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吴群 《中国全科医学》2005,8(4):305-306
目的 探讨分泌性中耳炎诊疗过程中常见相关疾病的漏诊原因。方法 对1999年6月.2002年6月经2次以上门诊治疗,疗效欠佳或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16例进行病因探讨及漏诊原因分析。结果 51例患者存在相关疾病的漏诊,导致治疗方案欠妥。结论 重视分泌性中耳炎早期的病因检查与分析,对防止漏诊,及时治疗,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科自2002年6月。2005年6月共收治因疗效欠佳或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06例,均经3次以上门诊治疗,系统检查与病因分析后明确诊断存在漏诊相关疾病的患者5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科自2002年6月 ̄2005年6月共收治因疗效欠佳或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06例,均经3次以上门诊治疗,系统检查与病因分析后明确诊断存在漏诊相关疾病的患者5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咽鼓管三维重建来探讨咽鼓管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探索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方法随机选取分泌性中耳炎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对每例患者均进行耳镜检查和听力检查。对所有患者在捏鼻鼓气(Valsalva法)时行双侧咽鼓管螺旋CT扫描,对获得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结果绝大部分患者咽鼓管通气正常,未发现器质性疾病,只有少数患者(4例)发现了器质性疾病。结论咽鼓管三维重建能够揭示一些不明原因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有助于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5.
106例分泌性中耳炎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6例分泌性中耳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提示,存在相关疾病的影响是分泌性中耳炎复发或迁延不愈的主要病因。咽鼓管功能障碍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之一,但并非必要条件。相关疾病的治疗,以及对分泌性中耳炎及早治疗、防止分泌性中耳炎慢性迁延是治愈分泌性中耳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童分泌性中耳炎120例,进行诊治经验总结,探讨避免漏诊提高及早诊治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2月-2015年10月首诊或多次诊治过程中的共120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病因相关因素的诊断与治疗,总结分析避免漏诊提高及早诊断率的方法。结果:患儿120例患耳161耳,26例诊断急性鼻-鼻窦炎,53例诊断慢性鼻窦炎,26例诊断腺样体肥大,15例诊断慢性扁桃体炎合并鼻咽炎,其中初始经儿科就诊39例,给予相关治疗效果欠佳,后就诊我科予详细问诊、耳部查体及相关专科检查后确诊合并分泌性中耳炎,均予以药物治疗或鼓室穿刺冲洗、留置鼓膜置管等治疗,合并腺样体肥大及慢性扁桃体炎患儿手术行病因治疗,均治愈。结论:对于耳鼻咽喉科及儿科医师提高疾病认识,针对性的线索式详细问诊及其重要,对于避免漏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牟珊  张勤修  周立  谢慧 《四川医学》2011,32(7):973-975
目的探讨分泌性中耳炎合并鼻-鼻窦炎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利用耳内镜、纯音测听、声阻抗及鼻内镜、鼻窦CT,对耳闷、听力下降3个月以上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检查,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合并鼻-鼻窦炎42例(65耳),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了手术及药物治疗,分析其疗效。结果除1例(2耳)患者不明原因反复发作分泌性中耳炎外,其余所有患者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均有改善,声阻抗、纯音听力测试结果基本恢复正常。结论鼻-鼻窦炎与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有密切相关性,因此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时应关注、评估鼻-鼻窦炎,以防漏诊与分泌性中耳炎共同存在的鼻部病灶,导致分泌性中耳炎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50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漏诊的原因进行分析,提高对此病的了解与认识,减少诊断中的失误与错漏。方法随机抽取东莞市人民医院50例患有儿童分泌性中耳炎(61耳)在首诊或多次诊治中出现的漏诊情况,对临床症状表现、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导致漏诊的原因。结果50例(61耳)患有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被误诊或漏诊,经过再次的询问以及重新进行系统检查,50例(61耳)患儿重新被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再经过对此症状进行药物以及穿刺冲洗等治疗后,50例患儿全部治愈。结论应通过全面问询以及临床检查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做出准确诊断,减少临床漏诊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造成小儿分泌性中耳炎漏诊的原因。[方法]选择近三年收治分泌性中耳炎患者6 4例,并通过临床症状、专科检查及声阻抗检查明确诊断。[结果]患儿声阻抗鼓室图多为B型,其次为C型,多数患儿鼓膜穿刺抽出淡黄色液,占76 .7%。[结论]认识到患儿缺乏自我感知能力及表达能力不足,对病情不能正确主诉及声阻抗是诊断分泌性中耳炎主要手段,对防止漏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耳内窥镜下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5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耳内窥镜下鼓膜穿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实施耳内窥镜下鼓膜穿刺治疗相比传统药物治疗疗效更加显著,患者听力改善明显,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1.
双孔式鼓膜穿刺加中耳负压吸引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分泌性中耳炎(S0M)疗效水平的方法。方法:221例(307耳)SOM均行双孔式鼓膜穿刺及中耳负压吸引。对病因给予相应的有效治疗。结果:307耳术后随访1年,219耳痊愈(占71.3%),76耳好转(占24.8%)。结论:认为对SOM及时行双孔式鼓膜穿刺加中耳负压吸引等综合治疗,可以获得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曲线、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用于乳腺疾病定性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收集2014年6月-2015年6月医院临床怀疑乳腺肿块患者30例(30个病灶),均获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良性病灶17个,恶性病灶13个。统计MR动态增强曲线、ADC值及联合诊断诊断乳腺疾病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MR动态增强曲线、ADC值及联合诊断的准确性分别为76.67%、80.0%、90.0%,敏感性为84.62%、84.62%、92.31%,特异性为70.59%、76.47%、88.24%。结论 MR动态增强曲线、ADC值联合诊断乳腺疾病,能提高诊断准确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has been used increasingly for the treatment of choledocholithiasis, gallstone pancreatitis, and benign or malignant bile duct or pancreatic duct stenosi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ERCP for the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biliary-pancreatic diseases. Methods A total of 2075 patients who underwent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ERCP from June 2001 to March 2009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chievement and complication rates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observed. Results In all the 64 cases who underwent diagnostic ERCP, the procedure was successful, in 2011 cases therapeutic ERCP was performed, and the success rate was 94.6%. In the therapeutic ERCP cases, 1434 (93.0%) were successful among the 1542 cases of choledocholithiasis, and 422 (90.0%) of the 469 cases with benign or malignant bile duct or pancreatic duct stenosis, or 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 with stent placement or 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 were successful. Fifty-nine (90.8%) cases of the 65 who underwent a pre-cut for pancreatic sphincterotomy were successful. Complication rate was 5.1% and the most frequent complication was acute pancreatitis (4.4%). Conclusions ERCP is one of the major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methods for biliary-pancreatic disease. Therapeutic ERCP is a minimally invasive,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for various biliary-pancreatic diseases.  相似文献   

14.
庞增 《河北医学》2006,12(5):432-433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6月以来本院住院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肝损害的临床相关因素以及误诊情况。结果:抗结核药致药物性肝炎与患者年龄、结核病分型、用药时间、初复治结核及合并其它疾病等相关,治疗预后较好。结论:认识影响抗痨致药物性肝炎有多种因素,定时检测肝功能,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利于抗痨疗程完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纤维乳管内视镜在乳头溢液性乳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6月至2008年8月,对65例乳头溢液的病例运用了纤维乳管镜检查,观察溢液导管及其分支的管腔和管壁结构,发现并确定病灶位置,记录病变导管的形态特征;将溢液性质、检查结果、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镜检诊断乳腺癌3例,乳头状瘤29例,乳头状瘤病7例,乳管扩张症11例,乳管炎症14例,溢乳症1例,经病理证实符合率92.9%。结论纤维乳管内视镜能够更准确、直观地明确乳头溢液性乳腺疾病的病因、病变范围及部位,提高了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分泌性中耳炎241例(402耳)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华  陈福权  孙景豫  苏钰  黄维国 《医学争鸣》2006,27(24):2283-2284
目的:分析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诊治方法及疗效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01/2003-12收治分泌性中耳炎患者241例(402耳),男性132例,女性109例,年龄2mo~5岁86例,6~10岁97例,11~15岁41例,16~70岁17例. 双耳发病161例,单耳80例.结果:耳部症状者208例(86.3%);听力学检查:声阻抗以B型为主,静态声顺值<0.4者319耳,0.4~1.4者78耳,>1.4者5耳;鼓膜切开术13耳,鼓膜切开置管术42耳,鼓膜激光打孔314耳,未能手术者33耳,手术加腺样体切除163例(67.6%),扁桃体切除115例(47.7%).结论:腺样体肥大和咽鼓管阻塞合并感染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手术切除压迫咽鼓管园枕的肥大腺样体可以取得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7.
刘石 《中外医疗》2014,33(2):17-17,19
目的该研究主要就喉咽返流疾病的临床诊断情况展开分析讨论,并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方法选择该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所收治的110例疑为喉咽返流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返流检查积分量表(RFS)以及返流症状指数量表(RSI)来对其进行评估,其中有72例患者的评估结果为阳性,对照组患者给予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多潘立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咽喉反流疾病进行临床诊断时,RFS以及RSI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评估,采用短期质子泵来进行试验性抑制治疗,在对此类患者可以对此类治疗方式可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莫松全 《当代医学》2010,16(10):24-25
目的探讨早期实施骨盆骨折外固定联合抗氧化治疗在骨盆骨折所致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对我科2006年6月~2009年8月收治的30例骨盆骨折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早期诊断,多学科协调治疗,成功抢救26例,成功率86.7%,其中23例得以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6.3个月,根据评价标准,优良率869%。有3例发生轻度针道感染,经换药及抗生素的应用后好转,11例骨盆骨折轻度畸形愈合,无功能障碍。本组21例骨折复位外固定满意,将外固定作为终极固定,另外9例骨折复位固定不满意,在病情稳定后改为内固定。结论早期骨盆骨折外固定微创、经济、简便,能够在搬运、治疗过程中调整,可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联合抗氧化治疗,促进创伤软组织的修复及骨折愈合,是治疗骨盆骨折致失血性休克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误诊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误诊比例,病种,发生频次及与疗效的关系,为避免误诊误治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初次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在首发症状出现后就诊2个以上医院,时间超过3个月仍被诊断或尚不能明显诊断者,被列为误诊或诊断不明,并对各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011例患者中51.04%被长期误诊(516/1011),19.09%长期诊断不明(193/1011),仅29.87%(302/1011)能在首发症状出现3个月内获得正确诊断,被误疹的病名多达百余种,最常见的有各型肝炎,肝硬化,肝肿大,脾功能亢进,各种关节炎,各型肾炎,脑为脑病,精精病,各种盆血等,共857例次,治疗前后3组间的严重程序及疗效对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本病易被长期误诊或诊断不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对有上述症状者通过检查角膜K-F环进行初筛,必须时行铜代谢检查预以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