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叶天士拜师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很想去学,只苦于没人介绍。一天,恰巧有位姓赵的病人,是那位名医的外甥,因为舅舅没法治好他的病,特地来找叶天士医治。叶天士专心诊治,给他服了几帖药就好了。姓赵的很感激。叶天士趁机请他介绍去拜姓刘的那个名医做老师。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就诊。姓刘的医生候脉后,推辞不能治。叶天士仔细观察琢磨,发现孕妇因为临产,胎儿不能转胞,而痛得不省人事。于是,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马上抬回家去。到家,胎儿果然产下。姓刘的医  相似文献   

2.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江苏昊县人,约生于康熙五年(公元1667年),卒于乾隆十年(公元1746年),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当时的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可见当时其知名度之高。史书亦称“当时名满天下”,为众医之冠。民闻则普遍传说其为“天医星下凡”。  相似文献   

3.
据不完全统计,苏州一带(包括如今的吴县、常熟、吴江等地)历代名医约千余家,著作600余种。医史学家将这一区域的医学命名为“吴中医学”。早在宋代,这里便出现了医院和药局。时至元代,吴中医学更为兴旺发达。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把在苏州的一大发现——吴医,记载在他的游记里。明清两代,是吴医的兴盛时期,名医辈出,灿若星河,如吴又可、叶天士、薛雪、尤在泾等,其中清代大医学家叶天士(1667-1746)就是他们中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秦文军 《气功》2010,(10):932-934
叶天士(1666-1745)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他不仅是中医温病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注重养生的专家。他认为,人到晚年,追求健康应以预防为主,尽量从生活点滴中加以注意,任何一个细节都将影响到健康。在老年病的防治上,他提倡应以“审体质、保真气、慎劫夺”为根本,体现了一代名医叶天士对老年养生的谨慎与重视。  相似文献   

5.
温病的辨证,即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它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温病学的核心内容。完全可以认为,温病学之所以能自成体系而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是有这一基本理论。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这一理论,学习整个温病学的内容就能左右逢源,特别是对四时温病的辨证施治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如何学好这一基本理论?笔者认为,应掌握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温病辨证的基本概念;二是卫气营血辨证的证候、病机与治则;三是三焦辨证的证候、病机与治则;四是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对于疫病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先秦时期的文献中。但对于疫病的系统认识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本文首篇即从秦汉时期到魏晋、隋唐、两宋以及金、元、明时期,对疫病病因的认识、病名的认定及辨治的理法方药等方面的发展等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以期对临床进一步认识与有效防治疫病有所裨益,并特别论述到元末明初王履有关《内经》“承制生化”理论的阐释和发挥,是与现代医学用免疫学理论辨治疫病的思路和方法相通应的。第二篇则讲述了明清时期开创于明代吴又可的中医温疫学派的形成,温疫各家有关疫病的理论和辨治湿热疫、热毒疫及瘀毒疫的经验和经典方药。  相似文献   

7.
<正>站桩功是传统的站式练功法,虽属武术锻炼的代表方法,但历代各家各派在进行身体素质、体能体质等基本功训练时,亦首选此功法。该功法属于筑基的基础功法,是传统养生"导引"的入门功夫,是实训  相似文献   

8.
早春时节,寒风料峭,冻柳瑟瑟。一天快到中午时分,有个年轻人拉着自己气息奄奄的父亲一路飞跑前来找张伯祖看病。他气喘吁吁地向张伯祖说:“我爹前些天因叫风给吹着了,发高烧,吃了发汗药后,出汗怪多,可烧也不退。这几天解不出大便,肚子一个劲儿疼痛,病也越来越重。只好跑几十里来找您老先生,救救我爹的命。”“好,好。”张伯祖说着,让侄儿仲景和那位小伙子将老人抬到屋里的床上,但见老人面黄肌瘦,精神萎靡,唇焦起疱,身热烫手,捂着肚子,呻吟不止。于是,叔侄俩人便为老人诊脉,看舌苔、按腹部,看完后,张伯祖凝目沉思。停…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副理事长邝安堃教授,数十年来矢志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坚持团结中西医,坚持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学,取得不少成果,他的经验和经历对大家都有很大的启迪。现将邝教授所著《我是怎样走上中西医结合道路的》一文发表,供有志于中西医结合的同志学习参考,希望大家在党的继续坚持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引下,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造新的成果,为我国四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果志霞  曹力明 《河南中医》2011,31(10):1106-1108
叶天士是中医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之一,也是当时吴医的优秀代表,他的主要学术贡献不仅仅体现在温病学方面,在中医诊断学、脾胃学说、儿科方面、络病理论、内风杂痹、中风学术、奇经虚实辨治等方面均有颇多建树。  相似文献   

11.
茯苓为精纯之品,其质重,其气清,其味淡,重能培土,清能益金,淡能利水,兼及肺脾肾三脏,故在通调三焦病症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叶天士强调"久损重虚用甘缓法",茯苓味甘平,力不峻,因而他常配用于治虚之剂中,而获佳效.  相似文献   

12.
温病的治疗关键是祛邪,而“透”法尤其重要。清代温热大师叶天士对“透”法运用具有精辟论述,具体体现在对卫、气、营、血各分证的治疗中,用药也很有特色。文章对叶天士“透”法运用规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一书中 ,早、晚不同时辰的用药方法、提出叶天士以“子午升降”与经气盛衰的基本原则 ,依据十二经经气流注的规律、分别在肾经和脾经气血最衰的时辰来补其不足 ,进而探析了叶天士治疗虚损疾病“择时服药”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对《脾胃论》的发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 ,精于外感内伤之治 ,善于化裁运用古方 ,对内外妇儿各科造诣颇深 ,受东垣学说影响 ,重视脾胃病证的辨证和治疗 ,强调脾胃分治 ,创立胃阴学说 ,倡导甘润养胃法 ,发展了东垣脾胃学说  相似文献   

15.
从辨病性、病位、药性等不同角度分析叶天士治疗湿温病“通阳利小便”法的具体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叶天士"胃腑以通为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胃腑以通为补”的理论渊源,临床实践,以及通与泻,通与补,通法的运用变化等方面探析叶天士“胃腑以通为补”观点的内涵、运用原则、规律、方法。认为叶氏这一观点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莎 《河南中医》2016,(9):1515-1517
因妇人具有经、胎、产的特殊生理过程,温病学家叶天士在其著作《温热论》中特别指出了妇人温病的证治特点及规律。在治疗胎前温病时,一定要时时注意保护胎儿,防止正气受到损伤,邪热内陷威胁胎元。诚如叶氏云:"然须步步固护胎元,恐损正邪陷也"。产后温病的治疗,应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原则,使邪气得去,正气得安。热入血室的治疗要兼顾经期的特殊生理,配以活血行气,祛邪通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叶天士对肝风病因、病机、立法用药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叶氏在继承前人肝风病因、病机认识基础上提出的肝风病机为"身中阳气之动变"及创立的"阳化内风"理论,于当今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