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Ⅱ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08例旋后外旋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组,手法复位后采用克氏针经皮穿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治疗者分入联合固定组,手法复位后单纯采用石膏外固定治疗者分入石膏外固定组,两组各5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周采用Leeds影像学评价标准评价的骨折复位情况、术后1年采用Baird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的踝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0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4个月,中位数12.5个月。术后6周,联合固定组骨折复位优良50例、可4例,石膏外固定组骨折复位优良38例、可13例、差3例;联合固定组骨折复位情况优于石膏外固定组(Z=-3.006,P=0.003)。骨折均愈合,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47±1.59)周,(8.52±1.62)周,t=1.496,P=0.175]。术后1年,联合固定组Baird踝关节评分高于石膏外固定组[(93.51±5.18)分,(84.18±4.32)分;t=8.483,P=0.011)。联合固定组术后3周时出现针孔感染1例,经换药治疗1周后感染控制;联合固定组6例患者和石膏外固定组9例患者术后1年踝关节僵硬、疼痛;均无二次骨折、骨折再移位等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0,P=0.588)。结论:对于旋后外旋型Ⅱ度踝关节骨折,手法复位后采用克氏针经皮穿针内固定结合石膏外固定较单纯采用石膏外固定,骨折复位好、更有利于踝关节功能恢复,但二者在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伴有三角韧带损伤的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16例伴有三角韧带损伤的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并修复损伤的三角韧带,恢复踝关节内外侧结构的稳定。结果:全部病例术后随访3~12个月。根据Mazur评分系统的评分结果:优良1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1%。结论:修复三角韧带可以使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踝穴复位满意,并恢复关节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医手法整复联合石膏外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保守组,每组各100例。保守组采用手法整复石膏外固定治疗,手术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采用Mazur标准评定踝关节功能;通过X线片观察骨折复位和移位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与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保守组优良率为87.0%,手术组优良率为37.0%,两组患者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75,P0.05)。保守组治疗4周、6周、12周后骨痂生长评判评分低于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均低于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脱位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采用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均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但保守治疗安全系数高,经济费用低,能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手术治疗的24例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随访资料.手术采用腓骨后外侧切口,按外踝-后踝-内踝-下胫腓联合顺序进行复位固定.结果:24例患者随访6~20个月,中位数1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4周,根据Baird-Jackson系统评分,优21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5.8%.结论: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可使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踝关节恢复正常解剖关系,最大限度恢复踝关节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空心螺钉内固定与钢板螺钉内固定对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中的后踝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本院骨科2015年1月起收治的103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有后踝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后踝骨折Haraguchi分型,分别采取空心螺钉内固定或钢板螺钉内固定,观察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不同分型后踝骨折的效果。结果:空心螺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优于钢板螺钉内固定组,两组患者术后4周及8周时功能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及术后半年时功能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功能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心螺钉内固定与钢板螺钉内固定对后踝骨折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根据后踝骨折块的类型选择相应的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腓骨穿针内固定联合孟氏架外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2例胫腓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51例,分别采用单纯孟氏架外固定和腓骨穿针内固定联合孟氏架外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综合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一般指标。联合固定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孟氏架外固定组[(129.38±19.23)min,(108.35±15.57)min,t=6.070,P=0.000]、术中出血量多于孟氏架外固定组[(198.68±25.13)mL,(169.12±24.09)mL,t=6.064,P=0.000],术后下地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孟氏架外固定组[(15.91±5.98)d,(19.81±5.57)d,t=3.408,P=0.001;(20.67±6.17)d,(24.71±6.98)d,t=3.097,P=0.003;(61.81±5.57)d,(69.12±5.76)d,t=6.515,P=0.001]。②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术前2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8±3.75)分,(9.19±3.54)分,t=13.392,P=0.410];术后6个月,联合固定组患者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孟氏架外固定组[(27.36±4.96)分,(24.12±4.76)分,t=9.013,P=0.011],2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t=19.961,P=0.000;t=17.973,P=0.000)。③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术前2组患者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28±5.59)分,(50.64±5.26)分,t=10.437,P=0.641];术后6个月,联合固定组患者的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高于孟氏架外固定组[(84.82±7.92)分,(80.05±7.76)分,t=7.481,P=0.027],2组患者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t=24.708,P=0.000;t=22.404,P=0.000)。④综合疗效。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20,P=0.069)。⑤并发症。孟氏架外固定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固定针松动2例、神经损伤1例,联合固定组术后出现切口感染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固定针松动1例、神经损伤1例;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3,P=0.373)。结论:腓骨穿针内固定联合孟氏架外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较单纯孟氏架外固定能更好地促进下肢运动功能和踝关节功能的恢复,且住院时间短、骨折愈合快、术后下床时间早,但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且二者的综合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7.
葛生浩 《中医正骨》2008,20(9):66-66
踝关节骨折是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踝关节骨折的发生率亦呈上升趋势。由于老年患者大部分患有骨质疏松症,踝关节骨折后常存在骨折断端严重粉碎及骨折断端缺损,多数患者还伴有其他多种内科疾病,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我们于2001年3月至2007年8月,共收治新鲜老年踝关节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26例,根据不同骨折状况给予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36个月,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肖文庆  杜海峡  程立军  姜瑞 《中医正骨》2012,24(7):48-49,51
目的:观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10月至2011年5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18 ~52岁,中位数33.5岁.左侧20例,右侧16例.踝关节高度肿胀并发生张力性水疱12例,下胫腓联合分离9例.均为新鲜性骨折.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患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 ~14个月,中位数11.5个月.切口均甲级愈合.骨折均获得愈合,愈合时间10 ~16周.无骨折不愈合和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2例因未及时取出固定下胫腓联合的螺钉而导致螺钉断裂,其中2枚螺钉均断裂1例,1枚螺钉断裂l例.根据Baird踝关节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8例,良5例,可2例,差1例.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准确、固定牢靠、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疗效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21~64岁,中位数38岁;左侧13例,右侧8例。均为新鲜闭合性损伤。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Ⅳ度16例、旋前外旋型Ⅳ度5例。术中采用踝关节内侧切口复位内固定内踝骨折,后外侧切口复位内固定外踝和后踝骨折。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踝关节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中位数13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14周,中位数13周。末次随访时,依据Baird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本组(94.23±4.35)分,优12例、良7例、可2例。术后并发腓骨肌肌腱炎1例,取出钢板后症状缓解。均无感染、皮肤坏死、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骨折可达解剖复位,愈合好,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口服中药补阳还五汤配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将所有入选的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每组各35例。所有患者均对症处理后行手术切开复位,然后采用钢板及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组于术后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口服,对照组术后口服伤科接骨片。两组疗程均为8周,并随访3个月。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平均肿痛消失时间及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骨折愈合程度评分在第4周、6周和8周时均少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口服补阳还五汤配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可以明显提高临床疗效,缩短肿痛消失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比较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与髁部支持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4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采用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固定治疗的63例(Ⅰ组)及采用髁部支持钢板固定治疗的76例(Ⅱ组)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的HSS膝关节评分。结果:①Ⅰ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均少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863,P=0.000;U=3.759,P=0.000;U=5.007,P=0.000)。②两组HSS膝关节评分比较,存在时间效应(F=105.801,P=0.000),不存在组别效应(F=0.344,P=0.558),测量时间与处理方案间不存在交互作用(F=0.069,P=0.856)。结论:对于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而言,股骨远端微创固定系统和髁部支持钢板固定相比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的优势,但二者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的疗效无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跗骨窦入路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跗骨窦入路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9例(10足)。手术前后测量X线片B hler角、Gissane角,定期随访并采用Maryland评分系统对患足功能进行评定。结果:术后B hler角、Gissane角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30,P=0.000;t=4.912,P=0.001)。随访12~58个月,平均25.1个月,骨折均获愈合,无1例发生切口愈合不良、切缘坏死感染。Maryland评分93~100分,平均96.8分。结论:跗骨窦入路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具有创伤小、手术暴露充分、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拟抗栓方预防髋、膝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3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Ⅰ组65例,Ⅱ组68例。术后当天即开始预防血栓治疗,Ⅰ组采用自拟抗栓方和低分子肝素钠治疗;Ⅱ组单纯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同时,2组均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并进行功能锻炼和康复治疗。术后第8天统计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分别于术前、术后2 d、术后7 d测定2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①Ⅰ组患者2例发生深静脉血栓,Ⅱ组10例发生深静脉血栓。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χ=4.262,P=0.039)。②全血低切黏度: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全血低切黏度比较,存在时间效应(F=135.374,P=0.000)和分组效应(F=17.096,P=0.042);时间与组别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120.980,P=0.000);不同时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57,P=0.957;t=-0.114,P=0.915;t=-0.900,P=0.419)。③全血高切黏度: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全血高切黏度比较,存在时间效应(F=80.971,P=0.000)和分组效应(F=39.118,P=0.003);时间与组别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F=2.102,P=0.185);不同时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62,P=0.879;t=0.012,P=0.991;t=-0.530,P=0.624)。④血浆黏度: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血浆黏度比较,存在时间效应(F=18.814,P=0.001)和分组效应(F=9.265,P=0.034);时间与组别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17.156,P=0.001);不同时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87,P=0.935;t=-0.157,P=0.883;t=-1.469,P=0.216)。⑤红细胞压积: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红细胞压积比较,存在时间效应(F=18.988,P=0.012),但不存在分组效应(F=0.101,P=0.767);时间与组别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7.328,P=0.016);不同时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16,P=0.988;t=-0.106,P=0.921;t=-0.985,P=0.380)。⑥红细胞聚集指数: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存在时间效应(F=24.763,P=0.000),但不存在分组效应(F=0.424,P=0.550);时间与组别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35.746,P=0.000);不同时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61,P=0.880;t=-1.106,P=0.921;t=-1.966,P=0.121)。⑦纤维蛋白原: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纤维蛋白原比较,存在时间效应(F=12.496,P=0.003),但不存在分组效应(F=0.015,P=0.909);时间与组别之间存在交互效应(F=7.874,P=0.013);不同时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32,P=0.976;t=-0.178,P=0.867;t=-0.555,P=0.609)。结论:自拟抗栓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钠能有效预防髋、膝部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推拿配合躯干肌功能锻炼治疗慢性盘源性腰痛的疗效,为该疗法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123例慢性盘源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46例,采用推拿配合躯干肌功能锻炼法治疗;Ⅱ组41例,仅行推拿手法治疗;Ⅲ组36例,仅采用躯干肌功能锻炼治疗。分别于治疗前、疗程结束后及治疗后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和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价患者最大腰痛程度及腰痛对患者日常社会生活和劳动能力的影响。结果:①视觉模拟评分:3组VAS评分存在分组效应(F=131.727,P=0.000)、时间效应(F=570.366,P=0.000)、分组与时间交互效应(F=121.005,P=0.000)。不同时点3组间两两比较:治疗后Ⅰ组与Ⅱ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Ⅰ组与Ⅲ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Ⅱ组与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6);治疗后12个月,Ⅰ组与Ⅱ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Ⅰ组与Ⅲ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Ⅱ组与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3)。②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3组患者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存在分组效应(F=126.032,P=0.000)、时间效应(F=136.665,P=0.000)、分组与时间交互效应(F=121.010,P=0.000)。不同时点3组间两两比较:治疗后Ⅰ组与Ⅱ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Ⅰ组与Ⅲ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Ⅱ组与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2);治疗后12个月,Ⅰ组与Ⅱ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Ⅰ组与Ⅲ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Ⅱ组与Ⅲ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结论:推拿疗法和躯干肌功能锻炼疗法的有机结合,避免了单独使用其中一种方法的弊端,对慢性盘源性腰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微型螺钉与克氏针治疗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微型螺钉与克氏针治疗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Ⅱ型、Ⅲ型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克氏针固定和微型螺钉固定。对2组患者的关节疼痛评分、肘关节功能、肘关节活动度、肌力、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2组病例随访2~8年,平均4.1年。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1,P=0.08)。两组Broberg和Morrey评分比较,螺钉组优于克氏针组。与健侧相比,螺钉组肘关节伸屈度减少度数、前臂旋转减少度数、伸肘肌力减弱百分比、屈肘肌力减弱百分比、旋前肌力减弱百分比、旋后肌力减弱百分比、握力减弱百分比均小于克氏针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肘腕关节炎及明显桡骨上移;共发生骨化性肌炎7例,克氏针组5例,螺钉组2例,两组骨化性肌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3 4,P=0.535 8)。结论:微型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疗效优于克氏针内固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拟骨伤复元汤对胸腰椎骨折术后早期白介素-2、纤维蛋白原表达及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要求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术后给予补充血容量、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联合口服自拟骨伤复原汤治疗。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7天及第14天,比较2组患者血浆中白介素-2、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情况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变化情况。结果:1血浆白介素-2含量。不同时间点间血浆白介素-2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792,P=0.000)。2组血浆白介素-2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F=18.916,P=0.000)。进一步比较显示,术后第1天2组患者血浆白介素-2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0±1.03)ng·L-1,(6.50±0.85)ng·L-1,t=-0.714,P=0.475];术后第7天、第14天2组患者血浆白介素-2含量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0±0.95)ng·L-1,(9.70±0.67)ng·L-1,t=-2.950,P=0.030;(10.20±1.32)ng·L-1,(11.90±1.29)ng·L-1,t=-2.431,P=0.015];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12.417,P=0.011)。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不同时间点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439,P=0.000)。2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组间差异总体上有统计学意义(F=0.896,P=0.049)。进一步比较显示,术后第1天2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9±0.31)mg·dL-1,(3.34±0.23)mg·dL-1,t=0.277,P=0.741)];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2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8±0.16)mg·dL-1,(2.39±0.18)mg·dL-1,t=1.487,P=0.042;(2.77±0.13)mg·dL-1,(2.11±0.12)mg·dL-1,t=8.952,P=0.039];时间因素与分组因素存在交互效应(F=22.248,P=0.000)。3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不同时间点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4.972,P=0.000)。2组术后疼痛视觉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常规腘部"S"形切口入路、腘窝后内侧小切口入路及关节镜下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4月至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中病历资料完整者共98例,其中采用常规腘部"S"形切口入路者31例(Ⅰ组),关节镜下治疗者34例(Ⅱ组),腘窝后内侧小切口入路者33例(Ⅲ组)。记录并比较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血管神经损伤情况。所有患者均于术后6个月按照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定。95~100分为优,84~94分为良,〈84分为可。结果:①术中指标。3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062,P=0.000);Ⅰ组患者比其他2组患者手术时间长(P=0.000;P=0.000);Ⅱ、Ⅲ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3组患者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1.283,P=0.000);Ⅰ组患者切口长度比其他2组患者长(P=0.000;P=0.000);Ⅱ、Ⅲ组患者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3)。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814,P=0.000);Ⅰ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其他2组患者多(P=0.000;P=0.000),Ⅱ、Ⅲ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3)。3组患者血管神经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组间两两比较,调整检验水准α=0.05/3=0.016,Ⅰ组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的患者比例比其他2组高(P=0.011;P=0.012),Ⅱ、Ⅲ组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的患者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②Ⅱ、Ⅲ组疗效优于Ⅰ组(Z=-2.598,P=0.009;Z=-2.503,P=0.012),Ⅱ、Ⅲ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01,P=0.920)。结论:在手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时,腘窝后内侧小切口入路和关节镜下治疗比常规腘部"S"形切口入路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针刀配合肌力平衡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07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5例,对照组52例。治疗组采用针刀配合肌力平衡手法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针刀治疗,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WOMAC骨关节炎指数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①关节疼痛积分。治疗前2组患者关节疼痛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0,P=0.683);治疗后2组患者关节疼痛积分均减小(t=3.132,P=0.002;t=3.073,P=0.003);2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疼痛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5,P=0.686)。②关节僵硬积分。治疗前2组患者关节僵硬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6,P=0.853);治疗组治疗后关节僵硬积分明显减小(t=2.081,P=0.039),对照组治疗前后关节僵硬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5,P=0.869)。③关节功能障碍积分。治疗前2组患者关节功能障碍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4,P=0.687);治疗后2组患者关节功能障碍积分均减小(t=3.714,P=0.001;t=2.503,P=0.014),治疗组减小更明显(t=5.207,P=0.000)。结论:针刀配合肌力平衡手法能明显缓解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疼痛及僵硬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成外固定组和内固定组,每组30例.外固定组患者采用富阳张氏手法复位配合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内固定组患者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后分别从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Constant - Murley评分及患者满意度4个方面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①骨折复位情况.内固定组骨折复位情况优于外固定组(Z=-3.850,P=0.000).②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组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内固定组1例未愈合,继发肱骨头坏死.外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比内固定组短(t =0.872,P=0.018).③肩关节功能.2组患者疼痛、日常生活能力、肩关节活动度、肌力及Constant - Murley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91,P=0.081;t=0.982,P=0.166;t=1.542,P=0.098;t =2.146,P=0.541;t=3.466,P=0.167).(④患者满意度.外固定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内固定组(Z=-4.452,P=0.000).结论:采用手法复位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以获得与钢板内固定治疗相当的疗效,而且骨折愈合时间短、患者满意度更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采用动力髋螺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转子下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转子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7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动力髋螺钉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股骨近端髓内钉组长(t=3.086 0,P=0.004 1);两组髋关节功能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298 3,P=0.069 4);动力髋螺钉组髋内翻的发生率高于股骨近端髓内钉组(P=0.048 9);两组股骨颈缩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 2)。结论:与动力髋螺钉相比,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骨折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适用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和转子下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