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四妙汤加味治愈项、背痈31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痈症在临床上多见于项、背部,在祖国医学属于有头疽范畴,是中医外科常见疾病之一。治疗不当或误治会导致疽毒内陷(脓毒血症)而成险候,本文应用四妙汤治愈项痈、背痈等31例,在临床上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简介如下: 治疗方法内服:四妙汤《外科精要》组成:生黄  相似文献   

2.
加味四妙汤(生黄芪、当归、川断、甲片、角针、炒白芍、银花、香附、甘草、生姜)源出于清·邹五峰《外科真诠》。此方系从清·蒋士吉《医宗必读》“四妙汤”加味而成。原书主治外科阴证初起,来势缓慢,清冷坚硬,皮色不变之属于气虚者。笔者在外科临床上,早已脱此窠臼,广泛应用于一切正虚毒恋之证。兹选录治验数则,以供同道参考。例1.对口疽(痈) 梁某某,男,59岁。患者于半月前后脑  相似文献   

3.
《金匮·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曰 :“肠痈者 ,少腹肿痞 ,按之即痛如淋 ,小便自调 ,时时发热 ,自汗出 ,复恶寒。其脉迟紧者 ,脓未成 ,可下之 ,当有血。脉洪数者 ,脓已成 ,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中医肠痈 ,主要是指阑尾炎 ,另外也包括阑尾周围脓肿、腹部脓疡、腹膜炎等的部分证侯。《外科大成》有“大肠痈之发 ,必先天枢穴隐痛不已 ,右边痛甚 ,脉则右寸洪数”,《外科正宗》有大肠痈者 ,皆湿热瘀血流入小肠而成也”的记载。本人以为《金匮》“肠痈者……脓已成 ,不可下也”此句经文 ,说法不妥 ,根据实际临床情况 ,应将“不可下…  相似文献   

4.
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对臀痈的辨证论治颇为周详,设有“臀痈专篇”论述,“臀痈看法”、“臀痈治法”等在其他篇中亦有阐发。其治则方药严谨精当,成为后世论治臀痈的典范。今就《外科正宗》对臀痈的辨证论治作初步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单苍桂外科经验集》(徐宜厚整理,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集中地反映了单老从事中医外科五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拜读后颇有所感,现简陈于后,请明哲正之。一、四妙汤治疮疡,攘外必蒹安内疮疡之辨,首别阴阳。阳热者清解,阴寒者温补,法度井然。单老在长期临床中,根据《局方》神效托里散和《验方新编》四妙勇安汤化裁出四妙汤一方,重用黄芪、银花,配以当归、甘草,集甘温辛散凉润于一  相似文献   

6.
子痈诊治一得江苏省中医院(210029)何映子痈,是指发生于睾丸及附睾部位的炎性疾患。“子痈”之名,出自清·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阴证门》:“子痈,肾子作痛而不升上,外观红色者是也。迟则成患,溃烂致命,其未成脓者,用枸橘汤一服即愈。”类似于现代医学...  相似文献   

7.
“仙方活命饮”见于《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其功用正如该书所云:“此方治一切痈疽,不论阴阳疮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化脓生肌,散瘀消肿,乃疮痈之圣药,诚外科之首方也……”。  相似文献   

8.
“痈”症是中医外科最常見的疾病,有发于內者(如肺痈、腸痈等),有发于外者(如痈瘍),一般都以它的发生部位来定它的病名。痈的病因:《灵枢——玉版篇》:“病之生时,有喜怒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为痈”。《素問——生气通天論》:“荣卫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痈的症状:发于肌肉之間,初起紅肿高大,焮热疼痛,周围界限明显,伴有发热、恶寒、头疼、口渴等症狀。未成脓前容易消散,已成脓后易于潰破,穿潰后亦易于愈合。  相似文献   

9.
宋彦 《河北中医》1982,(3):22-22,21
急性付睾炎、睾丸炎属于祖国医学的“子痈”、“囊痈”等范畴。《外科正宗》一书中详细地叙述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辨证施治的方法。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儿童少见。是湿热下注厥阳之络,以致气血凝结,进而湿毒热邪腐肉成脓,或穿破阳囊或毒随脓泄而愈。或迁延日久,阏带凝结而成硬块。《外科正宗》囊痈论中说:“夫囊痈者乃阳虚湿热流注于囊,结而为肿。”临床可分为肿胀期、成脓期、溃破期、硬结期。肿胀期:恶寒发热,阴囊肿胀,下腹坠痛,付睾、睾丸肿大触痛,囊皮光亮发红,舌  相似文献   

10.
傅山著有《青囊秘诀》,但鲜有人知,该书阐述了痈肿疮疡等疾病的理论,同时对20余种痈疽疮疡进行分析,形成理、法、方、药完备的外科诊疗体系。本文将从乳痈论入手,辨阴阳、别虚实,通过探讨子母生克辨治要法,重视固护胃气,以窥探傅氏在外科辨证论治之精妙。  相似文献   

11.
肾子痈辨治     
肾子痈为男性外生殖器的常见病,患者单侧或者双侧睾丸肿大,疼痛剧烈引及少腹、腰背等部位,睾丸潮红紧张发亮。清·《外科全生集》曰:“子痈,肾子作痛而不升上,外观红色者是也……”。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非特异性急、慢性睾丸炎,附睾炎。  相似文献   

12.
肠痈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在一。多发于青年和中年,男性多于女性。早在公元200年,汉朝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就总结了汉以前治疗肠痈的经验,制定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他提出的用大黄牡丹皮汤等方剂治疗肠痈,至今仍是临床上常用的有效方剂。至隋朝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对肠痈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在肠痈候中载:“肠痈者,由寒温不适,喜怒无度,使邪气与营卫相干,在于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蕴积,结聚成痈,热积不散,化而为脓。其病之状,小腹肿而强,抑之即痛,  相似文献   

13.
“流注”是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脓疡,为外科常见病,施治得当,能使肿疡初起得到消散,免受溃脓及开刀之苦。《医宗金鉴》评介仙方活命饮时谓“此方治一切痈疽,不论阴阳疮毒,未成者则消,已成者即溃,化脓生肌,散瘀消肿,乃疮疡之圣药,诚外科之良方也。”犀黄丸方载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王氏称其能“治乳岩、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等症”。笔者常以二  相似文献   

14.
“他方活命饮”为《证治准绳》方,《医宗金鉴》对本方有较高的评价。认为此方治一切痈疽,不论阴阳疮毒,未成脓者即消,已成脓者即溃,化脓生肌、散淤消肿,乃疮痈之圣药,诚外科之首方也,故名之曰“仙方活命饮”,为后世医家治疗疮科的常用方剂。  相似文献   

15.
祁坤的《外科大成》是中医外科正宗派的代表作之一,论治肛痈特点鲜明。在病因病机方面,其提出了肛痈病因一为经脉湿痰凝结,二为内虚致疡,核心病机为经络亏虚;在肛痈的治疗方面主要有四个特点:辨证论治、分期论治、内外并重、外治形式丰富。祁氏对肛痈的脓肿切开引流术达到了清代的最高水平,在论治疾病时分类合理、辨证精细、取效佳捷,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明代医家汪机很重视灸法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在其所著的《外科理例》一书中就有隔蒜灸、隔附子饼灸等专门论述。他认为,“疮疡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内者疏而下之,灼艾之功甚大”。笔者效法前人,古方新用,治疗疮、痈等症,临床每多效验,现采撷几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四妙汤治疗项背痈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痈症在临床上多见于项、背部,祖国医学属于“有头疽”范畴,是中医外科常见病。如治疗不当或误治,易致疽毒内陷(脓毒血症)而成险候。笔者用四妙汤治愈项痈、背痈等21例。其中,男18例,女3例;年令以40岁以上发病率为多(66.7%);局部硬肿范围最大12×10厘米,最小6×4厘米;疗程最短15天,最长90天,有2例伴有糖尿病,其疗程较长。21例均获痊愈。四妙汤组成:生黄芪、全当归、金银花、粉甘草。加味:畏冷、口淡,加荆芥穗、防风;疮形红肿焮热,加地丁、公英、连翘;疮形周围肿硬,加丹参、赤芍。全当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云 :“肠痈者 ,少腹肿痞 ,按之即痛如淋 ,小便自调 ,时时发热 ,自汗出 ,复恶寒 ,其脉迟紧者 ,脓未成 ,可下之 ,当有血。脉洪数者 ,脓已成 ,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大略观之 ,大黄牡丹汤主证是“肠痈初起……尚未成脓者”“已经成脓 ,本方就不适用”(《中医方剂学讲义》南京中医学院编 ,196 4年出版 )。这种认识一般不会引起大的异议 ,用诸临床也习为常规 ,但是细究起来尚觉浮浅 ,未能旁达幽妙 ,证之临床也另有天地大黄牡丹汤具有泻热破瘀 ,散结消肿之功 ,对肠痈初起湿热蕴结之毒颇为适合 ,凡用者皆有桴鼓之效 ,故此方备受…  相似文献   

19.
背疽证治     
医谚曰“背无好疮”《名医类案》:背疽者,疽症生于背也,在脊中曰“发背”;在脊旁谓“搭手”。历代外科论著均与痈、疽并论,种类、名目繁多,然不外此二者也。《疡科心得集》:“发背,搭手之为疡重矣,其症各异,而治则同揆也。……发背者,发于脊中,……谓之搭手者,因患者以手搭之,上中下俱能搭着,故名。”  相似文献   

20.
<正>《外科正宗》为明代著名医家陈实功所著,卷一为外科总论,包括痈疽原委、治法、五善、七恶、痈疽图形等15篇;卷二至卷四分论流注、乳痈、肠痈、脏毒、痔疮、杨梅疮、阴疮等119篇。全书论述精当,选方切于实用,并有典型病例作为临证参考。又附图三十余帧,文图对照,便于了解疾病的部位和形状。徐灵胎评曰:"此书所载诸方,大端已具,又能细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所以凡有学外科者问余当读何书,则令其先阅此书。"《四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