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的变化。方法选取青少年骨性安氏Ⅰ类牙列拥挤或双牙弓前突患者19例,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疗程为22—27个月。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上气道矢状径相关指标的测量,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前后除SPP.SPPW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上气道矢状径的其他测量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牙矫治对青少年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矢状径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采用X线头影测量,比较骨性Ⅱ类高角青少年患者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上气道及周围组织的变化,探讨拔牙矫治对骨性Ⅱ类高角青少年患者上气道及舌骨位置的影响,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60例骨性Ⅱ类高角青少年结束病例,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拔牙组和不拔牙组,每组各30例。对患者矫治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的上气道、舌骨以及颅颌面组织进行定点描绘和测量分析。结果 (1)拔牙组:治疗后ANB、U1-SN、L1-MP减小,PNS-UPW、PNS-V、H-S、OP-SN、U1-L1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非拔牙组:治疗后ANB减小、PNS-V、H-S、OP-SN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由于生长发育的优势,骨性Ⅱ类高角青少年患者在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后上气道矢状径和垂直高度均有一定程度增加,舌骨位置呈向下向前移位的趋势,因此拔牙矫治对骨性Ⅱ类高角青少年患者的上气道几乎没有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1错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Ⅱ1错病人的矫治前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病人采取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方法矫治(拔牙组);15例病人采取非拔牙方法矫治(非拔牙组)。分别在上、下颌尖牙和磨牙区唇颊面最突出的位置进行牙弓宽度测量。结果拔牙组矫治前后比较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t=2.23、2.78,P<0.05),非拔牙组矫治前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矫治前后下颌尖牙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96,P<0.05),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组间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上、下颌第二磨牙间宽度均无变化。结论安氏Ⅱ1错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相比,前者不会引起牙弓的缩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少年安氏Ⅱ类错患者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牙颌指标的变化及两者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60例安氏Ⅱ类错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拔牙组(30例)和非拔牙组(30例),观察两组患者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牙颌指标的变化,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气道矢状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拔牙组矫治后后鼻棘点-颅底点(PNS-Ba)显著增加(P<0.05),其余上气道矢状径指标矫治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拔牙组上牙槽座点-鼻根点-下牙槽座点(ANB角)、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SNA角)、上颌中切牙牙轴与NA平面的交角(U1-NA角)、上颌中切牙牙轴与SN平面的交角(U1-SN角)、上中切牙切缘至NA连线的垂直距离(U1-NA距)、下中切牙点与NB的距离(L1-NB距)、上中切牙切缘至AP连线的垂直距离(U1-AP距)、下中切牙切缘与AP连线的垂直距离(L1-AP距)均显著减小,上下中切牙角(U1-L1角)明显增加(P<0.05);矫治后非拔牙组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的交角(L1-MP角)、下切牙长轴与NB连线的交角(L1-NB角)、下中切牙点与NB的距离(L1-NB距)、下中切牙切缘与AP连线的垂直距离(L1-AP距)显著增加,上下中切牙角(U1-L1角)明显减小(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拔牙组SNB角与TB点-TPPW点(TB-TPPW)、悬雍垂尖点-中咽壁(U-MPW)呈正相关,非拔牙组ANB角与SPP-SPPW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对于安氏Ⅱ类错,拔牙矫治后SNB角与TB-TPPW、U-MPW变化呈正相关,非拔牙矫治后ANB角与SPP-SPPW变化呈负相关,影响矫治后患者气道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上颌骨前后位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安氏Ⅰ类牙列中度拥挤错畸形病人拔牙和非拔牙矫治前后上颌牙弓宽度及牙弓长度的变化。方法 60例安氏Ⅰ类牙列中度拥挤错畸形病人分为拔牙与非拔牙组,拔牙组采用MBT技术矫治,非拔牙组采用自锁技术矫治。收集病人治疗前和治疗后模型,测量上颌牙弓尖牙间、前磨牙间与磨牙间牙弓宽度及上颌牙弓长度。结果拔牙组矫治后与矫治前比较尖牙间牙弓宽度及前磨牙间宽度增大,磨牙间牙弓宽度减少,牙弓长度减小,差异均有显著性(t=3.25~5.58,P<0.05);非拔牙组矫治后与矫治前比较尖牙及前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大,差异有显著性(t=3.47、3.79,P<0.05);拔牙组矫治前后磨牙间牙弓宽度及牙弓长度变化量均大于非拔牙组,差异有显著性(t=3.27、3.33,P<0.05)。结论拔牙矫治安氏Ⅰ类中度拥挤错畸形与非拔牙矫治比较磨牙间牙弓宽度及牙弓长度均减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前后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颊旁间隙的变化及影响颊旁间隙改变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矫治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依据颈椎分期,选取生长发育结束的成人安氏Ⅱ类1分错牙合畸形患者35例,拔牙组18例,非拔牙组17例,对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及正面微笑像进行测量分析。 结果 矫治后拔牙组颊旁间隙增大(P<0.01),非拔牙组颊旁间隙无变化(P>0.05),治疗前后颊旁间隙的改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颊旁间隙面积比与后面高比呈正相关;与上下前牙矢状向位置呈负相关(P<0.05)。 结论 拔牙矫治使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颊旁间隙增大,非拔牙矫治对颊旁间隙无影响;颅面的垂直骨面型及上下切牙的唇倾度与颊旁间隙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7.
拔牙指数的正畸临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安氏I类、Ⅱ类错He畸形病例进行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拔牙组与非拔牙组拔牙指数(EI),并探讨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矫治成功的安氏I类、Ⅱ类错He畸形病例62例,拥挤度在0-10mm,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病例各31例,运用模型测量及X线头影测量,对两组行对比分析,并作EI的回顾性检验。结果 矢状向骨骼畸形拔牙组明显重于非拔牙组,上下中切牙轴倾度拔牙组较不拔牙组唇向倾斜,上下唇突度拔牙组大于非拔牙组。EI对总样本的70.59%作出了正确的预测。结论 EI综合考虑患者的骨骼型,上下切牙突度及软组织侧貌的突度,是一个较为全面而有意义的临床应用指标,在错He矫治设计-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决策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的恒牙期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畸形患者矫治前后颅颌面部软硬组织的结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安氏Ⅱ1类病例32例,分为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各16例。采用头影测量软件测量其矫治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共含21个测量项目),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矫治前后的变化主要为覆合覆盖减小,牙轴改变和磨牙关系纠正以及软组织侧貌改善。拔牙组覆盖减小主要为上切牙舌倾实现,非拔牙组则为上切牙舌倾和下切牙唇倾的共同结果;垂直向软硬组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软组织的变化主要为鼻唇角增大和上下唇相对于审美平面的位置变化。结论直丝弓矫治恒牙期青少年安氏Ⅱ1类错畸形可改变牙齿位置及软组织侧貌,对骨骼结构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
荣鑫  陈杰 《青岛医学院学报》2011,(3):251-252,254
目的比较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对安氏Ⅱ1错治疗前后牙弓宽度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安氏Ⅱ1错病人的矫治前后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病人采取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的方法矫治(拔牙组);15例病人采取非拔牙方法矫治(非拔牙组)。分别在上、下颌尖牙和磨牙区唇颊面最突出的位置进行牙弓宽度测量。结果拔牙组矫治前后比较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t=2.23、2.78,P〈0.05),非拔牙组矫治前后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矫治前后下颌尖牙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96,P〈0.05),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组间宽度变化差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上、下颌第二磨牙间宽度均无变化。结论安氏Ⅱ1错拔牙矫治与非拔牙矫治相比,前者不会引起牙弓的缩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非拔牙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的疗效,总结矫治中的经验和不足,为临床正畸医生矫治此类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例采用非拔牙矫治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患者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骨性指标、牙性指标及软组织测量项目的变化情况。结果:20例患者经矫治后,垂直向骨性测量指标N-ANS、ANS-ME、MP/SN及MP/FH明显增加,牙性测量指标U1-NA、U1/NA、U1/SN、L1-NB、L1/NB及L1/MP显著增加,软组织测量指标UL-LL亦显著增加(P<0.05)。结论:非拔牙矫治可以很好地解除安氏Ⅱ类2分类错的前牙闭锁和颌骨的垂直向不调,对软组织侧貌也有一定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用极坐标测量分析方法评价安氏Ⅱ1错拔牙与非拔牙矫治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安氏Ⅱ1错青少年患者40例分为拔牙组和非拔牙组,每组各20例。拔牙组患者实施安氏Ⅱ1错拔牙矫治治疗,非拔牙组患者实施安氏Ⅱ1错非拔牙矫治治疗,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应用极坐标测量方法,分析牙齿变化特征。结果:拔牙组患者的上齿槽缘点(θSpr)、上中切牙点(UI)均增大,有统计学差异(P<0.05);非拔牙组患者的ρUI、下中切牙点(Li)均增大,θSpr、UI、Li、下齿槽缘点(Id)均减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比较ρUI、Li、θUI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矫治方法均能改善患者的安氏Ⅱ1错,主要改变在于牙齿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女性骨性Ⅲ类高角错合患者减数前磨牙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评价减数前磨牙掩饰治疗对上气道矢状径大小的影响。方法将38例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高角错合患者纳为研究对象,拔除上5下4后,使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掩饰治疗。矫治前后均拍摄患者X线头颅侧位片,并对其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大小以及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上气道鼻咽段(PNS-R,PNS-UPW)矢状径在减数前磨牙治疗后明显增加,矫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腭咽段(SPP-SPPW,U-MPW)、舌咽段(TB-TPPW)以及喉咽段(V-LPW)矢状径大小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结论减数前磨牙掩饰治疗可增加成年女性骨性Ⅲ类高角错合患者上气道鼻咽段矢状径,对改善上气道狭窄具有积极作用;上气道腭咽段、舌咽段和喉咽段矢状径大小未受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安氏I类错骀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选取青少年骨性安氏I类牙列拥挤或双牙弓前突患者19例,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疗程22~27个月。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舌骨垂直及水平位置相关指标的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I类错殆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水平向位置及舌骨垂直向位置的测量指标均增大,多数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安氏I类错骀畸形经过两年的拔牙矫治后舌骨位置趋于较后下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DR)在头影测量方面的应用,探讨恒牙早期骨性安氏Ⅱ1类错(牙合)与安氏Ⅰ类正常(牙合)上气道矢状径的差异.方法:用DR技术给安氏Ⅱ1类错胎畸形患者和安氏Ⅰ类正常(牙合)拍摄头颅侧位定位片,选取骨性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患者25例,利用DR技术固有软件直接在微机上对50名研究对象的DR图像进行影像后处理,并对研究对象上气道各段的矢状径进行自动测量,将数据输入计算机,用统计学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安氏Ⅱ1类错(牙合)组和安氏Ⅰ类正常牙台组SNA均值分别为82.2°和82.1°,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均接近正常值;而安氏Ⅱ1类错(牙合)组的SNB、ANB均值分别为76.0°、6.2°,安氏Ⅰ类正常(牙合)组SNB、ANB均值分别为79.1°、3.0°,两组的SNA、ANB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组成无明显差异(P>0.05).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矢状径各测量项目中,鼻咽气道间隙(PNS-Ba、Ad1-PNS、Ad2-PNS)和喉咽气道间隙(V-LPW)与安氏Ⅰ类正常(牙合)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腭咽气道间隙(Mcnamara线、SPP-SPPW、U-MPW)和舌咽气道间隙(TB-TPPW)显著小于安氏Ⅰ类正常(牙合)组(P<0.01).结论:直接数字化X线影像技术具有强大的影像后处理功能,可直接在DR图像上定点、测量,使头影测量诊断、测量更准确、更方便;下颌后缩型骨性安氏Ⅱ1类错(牙合)患者上气道存在结构性狭窄,狭窄部位主要位于上气道的腭咽和舌咽部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颌单颌拔牙联合导板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5例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上颌单颌拔除双侧第一前磨牙,结合前牙平面导板,应用方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例患者矫治结果满意,上颌及上唇前突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上颌单颌拔牙结合平面导板应用于低角的下唇及下切牙突度小,无下牙列拥挤或轻度拥挤的轻中度骨性和牙源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正畸治疗对错(牙合)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比较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牙弓形态的影响。方法42例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和27例未拔牙的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测量治疗前后的牙颌模型,记录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和磨牙间宽度,以及上、下颌牙弓前牙段牙弓长度,将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畸形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1.08 mm和1.43 mm),变化值与不拔牙矫治差异无显著性(P>0.05);上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减小(为1.63 mm),下颌牙弓磨牙间宽度增大(为1.34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矫治(P<0.01);上下颌前牙段牙弓长度增大(分别为1.31 mm和1.01 mm),变化值明显大于不拔牙组(P<0.05)。不拔牙矫治后上下颌牙弓尖牙间宽度无明显增大,但磨牙间宽度增大(分别为0.99 mm和0.46 mm)。结论与不拔牙矫治相比,拔牙矫治不会减小尖牙间牙弓宽度和前牙段牙弓长度而影响面部美观;但拔牙和不拔牙矫治都能引起磨牙间牙弓宽度的改变,可能影响疗效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AngleⅡ类1分类错畸形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类型.拔牙矫治是临床上的一种重要的矫治手段.目前关于拔牙矫治AngleⅡ类1分类错畸形的研究较多,就近几年的拔牙矫治在AngleⅡ类1分类错畸形中的应用研究结论作一概述,以期对临床工作和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winceph 8.0头影测量分析软件评价AngleⅡ2(安氏Ⅱ类2分类)错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为临床矫治安氏Ⅱ类2分类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郑州市随机挑选20例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用Winceph8.0头影测量软件测量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对数据进行SPSS 17.0统计分析。结果 SNB、ANB、颌凸角均值增大,有统计学意义;下颌平面角、Y轴角均值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上前牙唇倾,有统计学意义,下颌L1-MP角均值增大,但无统计学意义。面部全面高增大,主要是面下1/3增大。侧面部软组织H角减小,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少年安氏Ⅱ类2分类错非拔牙矫治后软组织侧貌得到改善,生长有助于Ⅰ类磨牙、尖牙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青春期女性轻度骨性Ⅱ类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进行矫治,观察其软组织侧貌的变化。方法对15例女性青春期轻度骨性Ⅱ类错畸形患者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正畸,平均治疗时间20个月。治疗前后均拍摄清晰全颌曲面断层片,头颅侧位定位片,面部正、侧位片。选择14个颅面软组织测量项目,观察其治疗前后变化。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颅面软组织侧貌都有明显变化;上唇沟深减小1.76mm,H角减小3.04,鼻下点-H线距减小1.7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青春期女性轻度骨性Ⅱ类错虽不能矫治上下颌骨矢状不调,但却能有效地改善颅面软组织侧貌,一定程度上解决美学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上颌单颌拔牙与双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疗效。方法: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29例,15例采用双颌拔牙模式矫治,14例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矫治后两组的UI-SN、上唇突度均明显减少,Z角明显增加(P&lt;0&#183;01~0&#183;001)。矫治后单颌拔牙组较双颌拔牙组下颌切牙有较多唇向移位,但下唇突度仍有减少(P&lt;0&#183;05)。结论:两种拔牙矫治模式均能达到减少前牙覆盖,减小侧貌突度的矫治目的,但临床适应证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