者中的阳性率均高于Ⅲ~Ⅳ期(P〈0.05)。IgG型、IgM型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卵巢癌血清中的阳性率高于良性肿瘤及正常对照血清(61.1%,26.2%,11.2%)(P〈0.05);良性肿瘤中的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P〈0.05)。IgG、IgM型自身抗体联合检测时诊断卵巢癌的阳性率与CA125相同(61.1%),在Ⅰ~Ⅱ期为80.9%与51.1%。当IgG、IgM型自身抗体与CA-125联合检测时诊断卵巢癌的阳性率高于CA-125(84.9%与61.1%,P〈0.05)。结论:卵巢癌相关抗原FXR1自身抗体有可能可用于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是CA-125的重要辅助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免疫相关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花粉IgG阳性情况。方法:采用Dot-ELISA法检测受检患者血清花粉IgG抗体。结果:56%受检患者血 清花粉IgG抗体阳性,其中荨麻疹、湿疹、接触性皮炎和过敏性紫癜等过敏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花粉IgG抗体阳性率为83.0%,其它免疫相关性皮肤病为18.4%(P<0.005)。血清花粉IgG抗体阳性的34例荨麻疹患者中,早春花粉抗体阳性高达91.2%,晚春花粉52.9%,夏秋花粉29.4%(P<0.005)。结论:致敏性花粉与过敏性皮肤病有较大关系。春季花粉,特别是早春花粉,是本地区花粉相关性荨麻疹的主要致敏花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者急性期的外周淋巴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化及其在HSP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35例HSP急性期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细胞进行定量检测;应用免疫比浊法对其外周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进行定量检测。结果HSP急性期患者CD4^+,CD4^+/CD8^+,CD16+56^+细胞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P〈0.01),而CD19^+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免疫球蛋白IgA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SP患者急性期存在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失调,且与病情相关。提示可加用免疫调节剂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免疫金银染色法检测抗核抗体(ANA)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金银染色法(IGSS)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ANA。结果80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免疫金银染色法检测抗核抗体(ANA)阳性率97.3%,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阳性率98.2%,x^2=1.006。P=0.316〉0.05)。两种方法结果有良好一致性。结论IGSS可用于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抗核抗体(ANA)。  相似文献   

10.
两种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对放射受体分析法(RRA)与酶免疫法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方法:采用RRA法和酶免疫法,测定Graves病(GD)患者、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和正常人血清TRAb的活性。结景:用RRA测定,GD和甲低患者血清TRAb,阳性率分别为85.7%和64.3%,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用酶免疫法测定GD和甲低患者血清TRAb,阳性率为25.0%和21.4%,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TRAb的检测有助于GD的诊断。RRA与酶免法相比,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等优点,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刘镇平  杨义成 《河北医学》2009,15(6):639-641
目的:探讨荨麻疹患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erythrocuprein,SOD)的活性及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和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um,NO)的水平变化与荨麻疹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用分光光度计及硝酸还原酶法测定25例急性荨麻疹、2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及30名正常健康者SOD活性、MDA及NO的水平。结果:急性荨麻疹患者SOD活性均低于慢性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1),且慢性患者又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急性荨麻疹患者MDA和NO的水平高于慢性患者(P〈0.01~0.05)和正常对照组(P〈0.001~0.01),慢性患者其水平又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氧化失衡存在于荨麻疹发病中,SOD、MDA和NO可能在荨麻疹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蔡冰  谢汉平  罗光浦  周美凤 《医学综述》2013,19(18):3381-3383
目的 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于佛山市顺德区慢性病防治中心门诊就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00例.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PT)、Unicap方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E(sIgE)等途径,将粉尘螨SPT阳性,且粉尘螨sIgE≥1级,ASST阴性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0例给予粉尘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结合基础的抗组胺药治疗,对照组50例仅给予抗组胺药对症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0.5年、1.0年、1.5年对两组进行病情评估.结果 治疗0.5年、1.0年、1.5年,试验组的有效率依次为64%、72%、82%,对照组依次为52%、58%、64%.治疗0.5年和1年时,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31,-1.122,P>0.05).治疗1.5年,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9,P<0.05).结论 SLIT在已确定变应原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能针对病因治疗,改善临床症状,减少疾病复发,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丘疹性荨麻疹与季节性花粉过敏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96例丘疹性荨麻疹患者及30例健康人群血清花粉过敏原特异性IgE。结果:96例患者中,血清花粉过敏原IgE抗体阳性68例(70.8%),春季花粉阳性24例(25.0%),秋季花粉阳性28例(29.1%),春季、秋季花粉均为阳性16例(16.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丘疹性荨麻疹与季节性花粉过敏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皮肌炎患者病死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导致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56例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病死44例。结果:病死率为22.2%,男性39.6%高于女性13.5%(P〈0.01),病死者的发病年龄高峰是56~65岁,急性发病和亚急性发病的病死率分别为33.3%、29.5%均高于慢性发病者的12.3%(P〈0.05)。44例病死者中,病程〈1年者29例,病程〈3年37例(84.1%)的构成比大于病程≥3年者。18例伴恶性肿瘤,18例有肺间质病变(ILD)中5例继发肺部感染,6例死于肺部感染,2例死因不明。高危组DM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乳酸脱氢酶(LDH)、红细胞沉降率(ESR)和高丙种球蛋白升高率均高于良性组(P〈0.05~P〈0.01)。高危组关节痛、发热、心电图异常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肌酸激酶、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抗Jo-1抗体水平和DM的皮疹类型等与良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患者的病死多发生在病程的3年内,尤其是第1年内;导致DM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主要是恶性肿瘤、ILD、肺部感染、急性和亚急性起病、年龄、男性、关节痛、发热、心电图异常;血清GGT、LDH、ESR和高丙种球蛋白对预测DM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120例湿疹患者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120例湿疹患者食物不耐受的血清特异性IgG的检测及食物干预研究。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湿疹患者食物不耐受的血清特异性IgG并随机分组进行食物干预。结果:120例湿疹患者不耐受的血清特异性IgG的检测阳性率为92%,食物调整组治疗有效率为75%,非调整对照组为19.2%,P<0.01。结论:食物不耐受可作为湿疹患者寻找过敏原的一个有效途径,并可作为湿疹患者的饮食指导。  相似文献   

16.
523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常见过敏原的分布特征。方法:对本院皮肤科门诊523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按荨麻疹组(322例)和皮炎、湿疹组(201例)进行分类;应用德国MORA-SUPER生物共振治疗仪对患者进行吸入、食入、其他变应原检测,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过敏原阳性率荨麻疹组为87.89%,皮炎、湿疹组为83.08%;从过敏原分布特征来看,以多种、多组物质过敏的患者为多;皮炎、湿疹组内少年组与中老年组之间阳性率差异较大。荨麻疹组前十位过敏原是:螨和昆虫(占54.97%)、霉菌(占49.38%)、海鲜类(占31.37%)、组胺(占20.50%)、酵母(占14.91%)、食用防腐剂(占14.29%)、抗氧化剂(占13.66%)、蛋黄(占12.11%)、甜味剂(占9.01%)、香料和药草(占7.45%);皮炎、湿疹组前十位过敏原是:螨和昆虫(占55.22%)、霉菌(占36.82%)、海鲜类(占31.84)、重金属(占15.92%)、抗氧化剂(占13.43%)、组胺(占12.44%)、食用防腐剂(占11.44%)、酵母(占8.46%)、谷类(占7.96%)、蛋黄(占7.46%)、广泛环境毒素(占7.46%)。结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的过敏原分布具有一定特征,可为本地区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i台疗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地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临床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我国北方地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以问卷方式对198例CIU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其中的134例进行了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结果:198例CIU患者中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1.58倍。51%的患者年龄在35-55岁。其中有21.2%(42例)患者存在潜在感染性疾病,28.8%(57例)患者患慢性胃病,11.1%(22例)患者有过敏性疾病,7.07%(14例)患者患甲状腺疾病,11.6%(23例)患者有除甲状腺疾病外的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24.2%(48例)患者有荨麻疹家族史。34.8%(69例)的患者自觉食用某些食物可使荨麻疹病情诱发或加重,55.1%(109例)的CIU患者自觉病情与环境的冷热刺激有关,10.61%(21例)患者有长期用药史。134例进行ASST,CIU患者中阳性者78例,占58.2%。结论:①北方地区CIU患者以女性发病居多,35-55岁为其发病高峰。②北方地区CIU患者中患感染性疾病、胃病以及有荨麻疹家族史者较多,感染因素、胃病、遗传因素与CIU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证实。③58.2%的北方地区CIU与免疫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特异性IgE水平在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13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ELISA法对其进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分析显示,导致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前三位常见吸入过敏原依次为霉菌混合(点青霉+烟曲霉+交链孢霉)(56例,40.88%),梧桐花粉(40例,29.20%),螨混合、榆树花粉(各25例,10.8%),前三位的常见食物过敏原依次为牛奶(30例,21.90%),蛋青/蛋黄(27例,19.71%),西红柿、大豆(各24例,17.52%).与小于10岁年龄组相比,其他年龄组在螨混合、牛奶、鳕鱼、虾、蟹、坚果混合的IgE阳性检出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IgE阳性检出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过敏原存在过敏反应是慢性荨麻疹的主要发病原因,因此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对慢性荨麻疹的临床诊疗,以及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不同时期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64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AECOPD)与62例缓解期患者的血清CRP水平、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比值(NE%)。结果:AECOPD患者CRP为(53.8±15.3)mg/L,缓解期为(6.4±5.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ECOPD患者CRP阳性率为96.88%,显著高于WBC和NE%的阳性率(P〈0.01和P〈0.05)。结论:COPD患者CRP值在急性加重期明显升高,血清CRP水平是AECOPD诊断的优选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