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21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的外周血液检测数据的研究,动态监测H1N1患者的血液指标变化,探讨其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中的临床意义.旨在初步探讨甲型H1N1患者血液学指标变化规律,为临床评估病情变化、指导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本文收集黑龙江省医院2009-09~2011-01期间,确诊H1N1流感重症病例21例,对其外周血液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入院时,21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4.09±2.61)×109/L,随后WBC渐升高,至治疗第3 d,90%的病例WBC计数恢复正常;入院时,淋巴细胞<0.8×109/L者占71.4%(15/21),计数为0.16~0.73×109/L,平均0.51×109/L;入院治疗3 d后,淋巴细胞计数至(0.58~2.94)×109/L,平均1.07×109/L,比率至0.13~0.47,均值为0.22;入院治疗6 d后,有86%患者淋巴细胞绝对数恢复正常.其中6例患者血小板下降,占28.6%.其他细胞分类及血红蛋白无明显异常.结论 白细胞降低及淋巴细胞降低可视为H1N1重症感染的早期临床特征,白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恢复,可作为判定疗效的参考指标;淋巴细胞的降低,显示H1N1病毒严重侵害患者免疫系统,淋巴细胞的转归正常,可作为监测患者免疫功能重建的指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21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的外周血液检测数据的研究,动态监测H1N1患者的血液指标变化,探讨其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中的临床意义。旨在初步探讨甲型H1N1患者血液学指标变化规律,为临床评估病情变化、指导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本文收集黑龙江省医院2009-09~2011-01期间,确诊H1N1流感重症病例21例,对其外周血液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入院时,21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4.09±2.61)×109/L,随后WBC渐升高,至治疗第3 d,90%的病例WBC计数恢复正常;入院时,淋巴细胞<0.8×109/L者占71.4%(15/21),计数为0.16~0.73×109/L,平均0.51×109/L;入院治疗3 d后,淋巴细胞计数至(0.58~2.94)×109/L,平均1.07×109/L,比率至0.13~0.47,均值为0.22;入院治疗6 d后,有86%患者淋巴细胞绝对数恢复正常。其中6例患者血小板下降,占28.6%。其他细胞分类及血红蛋白无明显异常。结论白细胞降低及淋巴细胞降低可视为H1N1重症感染的早期临床特征,白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恢复,可作为判定疗效的参考指标;淋巴细胞的降低,显示H1N1病毒严重侵害患者免疫系统,淋巴细胞的转归正常,可作为监测患者免疫功能重建的指征。  相似文献   

3.
丁圣刚  都鹏飞  袁丽萍  张振华 《安徽医学》2010,31(12):1473-1475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甲型H1N1流感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4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4例患儿均表现发热、咳嗽,2例自觉有肌肉酸痛、咽痛;呼吸急促3例;阶段性肺炎3例;1例并发胸腔积液,3例淋巴细胞降低(〈1.0×109L-1);3例低钾血症,乳酸脱氢酶均异常增高,血气分析呼吸衰竭2例,1例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全部病例均给予奥司他韦等对症治疗,呼吸衰竭者给予面罩吸氧,3例体温最快在入院2 d正常,1例在入院后3 d体温正常,4例均痊愈。结论儿童重症甲型H1N1流感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早期输入性疑似患者(含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早期识别、防控甲型H1N1流感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分析从各口岸检疫接收的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的相关信息,用Excel建立病例的个案信息库,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所接收的146例输入性甲型H1N1流感疑似患者中男109例(74.7%),女37例(25.3%)平均年龄(28.47±11.19)岁,就诊时平均体温(38.12±0.70)℃.其中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33例(22.6%),甲型H1N1病毒核酸阳性患者的咳嗽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1),其他临床症状与体征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甲型H1N1病毒核酸阳性患者的白细胞平均数、淋巴细胞平均数明显低于阴性患者(P<0.05).无重症或死亡病例.结论 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早期接收的输入性疑似病例以青年男性居多,确诊病例临床症状与其他流感相似,白细胞及淋巴细胞的降低可为诊断提供参考,明确诊断尚需病原学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患者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绝对值及比例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86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43例)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明显降低,而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43例)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变化较小.经积极治疗随着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病情的好转其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可恢复正常,且治疗前后差异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可能与甲型H1N1流感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有关.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越低,可能病情越重.提示可以通过监测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来判断甲型H1N1流感的病情的轻重及其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甲型HlNl流行性感冒(流感)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总结其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确诊甲型HlNl流感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情况。结果 93例患者高发年龄为18~64岁;多发症状为发热87例(93.5%)、咳嗽85例(91.4%)和咽痛61例(65.6%);常见阳性体征为咽部充血86例(92.5%)和扁桃体肿大20例(21.5%)。白细胞计数为(5.27±0.76)×109/L,中性粒细胞为(2.17±0.25)×109/L,淋巴细胞为(5.52±0.73)×109/L,C反应蛋白为(11.73±2.09)mg/L。胸部X线检查发现35例(43.2%)表现为局部或广泛肺纹理增粗、紊乱或支气管炎,6例(7.4%)表现为肺内斑片状实变影。机械通气支持治疗13例,死亡4例。结论中国目前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以非输入性病例为主;其性别及年龄构成与国外相似,其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与普通季节性流感类似。重症及危重甲型H1NI流感病例应该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性行感冒(流感)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Fas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并与轻症患者对照进行比较。结果: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外周血CD4^+、CD4^+/CD8^+比值下降,与轻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李丽  李侗曾  梁连春  闾军 《北京医学》2011,33(3):203-206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确诊的335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分析普通型与危-重型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2009年10月前患者多有甲型H1N1流感接触史,病情轻;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患者少有甲型H1N1流感接触史,危-重型患者增...  相似文献   

9.
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C-反应蛋白变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曦  严永俊  李锐  邓继延  刘国锋 《吉林医学》2011,(10):1889-1891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在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入院后第1、3、7天的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N),淋巴细胞(L)以及入院后第1天的C-反应蛋白与住院时间的关系。结果: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的C-反应蛋白显著增高,而白细胞数在正常范围内,C-反应蛋白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结论: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呈现"分离"现象是本次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的一个临床特点,随着C-反应蛋白的增高,住院时间也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甲流)患儿血常规特点及C反应蛋白水平特点,为初步诊断儿童甲流提供帮助。方法选择205例甲流患儿、135例普通流感患儿和60名健康对照儿童,统计分析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和全血CRP水平。三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SNK-q检验。结果甲流组、普通流感组和健康对照组WBC均值分别为(6.83±2.80)×109、(8.61±4.07)×109、(8.13±1.99)×109,PLT总数均值分别为(242.44±85.70)×109、(326.74±116.03)×109、(248.67±42.16)×109,MPV均值分别为(8.62±0.95)fl、(8.40±0.78)fl、(9.41±0.61)fl。三组间W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P0.05),PLT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50,P0.05),MP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81,P0.05)。甲流组患者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0.57、2.06,P值均0.05),但单核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普通流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值分别为8.17、5.39,P值均0.05)。结论甲型H1N1流感感染早期儿童血常规WBC无显著变化,单核细胞比例和CRP水平增高,而PLT总数低于普通流感患儿,可为鉴别普通流感和甲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肽浓度与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BNP)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明确BNP水平对慢性肥胖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的影响。方法: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4例(男性30例,女性24例,左室射血分数<50%),测量患者身高、体重,根据BMI将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BMI<24 kg.m-2)、超重组(BMI=24~27.9 kg.m-2)及肥胖组(BMI≥28 kg.m-2),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测定患者血浆BNP水平,比较各组血浆BNP水平及BNP水平与BMI的相关性。结果:(1)肥胖组患者血浆BNP水平[(1 460±87)ng.L-1]明显低于对照组[(1 857±145)ng.L-1]及超重组[(1 756±100)ng.L-1](均为P<0.01);(2)BNP与BMI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91,P<0.01)。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BNP浓度随BMI增加而降低,在应用BNP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功能评价时,应同时考虑肥胖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Dai B  Kang J  Wang ZF  Kong DL  Tan W  Zhao HW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4):2392-2395
目的 分析新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0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92例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ARDS组和非ARDS组之间临床特征以及ARDS患者吸烟组和非吸烟组之间淋巴细胞计数和T细胞亚群,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合并ARDS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吸烟、T细胞亚群、乳酸脱氢酶(LDH)、奥司他韦初始治疗时间、住院时间、病毒转阴时间和初始吸氧流速是否>2L/min在ARDS组和非ARDS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吸烟:17例比11例;初始吸氧流速>2 L/min:28例比18例;均P<0.05);ARDS患者T细胞亚群在吸烟组和非吸烟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P=0.027,OR=8.05,95%可信区间:1.28~50.80)和初始吸氧流速>2L/min(P=0.010,OR=16.70,95%可信区间:3.29~84.84)与ARDS发病相关.结论 吸烟和初始吸氧流速>2L/min是新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合并ARD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Zhan QY  Sun B  Tong ZH  Guo LM  Xu L  Zhu X  Jia XJ  Wang C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6):3262-3266
目的 总结体外膜式氧合(ECMO)治疗新型甲型H1N1流感所致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经验,探讨其应用指征.方法 收集2009年12月至2010年1月北京及天津地区5家医院5个ICU收治的18例接受ECMO治疗的危重型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设计统一表格,由具有ECMO操作经验的医师采集资料并填写表格,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ECMO前一般情况、ECMO疗效及并发症、机械通气应用情况和临床转归.以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共有18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所致重症ARDS接受ECMO治疗,男性及女性各9例(女性均为孕产妇),平均年龄(33±11)岁,其中8例并发有气压伤(6例为气胸).接受ECMO前,平均应用无创正压通气ld,有创通气60h.ECMO前2~6h生理学指标:平均氧合指数为(53±14)mm Hg,呼气末正压(PEEP)为(17±5)cm H20,Murray急性肺损伤评分3.80±0.29,pH值7.38±0.10,血乳酸(3.3±2.3)mmol/L,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Ⅱ(APACHEⅡ)评分16±8.均采用静脉-静脉ECMO(VV-ECMO)方式,ECMO前、ECMO后2h机械通气参数设置分别为:呼吸道峰压(31±7)、(25±6)cm H2O,呼吸频率(15±4)、(22±6)次/min,吸入气氧浓度0.8~1.0、0.35~0.50,PEEP(16±5)、(12±4)cm H20.与ECMO前6h相比,ECMO后2h及24h动脉血气指标(pH,PaO2及PaCO2)均显著改善(P<0.05).ECMO支持时间2~168 d,平均为8d.11例成功脱离ECMO(其中8例存活出院,1例仍在ICU接受治疗,2例在ICU内死亡),7例ECMO治疗过程中死亡.结论 对于常规机械通气难于支持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所致重症急性ARDS,ECMO可显著改善这类患者的氧合与通气状况,使肺充分休息,为治疗原发病争取足够时间.  相似文献   

14.
Shi BY  Xiao L  Gao Y  He XY  Xu XG  Huang HY  Zhou WQ  Han Y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8):3388-3392
目的 观察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1 (Tim-1)+ CD19+B细胞比例,研究调节性B细胞的功能特性.方法 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解放军第三○九医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所行亲属活体肾移植供者和受者35对,肾移植受者移植术前(术前组,n=35)及术后4周(术后组,n =35)采集外周血,以健康供者作为对照组(n=35),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外周血CD19+B细胞数并分选各组Tim-1+ CD19+B细胞.分离供、受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混合培养后,分别加入Tim-1+ CD19+和Tim-1 - CD19+B细胞,并以此分为Tim-1+组和Tim-1 -组,不加B细胞作为空白组,Annexin V-FITC/PI双染法观察各组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组细胞因子含量.结果 术前组、术后组和对照组CD19+B细胞绝对值分别为(170 ±90)、(202 ±99)、(155±71)个/μl,术后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00);3组Tim-1+ CD19+B细胞比率分别为(2.20±0.98)%、(35.46±10.66)%、(1.95±0.95)%,术后组高于对照组和术前组(均P<0.01).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Tim-1+组、Tim-1 -组和空白组细胞早期凋亡率分别为(45.31±12.37)%、(10.92±2.14)%、(1.93±0.26)%,Tim-1+组高于Tim-1 -组和空白组(均P <0.05);3组细胞晚期凋亡率分别为(21.32±5.67)%、(2.32±0.31)%、(1.27±0.19)%,Tim-1+组高于Tim-1 -组和空白组(均P <0.05).Tim-1+组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显著高于Tim-1 -组[(5.32±0.37)pg/ml比(2.46±0.25) pg/ml,P=0.0001],干扰素γ水平低于Tim-1 -组[(1.51±0.22) pg/ml比(4.69±0.32)pg/ml,P=0.0015].结论 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存在Tim-1+ CD19+B细胞,具有促进淋巴细胞凋亡的功能.Tim-1+ CD19+B细胞作为一群新的调节性B细胞亚群,在移植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为揭示生脉注射液调理创伤后免疫功能紊乱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制作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A组)、创伤失血性休克组(B组)、生脉注射液治疗组(C组),每组各10只。3组大鼠分别于实验开始后第3天处死。全自动血液生化仪检测大鼠血常规,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CD3^+、CD4^+、CD8^+)含量。结果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后,机体出现过度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低下状态,B组与A组比较,白细胞含量显著升高[(8.890±0.387)×10^9/L vs(4.230±0.856)×10^9/L,P=0],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升高[(26.15±2.97)%vs(16.00±4.53)%,P=0],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下降[(68.57±5.23)%vs(76.617±4.9)%,P=0.001]。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后,C组与B组比较,白细胞明显下降[(6.29±0.758)×10^9/L vs(8.89±0.387)×109/L,P=0],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下降[(20.29±3.09)%vs(26.15±2.97)%,P=0.001],同时,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上升[(74.85±4.12)%vs(68.57±5.23)%,P=0.007]。创伤失血性休克后,B组与A组相比,大鼠CD3^+、CD4^+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降低[CD3+:(31.17±4.00)vs(41.97±2.50),P=0;CD4^+:(10.49±1.42)vs(15.51±3.48),P=0.003],CD4^+/CD8^+比值降低[(0.97±0.09)vs(1.19±0.07),P=0],CD8+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75±5.94)vs(17.34±3.77),P=0.997]。大鼠处于免疫功能抑制状态,在生脉注射液治疗后,C组与B组比较,CD3^+、CD4^+T细胞数量显著升高[CD3^+:(36.64±5.73)vs(31.17±4.00),P=0.001;CD4^+:(10.49±1.42)vs(13.94±2.02),P=0.008],CD4^+/CD8^+比值有所升高[(1.12±0.03)vs(0.97±0.09),P=0.001]。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出现炎症反应和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应用生脉注射液能明显提高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T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降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王晓澍  唐文渊  游潮 《重庆医学》2012,41(10):937-939,932
目的研究体外培养U251细胞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被CD147/HAb18G基因工程单克隆抗体改变表达位置后其乳酸外流障碍对细胞能量合成、细胞内pH值(pHi)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以低、高剂量的CD147/HAb18G单抗封闭体外培养U251细胞表面CD147分子,并设立对照组。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膜上MCT1表达分布改变,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细胞内乳酸含量,生物发光法检测细胞内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含量,连续比色法检测细胞内磷酸果糖激酶(PFK)活性,2′,7′-二(羧乙基)-5(6)-羧基荧光黄(BCECF-AM)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pHi,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结果CD147/HAb18G单抗作用下,MCT1表达位置由胞膜有效表达转为胞质无效表达且细胞内乳酸浓度增高;细胞内ATP含量下降[对照组(0.831±0.036)×10-8 mmol/L,低剂量组(0.592±0.047)×10-8 mmol/L,高剂量组(0.332±0.042)×10-8 mmol/L,P<0.01];细胞PFK活性下降[对照组(0.855±0.076)mmol.min-1.L-1,低剂量组(0.602±0.057)mmol.min-1.L-1,高剂量组(0.382±0.049)mmol.min-1.L-1,P<0.01];pHi下降(对照组7.27±0.03,低剂量组6.77±0.04,高剂量组6.31±0.02,P<0.01);细胞凋亡率增加[对照组(8.45±1.26)%,低剂量组(16.87±3.26)%,高剂量组(28.92±3.01)%,P<0.01]。结论通过改变MCT1的表达位置,可有效抑制细胞糖酵解乳酸清除、降低糖酵解能量合成,酸化细胞内环境,促进肿瘤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各类胸腹水中淋巴细胞分布水平及其对胸腹水性质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核性(30例)和癌性患者(31例)外周血及胸腹水中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ELISA法检测辅助T淋巴细胞(Th)1和Th2类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IL-12和IL-4的含量.结果 结核性和癌性胸腹水中CD3+CD4+T淋巴细胞含量[(73±6)%与(67±20)%]均高于外周血[(51±19)%与(48±14)%](均P<0.05).尽管结核性胸腹水中CD3+T淋巴细胞数量高于癌性胸腹水(P<0.05),但两者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胸腹水中Th1与Th2类细胞因子比值(IFN-γ/IL-4与IL-12/IL-4)为54±24与82±19,明显高于癌性胸腹水的8±6与19±10(t值分别为10.34和16.28,均P<0.01).结论 结核性和癌性胸腹水中均存在CD3^+CD+T淋巴细胞聚集,仅靠CD3^+CD4^+和(或)CD3^+CD8^+淋巴细胞亚群分析不足以鉴别炎性与恶性胸腹水,而Th1、Th2类细胞因子的测定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临夏回族自治州住院甲型H1N1流感病例,了解其区域性流行特点,为制定当地甲型H1N1流感预防的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收集2009年9月-2010年3月临夏回族自治州某甲型H1N1流感定点医院经实验室检查确诊的住院甲型H1N1流感患者病案,设计统一的调查表,对符合条件的147例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描述.结果 该地区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发病人群为14~24岁的学生,发病时间集中在10~12月,全州各地均有发病.患者临床症状以咳嗽(98.64%)、乏力(88.44%)、咽痛(80.95%)、咽部充血(76.87%)、头痛(76.19%)及全身酸痛(53.06%)多见,咽痛和头痛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89.32% vs 61.36%和89.32% vs 45.45%,均P<0.01);发病期间多有高热病史,男性总体发热发生率高于女性(70.06% vs 29.94%, P<0.05);实验室检查显示外周血淋巴细胞降低明显,男性患者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异常率高于女性(P<0.05);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预后良好.结论 该地区住院甲型H1N1流感患者外周血细胞分类男女间存在差异,男性总体发热发生率高于女性.应对该地区人群加强甲型H1N1流感预防措施教育,针对性地前移学生等人群疫苗的接种时间和和扩大接种范围,防止该病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