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糖调节受损(IGR)是任何一种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中间阶段,其中又分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受损(IGT)。为提高IFG对发生2型糖尿病的预测能力,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近日提出了有关IFG下限诊断切点的建议(中华医学杂志,2005,83:1947):①降低IFG下限的诊断切点,即从6.1mmol/L降至5.6mmol/L。②IFG上限的诊断切点不变,仍为〈7.0mmol/L。由此,IGR可分为空腹血糖(FPG)≥5.6mmol/L,但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2 hPG)〈7、8mmol/L的单纯IFG;FPG〈5.6mmol/L,但OGTT 2 hPG在7.8~11.0mmol/L之间的单纯IGT及二者兼有等三种状态。③在下调IFG诊断切点后,所有FPG≥5.6mmol/L的个体均应接受OGTT,以将人群中的IFG+IGT划分出来,此点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血液流变学特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检测正常糖耐量对照者(NGT组)、空腹血糖受损者(IFG组)和糖尿病者(DM组)的血糖,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IFG组和DM组的血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血高切粘度(ηbH)、全血中切粘度(ηbM)、全血低切粘度(ηpL)、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刚性指数(ERI)、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变形指数(TK)显著高于NGT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回醇(HDL-C)显著低于NGT组(P〈0,01);DM组的GLU、TG、ERI显著高于IFG组(P〈0,01),HDL-C显著低于IFG组(P〈0.01)。三组的血浆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仅DM者存在高粘血症.在IFG阶段就已经存在明显血液流变学的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变可能参与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3.
Yang ZJ  Yang WY  Xiao JZ  Li GW  W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21):1773-1776
目的 明确美国糖尿病学会 2 0 0 3年修订的空腹血糖受损 (IFG)的下限新切点 (5 6mmol/L)对中国成人糖调节异常各组分患病率的影响 ,并探讨新切点的诊断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为 1994年全国糖尿病防治协作组资料库中具有完整口服糖耐量试验 (OGTT)资料的 15 5 6 4例中国成人 (≥ 2 5岁 )。以空腹血糖 (FPG) 5 6mmol/L(简称新标准 )和 6 1mmol/L(简称旧标准 )作为IFG的诊断下限切点 ,分别计算单纯空腹血糖受损 (i IFG)、单纯糖耐量异常 (i IGT)、同时IFG和IGT(IFG/IGT)的患病率。以OGTT 2h血糖 (7 8mmol/L≤PG2h <11 1mmol/L)为诊断糖调节异常(IGR)的金标准 ,分析不同FPG水平对IGR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并描绘FPG诊断IGR的ROC曲线 (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 结果  (1)i IFG、i IGT和IFG/IGT患病率以旧标准诊断分别为 8 71%、12 0 8%和 5 95 % ,以新标准诊断分别为 2 1 2 5 %、6 89%和 11 13%。 (2 )ROC分析提示诊断IGR的FPG最佳切点为 5 6mmol/L ,此切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6 1 9%和 6 3 9%。结论 FPG标准从 6 1mmol/L下调至 5 6mmol/L使本组人群IFG患病率增加 1 2倍。从尽量缩小IFG和IGT诊断分歧的角度 ,IFG的下限切点为 5 6mmol/L可能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4.
16367例健康体检人群空腹血糖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体检人群空腹血糖水平及空腹糖调节受损与体重指数、血压、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对健康体检16367例人群的身高、体重、空腹血糖、血压、血脂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空腹糖调节受损组与正常血糖组之间的体重指数、血压、血脂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空腹血糖平均水平为(5.03&#177;1.11)mmol/L,空腹糖调节受损及糖尿病发生率均为3.2%且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空腹糖调节受损组体重指数、血压、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血糖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血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空腹糖调节受损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负相关。结论空腹糖调节受损和体重指数、血压、血脂密切相关,早期定期体检发现空腹糖调节受损有助于相关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的空腹血糖(FPG)诊断标准下调对糖调节受损人群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对879例无2型糖尿病(T2DM)史的健康体检者进行空腹血糖测定。采用1997年和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分类诊断标准进行比较。结果IFG诊断标准下调后,单纯IFG者增加177例,IGT者由117例增加到294例;与糖耐量正常(NGT)人群及旧标准IFG相比,新增IFG人群体重指数、甘油三酯、收缩压、舒张压、脂肪肝的患病率均增高(均P〈0.05)。结论IFG标准下调后,IGT检出率明显增加,并新增加IFG人群已出现血压、血脂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在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IFG)及糖耐量异常(IGT)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来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者中以往未确诊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者470例。所有研究对象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Hb A1c检测。分析Hb A1c诊断糖尿病、IFG及IGT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结果糖尿病组Hb A1c水平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0.9)%比(6.3±0.8)%,P=0.006]。Hb A1c≥6.5%诊断糖尿病的灵敏度为97.9%,特异度为94.8%,阳性似然比为18.83,阴性似然比为0.02;Hb A1c≥5.7%~6.5%诊断IGT的灵敏度为41.7%,特异度为89.1%,阳性似然比为3.83,阴性似然比为0.65;Hb A1c≥5.7%~6.5%诊断IFG的灵敏度为70.0%,特异度为94.0%,阳性似然比为11.67,阴性似然比为0.32。结论对于糖尿病的诊断,Hb A1c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而对于IFG及IGT的诊断,Hb A1c特异度较高而灵敏度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依托健康管理手段、凭借生活方式干预,对空腹血糖受损人群预后的作用。方法在某高校职工健康体检中筛选出86例空腹血糖受损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4例和42例。对照组只做体检后常规健康建议;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健康管理手段实施综合干预措施,每3个月访视一次,包括提供健康教育、饮食处方、运动方案等等。1年后,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并比较2组之间和研究前后相关危险因素变化和空腹血糖受损转归情况。结果干预组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与对照组及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75.0%(33/44)空腹血糖恢复正常,6.8%(3/44)发展为显性糖尿病,而对照组33.3%(14/42)空腹血糖恢复正常,19.1%(8/42)发展为显性糖尿病,2组空腹血糖恢复正常比较(χ^2=11.60)以及2组发展为显性糖尿病比较(χ^2=5.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管理手段能有效改善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的转归,值得在单位职工健康体检中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通血管治疗对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患者的影响.方法 入院时空腹血糖在6.1~6.9mmol/L、既往无糖尿病史的病例,对其通血管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空腹血糖回归正常的占68.14%.结论 “通血管治疗”对空腹血糖调节受损患者有降低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9.
唐豫平 《农垦医学》2011,33(4):326-328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切点下调对糖尿病、糖调节受损(IGR)检出率的影响。方法:对121团50岁以上无糖尿病、糖调节受损(IGR)史人群(共800人)进行调查,测定他们的空腹血糖,空腹血糖≥5.6mmol/L的人员参加复检,行OGTT(127人),分析新诊断的糖尿病及IGR情况。结果:127人中新诊断糖尿病有50人,新诊断IGR共27人,其中IGT19人。复检空腹血糖5.6~6.09 mmol/L 20人,其中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有7人(35%),达到IGT诊断标准的有3人(15%);复检空腹血糖6.1~6.99 mmol/L 35人,其中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有17人(49%),达到IGT诊断标准的有10人(28%)。结论:空腹血糖切点的下调有利于减少糖尿病、IGR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体检人群连续观察10年,了解在未经药物干预下IFG的糖尿病转化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08-2018年连续11年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年龄>18岁的3个功能社区人群557名。收集每次体检时受检者的空腹血糖、血压、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资料,分析2008年体检时确诊IFG患者与空腹血糖正常进展为IFG患者的糖尿病转化率。糖尿病定义为空腹血糖浓度≥7.0 mmol/L,或有糖尿病病史,或已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进行治疗;IFG定义是无糖尿病病史、未接受降糖治疗,空腹血糖浓度在5.6~6.9 ?mmol/L;空腹血糖正常定义为无糖尿病病史、未接受降糖治疗,空腹血糖浓度<5.6 mmol/L。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IFG向糖尿病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557例受检者中男283例,女274例,中位年龄为39岁(19~69岁),2008年体检时确诊糖尿病患者25例(4.5%),IFG患者30例(5.4%),空腹血糖正常者502例。30例2008年体检时确诊IFG患者中14例(46.5%)10年内转化为糖尿病,11例(36.7%)5年内转化为糖尿病,其中5年内IFG转化为糖尿病组的脂肪肝(FL)患者比例和三酰甘油水平均高于未转化为糖尿病组(P均<0.05)。502例2008年体检时空腹血糖正常人群有177例在10年内转化为IFG,其中20例在之后随访中转化为糖尿病,转化为糖尿病组FL患者比例和三酰甘油水平均高于未转化为糖尿病组(P均<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三酰甘油是首次诊断IFG向糖尿病转化和初始空腹血糖正常人群进展为IFG并进一步向糖尿病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3,95% CI 1.03~5.7,P<0.05;OR=1.50,95% CI 1.12~2.01,P<0.05)。结论 IFG是空腹血糖正常向糖尿病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三酰甘油是IFG向糖尿病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