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东坡 《中医教育》2011,30(2):63-64
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设"考试医学论""医非人人可学论""涉猎医书误人论"等专篇,以阐述其中医教育思想.其中,主要有3条值得思考.第一,医非人人可学,强调习医者须是聪明敏捷,渊博通达,虚怀灵变,勤读善记,精鉴确识之人;第二,主张严考诸医,每月严课,若学问荒疏,治法廖误者,小则撤牌读书,大则饬使改业;第三,强调为医者须有师承,必全体明而后可以治一病,而涉猎医书之人,偶得一知半解,举以示人,始误他人,继误骨肉,终则自误其身.这些内容从录取标准、继续教育和系统教育3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中医教育改革的  相似文献   

2.
《名医类案》中记载有这样一则医案。绍兴癸丑,予待次四明。有董生者,患神气不宁,每卧则魂飞扬,觉身在床而神魂离体,惊悸多魇,通夕不寐,更数医而不效。予为诊视,询之曰:“医作何病治?”董曰:“众皆以为心病。”予曰:“以脉言之,肝经受邪,非心病也。肝经因虚,邪气袭之,肝藏魂者也,游魂为变,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医学院校教育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萌  姜真  王庆国 《中医教育》2008,27(4):73-75
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又叫私学教育;院校教育大多是政府系统组织的,又叫官学教育。私学教育又可细分为师徒传授、家传、私学、自学等多种具体教育模式。近年来,中医界好像有一种习惯性的认识.即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主要是以师承方式进行的,而院校教育是在近代甚至建国之后受西方教育模式影响才形成的,甚至将两者对立了起来。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下面简要回顾中国古代医学院校教育的发展历程,以期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发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中医师承传授方式在中医教育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流传数千年,优秀的传授方式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古代的中医传授,主要包括医署传授和师承传授。医署传授是面向皇族贵胄的培养方法,而历史悠久、广布民间的师承传授是古代培养临证医生的主要方式,从而使得中医道统延绵数千年,并不断繁荣昌盛,所以,吸收古代师承传授方  相似文献   

5.
历代名医先贤垂训:“百病生痰、痰生百病”,“怪病多痰”,“怪病皆生于痰”等论,几乎医人皆知。但知道是一回事,临证是否从痰瘀论治,则是另一回事;故又有“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道少”之说。笔者以为:“少在医者见痰而不识痰!或只识有形之痰而不识无形之痰;只识有变之痰,而不识瘀滞之痰;只识舌、脉、症诊痰,而不识全息诊痰;以至疑病不解,难病不愈,怪病不识,故从以下三点讨论之。  相似文献   

6.
医论纂要     
医论纂要纳气也,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也。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而灌溉一身,所谓气主嘘之,血主孺之,而血气为人之素俞,是皆人之所同也。若其同中之不同者,则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脏有强弱...  相似文献   

7.
《医学真传·咳嗽》里对咳嗽有过这样一段描述:“诸病易治,咳嗽难医。夫所以难治者,缘咳嗽根由本甚多,不止于肺。”自古以来,医家皆感到咳嗽医之不易,难就难在导致咳嗽的原因多,辨证困难。咳嗽为病,有自外而入者,有自内而发者,外有风寒暑湿,内有七情饥饱,外邪先自皮毛而人,皮毛乃肺之合,“必先以其舍而为嗽”;内有所伤故邪气上逆,肺为邪气出入之道,  相似文献   

8.
元气论钩玄     
元,通“原”,指天地万物之本原。《春秋繁露·重政》:“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元气,是古代的哲学概念,是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言毒》:“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祖国医学中的元气,又称“原气”,是指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与活动能力。祖国医学中有关元气的理论发端于中国古代哲学  相似文献   

9.
邱教授业医近40年,擅治呼吸系统疾病,在治疗小儿咳嗽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肺为清肃之脏、寒、热、燥、湿诸邪侵袭,皆能损伤其宣降功能,或郁或膪而致咳嗽,《内经》虽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然不管是脾虚生痰,肾不纳气或木火刑金,心肺气虚等,终必影响肺失清肃而为咳,故有“肺如钟.撞则鸣”之喻。运用中医辨证思维,结合春城的气候环境和当代人的体质,临床中咳嗽病人以热者居多,或风热,  相似文献   

10.
北宋范仲淹有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与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念是相通的。其实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在中国古代,儒、医之间关系密切,身居相位而通医者并不少见。只是历代宰相所用官名各有不同,或被“良相”身份所掩,或被丈名所掩,为相者通医的一面并不为人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