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8 毫秒
1.
蒋靖波  伍于斌  张伟  潘迪光 《医学综述》2009,15(17):2707-2709
目的评估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施行电灼术减少术中出血,预防术后囊袋血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了2004年1月至2008年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共83例,45例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均常规应用高频电刀进行电灼术,归为电灼术组;38例在术中均采用传统的压迫止血法,归为压迫止血组,比较两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囊袋血肿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3,P=0.261)。电灼术组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压迫止血组(t=-14.584,P=0.001),术后囊袋血肿的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压迫止血组(P=0.0173)。结论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常规应用电灼术止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绷带卷加压包扎在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止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591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296例)用两个医用绷带卷并排放置于起搏器囊袋上方,与切口平行,3M胶布条固定绷带卷,松紧以伤口不出血、绷带卷无移位为准,术后6 h松解胶布条和绷带卷.对照组(295例)将1 000 g沙袋置于起搏器囊袋上方,术后6 h取走沙袋.比较两组患者压迫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两组在切口出血、囊袋血肿和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切口疼痛、尿潴留和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绷带卷加压包扎法可明显减少患者伤口疼痛、尿潴留、睡眠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并发症.方法: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464例,记录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术后近期(术后6~8周内)以及术后远期的并发症,并进行分类、统计,计算不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共发生并发症22例,发生率为4.74%;其中囊袋积血8例、囊袋感染1例、囊袋破溃2例、气胸3例、心脏穿孔1例、左上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电极脱位4例、起搏器综合征2例.结论:起搏器植入术中及术后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仔细操作及术后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置,可以降低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陈世蓉  陈勇  赵超美 《西部医学》2013,25(3):375-377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常见并发症出现原因、预防措施及处理办法。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月所完成的310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类型及处理措施。结果并发症出现30例,其中误穿锁骨下动脉5例,气胸2例,囊袋出血18例,囊袋缺血坏死1例,电极脱位1例,穿刺侧上肢肿胀1例,起搏器介导心动过速2例,所出现的并发症经及时处理后均好转。结论术前了解起搏器植入并发症类型,术中积极预防,发生后及时正确处理,是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冠脉支架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6年4月间40例冠脉支架术后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双联治疗并行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研究组),与同期40例冠脉支架术后单用与未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行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术后的囊袋血肿及出血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在起搏器植入术后均没有出现心血管不良反应与囊带感染等,组间囊袋血肿与出血的发生情况对比显示,研究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冠脉支架术后患者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双联治疗的条件下行起搏器植入术,会将囊袋出血的几率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中的观察及护理.方法 对我科2014年—2015年50例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时,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及病情变化,加强术中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50例患者均成功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其中2例出现术中囊袋出血,1例术后并发少量气胸.结论 安置心脏永久起搏器时,患者病情多变,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介入知识、高度的责任感、敏锐的观察力,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分析.方法 分析350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 发生起搏器相关的并发症有囊袋血肿8例,囊袋反复破溃感染1例,电极导线脱位3例,起搏器综合征3例,心脏穿孔1例,导线断裂1例,感知功能障碍5例,起搏功能障碍4例.结论 充分认识植入起搏器的相关并发症,做好术前准备、术后随访,进行起搏器植入后知识健康教育,均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其预防、处理措施。方法:对安装永久起搏器患者193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起搏器术后并发症16例.其中起搏器囊袋血肿6例,囊袋感染1例,感知过度3例,感知不良3例,起搏综合征3例。结论:规范操作,及时识别、处理起搏器术后并发症,重视随访及宣教,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原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的125例患者中出现的并发症,并分析其原因和处理措施.结果 共5例患者发生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4.0%,其中气胸1例(0.8%),囊袋出血或血肿2例(1.6%),电极脱位2例(1.6%).结论 预防起搏器术后相关并发症最重要的是术前充分评估及准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密切观察及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相关预防措施,降低发生率;方法选取我院232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进行本次医学探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术后并发囊袋血肿7例(3.02%)、囊袋破溃感染2例(0.86%),电极导线脱位3例(1.29%),起搏器综合征2例(0.86%),静脉血栓1例(0.43%),导线断裂2例(0.86%)、局部肌肉跳动3例(1.29%),膈肌刺激3例(1.29%),心肌穿孔1例(0.43%);结论通过对起搏器植入术的并发症因素进行分析,加深了对相关并发症状的认识,不断完善预防及护理措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性标志法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实用价值。方法将125例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分为骨性标志法穿刺腋静脉组(骨性标志法组,=63)和造影定位法穿刺腋静脉组(造影法组,=62),比较两组穿刺方法的穿刺次数、所用时间、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骨性标志法组的穿刺次数及所用时间均较造影定位法组多(均<0.01),但计入造影用时后骨性标志法耗时较造影法少(<0.01)。骨性标志法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造影定位法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 X线透视下骨性标志定位直接穿刺腋静脉无需预先穿刺静脉造影,可节省手术时间及费用,且操作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个体化的护理对减少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手术患者的并发症的影响效果.方法 将1996~2006年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213例患者分为AB二组,A组患者只施行一般的常规护理,B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还特别注意对患者的个体化护理.结果 A组的术后并发症为24.7%,B组术后并发症为4%,B组的术后并发症较A组明显下降,下降了20.7%,效果显著.结论 对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注意个体化护理,可大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永久性起搏器的不同起搏部位对植入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80例,根据患者起搏部位将其分为A组(30例,于右心室心尖部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B组(50例,于右心室间隔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比较两组的N末端脑钠肽水平(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心脏彩色超声监测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生命质量评分、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两组植入后的NT-proBNP水平均较植入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植入后NT-proBNP水平在B组中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植入后的LVEF、LVEDD、LVESD均较植入前显著改善(P<0.05),而植入后B组的LVEF较A组更高(P<0.05),B组的LVEDD、LVESD均较A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命质量评分(情绪领域、身体领域、其他领域和综合得分)在植入后均较植入前显著降低(P<0.05),而植入后的生命质量评分(情绪领域、身体领域、其他领域和综合得分)在B组中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入后6个月随访,A组患者当中有出现心房颤动2例,出现心力衰竭1例,出现心率异常2例,B组患者当中有出现心房颤动3例,出现心力衰竭3例,出现心率异常1例,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在A组、B组中分别为16.67%、14.00%,两组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心脏永久性起搏器起搏部位对患者心功能具有一定的影响,于右心室间隔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可更好地改善患者心功能,且不会增加心脏不良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健康教育互动模式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人术的并发症及负性效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26例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人术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医护全程诊疗模式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互动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观察两组并发症及负性效应发生率差异。结果实验组在尿潴留、便秘、腰背酸痛、术侧肢体疼痛发生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健康教育互动模式可有效减少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并发症及负性效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为优质护理在临床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7):163-166
目的 观察互动式健康教育对永久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实施效果。方法 纳入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在我院进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共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常规组,每组各34例。常规组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行互动式健康教育,干预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起搏器健康知识得分、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常规组及干预组起搏器健康知识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本组干预前显著上升(P0.05);干预组实施干预后起搏器健康知识得分、生活质量评分较常规组干预后显著上升(P0.05);干预组对本次护理工作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互动式健康教育显著提高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认知度及生活质量,且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高,可有效促进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维吾尔族老年患者术后心理状态及影响因素。方法老年患者120例,均行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前及术后半年分别使用“一般情况调查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采用标准评分法对量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维吾尔族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SAS、SDS得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入选患者在术后焦虑、抑郁的平均得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并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病例数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SAS、SDS得分与患者经济情况、定期程控、心脏起搏方式和术后并发症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与术前比较,起搏器植入术后长期心脏起搏的维吾尔族老年患者平均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转。经济情况、定期程控、术后并发症和心脏起搏方式等是患者术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在随访过程中.应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王芳 《安徽医学》2011,32(11):1913-1914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舒适护理。观察2组患者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术后舒适度的评定。结果实验组干预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舒适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中应用舒适护理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体现了整体护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右室间隔(RVS)和右室心尖(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天长市人民医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需要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54例,随机分A组(RVS起搏,26例)和B组(RVA起搏,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起博参数、术后1个月、3月和6月心功能指标和NT-proBNP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起博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QRS时限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低于B组,而左室射血分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NT-pro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RVA起博相比,RVS起博能够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和重构.  相似文献   

19.
徐小雅 《西部医学》2012,24(4):794-796
目的探讨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处理方法、护理对策及健康指导。方法对2009年4月~2011年10月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40例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护理措施。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7例,发生率为17.5%,其中起搏器囊袋积血2例(28.6%),起搏器感知障碍1例(14.3%),起博器综合征1例(14.3%),电极脱位2例(28.6%),肺内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14.3%)。所有并发症经积极处理后,患者均恢复正常。结论重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观察及护理,熟悉相关理论知识,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对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