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9 毫秒
1.
目的 优选三苷注射用粉针剂药液中热原去除的最佳方法. 方法 考察活性炭以及不同孔径超滤膜去除三苷药液中细菌内毒素的效果,以鲎试剂动态浊度法定量检测超滤前后的三苷药液中内毒素的含量,筛选出最佳去除三苷粉针中热原的工艺. 结果100KDa孔径的超滤膜可以很好的去除三苷粉针药液中的热原,且时三苷药液中有效成分的影响较小. 结论 三苷粉针中热原去除工艺的筛选的研究结果可以指导中药粉针剂生产工艺中热原去除应用的实践,从而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膜过滤对栀子提取液中环烯醚萜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栀子水提液超滤膜过滤后含量和相对黏度的变化。方法:利用乌氏黏度计测量栀子水提液在不同密度、通过不同截留相对分子质量超滤膜处理后相对黏度的变化,考察超滤对去乙酰基车叶草苷酸甲酯、京尼平-1-β-D龙胆双糖苷、栀子苷3个成分的影响。结果:随着滤膜孔径的减小及药液相对密度的增加,各成分的损失率均有增大的趋势;超滤后栀子提取液的相对黏度明显降低,随着滤膜孔径及提取液相对密度的减小,超滤液的相对黏度也有所降低。结论:栀子水提液超滤后能显著降低相对黏度。  相似文献   

3.
王永香  张卫平  张庆芬  时云龙  萧伟 《中草药》2013,44(14):1905-1910
目的 考察不同截留相对分子质量聚砜材质中空纤维超滤膜及板式超滤膜对热毒宁注射液脱炭液的超滤效果.方法 以超滤前后绿原酸转移率、栀子苷转移率、指纹图谱相似度、细菌内毒素、蛋白质、草酸盐、树脂的去除情况为考察指标,优化热毒宁注射液脱炭液的纯化工艺.结果 聚砜材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10 000的中空纤维膜对热毒宁注射液脱炭液中草酸盐及树脂有明显去除效果,聚砜材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5 000的板式膜能够100%去除药液中的细菌内毒素.结论 采用2级超滤膜联用技术能够保障热毒宁注射液的制剂稳定性及临床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舒血宁注射液超滤工艺适应性,优选超滤过程的工艺参数。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方法,以药液温度、密度、超滤膜孔径和进出口压差作为影响因素,通过对超滤前后药液中总黄酮醇苷、银杏内酯A、B、C的含量、总固体检测分析。结果:根据综合评价得分,药液温度、密度和进出口压差3个因素对总黄酮醇苷、银杏内酯A、B、C的透过率、总固体的降低率无显著影响,而超滤膜孔径对其有显著的影响(P0.01)。结论:舒血宁注射液选用10 k超滤膜,生产工艺适用性好。  相似文献   

5.
大孔径超滤膜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进行了大孔径超滤膜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试验,探讨在中药生产过程中以超滤法代替水提醇沉法的可行性。方法:对“肾宝”合剂的水提液合并渗漉提取浸膏进行的超滤,以淫羊藿苷为考察的指标成分。结果:采用大孔径超滤膜过滤肾宝合剂,淫羊藿苷保留90%,与醇沉工艺相当。结论:采用切割分子量大于10万的大孔径超滤膜应用于肾宝合剂,可取代醇沉工艺。  相似文献   

6.
超滤工艺对丹参注射液中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超滤工艺对丹参注射液有效成分的影响。方法:以丹参素钠、原儿茶醛为检测指标,观察其有效成分超滤前后的成分变化,并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不同孔径聚砜膜(PS膜)、操作压力、操作温度以及原液浓度对有效成分透过率的影响。结果:正交结果显示,超滤膜的孔径对丹参素钠和原儿茶醛的动态透过率有显著的影响,此外,聚砜膜对丹参素钠和原儿茶醛还有微量的吸附作用。结论:该研究为丹参注射液的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考察超滤技术应用于去除生脉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的可行性,为该制剂的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不同材质和截留相对分子质量的超滤膜对生脉药液中间体进行超滤,利用HPLC和动态浊度法分别检测超滤前后药液中有效成分(人参皂苷Rg1,Re,Rb1及五味子醇甲)和细菌内毒素含量的变化,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0~30 min,0~10%A;30~40 min,10%~23%A;40~50 min,23%A;50~85 min,23%~60%A;85~95 min,60%~100%A),检测波长203 nm,优选生脉注射液的超滤工艺. 结果: 经不同孔径、材质的超滤膜超滤后,生脉药液中间体各有效成分的透过率存在明显差异;100 kDa复合材质超滤膜对各有效成分的透过率均>99%,对细菌内毒素去除率达97.79%,明显优于相同孔径的聚醚砜超滤膜. 结论: 使用100 kDa复合材质超滤膜超滤生脉注射液的适用性良好,超滤技术在保证有效成分透过率的同时可有效去除细菌内毒素,为生脉注射液制备工艺的改进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薛东升  张小利  王国明  李霞  魏小平  陈军 《中成药》2012,34(8):1479-1483
目的 选择适用于痰热清注射液(黄芩、熊胆粉、山羊角、金银花、连翘)制备的超滤膜及超滤参数.方法 通过超滤前后细菌内毒素检测,脱色效果、指标性成分(黄芩苷、熊去氧胆酸、氨基酸、总固体)透过率和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对超滤膜进行筛选;并以膜通量为指标,对超滤参数进行优选.结果 用灵敏度0.25 EU/mL的鲎试剂检查,饮用水通过10 kDa、8 kDa、5 kDa、3 kDa的膜后均符合注射用水内毒素标准要求,不同孔径超滤膜对药液色泽和黄芩苷、熊去氧胆酸、总固体透过率影响较大,对氨基酸透过率和指纹图谱相似度影响较小;泵转速250 r/min、操作压力193.06 kPa、药液温度40℃时膜通量最大.结论 选择5 kDa超滤膜能有效去除细菌内毒素,改善痰热清注射液颜色,对注射液整体化学成分影响不大,指标性成分含量及指纹图谱相似度符合痰热清注射液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不同材质超滤膜对注射用芪红脉通的适用性.方法:以细菌内毒素与有效成分透过率为指标,采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100kDa的聚砜、聚醚砜、聚丙烯、混纺4种不同材质的中空纤维超滤膜进行超滤,以动态浊度法检测超滤前后细菌内毒素的去除情况,并结合有效成分的透过率,综合评价超滤膜材质对注射用芪红脉通的适用性.结果:聚丙烯材质超滤膜去除细菌内毒素的效果好,且有效成分的透过率较高,适于本品的精制.结论:超滤法去除细菌内毒素效果理想,且不同材质超滤膜去除细菌内毒素的效果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注射用芪红脉通微滤液的超滤工艺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注射用芪红脉通微滤后药液为研究对象,考察4种不同材质的中空纤维超滤膜对注射用芪红脉通药液体系的适用性.方法 分别选取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 000的聚砜、聚醚砜、聚丙烯、混纺复合4种材质的超滤膜进行超滤,测定不同膜材质超滤过程的膜通量,指标成分黄芪总皂苷、黄芪甲苷、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 safflower yellowA,HSYA)透过率,固含物减少率,蛋白质减少率,有关物质及热原检查,筛选适宜本产品的超滤膜.结果 相同截留相对分子质量的4种不同材质超滤膜对同一药液体系的适用性存在差异:聚丙烯、聚醚砜和混纺复合材质的膜纯水通量恢复率均较高,而聚砜材质的膜通量和膜纯水通量恢复率较低;聚丙烯与聚醚砜材质的指标成分透过率较高,聚砜与混纺复合材质的固含物与蛋白质去除率较高;对于本产品,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0 000超滤膜可有效去除热原.结论 聚丙烯-100000超滤膜既能有效去除固含物与高分子物质,又能保留有效成分,适用于注射用芪红脉通的精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超滤技术优化消癌平注射液的生产工艺。方法:采用HPLC、比色法、动态浊度法和光阻法分别检测消癌平注射液超滤前后绿原酸、总酚酸、细菌内毒素的含量变化及澄明度的合格率;比较原生产工艺和超滤膜联用技术对消癌平注射液中指标成分的影响、细菌内毒素的去除效果及澄明度的改善程度。结果:原生产工艺、30 kDa和5 kDa超滤膜联用、30 kDa和10 kDa超滤膜联用成品中绿原酸回收率分别为51.6%,52.6%,55.3%,总酚酸回收率分别为75.3%,58.2%,64.6%,细菌内毒素去除率分别为84.2%,98.4%,98.2%,成品澄明度合格率分别为80.0%,95.6%,93.3%。结论:与原工艺相比,采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30 kDa和5 kDa的超滤膜进行二级超滤时,指标性成分无明显损失,但可最大程度提高成品澄明度合格率,并能有效去除药液中细菌内毒素,保证注射剂的安全性及生产效率,适用于消癌平注射液的生产。  相似文献   

12.
超滤浓缩技术分离鹿茸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周冉  王飞  郝洁  李淑芬 《中草药》2013,44(10):1257-1262
目的 建立鹿茸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的超滤浓缩工艺.方法 以鹿茸冻干粉为原料,采用超滤技术对IGF-l的超滤浓缩工艺进行考察.以聚醚砜(PES)膜和改性PES膜进行对比研究,考察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压力、pH值等因素对鹿茸冻干粉超声提取液超滤浓缩过程的影响,并对超滤膜的清洗方法进行考察,得出适宜的工艺条件.结果 最优工艺条件为截留相对分子质量:PES膜4 000,改性PES膜5 000;压力为0.3 MPa,pH值为12.在此条件下,PES膜IGF-1回收率达到68.32%,蛋白质回收率达到69.20%;改性PES膜IGF-1回收率达到57.17%,蛋白质回收率达到87.43%.采用4种不同的方法对超滤膜进行清洗,结果表明,超滤膜在0.4% NaOH-0.1% NaClO溶液中浸泡24h,PES膜膜通量恢复率达到98.65%,改性PES膜膜通量恢复率达到93.75%,膜通量接近完全恢复.结论 采用优化的超滤浓缩技术能够达到浓缩分离IGF-1的目的.该工艺操作简单、稳定,超滤膜易于清洗,回收率高,具有工业化生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选栀子苷的大孔树脂吸附条件,考察栀子苷在SP825型大孔树脂的吸附动力学、热力学过程。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栀子苷吸附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栀子苷的吸附条件,确定SP825型树脂吸附栀子苷的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模型和热力学参数。结果:最佳吸附条件为上样液质量浓度83 g·L-1,pH 2.79;最大吸附量247 mg·g-1。Freundlich方程可很好地拟合等温吸附热力学过程,拟二级方程可很好地描述吸附动力学过程。结论:栀子苷的吸附过程为自发放热反应,且低温有利于吸附,吸附速率主要由液膜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建立热毒宁注射液栀子提取液浓缩过程中绿原酸和栀子苷质量分数、固含量、密度的快速定量分析模型,实时反映浓缩状态,实现栀子提取液浓缩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收集栀子提取液浓缩过程中样品,同时采集浓缩过程在线NIR光谱,经过异常点剔除、光谱预处理和波段选择,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分别建立NIR光谱与绿原酸和栀子苷质量分数、固含量、密度分析值之间的定量校正模型,并对未知样品进行预测。结果:PLS模型中,绿原酸和栀子苷质量分数、固含量、密度校正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 5,0.994 3,0.986 2,0.987 9,交叉验证误差均方根分别为0.112,0.368,0.148,0.013;验证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 2,0.992 5,0.981 6,0.982 3,预测误差均方根分别为0.181,0.302,0.128,0.016,相对预测偏差均6.0%,能够满足中药生产过程中质量分析要求。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快速无损且准确可靠,可用于热毒宁注射液栀子提取液浓缩过程中绿原酸和栀子苷含量、固含量、密度等质控指标的快速分析及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基于黄连解毒汤原方比例的4种不同模拟组合中主成分小檗碱在脑缺血模型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变化过程。方法 大鼠按体质量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模型组以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模型。每组又分为4个亚组,分别为小檗碱(247.4 mg/kg)组、小檗碱(247.4 mg/kg)+黄芩苷(190.7 mg/kg)组、小檗碱(247.4 mg/kg)+栀子苷(149.5 mg/kg)组、小檗碱(247.4 mg/kg)+栀子苷(149.5 mg/kg)+黄芩苷(190.7 mg/kg)组。各组分别于ig给药后0.083、0.25、0.5、1、2、3、4、6、8、10、12、24、48、72 h 眼眶取血,HPLC法测定小檗碱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变化,绘制药-时曲线,DAS 2.0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根据统计矩参数,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小檗碱的吸收顺序均为小檗碱+栀子苷组>小檗碱+栀子苷+黄芩苷组>小檗碱组>小檗碱+黄芩苷组。结论 针对脑缺血模型,黄连解毒汤中的栀子苷可促进小檗碱的吸收,黄芩苷则对小檗碱的吸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三者组合给药后栀子苷可以降低黄芩苷对小檗碱吸收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杨沙  沈燕  孙云浩  王舒 《天津中医药》2012,29(2):140-144
[目的]研究脑缺血不同时点大鼠海马神经元内游离Ca2+浓度[Ca2+]i及醒脑开窍针刺对其影响,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早期干预对脑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大脑中动脉所致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动态观察脑组织海马CA1区锥体细胞[Ca2+]i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内游离[Ca2+]i(以细胞内Ca2+相对荧光强度表示)在局灶性脑缺血1 h时升高,持续升高至缺血24 h时(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Ca2+]i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应时间点非穴位针刺组与模型组[Ca2+]i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应时间点,醒脑开窍针刺组[Ca2+]i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海马神经细胞[Ca2+]i随缺血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升高,提示细胞内钙超载;醒脑开窍针刺组能有效调节缺血区的[Ca2+]i,提示在缺血后针刺治疗效果越早越好,为临床及早应用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